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北宋大丈夫 > 第519章 五年两百万

北宋大丈夫 第519章 五年两百万

作者:迪巴拉爵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8: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华夏对外贸易的历史悠久,比如说著名的丝绸之路,那是最早的商路。

而到了前唐中后期时,国事衰微,陆地上的商路被堵住了,于是海商就开始粉墨登场。

赵光义灭掉了南汉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广州为对外贸易的港口,设置市舶司。

这是大宋对外贸易的开端,及至如今,海洋贸易赚取到的钱已经成了大宋不可或缺的财政收入。

可大宋现在主要是召集外藩商人来贸易,自家出海贸易所占比例不大。

大宋的海船实际上并不差,可商路却被外藩商人掌握,利润会被盘剥……

沈安早就对此有看法,只是赵祯为帝,许多想法他都不能实施。

“市舶司那边还能再弄弄。”

沈安自信的道:“海外有不少国家,许多国家不许大宋海商前去,只是自家运送货物前来。这不公平。”

“你想如何?”

包拯依旧冷静。

沈安说道:“比如说博买,这好倒是好,可却没什么激励。”

大宋的对外贸易方式很简单:你送货来,先抽解,随后大宋官方估价出钱买下,这事儿就算是完了,至于被官方买下的货物,会被统一发卖给大宋商人。

实则大明以后的对外商贸制度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上施行的。

这种模式利润非常高,但却是建立在盘剥本国商人的基础上实现的。

而沈安的想法却是釜底抽薪:“凭什么他们贩卖货物过来,又带着大宋的货物回去贩卖?这肉都被他们吃了,大宋却只是喝汤,这不公平!”

他的声音很是激昂,包拯突然打个寒颤,问道:“你是想把那些外藩商人给赶走?”

沈安诧异的看着他,说道:“这不对吗?”

包拯平静了下来,说道:“你这太狠了。当初太宗皇帝差遣内侍出海,去海外诸国请那些商人来贸易,此刻赶走,名声还要不要了?”

“名声?”

沈安惊讶的道:“包公,那些商人垄断了贸易,赚了多少黑心钱?名声?和名声比起来,某更想多挣些钱。不说旁的,一年两百万贯!”

他伸出两根手指头,包拯一巴掌打掉了一根,说道:“一百万……”

目前三家市舶司一年能进账六七十万贯,目标定为一百万贯,这算是比较稳健。

“很难。”

包拯却认为这很难:“三家市舶司都做了多年,有什么能挣钱的他们早就去弄了,这三十万的差额,你怎么弄?”

“好弄啊!”

沈安轻松的道:“包公,只要那些商人站在某的面前,三十万贯,某就能弄回来。”

包拯冷笑道:“说的轻巧,你以为自己能点石成金吗?”

“能啊!”

沈安很笃定的道:“比如说看似简单的沙粒就能炼成琉璃,还能加工成镜子。那镜子纤毫毕现……包公,真的能点石成金。”

“镜子?”

老包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不过却是铜镜。

铜镜会锈蚀,所以需要经常磨。

磨镜子就是一门很火的职业。

“对,镜子。”

包拯盯着他说道:“撒谎的后果……”

“绝不敢。”

沈安举手道:“此等大事某不会说谎。”

包拯点头道:“好,此事老夫应了。”

三司使的支持会使沈安的成功率更高,可还有宰辅。

包拯迟疑了一下,皱眉道:“你写那些东西作甚?”

只是在勾栏瓦舍里出现的东西,对于士大夫来说连解闷都不够资格……一句话,这玩意儿就是下等人写的东西,下等人喜欢的东西。

沈安干笑道:“写着玩。”

包拯点点头:“里面倒是有些可观之处,不过终究登不得大雅之堂,莫要沉迷。”

“是。”

沈安虽然应了,可却压根不在意这个。

他深信一点,不管是还是诗词,好的东西就会受欢迎。

石头记能够风靡多年,自然是个好东西。

……

第二天沈安就去上朝了。

“臣敢打包票,每年三家市舶司的岁入能有一百万!”

沈安不说什么大宋的危机,因为任何危机在这群君臣的眼中都是过眼云烟。

大宋都平安多年了,你和我扯什么危机……当年我们也扯过,结果被打成了猪头。

所以沈安直接就说出了条件。

在目前七十万贯的基础上,岁入达到一百万贯!

每年多出三十万贯……三十万贯是个啥概念?

当年澶渊之盟的赔款折价也不过是三十多万贯!

澶渊之盟时,这三十多万贯不算啥,而且每年通过榷场都能赚回来。若非出了真宗这个败家子,大宋现在的家底依旧还厚实。

等到赵祯时,虽然节俭,但他还是继承了真宗留下的那一套,于是大宋的财政就越发的艰难了。

以前不在意那三十多万贯的赔款,现在却肉疼的不行。而且重熙增币之后,每年给辽人的赔款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就更艰难了。

所以沈安一提三十万贯,赵祯的眉毛就跳了一下。

我这个皇帝也没余粮啊!

韩琦也心动了,他看了一眼包拯,说道:“年轻人总是喜欢信口开河。”

三十万贯,有了这笔钱,他这位首相就能从容许多。

曾公亮淡淡的道:“枢密院那边差钱了,包拯,你何时给?”

