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宋枭途 > 第二十七章 良苦用心?

大宋枭途 第二十七章 良苦用心?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9: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蔡仍想得简单了,他把事想得简单了,也把蔡攸想得简单了。

蔡仍没想到,对蔡攸而言,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就因为不愿意惹赵佶不高兴,蔡攸就给拒绝了。

不得不说,蔡攸这个人太自私了,他眼里只有他自己的前程,完全没有家族的利益。

这可能也是后来蔡家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吧。

但话又说回来,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蔡攸文不成、武不就,最后还坐到了枢密使之高位,成为北宋的宰执之一吧。

至于蔡攸最后给蔡仍的选择,也就是让蔡仍去禁军当中当一指挥、统建一营兵马,就连蔡翛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指挥这样的小军官,通常也就是从八品,就算高配,也就正八品,是介于小使臣和大使臣之间的低级武官,除非是给皇帝当仪仗队,否则绝不可能达到正七品。

通常在不立功的情况下,要经过五年的磨勘转补(即靠时间升官),才能升到从七品的修武郎(大使臣内殿崇班)。

如果想再升到正七品的武功大夫,还得再熬七年。

而蔡仍如果不转武官,哪怕不靠蔡家,凭他今科第四名的好成绩,也能直接就从从七品的文官干起,三年一考,只要得个良凭,轻轻松松的就能越过正七品,如果蔡家稍稍插手一下,蔡仍直接就能从正七品的文官干起。

再算上,文贵武贱。

蔡攸对蔡仍绝对可以用“刻薄”来形容。

不仅蔡翛这么认为,蔡攸将他的做法告诉给了赵佶之后,赵佶都忍不住说道:“蔡仍毕竟是你二叔蔡卞唯一的血脉,你这么做是不是有些过了?”

蔡攸道:“官家有所不知,正是因为蔡仍是我二叔唯一的血脉,我才这么做的。”

赵佶有些不解道:“这是何道理?”

蔡攸解释道:“蔡仍这孩子也不知道在哪学了点武艺,就一门心思想去从军,谁劝都不听,官家您是懂兵的,知道打仗之事岂是那么简单的,就连孙子都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哪是跟个野师傅练几天花拳绣腿、读几本兵书就能上战场的,而且蔡仍这孩子不仅想上战场,还想独自领兵,并且还眼高于顶的看不上咱们大宋的军队,想自己组建一军,将咱们大宋的军队当成了儿戏,所以,我才跟高太尉说,让他自己建一营兵马,用以敲打他,等他吃不住辛苦了,就会回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从低级文官做起了。”

听蔡攸这么一说,赵佶有些明白了蔡攸的良苦用心,他道:“他既然喜欢从武,为何不去经略安抚司?”

自古以来就有文官想要转变为武官一心想要上战场建立军功的,北宋王朝重文,便给这些文官提供了文职转武职的渠道,这些文官也大多数懂些谋略和治理,在战场也能发挥些作用,这个制度就叫经略安抚使制度。

不过——

这些文人上了战场以后,并不是带军厮杀,而是充当军师一类的角色,有点像后世的参谋官。

只不过,与参谋官不同的是,这些文人,不但可以出谋划策摆兵布阵,还可以管制武将(武将也可以压制文臣,他们双方彼此钳制,用以防止军队落到某个人的手上,以滋生某人的野心)。

可以说,经略安抚使制度是对文官的优待,它不仅可以满足文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梦想,还能快速帮助文人加官进爵——当然,前提是你能有好的才华,在战场上能充分发挥才干。

赵佶想不通,蔡仍为什么不走这个快车道,而选择彻彻底底的转入武职?

蔡攸道:“这也是臣想不通的地方,官家给的政策多优厚,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可蔡仍那孩子非得一门心思当武人。”

顿了顿,蔡攸又道:“可能是我二叔走得太早,才养成了他如此叛逆的性格吧。”

还好——

蔡攸到底顾及点他和蔡仍都姓蔡,蔡仍也不招他讨厌,因此并没有往死里踩蔡仍,他又道:“前不久,他作了首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愿负此生!’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所追求的吧。”

赵佶听了,大赞:“好诗!好诗!不想蔡仍这孩子还能作出这等好诗!”

蔡攸道:“他作的好诗可不只这一首,官家可知现在传唱最多的那首木兰词“人生只若如初见”?”

赵佶道:“可是,那‘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蔡攸道:“官家也知道这首诗?”

赵佶笑道:“我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宫里到处都在传唱,我正想问问这个蔡子因到底是……”

说到这,赵佶才反应过来,道:“蔡子因就是蔡仍?”

蔡攸道:“可不就是他嘛。”

赵佶道:“他的文采竟然如此卓越?”

蔡攸道:“这也是我为什么敲打他的主要原因,以他之才华,只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和追求,脚踏实地的从头做起,一定能成为一代名臣、一代能臣,甚至有可能超越我二叔,在历史上重重的写下一笔。”

赵佶听了蔡攸的良苦用心,道:“你二叔走得……”

赵佶想说:“你二叔走得早。”,可赵佶细想想,蔡卞也活到了七十多岁,并不算早亡,于是改口道:“总之,你要多照顾一下他,教育好他,就像教育你长子蔡行一样,要让他成为国之栋梁。”

蔡攸应道:“诺。”

赵佶想了想,又道:“对了,蔡仍接受你给他的安排了吗?”

蔡攸悠悠地说道:“他还没有吃到苦头,哪能乖乖就范?他早上就迫不及待的去阳武县上任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