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七十二章 契卡的监视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七十二章 契卡的监视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28: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创汇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反而像苏联这种方式有些过于正常,马拉佐夫就知道在远东有一个叫日本的岛国,其政府为了筹措发展资金,不择手段,大力发展服务产业,每年派遣大量男人到海外打工,亦或者女人到南洋等地为国卖身,而后者被称为“南洋姐”。

仅1902年,日本全年的外汇大约1000亿日元,其中南洋姐群体就贡献了约20%,以至于当时的日本经济学界都惊呼:“日本将是在女人身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国家”。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日元可不是后世的日元,含金量很高,1871年,明治政府规定一日元等于一点五克纯金,和当时美元等值。

进入20世纪以后,日元虽然经历贬值,和美元汇率依旧能达到一比二,即两日元可兑换一美元。

不过,一战前后,因为日本南洋服务业群体因为过于凄惨,被国际社会谴责和限制,这一产业也就走了下坡路,而主导这一活动的日本政府毫无廉耻的选择抛弃这些“帝国功臣”,并且禁止她们回国,许多人客死异乡。

东非早期,政府实际上也组织过广泛的创汇活动,当时,为了筹措殖民地建设资金,东非开放部分海港城市,设置专门的红灯区,通过为途径东非的商船及人员提供服务获取外汇收入,例如烟馆,酒馆,典当铺,万国馆等等。

彼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大部分欧亚航线的船只要经过东非海岸,东非政府因此获利颇丰。

当然,东非的下限比日本高太多,但是和如今的苏联对比,简直就是坏的流脓。

至于日本政府和东非以及苏联政府对比,那就是畜牲和人之间的区别了,只不过苏联相对于早期东非来说更像好人。

毕竟苏联可不会向过往船员推销烟土等违禁品,不会为海盗提供销赃业务,不会开设官办“服务业”场所……

而这些坏事,东非一个也没有落下,就比如19世纪中后期,东非的官办服务业场所,之所以被称为“万国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时东非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内陆抓捕女性黑人,或者和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地的人口贩子达成供货协议。

当然,之所以说东非还算个“人”,那是因为东非至少不会把本国公民像日本政府一样“当日本人整”。

日本政府是一个对内外都极度残忍血腥的国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是比贝尼托政府更早的“极端主义”政府,甚至贝尼托在日本政府面前都算的上“圣人”,毕竟贝尼托都想不到那么多歪招。

如果贝尼托对日本政府了解更细节和全面的话,恐怕都会大声惊呼:“人怎么能坏成这样!”

……

马拉佐夫等人,在敖德萨度过了最无聊的一段时间,苏联政府过于刻板,导致敖德萨的服务业质量相对于沙俄和乌克兰时期大幅度下滑。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这里简直比东非计划经济时代更加压抑,就像笼中鸟一样。

马拉佐夫的船员克里凯尔在旅馆里问道:“船长,我总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就是好像一直有人盯着我们,这种感觉让我有些如芒背刺。”

听完克里凯尔的话,马拉佐夫没好气的往门口瞟了一眼说道:“这不是废话么!自从我们进入敖德萨,苏联就派人盯梢,那个家伙一直看着我们,你这种感觉也就不奇怪了。”

克里凯尔说道:“船长,你不觉得苏联人是在故意针对我们么?好像对其他国家,苏联政府就没有这么严苛。而且,除了明面上苏联官方派的那个人,我感觉暗地里还有人盯着我们。”

马拉佐夫给自己续了一杯酒水,端到嘴前抿了一口,然后气定神闲的说道:“怕什么?”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幽灵来敲门,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任何价值,难不成苏联政府还能给我们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我们逮捕起来!”

