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76章 三辞三让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76章 三辞三让

作者:李一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28: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汉吴两国出使大事,蒋琬终究还是不能放心委派给下属,又不辞辛劳亲至武昌。

胡综又一次到馆驿中迎接蒋琬:“又让公琰兄等了数日,是我之过也。左将军、绥南将军皆已回到武昌。”

蒋琬笑着看向胡综:“伟则,此二人皆为我之事来?倒也不至于这么快吧,这才五日不到。”

胡综也面带笑意的拱手:“不瞒公琰兄,我吴国将有喜事。届时也请公琰兄前来赴宴。”

“喜事?”蒋琬略带疑问的看了胡综一眼:“赴宴是一定的。只不过我远道而来,并未多带什么礼物。”

“什么礼物不礼物的,吴、汉本是同盟,何必计较这些?”胡综观察了一下左右的环境,压低声音说道:“不瞒公琰兄,吴王三翁主已与建义校尉朱据朱子范定下婚约,六月二十三日即将成婚!”

蒋琬思略片刻,出言问道:“再有三日就要成婚了?如此喜事,我定然要去赴宴。这朱子范既然姓朱,莫不是吴郡朱氏之人?”

胡综点了点头,随后叹了口气道:“故奋武将军朱休穆此前在皖城战殁,还是前年故扬州牧吕子衡薨时、魏国曹文烈遣人致丧礼,而后才将骨殖讨回的。”

“朱氏精忠为国,吴王当时就许了婚约。国事繁重,一直拖到了今日才办。”

蒋琬也是一阵叹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吴国有惨痛的回忆,大汉又何尝不是呢?单单汉中……

算了,别提汉中了。

蒋琬将脑中思绪清空之后,拱手道:“既然左将军与绥南将军都已回到武昌,还请伟则带我前去觐见。”

“好!”胡综点头。

胡综这次本就是来请蒋琬的。二人入了武昌宫后,蒋琬本要再问出兵之事,却不料诸葛瑾率先提了一个问题:

“公琰,我记得昭烈皇帝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在汉中沔阳称汉中王,二十六年在成都称帝,是也不是?”

诸葛瑾乃是诸葛丞相的胞兄,因而蜀汉众人即使出访孙权时偶有奋力相争,但对诸葛瑾从来都是恭敬异常的。

蒋琬拱手答道:“将军所言极是。正是二十四年与二十六年。”

不同政权之间的年号并不相通,本质上是来源于政治分歧。当年刘协尚为皇帝之时,天下各处皆遵‘建安’年号,魏蜀吴三处并无区分。

曹丕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后又改为黄初元年,蜀汉这边根本不可能应。加之刘备还未来得及称帝,因而莫名凭空多了个建安二十六年来。

孙权倒还用过‘黄初’年号。毕竟曾受魏国封赏,年号只不过是顺带的小事罢了。

诸葛瑾又问:“昔日昭烈皇帝称汉中王、称皇帝之时,可有三辞三让?”

这种事关重大的核心问题,蒋琬丝毫不敢怠慢。认真想了片刻之后,语速极缓的出言答道:

“将军或许不知,逆贼曹丕胁迫孝愍皇帝行禅让之礼,这才行辞让虚礼以作伪饰。我昭烈皇帝继承刘氏帝业,应天顺时以利社稷,又如何要辞让呢?”

诸葛瑾看了一眼孙权,发现孙权依旧面无表情后,不依不饶继续问道:

“公琰,所谓辞让不仅是皇位禅让,也可以是主君对臣下劝进的辞让。连这个都没有吗?”

蒋琬摇头:“苟利社稷,专之可也。我昭烈皇帝力扶宗庙倾危,又何来辞让一说?”

就在这时,胡综小步走到孙权身侧,附在耳边轻声说道:“至尊可还记得,臣前几日与至尊说过,有一从魏国叛离至武昌、唤作隐蕃的年轻士子?”

孙权微微点头以示知情。

胡综接着轻声说道:“此人昨日又给臣写了封自荐书,称其曾在魏国太学中学了一年多,素知魏国礼法大政。所谓‘三辞三让’也在礼法之中,此事或许他能知晓。不若将隐蕃唤来一问?”

