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23章 历史决议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3章 历史决议

作者:李一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28: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西阁之内,董昭、满宠、卫臻三人齐齐看向司马懿。

划线倒是容易,无非定个标准的事情。

可文臣武将的标准要定到哪里?这个就麻烦了。

没当过都督的不能选?没做过封号将军的不能选?

还是从刺史、九卿、尚书令往上去选?

配享太庙是董昭最早提出的,此刻也出言向司马懿问道:“划条标准是对的,可建安、黄初年间官制职务变动频繁,哪里能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呢?”

卫臻也附和道:“要么以官职、要么以功劳。”

“若是要以官职来论,就拿第一批的四人来说。夏侯元让、曹子孝乃是元从之臣,又都是宗室大将,任过魏室的大将军。王景兴乃是三公,程仲德可以等同视之。不论怎么选,这四人都是无可指摘的。”

“可若以功劳,许多功大之人,官职往往还没到刺史和封号将军,也根本没活到大魏创立,又该如何?”

说罢,卫臻轻微叹了一声:“武将好说,文臣又当如何选?难道只从武帝的魏国来算吗?”

司马懿闻言陷入了沉默,董昭、满宠对视了一眼,也不作声。

因为他们突然发现,陛下交给他们的这个任务,其实很难完成。

卫臻看得透澈,言语间指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其一,关于寿命的问题。

夏侯惇、曹仁、程昱、王朗这些人死了,可许多随着武帝曹操创业的老臣都还活着。

别人不说,就拿曾经总揽关中之事的太傅钟繇来说。此人马上八十岁了,还在洛阳活得好好的。

西阁里坐着的董昭,在建安四年就任过冀州牧了。

曹洪还每日在洛阳饮酒食肉呢。

换句话说,曹操的那个时代、直到当下还有余韵,尚未完全结束、可以盖棺定论。

其二,关于人数的问题。

皇帝说要第二批选出十八人,却不知‘十八’这个数字是从何而来的。

哪能正正好好就选出十八个人来呢?

其三,也就是最麻烦的一件事情,就是涉及到人物的定论。

若先从武将来说,夏侯惇、曹仁二人以下,紧接着就该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了。

可夏侯妙才昔日在汉中浪战而死,被曹操称为白地将军,惹得曹操亲自率重兵去汉中援护,而后间接导致整个汉中的丢失、和襄樊局面的恶化,几近迁都之危。

夏侯渊功大还是过大?能入选吗?不好说。

文臣也同样麻烦。

谈到曹氏的创业历程,荀彧荀文若是个绝对躲不过去的人选。若要抹去荀彧的功劳,史书都不会认的。

荀令君与武帝二人之间的纠结,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更别说荀彧的儿子们,还因太和元年的谋逆案、在凉州流放遇赦不赦。

在皇帝选的四人以外,夏侯渊、荀彧二人的定论已经困难。可若这二人都无法判断,又何谈去选其他的人呢?

眼见众人皆不能决断,最先提出此事的董昭开口说道:“卫仆射说得有道理。这样吧,你们二人先回东阁,我自去后宫去寻陛下问上一问,请示一番心意。”

“左右都是明天禀报,倒也不急。”

司马懿本能的想与董昭同去,可想到自己这个五旬的司空身份,却又按下了心思。

司马懿拱手道:“那好,劳烦董公前往了。我与公振先回。”

“还请慢行。”董昭应道,与满宠一并起身示意。

董昭得了允许后,跟在一名内侍的身侧,朝着演武场慢慢走去。

等董昭走到了的时候,曹睿刚刚将剑插入剑鞘中。

曹睿似乎并不意外,笑着看向董昭:“怎么,董公有何急事找朕?朕走了还没半个时辰。”

董昭小步上前,拱手道:“禀陛下,臣等在西阁之中决策疑难,十八人并不能定,因而来请示陛下心意。”

曹睿接过内侍手里的绸巾,轻拭去了额上的汗水,神色从容的问道:“若十八人不能选,八人能选出来吗?”

董昭微微摇头:“八人亦选不出来。”

曹睿点头:“走吧,与朕进了室内再说。”

董昭随在皇帝身后,亦步亦趋的走入了演武场边上、用来休息的房间。

坐定之后,曹睿饮了一口加了少许盐分的蜜水,问道:“配享太庙的事情是董公说的,分为两批也是董公的意思。”

“怎么现在还要找朕呢?”