“所以,你把苏联人当做木头看待就好了,反正等到船上的货物装卸完毕,我们就离开这个破地方,熬几天就好了。”

虽然,马拉佐夫船长不知道苏联会对东非人如此警惕,但是对于苏联政府的行为,他并不放在心上,除非苏联想闹出国际纠纷,而东非可不害怕苏联。

如果本国公民在正常情况下,被苏联无缘无故逮捕,或者刁难,帝国肯定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马拉佐夫的底气所在。

所以,马拉佐夫对员工们说道:“放心大胆的喝酒,别操心那些有的没的。”

在敖德萨恐怕也只有酒水能弥补东非船员们心灵上的空缺,经过苏联政府初步整顿后,过去很多敖德萨娱乐场所都被取缔或者整改,而对于海上漂泊的水手而言,这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苏联,恐怕也只有伏特加等酒水,能愈合他们精神上的缺失感,很快在酒精的麻醉下,旅店里再一次变得喧闹起来。

而此时,门外的苏联监视人员也到了轮班的时间。

“奥多耶夫,怎么样,这群东非人有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一名穿着常服的苏联青年,来到马拉佐夫一行人所住的酒店门口问道。

名为奥多耶夫的年轻人,抱怨道:“完全没有,根据我这几天的观察,他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东非人,每天只知道寻欢作乐,享受生活。”

“看着他们,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还浪费我们部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有这功夫,到码头查查违禁品都比在这浪费时间好的多。”

那名苏联青年听后,对奥多耶夫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东非是红名单国家,所以对于东非的来苏人员,我们不得不重视。”

“你也知道,罗曼诺夫王朝的余孽在东非成立了所谓的沙皇俄国流亡政府,一直都在从事反苏的各种破坏工作。”

“而东非作为这些罪犯的包庇者,我们必须时刻谨慎,东非政府利用这些罪犯余孽和反动分子,对伟大祖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

奥多耶夫说道:“我当知道这些,不过这种活更应该交给契卡那群专业的家伙来干,毕竟东非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怎么可能雇佣这种酒囊饭袋到帝国进行间谍活动。”

说着,奥多耶夫还往旅馆里轻蔑的看了一眼,而此时伏特加等酒水的后劲已经上来,马拉佐夫号船员们已经喝的东倒西歪。

“啧啧啧,就这种酒鬼,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是特务组织,而且这几天的观察下来,也印证了这一点,等到几天后,他们就会反航,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搞出什么大事。”

而前来换班的苏联青年说道:“这样也好,毕竟我们对外贸易局本身就是敏感单位,但我们又不是契卡那样的专业人员,所以最好的结果是外国的敌对分子,别让我们部门遇上。”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苏联贸易委员会下的对外贸易局,从职能上而言,就不应该干这种契卡的活。

而在两名对外贸易局人员谈话的时候,旅馆对面的窗户里,真正的契卡人员米哈伊洛夫,也在本子上记录着:无异常。

而他的同事,德米特耶符卡坐在椅子上说道:“经过这三天的观察,对面就是些普通人,他们的一举一动所透露出的细节,以及我们近距离接触下,言行和观察能力,都说明他们并非东非国防安全局的人,亦或者是其他反动势力人员。”

“而且,就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打扮,完全符合大海上常年风吹日晒船员的特征,所以可以判定,这些人对我们毫无价值。”

“而且,有贸易委员会的人盯着,我们更不需要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所以可以先撤退了。”

米哈伊洛夫说道:“我的判断也是这样,感觉还是上级最近有些疑神疑鬼了,看哪一个东非人都像东非国防安全局的人。”

德米特耶符卡说道:“上级的忧虑也不是没有根据,最近来苏的东非人突然增加了不少,这明显不是正常情况。”

“要知道,如果是1920年,因为新经济政策刚刚实行,对外贸易恢复的情况下,外国人重新涌入,寻找商业机会,那很正常。”

“但是,现在可是1925年,东非人大量涌入我们国家,这种现象就值得寻味了。”

“毕竟,东非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是罗曼诺夫王朝余孽收留地,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

“更何况,东非国防安全局还有军情处,都是我们最难缠的对手,在保卫战争时期,国内就有东非各种特务组织和谍报人员的影子。”

