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北宋大丈夫 > 第1669章 慷慨解囊,大宋的盛世(为‘烟灰黯然跌落’加更)

赵曙让宰辅们有什么好主意就说,这话没假,可在赵曙心情愉悦的时候,没谁去自讨没趣。

“陛下,臣这里有些事。”

赵曙不用看就知道是沈安,他点点头。

沈安说道:“陛下,臣昨日听韩相说,大宋各处缺先生缺的厉害。”

韩琦看了他一眼,心中警钟长鸣。

这小子怎么把这话给弄出来了?

赵曙点头,“各地有州学,有县学。先帝时曾赐兖州学田,朕在想啊!是不是让各地都拨些田地去助学,每年的收益用于补贴那些穷困的学生。”

大宋帝王对教育的重视堪称是一以贯之,许多制度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并延续至后世。

“陛下……”

赵曙今日两次岔开沈安的话题,让他很是恼火,“陛下,臣在想……”

“邙山书院的学生?”赵曙见他锲而不舍,就说道:“你莫要以为那些人不知道你的意思,邙山书院的学生去教书,教出来的全是杂学的子弟,这是和儒家抢饭碗。”

韩琦说道:“此事老夫隐晦的给你提过,你却不知。那今日老夫再给你说说,往明白了说。

目下的新政正是紧要时候,枢密院和三衙在盯着北方,皇城司的人前赴后继的在北方打探消息,仅三月就殉国十余人,在这等时候,邙山书院的学生一旦成群结队的去教书,那些人会咆哮,会拖后腿!”

韩琦深吸一口气,“你要懂的大局,为了大局去做取舍,这是宰辅必有的本事,否则……”

否则你就在下面厮混吧。

“韩相此言甚是。”

众人都纷纷附和,连赵曙都表示了赞赏。

沈安有些纳闷,“不是书院的学生。”

“那是谁?”

韩琦不悦的道:“大宋何处还有一批能教书的?”

沈安看了赵曙一眼,赵曙只觉得一股子凉气从脊背处升起,“你……你莫不是在打宗室的主意?”

苍天呐!

这个不省心的,要是他张口建言让宗室子们全去教书,传出去他连皇城都不敢出。

那些宗室子虽然无所事事,但大多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教书自然没问题。

可那些人这几年真心表现的不错,不给朝中添乱,不给赵曙添乱,让他很是满意。

要是沈安来这么一出,这种大好局面随之就会消散,那些宗室会在皇城外咆哮,甚至会抱着历代皇帝的牌位来嚎哭……

沈安见赵曙的神色不对,就说道:“陛下,臣说的是那些穷……不,是那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

呃!

赵曙第一感觉就是很尴尬,自作多情的那种尴尬。

随即就是一喜。

韩琦已经反应过来,他一拍大腿,身后挨打经验丰富的曾公亮马上退后一步,老韩的熊掌落空。

他悻悻的道:“陛下,自从祖宗鼓励天下人读书以来,大宋读书人之多,堪称是如过江之鲫……”

“咳咳!”赵曙一本正经的道:“韩卿,要注意措辞。”

能把读书人比作是过江之鲫吗?

不能!

韩琦一怔,“是了,堪称是如飞蝗般的多……”

众人下意识的就想到了蝗灾时的场景。

有的见过,没见过的也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

扑啦啦的蝗虫遮天蔽日,这个……把读书人比作是蝗虫,比过江之鲫还过分,老韩这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赵曙黑着脸,嘟囔着韩琦跋扈。

韩琦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陛下,那些读书人有钱的都去放贷兼并田地,或是做生意。脑子不活络的,考不上进士后家里都折腾的差不多穷了,只能去种地……这等人……陛下,真不少啊!”

曾公亮先是赞赏的对沈安颔首,然后出班说道:“陛下,正是如此,每年地方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可进士终究只取这么些人。剩下的人怎么办?一年年的苦读,家底厚实的也就罢了,小康之家也撑不住。最后就多了许多破落户。

这等人若是让他们去教书,既能解决了先生的问题,又能让这等人摆脱贫困,一箭双雕啊!”

赵曙心中微喜,“是了,朕却忘记了那些人,不,不是忘记,而是忽略。大宋百年,科举百年,进士在东华门外唱名,而更多的人只能望洋兴叹,这些人丢在地方能做什么?生意没那么多可做的,家里有钱的好过,没钱的会变成贫民,如此让他们出来教书……韩卿,他们可愿意?”

