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宋枭途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形势大好(下)(求订阅!)

萧干逃出涿州之后,连夜骑马驰回燕京,然后直接就进宫将常胜军准备叛变一事报告给了萧普贤女。

萧普贤女听过了之后,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悠悠地说道:“你不是说郭药师不会降宋吗?”

萧干很惭愧道:“是臣看走眼了,没想到郭药师也是一只养不熟的白眼儿狼!”

萧干是真没想到郭药师也会背叛大辽、背叛他,在他想来,当初如果不是有他,郭药师他们早就被杀光了,哪能有今天,有谁背叛他的,也没有郭药师他们背叛他的。

这时,萧干才想起,常胜军是一支有着背叛传统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被信任的,谁信任这支军队,都会被这支军队反噬。

现在,涿州即将失陷,燕京的南大门即将彻底打开,燕京城真是岌岌可危了。

萧干沉声道:“现在形势不容乐观啊,不知太后有何打算?”

萧普贤女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明天上朝再议吧。”

第二天,在元和殿里,萧普贤女对文武百官说:“现在,女真人屯大军于北安州,随时都会南下,攻打燕京。金吾军已经攻下儒州和妫州囤大军在居庸关下,很快就要叩关,攻打燕京。易州高凤和涿州郭药师又先后背叛咱们大辽降宋,宋军已挺入易州和涿州,很快也将兵临城下。如今,咱们大辽的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时。诸位爱卿有何妙计,不妨畅所欲言。”

李处温被萧普贤女处死了以后,左企弓继任宰相,他四下看看,见无人肯第一个站出来,遂出列道:“以老臣之见,可向金国或金吾军遣使称臣,现在来看,大金和金吾军如日之初升,其军队所向披靡,顺之则生,逆之将亡。我大辽已千疮万孔,气息奄奄,不依一方强者恐怕难以保存。”

左企弓这年已经七十二岁,但耳聪目明,头脑很是清醒。

干文阁待制韩昉则提出不同看法,他道:“臣以为,向金国或者金吾军称臣,不如向大宋称臣。”

顿了顿,韩昉又道:“我大辽与大宋有百年信誓,有良好的历史基础,再者说,大宋乃文明大国,富庶繁荣。而金国起于边鄙之地,行事蛮横,就如贪得无厌的财狼,抢我大辽疆土,掘我大辽祖墓,君子不与为伴。至于金吾军的蔡仍,乃大宋叛臣,名不正言不顺,况且他们连个国号都没有,更关键的是,蔡仍身负重伤又中剧毒,危在旦夕,说不准,他一死,金吾军便分崩离析。如此一对比,自然是向大宋称藩最好。”

韩昉是十年前的科举状元,为人和善,一贯主张向大宋靠近,以保社稷。

左企弓冲韩昉说道:“大宋的卑鄙行径,你难道没看到?在我大辽面临亡国之际,他们撕毁盟约,趁机瓜分我大辽土地,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这样的盟友靠得住?”

韩昉针锋相对说:“大宋出兵北上,目的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中原故土,大宋想要收回去也可以理解。而女真则不然,女真就是要亡我大辽宗庙,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即使我们遣使去交涉,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向女真称臣只不过是左相公的一厢情愿罢了。至于蔡仍,其野蛮程度丝毫不逊色女真人,强占我辽国皇室之女,云地达官贵胄被他杀了十之八九,实非君子。再对比大宋赵天子,那是人所共知的敦敦君子,对人宽厚,即便臣下犯了大错,也不深究。”

一众大臣听罢二人之言,议论纷纷,交头接耳。

他们有赞成降金的,有赞成降宋的,有赞成降蔡仍的。

惟有萧干和耶律大石沉默不语。

萧普贤女见一众大臣都赞成投降,没有人主张拼死守城抵抗到底,心里不禁一阵难过,也一阵疼痛——从内心深处来讲,萧普贤女是坚决反对投降的,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性格刚烈,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是——

现在大臣们都建议,向大宋或者是向大金亦或者是向蔡仍称臣求和。

萧普贤女想了想,决定顺水推舟——萧普贤女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缓兵之计,可为今后进一步谋划赢得更多时间。

萧普贤女说:“大家不要争了,我看三者皆可取。对大宋和大金以及金吾军,我们都派出使者求和,纳款称臣,它们三家谁先接受,咱们大辽就投靠谁,大家以为如何?”

