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国色 > 第93章

国色 第93章

作者:梦溪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6: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公主何须自责,中原疆域辽阔,纵是太平盛世,也不可能处处都风调雨顺。”伴随着话语,陈素出现在门口。

刘桢笑道:“子望回来了?赵午如何说,没有因为你捉了他儿子而恼怒罢?”

陈素失笑:“那倒不曾,他听说儿子闯了祸之后十分惶恐,还托我带了许多礼物过来,只怕这回赵辅也少不得一顿打了。”

刘桢道:“据说这赵辅乃是赵午的老来子,因而才对其宠爱异常,赵国相本人倒是性情耿直。”

她顿了顿,转头问阿平:“你可是长沙本地人士?”

阿平还沉浸在“自己的新主人是公主”的震撼中,闻言啊了一声,还未回过神来,等到刘桢又问了一遍,这才慌忙跪下道:“不是!我,我,奴婢是住在长沙城外的!”

“你起来,不必跪着。”刘桢示意桂香将人扶起来,想了想,又问:“出了这等事,雇你们家耕种田地的地主难道不曾减免税收吗?”

阿平眨了眨眼,似乎有点迷糊,过了好一会儿才算听懂了刘桢的问题:“田地原先是我们自家的,但是被淹了之后,我们家今年就没有口粮了,这时候正好有人来收土地,我阿父就只能把几亩田地卖给他们,听说总共卖了两千钱。”

这个时候一亩收成良好的肥沃田地的价格,大约是一到两万钱,各地行情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像阿平家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农田被淹,价格也就被压了下来,但是也不排除地主趁机压价。

两千钱看着挺多,但那只是平时的情况,像这种发生了天灾,有钱都买不到粮食的境况下,那些有能力出粮的人家只会越发将粮食囤积起来企图卖更高的价格,所以两千钱其实也维持不了几天。

只听阿平继续说:“结果正好又碰上我家阿弟生病,钱一下子就花了大半,我家有四口人,阿父说水灾一来,粮食都贵了,我们家每天就要吃掉几十个钱的口粮,阿父没法子,只好将阿母先发卖了,再把我也卖了,这样阿弟总算也能吃上一口饱饭。”

桂香忍不住愤愤道:“鬻儿卖女,竟也有这样当爹的!”

阿平忙为父亲辩解道:“我阿父也是没法子了,阿母被卖走的时候,他哭了整一天呢!别家还有比我们更惨的,一家老小都饿死了,没能等到被发卖。”

刘桢问:“你沿途入城时,可曾见到官府赈济灾民?”

阿平摇摇头:“若不是被奴贩领着,我们就进不了城,听说因为担心我们将疫病传入城,当时我们进城的时候也都要先看看身上有没有病的,我阿弟就差点进不了城呢!”

桂香恍然大悟,难怪他们入城时还分成了两边来检查,一边是衣着光鲜的车马,一边是则是那些衣衫褴褛的贫民。

她跟随刘桢日久,对许多事情倒也不是一无所知,就问:“这种情况下,就算粮价降不下来,仓曹主仓谷,总也该开仓放粮罢?何以无所作为?”

陈素向她解释道:“这些奴婢严格来说并不算本城人,仓曹不肯放粮也不算渎职,因为若是将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那就意味着来年这城中的许多大户都得交更多的粮食,所以没有人愿意起这个头。而且,如今律法对奴婢与平民是区分对待的,像阿平这等原先是良民的,但入城之后就变成奴婢,纵然非他们所愿,可也算是奴婢,若是用长沙城里的官粮来赈济奴婢,只怕要惹来许多非议和反对。”