“但是,在保卫战争后,这些组织就突然销声匿迹了,由此可见,我们对手的难缠性,如果他们和英国的军情六处一样好对付,那就好了。”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和近些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情报机关,苏联契卡自然不可能对东非的国防安全局等情报机关毫无察觉。

反而在俄国内战时期,契卡就已经找到了东非国防安全局的蛛丝马迹,再加上东非是沙俄流亡政府所在地,所以契卡就更加重视对东非的情报开展工作了。

只不过,东非国防安全局在契卡眼里一直都很狡猾,是他们所面临过最难缠,技术和专业性最高的世界情报机关。

截止到目前,契卡都没有真正抓到过多少东非情报人员,就算有,也是一些外围成员,但都是些被收买的苏联人,也就是原俄国人,或者是和东非国防安全局有合作的一些反动势力人员。

米哈伊洛夫说道:“东非的情报机关确实难缠,要不然我们也不可能下这么多功夫对付他们,尤其是这一次,大量东非人涌入我们国家,说不定其中就掺杂不少东非特务亦或者是流亡政府的余孽。”

“而敖德萨又是十分敏感的地区,这里刚刚结束动乱,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潮汹涌。”

“德国人,奥匈帝国人,英国人,奥斯曼人,东非人,前乌克兰傀儡政府人员,沙俄政府余孽,旧贵族,资本主义投机分子和野心家等等。”

“因为敖德萨特殊地理位置的原因,都汇集于此,简直成为了东欧地区的各国情报分中心,甚至比圣彼得堡的情况更加严重和突出。”

“所以组织上才更加不能放松对敖德萨的警惕,避免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反扑,卷土重来。”

别说那些极度仇视苏联的帝国主义国家,就是奥斯曼帝国这种封建国家,也在敖德萨等俄国黑海城镇,派遣了不少情报人员。

毕竟,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的前身,也就是俄国,是正儿八经的世仇,光是历史上的俄土战争就高达十二次之多。

其中包括俄国工党时代和奥斯曼土耳其最近在高加索发生的一次军事冲突,不过,这场战争依旧是以俄国的胜利而结束。

所以,奥斯曼帝国极度仇视苏联,或者说是东斯拉夫人,哪怕俄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权更迭,也改变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敌对关系。

当然,敖德萨地下的混乱局势,潜藏在经济繁荣之下,如今敖德萨是苏联经济上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

苏联契卡因此对敖德萨的出入境人员进行重点观察,而其中东非人就是契卡最近监视的重中之重。

而马拉佐夫船长一行人就是因此遭受了“无妄之灾”,当然,这个无妄之灾肯定要打问号,毕竟没有东非国防安全局和在东非沙俄流亡政府的原因,苏联人也不至于对东非抱有如此深的警惕之心。

事实上,就原本俄国的海外流亡组织数量其实并不算少,比如流亡海外的俄国资产阶级政府,白俄罗斯政府,波兰政府,乌克兰政府,白匪余孽等等。

而之所以东非会被格外警惕的原因在于,东非的沙俄流亡政府,其正统性太强,阿列克谢那可是尼古拉二世的亲儿子,所以,在苏联政府看来,东非的沙俄流亡政府在所有国外流亡反动势力中,属于威胁性最大的一个。

苏联契卡,也曾经试图潜入到东非对流亡政府人员,尤其是阿列克谢姐弟等罗曼诺夫王朝余孽,进行直接刺杀活动。

但是,结果显而易见,没有成功,毕竟东非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且严格管控枪支等武器,这导致有组织想在东非搞事都不容易,再加上东非政府对沙俄流亡政府的严密保护,契卡就更不可能得手了。

甚至,有时候契卡人员刚刚进入东非,就被东非国防安全局等特殊部门盯上,从而导致行动的夭折,而这也是契卡为什么对东非国防安全局,军情处等机关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