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69章:晋王要回封地?

太极宫。

李世民的气色已经红润,身体状况基本上恢复了。

这跟历史上有些出入。

历史上李世民在这个时期,尊崇道教,道教炼丹成仙的理念对李世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大唐盛行方术,不少帝王追求长生的先例,也促使李世民产生通过丹药延年益寿的想法。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天竺、波斯等地的外丹术传入中原。部分番邦使者或方士向李世民进献所谓异域仙丹,声称其具有神奇功效,进一步推动了他服用丹药的行为。

然而现在之所以被改变,跟李承乾关系很大。

首先是天竺使团那边,李承乾亲自安排人过去,也没有找到所谓的断续膏治疗腿疾,这让李世民也有些失望。

同时李承乾整治外商,对于一些企图通过吹嘘丹药的骗子,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比如民间盛传的异域神医,李承乾直接安排人打假,多数被处死。

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也不敢冒着掉头的风险骗取钱财。

而历史上的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也因为李承乾介入,从而没能抵达长安。

现在的李世民虽有气疾,不过还是以中药调养为主。

且因为李世民有李承乾这个敌人在,所以心思没有全放在长生上,更多是怎么解决太子这个麻烦事。

当然,李世民真正迷恋长生,是晚年时候,现在还没到时候。

突厥的事情,虽说让李世民有些愤怒,然也不算太大问题。

今日之大唐,非昔日之大唐。

曾经东突厥强盛,大唐初建衰弱。

然在打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后,现在的大唐军队已经很是强盛。

五姓七望放西突厥入关,虽说对河东地区的百姓有一定影响,可在准备足够兵力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再出现渭水之盟那样的情况。

西突厥也没有东突厥那般势大。

李世民头疼的,还是太子这边。

“陛下,晋王求见。”

内侍张阿难进行通禀。

李世民眉头微皱,道:“昨日不是跟他说了,朕需要静养吗,怎的今日又来。”

倒不是说李世民不想见儿子,而是现在他需要装病。

不想在儿子面前装,干脆都不见。

内侍张阿难回道:“晋王说有要事,想要向陛下禀告。”

李世民随意道:“能有什么要事。”

想了想还是道:“行了,让他进来吧。”

毕竟是亲儿子,总是拒绝也不好。

通禀后,不多时,李治入殿。

“稚奴拜见父皇,恭祝父皇龙体安康。”

李治抬头看了眼气色不错的父皇说道。

同时心中也镇定了许多。

因为父皇身体好,才能去对抗太子。

李治本身是没有能力对抗现在的太子。

武媚娘先前就跟他说过,陛下之所以对太子的行为一再放任,这跟陛下的身体有很大关系。

如果陛下身体不佳,就会考虑继承人之事,而放眼当下,太子无疑是最佳的继承人,没有之一。

话说得难听点,魏王跟晋王加起来,都比不过太子一半。

但话说回来,如果陛下身体好,那跟太子的矛盾就不可调和。

太子越强势,陛下就越发忌惮。

当彻底爆发的时候,就是晋王的机会。

现在做的,就是安心等待,陛下跟太子之间的矛盾爆发。

对于皇权,武媚娘确实是看得极其透彻。

自古皇权唯一,不容他人染指。

越是强盛的帝王,越是如此。

哪怕这个人,是太子,是自己的儿子。

自古以来,皇帝忌惮太子夺权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多。

“说吧,这般着急见朕,是有何要事。”

李世民微微点头后,直接开口问道。

这让李治心中有些失望。

父皇这番对他,颇有几分公事公办的态度。

三兄弟中,他是最小的嫡子,也是最不受宠的嫡子。

“是四哥,四哥他,可能要对大唐不利。”

李治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迟疑犹豫,好像有几分拿捏不准的意思。

李世民闻言,眉头一挑,问道:“青雀他要如何对大唐不利。”

李治面色带着几分挣扎,半晌才道:“稚奴得到消息,前些日子,清河崔氏崔文心,多次前往四哥府邸。”

“这崔文心是当初崔文圣的弟弟,崔文圣勾结高丽而自裁,这崔文心必然也没有安什么好心。”

“因此稚奴私下查探,发现竟有突厥人,秘密进入四哥府邸。”

“原本稚奴也没多想,而大兄那边下了教令,禁止突厥人留宿长安客栈,这跟当年大兄驱赶高丽商人何其相似。”

“因此稚奴就想着,这里面四哥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就多方打探。”

“却没成想,没成想.”

说到这里,李治的声音,突然变得颤抖哽咽起来。

李世民沉声问道:“没成想什么!”