虽然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但阿平听着只觉得似懂非懂,茫然得很。

除了她之外,其他人自然都听明白了。

刘桢他们一路从咸阳城出来,沿途所见都与咸阳的繁华大相径庭,就算是那些没有遭灾的地方,百姓要过一个好年也算勉强,更不必说湘水沿岸这般受灾严重的。

早在乾朝立国之初,刘远就已经下令,但凡在战争中自卖为奴婢者,悉数免为庶人。

乍看上去这是一项德政,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山高皇帝远,就像刘远的生母当年的遭遇那样,如果主母抓着卖身契不肯松口,难道官府还能一个个去抓?还有许多像阿平这样,原本就是庶民的,但因为家中困境,却不得不自卖为奴婢。

所以就算贵为皇帝,刘远也仅仅只能帮自己的母亲平反,而没有办法跟全天下作对,一下子把奴婢制度全部废除了,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未必会真正给那些底层的奴婢带来什么好处,却很可能颠覆整个国家政权。

在这一点上,刘桢是颇为理解老爹的,前世她作为大多数民众,站着说话不腰疼,总觉得国家领导人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够,现在换成自己站在相似的高度上,才发现他们其实已经够努力了,只是一个善政不可能适应所有地方,而下头的人往往也会因为各种利益而阳奉阴违,两千多年后尚且如此,更不必说现在。

但是放任不管也是不行的。

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忍辱负重的民族,但凡还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人们也会继续坚持,到了实在走投无路的境地,要么像阿平一家这样在沉默中灭亡,但也肯定有一小部分人在沉默中爆发,再一次掀起动荡的波潮。

抛开这些不说,即使制度一时半会还废除不了,刘桢也想做一些改善和努力,让这些人能活得更好一些。不为别的,就为了当初她如果不是成为刘桢,而是成为阿平的话,境遇绝对不会比阿平好到哪里去。

再说眼前,虽然水灾所及,大部分都是湘王张敖的辖地,但老实说刘桢压根没有将它当成一个独立的王国来看待,说到底这也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一个有辖地的诸侯王注定没法存在太久,从临行前刘远对她说的话来看,刘桢估摸着再过两年,老爹可能就要找接口把湘地收归朝廷了。

所以对于这些灾情,刘桢不可能抱着“这都是发生在别人家的事情”的态度冷眼旁观。

说到底,朝廷肯定也不希望以后收回来的是一个烂摊子。

但问题在于,她现在是代表朝廷来祝贺张敖大婚的,不是过来闹场子的,所以不可能直接跑去要求张敖开仓放粮,否则就成了赤、裸裸干涉人家内政了,到时候张敖告到咸阳去,她也是不占理的。

因此想要赈灾,就得另外想个法子。也多亏了赵午的那个宝贝儿子,否则刘桢现在还要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而烦恼呢。

想及此,她就不由得露出一个优雅矜持,令人如沐春风的微笑。

“……”单是看到刘桢那个笑容,陈素就知道肯定有人要倒霉了。

——————

刘姝忍不住抿唇,一个细微却甜蜜的笑容自嘴角荡漾开来,镜中那个模模糊糊的人影似乎也在望着她笑。

她原本便生得好看,如今盛装打扮,身着十二色礼服,越发如牡丹一般娇艳无双。

过了今日,她便不再是刘家女,而是张家妇了。

刘姝与张敖虽为赐婚联姻,可也算是两情相悦,而且在知道刘远将女儿远嫁匈奴之后,刘姝每每便觉得自己幸运无比,若不是有赐婚在先,要嫁到匈奴去伺候匈奴单于的肯定是自己而非刘妆,如今能与湘王成婚,自然比远嫁匈奴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更何况湘王年纪轻轻,又俊俏无比,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是女儿家求之不得的良配。

想及此,刘姝不由得又是一笑。

只是对比她的心满意足,于氏却不是很满意。

“身为公主,却不懂礼数,早早来到长沙,又知道世父与世母都在这里,却偏偏不来拜见,还要等到大婚之日才出现,真以为自己就那么金贵了?”

