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北宋大丈夫 > 第573章 这是我的儿子?

北宋大丈夫 第573章 这是我的儿子?

作者:迪巴拉爵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8: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韩琦发狂了。”

折克行拎着酒壶在沈安的边上转悠,而在对面,闻小种正在活动身体。

“他发什么狂?”

闻小种的身体恢复能力让所有人都艳羡不已,当初看着奄奄一息的模样,现在已经能打一套拳法了。

折克行琢磨了一下这套拳法,然后微微颔首表示赞赏,说道:“在京的禁军都被他踢着操练,还放话说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哪怕是得个逆臣的名头,也得把军队操练好。”

“他是首相。首相和军队的接触太过亲密不是好事,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韩琦的急迫。”

沈安笑道:“这是好事,只是军队并非只是操练……一味操练而不走心,最后还是外强中干。”

“愿闻其详!”

赵仲鍼溜出来了,见闻小种的拳法凌厉,就想切磋一二。不过在此之前他想听听沈安的分析。

沈安想起了以后的那些强军,就觉得现在的军队有形而无神:“军队首要在思想,要先让将士们知道为何而战。比如说大宋的将士要为何而战,你得说出来,让将士们信服,听了就嗷嗷叫,恨不能马上去厮杀。”

“没有灵魂!”

沈安摇头道:“辽军做惯了老大,先天有优势。西夏人地处西北,贫瘠困乏,周围都是敌人,晚上睡觉都得枕着长刀。这些都是为何而战的理由,铭刻于每个将士的心中。他们有了理由,大宋的理由是什么?”

赵仲鍼毫不犹豫的说道:“大宋的外敌强大。”

沈安点点头:“辽人,西夏,还有交趾,大宋的敌人是很强大,可将士们凭什么为国拼杀?凭什么?”

折克行叹道:“武人的地位低下,自己把自己当做是牲畜,哪来的灵魂。”

赵仲鍼若有所思的道:“军队得有灵魂……”

“没错。”

沈安在给他灌输这个理念,期待他登基后能支持军队改革:“一支军队它得有灵魂,也就是信念。比如说为了大宋开疆拓土。咱们的土地不够耕种,得用长刀去为大宋夺取耕地,夺取河流和山川……”

赵仲鍼微微垂眸,喃喃的道:“大宋的土地是不够耕种,一直以来都无人提出解决之道,用长刀去夺取……”

他忘记了找闻小种对练,急匆匆的回到宫中,就去寻到了自己的父亲。

赵宗实在看书。

在他进宫之后,赵祯那边就叫人送来了不少书。这些书大多是宫中的秘藏,里面有些秘辛和帝王之道。

这就是帝王传承的一种教育方式。

听到脚步声急促,赵宗实放下书,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眉间多了疲惫:“才出宫就回来了,可是有事?”

赵仲鍼行礼,然后说道:“爹爹,先帝时大宋的土地还够用,农户们都有田地可种,可如今人口日繁,这天下的田地却依旧不变,那些农户破产的越来越多了……长此以往,孩儿以为不是好事。”

“是不是好事!”

赵宗实淡淡的道:“农户要有田地种,大宋不抑制兼并,那些失地的农户许多都进了城,大多做工,倒也合适。”

这是变相的驱赶农民进城。

赵仲鍼有些不解的道:“爹爹,田地不够,粮食就会不够吃……到时候上面就会加税多征收粮食……那些农户的日子就会越发的艰难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农户过不下去就会借贷,高利贷滚动,最终大多破产,然后田地会被豪绅夺了去……不少豪绅从不交税,于是每年征收的粮食就会越来越少……就这么延续下去,爹爹,大宋的天下能煎熬几年?”

历史上到了徽宗时,大宋的商业高度发达,但因为赋税的缘故,农业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各地烽烟四起,造反的规模越来越大……

任何帝国的崩塌必定是先从内部开始的,大宋也不例外。

内部的问题越来越多,徽宗却怡然自得,最终被崛起的金人掠去北方当了奴隶。

赵宗实皱眉道:“杞人忧天!”

不要以为他们很蠢,在这个时代,依照惯性活下去才是王道。

从汉唐到现在,帝王们偶有雄心,但大多都是得过且过。

眼界的狭小导致他们觉得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只能得过且过。

但赵仲鍼和沈安相处多年,日夜熏陶之下,就觉得这种思维当真要不得。

“爹爹,大宋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养不活那么多人怎么办?”

赵宗实重新拿起书,淡淡的道:“沈安不是弄了那个金肥丹吗?官家也在关注。”

赵祯看似漫不经心,可粮食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他的心头大患。

“那也管不了多少年!”

除非是出现重大灾难,比如说疫病流行,否则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而粮食的增产有限,最终还是会回到那个死循环上面来。

赵宗实再次放下书,看着自己的长子,微笑道:“那你说怎么办?”