孙权看了一眼蒋琬,而后回应道:“可,伟则速去。”

“遵令。”

诸葛瑾依旧问着刘备当年称帝时的各种细节,包括谶纬、祥瑞、异象、流程、礼制等等,悉数问了个遍。

蒋琬是当年的亲历者,加之孙权称帝本就是蜀汉内部统一过意见的,因而也不厌其烦的回答着。两人就这样一问一答,小半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

胡综又从殿外走入,隐蕃也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

“臣拜见至尊!臣从魏国归义至此,今日终于得见至尊天颜,何其幸也!商纣无道而微子归去,汉高宽明而陈平归附。”

“臣唯望能效力至尊一二!”

孙权点了点头,指着隐蕃说道:“这名隐叔平远从魏国归义而来,而且是青州北海郡人。子瑜,此人家乡离你不远。”

诸葛瑾笑道:“臣乃琅琊郡人,又在琅琊最北的阳都县。不知这位隐叔平是北海哪一县的?”

“见过左将军。”隐蕃不卑不亢的行了一礼,面色从容答道:“在下家中世居剧县,与左将军家乡只隔了一个东莞郡,亦是近邻。”

诸葛瑾点头道:“远来归义之举大善。”

“至尊,臣观此人虽然年轻,却气度不凡。臣请为至尊出言问之,以测此人才学如何。”

孙权点了点头:“就依子瑜之言!叔平,且入席吧。”

“谢至尊恩典!”隐蕃恭敬一礼。

诸葛瑾轻咳一声:“叔平在魏国有何履历?”

隐蕃答道:“在下今年二十有二,前年入了魏国太学。”

“洛中之事可否尽知?”诸葛瑾又问。

隐蕃点头:“能知之事尽知,非我能知之事自然不知。”

诸葛瑾笑道:“既然如此,你在魏国太学中可曾学礼?可知昔日曹丕是如何禅让的?”

隐蕃想了几瞬:“在下知晓此事。曹丕当年在洛阳三辞三让后,封汉末帝为山阳公,礼制宗庙皆如以往,还纳了山阳公的两名女儿为妾。”

蒋琬虽未多问,可在二人言谈中已经听出了个大概。

方才诸葛瑾一直询问昔日昭烈皇帝称帝时的礼制,显然是为了孙权自己称帝来做准备。而这个新来归附的隐蕃又在洛阳待过,诸葛瑾又拿着相同的问题问他。

但听到汉末帝、也就是山阳公的消息时,蒋琬选择了暂时失聪。

装听不见呗!

还能怎么办?当年刘备称帝之时,昭告天下说得明白。刘协死了,被曹氏所害,还给刘协上了个‘孝愍皇帝’的尊号。可这隐蕃说刘协还在山阳县里活得好好的,甚至宗庙都在!

蒋琬并无其他应对法子。

“三辞三让!”诸葛瑾听到了隐蕃话里的关键词,直接了当的问道:“还请叔平说一说这三辞三让,到底是怎么辞让的?莫非是汉帝连下三诏,而曹丕辞让了三次?”

在后世之人看来,三辞三让这种禅让或者篡位的流程,只不过是走个过场。

但正如曹操学王莽篡位流程的小心翼翼一般,如何当皇帝乃是这个时代最高端的政治课题。

刘备借着自己姓刘,强行莽上一波当了皇帝。这种办法孙权显然是无法借鉴的。

而曹丕的称帝流程,孙权却是可以摹仿的。毕竟没有汉帝下诏书,臣子们推举也是可以的嘛!这是立国之基,现在麻烦一点倒是无妨,后世数百年都能用到的!

若更深层次来说,孙权还是愿学曹丕更多些、不太愿意学刘备的。虽然本质上汉吴是同盟,可孰强孰弱一看便知。如何要学个更弱的一方?

隐蕃略显古怪的看了诸葛瑾一眼,伪作思索状,闭口不言。

就在诸葛瑾略微沉不住气,欲要再次发问之时,隐蕃开口答道:

“左将军或许不知,三辞三让的‘三’不过是个虚值罢了,并不是实际上辞让的次数。”

“在下隐约记得,汉帝给曹丕下诏禅让就有四次。若再算上群臣劝进的辞让,曹丕一共辞让了二十余次!”

诸葛瑾倒吸了口冷气。(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