左右这屋里也只有自家人,于氏抱怨得十分起劲,长子刘承不吭一声,任由于氏喋喋不休,想来他心中也是早有不满,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发作,也没有胆子发作而已。

刘姝听得无奈,等到于氏说累了告一段落,才道:“阿母,我与公主虽为姊妹亲戚,可到底如今身份有别,长公主能得陛下所托来到此处,说明深受陛下看重,阿母说话还是谨慎一些罢,免得被人捉了把柄去!”

于氏愤愤道:“便是听去了又如何,明明就是她理亏!不尊长辈反倒是正理了?!”

刘姝沉默片刻:“阿母莫不是忘了张皇后的前车之鉴?”

于氏瞪大了眼睛,一下子像被捏住喉咙的鸭子,半句话也吐不出来了。

刘姝苦口婆心:“听说今日长公主便会亲临,还请阿母收敛一些,若引来公主不满,一状告到陛下跟前,陛下连张皇后都能废黜,更不必说我们了。阿母就是不为自己,也为女儿想想罢!”

刘承微微皱眉:“阿妹说得不错,阿母,此等大不敬的话,以后还是少说为妙。”

相比于氏和刘驰,刘承和刘姝可算要明白多了,他们很清楚,不管刘远待他们如何,只要他们姓刘,命运就跟刘家牵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皇帝以前跟嫡母的恩怨,他把刘姝嫁给张敖这样年轻俊俏的诸侯王而不是随便把她嫁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刘姝就已经该偷笑了。

“我知道了!”于氏只能强迫自己闭上嘴巴。

先秦时有“昏礼不贺”的说法,不过过了这么多年,民间早就不太有人会讲究这种规矩了,又加上张敖这样的身份,湘王大婚,这可是难得一遇的大事,纵然外头水灾还未完全消减,但这些与贵族们并没有太大关系,整个长沙城已经变得十分热闹,单是王府从天蒙蒙亮起,就已经宾客盈门,只差没踏破门槛了,无数豪富商贾挤破了头,只为了得到王府宴客的邀请,与那些贵人们多打一打交道。

刘姝的母家本在向乡,但若是要从向乡开始迎亲,这距离未免也太远了,总要折中便宜行事的,所以刘姝就以翁主的身份先寄居在另外一位国相贯高家中,等到成亲之日,再从贯高处出发到王府。

身为天使,刘桢纵然有摆谱的本钱,可也不能太过分,踩着点才去,先前几日她住在驿馆里,对赵午等人避而不见,已经令他们颇有微词,今日一大早刚从城外农田回来,便到驿馆里梳洗换衣,完了就直接乘车到王府去,比照大婚的良辰,还足足早了两个时辰,也算给足了张敖的面子。

张敖等人听说公主驾临,自然要亲自出迎,一些早早来到的宾客为了一睹长公主的真容,也都纷纷跟在后面,场面一时竟十分热闹。

刘桢下了车驾,让众人免礼,然后亲手扶起张敖:“湘王不必多礼,陛下在咸阳多有惦念,特地命我转告,尔父英勇殉国,后世子孙理当得到国朝礼遇,是以陛下遣我前来,以贺湘王大婚。”

长公主位比诸侯王,就算刘桢没有皇帝特使的身份,她跟张敖也是平起平坐的,张敖自然不敢真的就觉得自己与她身份相当了,闻言连忙称谢不已,又将刘桢请入府内,奉如上宾。

略过婚礼种种繁琐的程序不提,刘桢纵然不需要主持婚礼,单只是坐在那里,就已经令人无法忽视她的身份了,不时有像赵午贯高这样的人近前寒暄,又有连刘桢都不认识的商贾上前敬酒。

眼看堂中所坐皆是长沙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趁着众人举杯遥祝皇帝健康长寿之际,刘桢就笑道:“陛下虽然远在咸阳,可无一日不牵挂长沙,更对赵国相与贯国相念念不忘啊,只可惜如今国库空虚,无力练就强兵,陛下纵是想驱逐匈奴,为长沙王报仇,也是有心无力,每每念及此事就唏嘘不已!”

