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宋枭途 > 第十三章 不愿负此生

大宋枭途 第十三章 不愿负此生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9: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乡试)、省试(会试)以及最终的殿试。

如果让蔡仍自己去考,蔡仍指定连最初等的解试都考不过去,哪怕他因为要翻译一些重要的史料而精研过古文。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蔡仍根本就没经历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

幸好!

原来的蔡仍帮蔡仍将所有的考试都考完了,给蔡仍留下了一个现成的成绩。

甲科第四名。

在电视上,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

这里进士甲科和进士乙科其实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不小。

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唐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于是,终唐一代,“甲科”便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北宋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到了北宋后期,则明确了,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到现在甚至出现了第三档(即同进士出身)。

而到了南宋,更是出了五档(即,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而“二甲”事实上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

总而言之,就是,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甲科都要比乙科高一筹。

甲科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无疑就是榜魁,榜眼就是第二第三名,后来演变为专指第二名,探花在唐朝和宋朝前期时指同榜进士里最年轻的那个,后期就变成专指第三名了。

而蔡仍这个甲科第四名,实际上就是这次科考的第四名。

与状元、榜眼、探花相比,蔡仍的这个第四自然是差了点,但跟同期数以万计的考生相比,第四名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是极度重文轻武的。

因此,有一个甲科第四名身份的蔡仍,那绝对将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所以,听蔡绦报喜说自己高中了甲科第四名,蔡仍立即一脸惊喜的确认道:“四兄此言可当真?”

蔡绦笑道:“三兄可是本科的主考官,我的消息还能有误?”

听蔡绦这么一说,蔡仍的心完全放进肚子里了,他心道:“甲科第四,事情的进展,好像比我想象的还顺利啊。”

这时,蔡绦又道:“对了,三兄还让我跟你说,他有意保举你担任殿中侍御史或是去一县担任知县,不知你意下如何?”

进士及第之后就要授官。

而这授官,实际上是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的。

北宋前期,科举的前三名,通常会授通判一职,相当于后世的副地级官员。

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官位越来越少等种种原因,降低了授官级别,科举的前三名,也只能从知县开始。

蔡仍的第四名,虽然看着跟前三只差了一名,但实际上却是差了一个档次,如果按照这个时期的授官规矩走,那蔡仍也就能去一县当个主簿,是绝不可能直接从知县干起来的。

这就是蔡仍投靠蔡家的福利,他能走那些没有背景的人所不能走的捷径。

不过——

听了蔡绦的询问,蔡仍脸上并没有喜悦之色,相反还眉头紧锁,就像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一般。

蔡绦见此,问道:“六弟可是对三兄的这个安排不满意?”

蔡仍微微摇了摇头,似是在说“我没有不满意”,又好似在说“我是不满意”。

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蔡绦是真将蔡仍当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见蔡仍似乎是不想干殿中侍御史或是知县,他直言不讳的说道:“六弟,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跟我说,我与三兄是同胞兄弟,你不方便说的,我可以替你去说,你不用担心。”

蔡翛和蔡绦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因此,蔡绦敢打这个包票。

同时,这也说明了,蔡绦是真是拿蔡仍当至交好友。

蔡绦都说出这样的话了,蔡仍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他道:“三兄的好意,小弟感激不尽,可四兄你有所不知,小弟其实志不在文,而在武,小弟毕生所愿是当一个将军,为国征战沙场。”

“什么?”蔡绦以为他听错了。

赵匡胤上台后,总结了唐朝覆亡的教训,认为应当削弱地方军事长官的实力,因而通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剥夺了石守信等开国将领的军事指挥权,然后便开始大倾向性的重文抑武。

结果,在有宋一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文人的地位被大大拔高,而武人则被视为低人一等,位高者如名将曹彬,在路上遇到士大夫,都要引车回避,给对方让路,通常只有那些罪犯、泼皮、地痞才会去从军,良家子弟向来是不屑去参军的。

更何况,蔡仍刚刚才进士及第,正可谓是前途似锦,就更没有理由去参军了!

因此,听蔡仍说自己想当将军,蔡绦才有这么大的反应。

蔡仍立地北望,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愿负此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不愿负此生!不愿负此生,不愿负此生……好诗!好诗!真是一等一的好诗!”蔡绦品了一会蔡仍的诗之后,由衷的赞道。

与此同时,蔡仍“借诗咏志”,也让蔡绦明白了蔡仍的志向,他道:“六弟你这首诗让为兄都恨不得去那塞外边关与胡人征战沙场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不愿负此生!”

又品了品蔡仍的诗,蔡绦有些惋惜道:“只是可惜了六弟你的才学,如果不是你外公王相公改了科举制度不考诗赋,你指定是今科的头名!”

蔡仍并无留恋道:“诗赋强不了国,我还是喜欢为国征战沙场,此生致力马革裹尸,而且,我觉得……咱们蔡家也需要一位将军。”

蔡绦听罢,心中一动!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