包拯皱眉道:“钱没有,老夫的命倒是有一条,你便取了去。”

欧阳修干咳一声,说道:“一百万贯,若是能成,你想打断谁的腿?老夫帮你按着人。”

从韩琦的‘信口开河’到曾公亮说缺钱,再到包拯说钱没有,命有一条……这些都是在暗示赵祯。

官家,大宋很穷,这三十万贯很重要。

若是旁人说每年增收三十万贯的话,不等赵祯说话,韩琦就能饱以老拳。

可这是沈安。

大宋有名的财神爷!

赵祯心动了。

可等欧阳修问沈安想用这个大功来换取谁的腿时,他只得板着脸干咳几声表示不满。

但他还是心动了。

他不由自主的开始发散思维:这份功劳能让沈安打断谁的腿呢?

他想到了赵允弼,然后摇摇头。随后想到在家里养病,一直痴傻的刘展……

赵允弼不行,虽然赵祯不喜欢这位宗亲,可脸面却是要顾忌的。

而刘展还不够资格,达不到标准。

“若是岁入两百万贯呢?”

呯!

韩琦手中的笏板落在地上,他却没有去捡,而是冷笑道:“若是能,老夫的腿送给你打断。”

首相愿意用自己的腿骨来抵消沈安的功劳,这事儿要是传出去,汴梁人民怕是会怀疑韩琦的脑子坏掉了。

沈安笑道:“韩相的腿……太贵了。”

他本想和韩琦打个赌,可却看到包拯那喷火的眼神,就忍住了。

昨晚他说两百万贯,老包打掉一根手指头,现在他竟然又来了,这是要作死啊!

赵祯皱眉道:“两百万贯,如何来的?”

若是一年能增加一百多万贯的岁入,大宋的财政会缓解许多,他这个皇帝也能过些轻松的日子。

“五年后。”

沈安说道:“若是让臣执掌三大市舶司,五年后,臣敢担保能岁入两百万贯!”

赵祯觉得这厮在撒泼,外加撒谎吹牛。

可沈安的神色肃然,显然不是在开玩笑。

朝堂之上也没谁敢用这等话题来开玩笑。

赵祯心动了,再次问道:“如何能做到?”

“第一集合,大宋的商人从各处往市舶司去,长途运送货物耗费不小,而且那些外藩人最喜欢大宋的什么货物,谁知道?若是能由市舶司统一打探清楚,统一采买,那会节省多少耗费?”

节省就是赚到。

“第二就是出海贸易。目下更多的是外藩商人驾舟来大宋贸易,大宋海商出海还不够多,许多钱都被外藩人给赚走了,这不公平!”

赵祯在犹豫。

他是帝王,习惯性的觉得不能反悔,对外不能太强势。

他知道大宋的毛病是什么,但却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忌惮了。

他知道范仲淹的下场有自己纵容的关系,但更多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疯狂反扑,让他都害怕的反扑。

所以他只能坐视。

所以他绝口不提革新和新政。

让新政去死吧,朕只想把大宋看好,把这份太平传递下去。

至于以后……朕去了之后,后面的事就是赵宗实的烦恼了。

这一刻他甚至有些幸灾乐祸,觉得把大宋这个烂摊子交给赵宗实很好。

所以沈安不说革新,只说手段,这个让他真的是心动了。

别说道,咱们来讨论一下术。

他有些纠结的道:“朕要的是实话。”

沈安认真的道:“陛下,臣此刻很清醒。”

我不说胡话!

韩琦眼神微变,说道:“陛下,若是如此,臣以为可以试试。”

试试就试试,大不了重新来过,反正大宋的货物对外藩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怕沈安搞砸锅。

面对巨额收入,君臣都动心了。

赵祯摆摆手,“诸卿各自去吧。”

他竟然拒绝了?

沈安心中失望,但却不是绝望。

等吧,没几年了。等赵仲鍼上台后,哥要让这大宋翻天覆地!

群臣告退,沈安跟着走了出去。

包拯过来说道:“别失望,官家得衡量利弊。”

帝王从来都不是拍脑袋做决定的生物,那是昏君。

沈安点头,这时身后有脚步声,他回身看去,是陈忠珩。

“官家让你回去。”

好吧,这位皇帝又反悔了。

沈安跟着回去,再见到赵祯时,他已经换了一身便服,手中端着茶杯在喝茶。

沈安进来行礼,赵祯不搭理。

他有滋有味的喝茶,沈安在神游物外,可外表看着很诚恳,一脸‘我在忐忑’的紧张模样。

对朕有敬畏心,这是个不错的年轻人。

野心勃勃之辈永远都不会得到上位者的喜欢,做什么都会防备他们一手。

而尊重上官的下属会得到奖赏。

“景祐五年开始,少卿、少监以上的文官去广州任职知州者,都会兼任市舶使。其后杭州和明州知州也兼了市舶使……你可知道?”

沈安摇头,大宋为了制衡而无所不用其极,官职的复杂性和牵制性就是其中之一。

别妄想去彻底弄清楚大宋的官职,那会让人发狂。

赵祯淡淡的道:“这就如同是地方劝农,可知州为市舶使,他们要听你的……谈何容易?”

下级领导上级,这事儿不靠谱啊!

……

双倍月票期间,求月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