在他看来,少年人性子急切,却少了长远谋划,目光短浅。

“去外面要。”

“去外面要?”

赵宗实皱眉道:“去哪里要?怎么要?”

殿内的宫女和内侍都在看着赵仲鍼,觉得这个少年的身体陡然挺拔,仿佛是要摧毁些什么。

“爹爹,孩儿常读史,见到那些蛮夷日子艰难,就想着他们该怎么办。”

这是读史读进去了,甚至是代入进去了。

这个儿子不错,长进很大。

赵宗实微微一笑,后继有人的感觉让他有些嘚瑟。

“孩儿发现他们的选择几乎都是掠夺……”

呃……

赵宗实脸上的微笑消散了。

他看着意气风发的儿子,心想这话里怎么有些杀气腾腾的呢?

从未有人去统计过这些事儿,从未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所以赵仲鍼一提出来,赵宗实就愣住了。

殿外,赵祯和曹皇后站在侧面。赵祯摆摆手,示意别通报。

“他们活不下去了,首先想着的就是去外面寻找食物,而不是在内部厮杀。把自己人杀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田地正好够种,于是慢慢恢复元气,人口又慢慢的恢复……”

赵仲鍼双拳紧握,目光炯炯的道:“可再过数十年,这些问题将会再一次出现。爹爹,前汉时的黄巾之乱来源于何处?孩儿以为就是因为人口日增,可土地却就那么多,最终无地可种的百姓只能揭竿而起,用刀枪为自己寻条活路……”

这是我的儿子?

赵宗实愕然,书本被他随手丢在桌子上。

外面的曹皇后心中一惊,就看向了赵祯。

这话在影射当今大宋的情况。

官家会不会生气?

她只能看到赵祯的侧脸。

这张侧脸很是漠然。

“前唐时府兵制败坏,为何?也是因为土地不够……那些府兵按理应当给勋田,可土地都被占据了,哪里还有田地赏赐给他们?于是府兵制自然无法维系,后来就用了募兵制。募兵是好,可却让那些将领成了藩镇,成为了一方豪强,野心自然日增。”

赵仲鍼的脸有些涨红,他觉得自己正在宣德门的城楼上,对着这个天下在呐喊。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根源何在?帝王的无能,臣子的无能,文恬武嬉。权贵贪婪,豪绅狠毒……这天下的百姓饱受荼毒,可根源还是在于土地不够!”

“权贵豪绅巧取豪夺拿去了土地,可这些土地得有人耕种。所以兼并最烈的时候,往往就是人口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百姓只要能有一口饭吃,就会乖乖的听话……”

“可当这口饭都没地方吃了,爹爹,您知道会发生些什么吗?”

赵仲鍼叹道:“造反,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开始,中原就没少过造反。前汉衰亡于造反,前唐亦是如此……大规模的造反之后,汉唐都衰落了,随后苟延残喘,不过是徒惹人笑罢了。”

这就是我的儿子啊!

赵宗实欣慰的微笑着,

不管赵仲鍼这番话的对错与否,就凭着他能说出这番话,赵宗实就觉得宗室里的下一代无人能及。

子女有出息了,最高兴的就是父母。

殿内的内侍宫女们也心中欢喜,对于他们来说,赵宗实父子的地位越稳固,他们未来的日子就越好过。

殿内的气氛渐渐轻松起来,赵宗实起身,刚想说话,眼角就瞟到了外面的赵祯。

“爹爹。”

赵祯微微点头,目光却看向了赵仲鍼。

他缓步进来,摆手拒绝了赵宗实的让座,盯着赵仲鍼问道:“这些谁教你的?”

他的目光冰冷,里面蕴含着不明之意。

帝王不能被人控制,这是大忌!

他自己就是个悲剧,所以对此有切肤之痛,希望下一代能跳出这个怪圈。

赵宗实心中一紧,却不敢暗示儿子要小心。

赵仲鍼仿佛不知道这话里的含义,很是纯良的道:“这些话是臣自己琢磨出来的。”

“琢磨出来的?”

对于赵仲鍼没有自称为孙儿,赵祯不想计较,但他却想知道此事的背后有些什么。

“是。”

赵仲鍼说道:“杂学不求侃侃而谈,要的是数据,每一件事都要用数据来说话……数据就是……比如说大宋从开国的那一年到现在的岁入,只要把这些岁入列出来,就能知道大宋的发展是向上还是停滞……”

这个不错!

赵祯点点头。

“臣以前读史主要是看兴衰,重在看君臣,而忽略了去寻找原因。后来学了杂学,渐渐的就喜欢上了寻根问底。可国家兴亡的原因是什么?臣就不禁想去探索一番。”

……

第一更送上,下旬了,求月票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