韩琦笑道:“此事乃是沈安所提,臣对他知之甚深,他既然提出来了,定然是有把握。”

赵曙颔首,沈安这才开口,“陛下,臣前阵子和一些无所事事的读书人在一起厮混,得知了他们的窘境。刚开始他们还矜持,可等臣说了报酬之后,那一双双眼睛里全是渴望。陛下,先贤的学问是好,可要读书,也得先填饱肚子的再说。”

那些读书人被他诱惑来写,如今正在埋头苦干。沈安还很是开了几次课,教授了有些读者喜欢的写作手法。

“仓禀实而知礼节。”赵曙沉吟道:“可先生多……书院也得多……”

他看着沈安,突然想打人!

“你才将把活字印刷弄的尽人皆知,随即又建言让那些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去教书,这些手段最终还是要让朕出钱,让三司出钱!”

他说到这里竟然笑了起来。

韩琦也笑了。

宰辅们都笑了。

但凡提到教育,大宋从不畏惧,该给钱给钱,该给人给人。

赵曙放低了嗓门,说道:“你能想到这些很好,朕很欢喜。教书育人是大事,这般下去,读书人越来越多,但不必全数靠科举,他们读书明理,那么去做事也事半功倍,好处多多。”

这是必然的。

无数例子证明了这一点,读书多的人,比不读书的人机会更多。

他嘴角含笑,对着沈安点头。

年轻人能这般谋划很难得,关键是一心想着大宋,这更难得。

和沈安为大宋的教育谋划相比,那些年轻人在干什么?

赵曙想到了那些衙内。

“沈安此番进言深得朕心,京城的衙内不少啊!勋戚的,高官的,各种衙内,要让他们向沈安好好学,不要整日游手好闲,朕看着头疼!”

这一家伙把宰辅们都扫了进去,只有老包无恙。因为包绶太小,所以算不得无所事事,不过想起包绶那跳脱的性子,包拯暗自咬牙,准备回去要严加要求。

韩琦也中招了,他看了沈安一眼,说道:“官家,学堂差了许多,钱从何处来?”

赵曙面色一僵,叹道:“可怜三司,可怜韩绛。”

宰辅们都在乐呵。

三司的日子这两年越发的好过了,随着结余的增加,韩绛走路都带风,说话斩钉截铁,牛的一塌糊涂。

这下好了,等韩绛得知三司要弄钱出来建造学堂,他大概会哭晕在值房里。

“三司能给的不多。”这一点赵曙有深刻的认知,“所以还得要朕打开内藏库,内藏库……”

他有些唏嘘,大概是想到了内藏库从丰盈到空荡荡的过程,“朕出六十万贯!”

没啥说的。

连沈安都诚心诚意的躬身赞美道:“官家英明。”

内藏库自从被弄空之后,赵曙就化身为抠神,这两年总算是有了些起色。

可这一下出六十万贯,内藏库定然是伤筋动骨了。

有这样的官家,实乃大宋之幸事啊!

韩琦心中激荡,说道:“臣出一万贯!”

说完他的眉间就跳了一下,想来是肉疼了。

曾公亮咬牙道:“臣出八千贯。”

包拯出班道:“此次怕是要对不住二位相公了。”

韩琦和曾公亮一怔,才反应过来包拯的意思,韩琦笑道:“你只管出钱,老夫只有欢喜的。”

首相捐一万贯,次相八千贯,末相包拯按规矩该是六千到七千贯……

这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可包拯却说要破这个规则,韩琦和曾公亮,包括富弼都只是含笑看着。

包拯看着沈安,微微点头,眼中全是欣慰之色,然后拱手,“陛下,臣宦海多年,不过没什么积蓄,这些年沈安这孩子今日一个借口,明日一个借口往臣家里送钱送好东西,臣家中如今有钱财三万余贯,臣想着……留一些,如此就捐了三万贯……”

沈安低头,心中全是骄傲。

包拯还是那个包拯,他有缺点,有问题,但他却秉承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此刻绽放出来。

若是按照历史上的走向,包拯早早就去了,包绶幼年就成了孤儿,在嫂子的抚养下成长,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官员……他最后死于一次赴任途中,人们在收拢他的遗物时,发现包绶的全身上下只有四十六文钱。

如今包拯依旧站在朝堂之上,包绶整日上房揭瓦,顽皮的不行。

我终究还是给这个世间带来了许多好的变化啊!

沈安很是骄傲!

赵曙也是如此,“诸卿慷慨解囊,让朕欢喜。若是天下人皆是如此,大宋当处处皆有读书人,如此,大宋不强盛才是咄咄怪事。”

他微笑道:“朕与诸卿数年相得,朕更期许与诸卿一起开创这大宋盛世。”

大宋至此已经露出了盛世的苗头,赵曙的话引得宰辅们激动不已。

“臣等愿为陛下效死!”

盛世!

赵曙负手而立,斩钉截铁的道:“汉唐有盛世,大宋也该有!”

……

感谢书友‘烟灰黯然跌落’的盟主打赏,第五更送上。最后三天,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