众臣齐声说:“太后英明。”

萧普贤女望向萧干和耶律大石,问:“你们怎么看?”

萧干已猜到了萧普贤女的用意,所以微微一笑,然后说道:“臣无异议,一切且听太后旨意。”

耶律大石也没有提出反对,他也明白萧普贤女的用意。

不过——

与萧普贤女和萧干相比,耶律大石考虑的要更深远一些,他想:“以现有的兵力要想抗衡金军、金吾军以及宋军三面夹攻,取胜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是零,所以必须要早做打算。”

其实——

关于退出燕京之后的去向问题,耶律大石和萧干私下里其实曾沟通过。

不过两人的观点有些分歧。

耶律大石通盘考虑过后,认为他们应该向西去,去夹山投靠耶律延禧——在耶律大石看来,耶律延禧手上还有数万大军,而且,不论西夏,还是几个还忠于大辽的达旦部族,都有可能借兵给耶律延禧,甚至就连蔡仍都有可能会借兵给耶律延禧,如此,双方合并,未必不能东山再起。另外,西部地区,地域广阔,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可以使他们的战略纵深大大曾加。

萧干则认为应该向北,去奚族居住的区域,他认为,那里有群众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萧干对耶律延禧已经失望透顶,他一点都不看好耶律延禧能东山再起,因此,与其将希望寄托在耶律延禧身上,他更愿意自己单干。

对此,萧普贤女其实也有她自己的打算——萧普贤女也知道坚守燕京不会太长久,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的,而一旦撤出燕京,她只有去夹山投奔耶律延禧,在萧普贤女想来,毕竟他们夫妻是将皇位传给了耶律延禧的儿子(即秦王耶律定),而且,萧普贤女知道耶律延禧对她垂涎三尺,因此,萧普贤女乐观的以为,耶律延禧应该不会怨恨她,没准还会纳她为皇后,她可以借着耶律延禧重获权力,更大的权力。

当天,萧普贤女便派遣永昌宫使萧容、干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派遣三司副使萧怀、参知政事李貌出使金吾军。

后两路暂且不表,只说萧容和韩昉从白沟河入境,先到达白沟驿站。

童贯闻讯,急忙与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人商议对策。

蔡攸提议说:“可用军礼接见他们,这样可显示出我军之威风。”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赞成。

于是,童贯让刘延庆将队伍集合在雄州城外,他叮嘱刘延庆:“要多找些个子高精神好的士兵。”

不久,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军旗猎猎,阵营整齐,士兵们精神抖擞。

萧容满脸惊讶,然后扭头对韩昉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很明白,大宋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军威。

从大宋所展示的军容来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装备先进,兵力充足,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际。

这使得萧容和韩昉更加坚定了向大宋投降的决心。

童贯和蔡攸在宣抚司会客厅接见了萧容与韩昉。

萧容和韩昉说明来意,然后将萧普贤女的奏表递交给童贯。

童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便将奏表递给身旁的蔡攸。

蔡攸看后,说:“不纳土,只是称臣纳款?这不行,不纳土,我们不能接受。”

韩昉解释说:“燕京一带,居住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不全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来管理,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留下在此地治理了一百多年的辽国帮助大宋治理这块地方,是两全其美之事。”

童贯沉默不语。

韩昉又说:“我们辽国是个好邻居,历史已经证明。如果灭了我们辽国,大宋就要跟金国和金吾军那两个恶邻相处,可能就会永无宁日。”

蔡攸听得有些不耐烦,他语气很强硬地说:“什么都不必说了,总之,不纳土,我们就不能接受。”

童贯觉得,韩昉所说也有几分道理,因此说:“这样吧,我马上将萧太后的这份奏表用快马上报给朝廷请官家定夺,请两位使者在驿站等候几日。”

萧容和韩昉来到驿官住下。

萧容觉得求和很有希望,因此对韩昉说:“你是对的,大宋毕竟是文明大国,向他们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

韩昉则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预感此事恐怕不能成。

因此,听了萧容所言,韩昉悠悠地说道:“但愿能促成和解,那样黎民将免遭涂炭之苦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