董昭叹了一声:“臣本是好意,却当时考虑的少了些,未想到这其中的复杂之事。”

随着董昭的逐渐陈述,人数、年龄、还有夏侯渊荀彧的定论问题,被一一呈到了曹睿的耳中。

曹睿微微颔首:“你们说的没错,若真要选得尽善尽美,就相当于建安以来的若干事件做个决议。”

“确非西阁和东阁就能定的。”

董昭略带歉意的说道:“恕臣无能,还要再来烦扰陛下。”

曹睿看了董昭一眼:“你们烦扰,朕却未必烦扰。”

“来,朕今日就给你一个定论。”

董昭微微睁大双眼,意外了几瞬之后,会意开始问道:

“启禀陛下,夏侯渊与荀彧二人该如何论?”

曹睿沉声道:“关于陪祀,如有类似荀彧这样的人,皆按照其辞世时间来算。”

“荀彧故于建安十七年,武帝十八年建魏国而成魏公。”

董昭问道:“若在建安十八年以前辞世之人,均不列入陪祀太庙的考虑了?”

曹睿瞥了一眼董昭:“人的一生,要论自身努力,也要论及时势和造化。辞世的早,那就是无此造化了。”

“臣明白了。”董昭道。

曹睿接着说道:“关于夏侯渊,汉中丢失与否、西线动荡与否,均不影响大魏根本。可若武帝创业之初无夏侯渊襄助,岂能成事?”

“夏侯渊功大于过,理应陪祀。”

董昭点头应下,又问道:“陛下,第二批是否还要以十八人之数来论?文武之选的人数又如何权衡?”

曹睿道:“方才董公说的,朕也都听懂了。与先帝创业的臣子们许多尚在,那第二批配享的就晚些再定吧。”

“在武帝时有大功的,陪祀武帝庙廷。在黄初年间有大功的,陪祀文帝。”

“还有什么问题吗?”

董昭起身施了一礼:“臣并无问题了,臣请告退。”

曹睿看着董昭离去的背影,静静思索了起来。

此前曹睿之所以同意配享太庙之事,乃是为了激励臣子、激发各地臣属效忠大魏之心。

既然难以决断,此事拖上几年倒也无妨。

方才董昭没有明说的一句话,那就是陛下青春年少,等建安年间的老臣们死得差不多了,再统一定论也不迟。

曹睿深以为然。

不管怎么说,曹休、夏侯尚这些人肯定是要陪祀文帝的,其余诸如夏侯渊、张辽、徐晃、乐进、李典等人都要陪祀武帝。

等本月配享太庙的四人一公布,天下就会知晓此事。而悬而未决的下一期,又会成为一个吊着胃口的鱼饵。

身后名还是要以身前事来论的。

就看他们各自努力了。

……

翌日,皇子封王、太庙配享两件事情在朝中公布,一时间议论纷纷。

后宫也是这般。

下午时分,后宫诸女悉数聚到一起,太皇太后卞氏、太后郭氏二人也同时露面。

随着中书令刘放亲来入宫宣旨,两岁多的邺王曹启、一岁多的长乐王曹延在各自母亲的引导下跪谢接旨。

毛嫔、孙昭仪二人自然欣喜,可其余妃嫔们庆贺的笑靥下,却不知藏了多少嫉妒和比较。

两女先是朝着皇帝下拜,而后又分别向卞氏、郭氏二人拜了一拜。

卞太皇太后满脸欣喜,笑着说道:“你二人为睿儿诞下子嗣,也是对大魏、对曹氏的有功之人。”

“如今儿子封了王爵,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哀家是过来人,养育孩子使他成人,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情要做,切不可自傲骄纵。”

“都说母凭子贵,可子也凭母贵。哀家希望你们永远记得今日之心。”

“知晓了么?”

“谢皇祖母训示。”毛妍、孙鲁班二人齐齐拜谢道。

曹睿站在一旁,笑着看卞太皇太后为二女训话。

在这方面,卞太皇太后确实是专家。

人们常说后宫佳丽三千。即使曹睿的后宫只有约二十人,也远远未到雨露均沾的程度。

就好比晚上下班回家路上吃饭,许多餐馆吃个一次两次尝鲜,也就足够了。

真正能够稳定常去的,不过只有那三五家店。

皇帝青春,诸位妃嫔也一样年华正好。并不存在因年少偏爱于谁、因年老色衰嫌弃谁的道理。

纯粹就是个人喜好。

如今后宫之中能得皇帝盛宠的,只有毛嫔、孙昭仪、郭婕妤三人。

其余诸女,好一些的每月能得宠幸一、两次,更多的都近乎被皇帝忽略。

皇帝也要休息,哪有每日劳作的道理?

后宫之事,大抵如此。

仪式过后就是庆贺,庆贺过后就是晚宴。

武帝诸子得了官位实职,自己的子嗣也得了封爵。广宗室之力,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曹睿难得在后宫饮了许多。

卞太皇太后卞氏、郭太后先行离去,留了时间给皇帝和自己的妃嫔们。(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