赵午闻弦琴而知雅意,心道早就听说皇帝穷,这次长公主莫不是奉了皇帝的命,借贺婚之名,实为借钱而来?湘地虽富,也经不起皇帝勒索,但如果直截了当地拒绝,只怕会惹恼皇帝,让他更有借口收回湘地了。

他一心为张敖着想,当下就叹息拭泪道:“陛下天恩,我等亦是念念不忘,为人臣子,本该为陛下分忧解难,只可惜湘地本就为战乱所毁,如今生机未复,就又碰上湘水泛滥,民屋损毁过半,湘王不得已,将长沙王留下来的钱财捐出大半,延医施药,这长沙城内方能维持太平,就连如今大婚,大王也说了,一切从简。说到底,还是我等作臣子的无能,才会令大王如此难做,此事本不该污了公主的尊耳,奈何我等看着大王如此苛刻自己,心中委实不忍啊!”

赵午的言下之意:朝廷没有钱帮湘地赈灾,我们也能理解,我们甚至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了,你再想跟我们要钱,这就过分了罢?

这话倒是回得很有技巧,虽然一味示弱,却委婉拒绝了刘桢的暗示,如果刘桢真是生在锦绣金玉堆中的公主,又或是她这几天没有去过奴市,遇见赵辅,估计还真会被赵午的话给蒙蔽了。

听了赵午的哭穷,刘桢微微一笑,也没有生气,反而温声道:“湘王的难处,陛下与我自然是明白的,不过我自进城以来,所见所闻,俱是庶民迫于生计,自卖为奴婢,其中饿死病死者更不计其数,而我如今却高踞正堂,钟鼓馔玉,实在于心不安!恰逢湘王大婚,宾客云集,我便想以私人名义,向在场诸位借一二钱财,以此开设粥场,为湘水沿岸灾民延医问药,免得他们流离失所,在座诸君皆为仁者,当也心怀善意,愿意慷慨解囊的罢?”

所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谁会想到堂堂长公主竟然会向臣下“借钱”,虽说是借,谁不知道这肯定是有去无回的?

可她占了大义,口口声声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灾民,却令人想拒绝也无从开口。

刘桢说罢,也不等他们反应,就让桂香拿笔来,自己则在一面竹笏上写下“刘桢,金饼三十”,又笑着对众人道:“此番出来带的钱财不多,只能捐出这么一点,诸位随意便是。”她顿了顿,“不管数目多少,我都会上表朝廷,明文褒奖。”

作为今日主角的张敖终于回过神来,忙道:“湘水沿岸多为湘地,赈灾救民原为张敖本分,如何能让公主破费?说出去未免贻笑天下,还请公主将钱收回去,悉从敖囊中所出。”

刘桢道:“湘王一片诚心拳拳,令人感动,湘王若愿出钱,我自要代灾民多谢你,不过我这份是不能省的,还请湘王勿要再劝。”

这里本是张敖的辖地,刘桢却反倒向他们“借钱”来救本地的灾民,这个认知令张敖臊得慌,连忙也在竹笏上写下“张敖,金饼两百”。

刘桢将金钱数目写下来,自然是因为自己身上不可能事先带太多钱,也是为了白纸黑字,免得有人事后耍赖——虽然这会儿还没有白纸,她没想到张敖如此上道,马上就响应了自己的号召。想来这位湘王年纪尚轻,面皮薄,又不像赵午等人那般老于世故,所以被她一说就觉得坐立不安,不过这样倒也显得他性情温良,不是那等野心勃勃之辈。

赵午贯高等人见状,皆都暗自哀叹一声,难道还能拦着张敖不让他出钱?

事已至此,他们也只好认命地学着刘桢那般,在竹笏上写下自己的数目。

刘桢看着赵午提笔,笑眯眯又加了一句:“赵国相,那日我在奴市见令郎打算出两万两千钱买奴婢,端的是财大气粗,令人欣羡,想必区区金钱在赵国相眼里,根本不值一提啊!”

