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1921,从人力车夫开始 > 第41章 严复

1921,从人力车夫开始 第41章 严复

作者:三秋空城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19: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次日,祥子出门没多久就急匆匆回来了。

“九子!九子!”他大喊道。

秦九章推门问道:“咋了?”

“你认识曹先生?”祥子说。

“对啊。”

“曹先生是个大好人,以前我在他家拉过包月!也对,你去过大学堂,当然认识曹先生。”

祥子叽里咕噜自言自语了一大通。

秦九章问:“曹先生有什么事?”

祥子这才想起正事:“曹先生找你,让我来托个信。”

“他在哪?”

“曹先生说,他和严,严什么来着,”祥子没记清名字,“反正和一个姓严的在二院等你。”

“严复?”秦九章问。

“对,就是叫这个名字!”祥子说。

“严先生不是身体不好嘛,怎么又来京城了?”这次是秦九章自言自语,“谢了,祥子,我马上就去。”

祥子说的“二院”,就是北大二院,也就是北大最初的校区——和硕公主府。

至于为何称为“二院”,前文有过描述,是因为红楼强势崛起成为了一院。

秦九章猜得出为什么严复要去二院,而不是红楼。

因为严复和北大这批新人有些矛盾。

早在五四之前,北大内部就有“新旧之争”,具体比较复杂,但大体就是崇尚新文化的一批人,与崇尚旧文化的人的斗争。

北大的新旧之争持续了好几年,自然是新派胜利了。

严复、林纾等人都被算在了守旧派中,黯然离场。

但严复比较特别,他是在新旧斗争最初的领导权斗争中败下来的,他本质上并不反对新文化。

严复是袁世凯的人,被委派当了北大第一任校长后,与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关系不佳(蔡是南方孙先生的人,不喜欢袁世凯跳过教育部和国会直接任命校长的方式。)。

后来严复更是因为参与了袁世凯复辟的“筹安会”,被京城所不容。

此后,就再未踏足京城。

这次算是破了例。

二院是从公主府改过来的,风格完全就是传统中式,而且这一块校区面积也不算大。

来到校门口,守门的看了看秦九章,又看了看手里的报纸:“你是那个车夫秦九章?”

“没错。”秦九章说。

守卫对照无误后,放行说:“进吧。”

迈进大门没多久,秦九章便看到了曹先生,招呼了一声。

曹先生立刻说:“快来!严先生一直在等你。”

秦九章快步过去,果然看到了严复。

此时的他已经67岁,生命不剩百日,神情也颇有老态龙钟之感。

秦九章恭敬道:“严先生,久闻您《天演论》大名,今日一见,学生不胜荣幸。”

严复慢慢抬起手,“后生可畏,坐下吧!”

秦九章坐在凳子上,曹先生说:“原来秦兄弟也看过《天演论》,知晓进化论?”

“这种惊世理论,自然有所耳闻。”秦九章说。

“见多识广,很好,”严复的声音很缓慢,“我看了你的几篇译文,姑且不论行文白话拟或文言,至少看得出,你的英文功底非常好。”

秦九章说:“这年月,不学英文,还真不行。”

“还是先不谈文言与白话,”严复又说,“我发现你的文章用了那帮年轻后生的新式标点,且颇为标准。”

标点符号这东西对秦九章来说,如同呼吸一样,根深蒂固,甚至察觉不到,自然而然就用了。

新文化运动一直在推行新式标点,但还需要好多年才能完全流行开。

“好用的东西,当然要拿过来用,”秦九章说,“而且,这样利于知识的推广,纵观西方各国,扫盲的重要性要远大于精英教育。只有足够多有知识的工人出现,才能成为强国。”

这句在后世人看来就是常识,但在二十世纪初,还是挺振聋发聩的。

严复眼睛亮了亮,对旁边的曹先生说:“他比你说的还厉害。”

曹先生俯身道:“其实我也只见过秦兄弟两三面而已,没来得及深入交流。”

“不用聊得太多,刚才几句话,我就了解了,你很高明啊!”严复笑了笑,然后咳嗽了几声。

一直站在严复身后的严夫人连忙抚了抚他的后背,接着端了一杯热茶让他喝下。

热茶下肚,严复的气息顺畅了很多,对夫人说:“明丽,你晓得嘛,他原本只是个车夫。”

严复的这位夫人叫做朱明丽。严格讲,是严复娶的第三个夫人、第二个正妻。

他原配死得比较早,后来迎娶了第二位夫人江莺娘,江莺娘是个大家闺秀,但他父母偏偏相信算命先生的胡诌,说什么江莺娘必须给人当偏房,才能白头偕老。

于是江莺娘就嫁作了严复的姨太太。

又过了几年,严复在南京与小他二十岁的朱明丽相识。朱明丽崇拜严复的学问,一定要嫁给他,正好严复没有正房,便娶为正妻。

就是江莺娘和朱明丽脾气都不小,根本没有和平相处一说,所以一般严复外出时只带着一位夫人。

朱明丽说:“京城的车夫,真不简单。”

严复笑呵呵道:“十年前,你在上海,也经营过一家黄包车厂吧?”

朱明丽说:“确有此事,而且已经运营到30辆黄包车,后来因为太过劳累,转让给了别人。”

秦九章没想到,严家还干过人力车的买卖。30辆黄包车,每个月收车份儿也有130多元。

但对于严复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钱。

严复说:“京城果然有奇闻!曹先生昨天在天津给我讲了你的事迹后,请我写篇文,推介推介小兄弟。我也确实准备给上海的老友张元济写封信。”

“多谢严先生,”秦九章说,“不过几日前,上海的张元济老板和《申报》的史老板已经派驻京记者联络过我,要我给他们两家供稿。”

“哦?”严复问,“译稿?”

“是的,《申报》的稿子估计月底就会发出,商务印书馆则约了一本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应该下月中旬完稿。”秦九章如实道。

严复有些小惊讶:“速度竟然这样快!我到上海后,莫不成就能看到?”

“还请先生斧正。”秦九章说。

“仍是新式白话文?”严复问。

“是的。”

严复顿了顿,抬起头:“看来我真是老了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