赵午手一抖,差点没能握稳笔杆,心里直将赵辅狂骂了一遍,只好将原本写的“金饼一十”后面又添了个百字,变成了一千,竟比张敖出得还要多。

旁边贯高见他写完这几笔,立马神容枯槁,颤巍巍连笔都快要抓不住,不由奇怪,再看赵午写下的数目,登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赵国相为了不让王上损失惨重,可谓是不遗余力,自我牺牲啊!

他心中一激荡,便也提笔写下五百的数目。

有了这些人珠玉在前,旁人自然也不能落后,纷纷提笔解囊,能进湘王府的原本就非富即贵,这些钱于他们而言虽然不少,可也没到出不起的程度,但这样一笔数目,却恰好能解眼下灾民困境,起码拿去买粮赈灾,已可使许多人免于遭受阿平那样的命运。寻常人若不是过不下去,谁又真愿意卖儿鬻女?

刘桢笑吟吟地瞧着竹笏上的人名和数目越来越多,一边体贴地对新郎新妇道:“良辰美景不可荒废,此时理当‘共牢而食,合卺而酳’了罢?二位不必顾忌于我,还请自便。”

赵午眼角抽搐了一下,此刻刘桢温柔美好的笑容在他看来怎么都显得狡猾奸诈,他禁不住开口:“敢问公主,这笔钱打算如何用?”

刘桢道:“自然是买来粮食,开设粥场,延医问药,赵国相若是担心这些人会涌入城的话,还请放心便是,届时粥场与医舍,我都会命人在城外开设,断不会令城中有发生疫病的危险。”

赵午想问的不是这个:“依老臣看,这笔钱用来赈济长沙城外的灾民,只怕也绰绰有余了。”

刘桢道:“既是灾民,何分地域?湘水沿岸受灾者众,理应一一得到抚恤。”

赵午不得不隐晦地提醒她:“这湘水两岸,并不全为湘王辖地。”

既然不是张敖管的,那凭什么要他们出钱来赈灾?这应该是朝廷要做的事情罢?

刘桢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此事好说,不如待我上奏陛下,将那受灾之地悉数抵押给湘王,等你们日后收回此番捐赠的本息了,再将地还给朝廷?想必阿父当不会反对我这个提议的。”

她特意将“捐赠”二字咬住重音,顿时让张敖面红耳赤,连连给赵午递眼色,让他不要再说。

赵午简直已经无语了,他不止是面皮抽搐了,而是想直接吐血。

怎么,怎么会有这样老奸……不,是厚颜无耻的人!

在赵午眼里,此时这位笑靥如花的长公主殿下的脸,俨然已经跟咸阳城那位天子完美无缺地重叠在一起了!

有其父必有其女!

上梁不正下梁歪!

可他还得将血泪默默地咽下去,然后道:“公主言重了,能救民于危难,我等心中,心中也是欢喜的……”

作者有话要说:通知:晚上11点左右还有一更。

时间线上本来应该有两条,刘桢在外,咸阳那边同时也有剧情在进行,但今天这章写得头晕脑胀,还是没能写到那里,我尽量在11点再更一次,把咸阳的线先写出来。

鉴于废柴作者不可能日更2、3w字,所以觉得吊胃口的,见谅,请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任意选择即刻拆封食用还是过段时间再下口,么么哒~

注:剧情需要,婚礼程序有点不对头,不必较真。

蟹蟹大家的支持,以及亲爱的小萌物们~

啦啦啦扔了一颗地雷

淡紫色的誓约扔了一颗地雷

acaol扔了一颗地雷

shijiu扔了一颗地雷

亚纪扔了一颗地雷

青石煮鱼扔了一颗地雷

青石煮鱼扔了一颗地雷

青石煮鱼扔了一颗地雷

淡紫色的誓约扔了一颗地雷

淡紫色的誓约扔了一颗地雷

灵月汐扔了一颗地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