李治身体一个哆嗦,回道:“没成想,四哥竟跟突厥人,有所勾结。”

李世民听完,面色波澜不惊。

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

且知道得更多。

在房玄龄连夜上报后,李世民自然也不会因为房玄龄的一面之词,就定罪魏王。

此后,就已经安排暗探进行调查。

李世民也是有自己的情报组织的,没有演义里那么邪乎,但亦是有几分能耐。

这其中,就查到了晋王李治,前往魏王府的事情。

长安城中,查个小官小民很麻烦,而李治作为晋王这样的身份,行踪很难有所保密。

加上之前魏王跟晋王的联合袭击,李世民自然能猜到,勾结突厥这件事,晋王大概也有参与。

毕竟魏王不蠢,这样的事情,不会自己一人去做。

不过就行为上来说,魏王跟晋王,本身是没有能力直接勾结突厥的。

这里面的中间人,是五姓七望。

只有他们有能力放突厥入关。

而五姓七望是魏王的支持者,晋王这边可没能耐调动他们。

李治这边的支持者,是李勣,同安大长公主。

他们可不会帮助晋王勾结突厥。

所以算起来,晋王顶多算是个知情不报。

现在行告密之事,应该是幡然醒悟,亦算是浪子回头。

这让李世民心中多了分安慰。

至少稚奴是个懂事的孩子。

这番也多了几分另眼相看。

不过,还需考验一番。

当即佯怒道:“稚奴,仅凭崔文心出入魏王府、突厥人现身,便断定青雀勾结外敌?空口无凭的话,也敢拿来烦朕?”

李治心头一跳。

他不明白父皇为什么会这么说。

媚娘不是说,父皇早就已经知晓了魏王勾结突厥之事吗,为什么还会这么问。

难道是在试探我?

想到这里,李治跪地作揖:“稚奴不敢欺瞒父皇,这些事确实是稚奴多方探查得知,原本稚奴也未多想,可现在突厥异动,这才想到。”

李世民淡淡道:“可有确凿的证据?”

李治无奈摇头:“未曾有证据。”

原本以为,会迎来父皇的雷霆震怒,却没想到,只是一句轻飘飘的话传来。

“起来吧。”

听到这话,李治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或者说媚娘猜对了。

父皇真的已经知道了魏王勾结突厥之事。

还好媚娘让自己来告发魏王,否则父皇严查下来,少不得要被牵连。

其实李治自己都没想到。

如果他也参与到勾结突厥之事上,不仅是要迎接李世民的惩罚,更为主要的是,他自身的势力,会遭受极大的损失。

李治最有利的支持者,莫过于李勣跟同安大长公主。

李勣作为三朝老将,历经隋末乱世与大唐开国,其政治立场始终以社稷安危为核心。

他虽为晋王支持者,却绝非盲目依附,当年玄武门之变,他刻意保持中立。

太子与魏王之争,他亦未明确站队。

这种谨慎源于他对将权与皇权边界的清醒认知。

李勣掌握的不仅仅是兵权,更是大唐边防体系的核心脉络。

若晋王勾结突厥,意味着主动引外敌入塞,这与李勣保境安民的军事理念完全相悖。

当年朔州之战,李勣以三千骑兵硬抗突厥十万大军,深知外族入侵对民生的屠戮,绝不可能容忍任何与突厥的暗中交易。

李勣支持李治,本质上是认为其柔仁可守成。

若李治参与勾结突厥这种饮鸩止渴的阴谋,便暴露了其既无治国之能,亦无忠孝之德。

这会让李勣对其产生根本性怀疑。

一个连忠君爱国底线都能突破的皇子,如何能托付天下?

再换个角度,:李勣家族历经数代经营,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当年他被李渊猜忌时,曾自污名节以求自保。

此刻若晋王事发,李勣若继续力挺,轻则被视为朋党,重则被牵连谋逆。

以他的政治智慧,必然会在第一时间与晋王切割,甚至主动请罪以表忠心。

李勣若失望,意味着晋王失去了军方最关键的支撑。

大唐府兵制下,地方军镇将领多出自李勣门下。

一旦李勣态度动摇,晋王在军事上的话语权将荡然无存。

更严重的是,李勣若在朝堂上公开质疑晋王德行,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同安大长公主作为李渊亲妹、李世民姑母,其身份特殊之处在于,她不仅是皇室辈分最高的女性,更是李氏宗法的**象征。

她对李治的支持,更多缘由是看不过魏王,太子也谋逆。

再就是丈夫王裕侄孙女,如今晋王妃的亲密关系。

但这种支持有两个不可逾越的前提。

同安大长公主一生经历隋末战乱、家族崛起,亲眼见证李氏从北周望族到天下共主的历程。在她眼中,勾结外族是对李氏血脉的背叛。

当年窦建德俘虏她时,她宁死不愿为窦氏联姻,正是出于这种华夷之辨的执念。若李治与突厥勾结,在她看来等同于认贼作父,必然触发其最强烈的宗法谴责。

同安大长公主年逾八旬仍受礼遇,靠的不是权力而是德行标杆。

若支持的晋王身败名裂,她的识人之名将彻底崩塌,甚至被后世史书评价为误国老妇。为了死后能在宗庙留名,她必然会在丑闻坐实前与李治切割,甚至亲自出面弹劾以彰显大义灭亲。

同安大长公主的失望,意味着晋王失去了宗室支持。

宗室对储君人选的态度虽不直接决定皇位归属,却能影响士族人心向背。

若同安大长公主公开指责李治有辱李氏门风。

李渊旧部遗老们也会对晋王嗤之以鼻,从而李治再无翻盘余地。

不得不说,这一次,算是武媚娘拯救了李治。

此时,李世民看向稚奴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欣慰。

“若你大兄跟青雀,都有你这般懂事,这便好了。”

虎毒不食子,李世民对素有仁孝之名的稚奴,自然不会是往坏处想。

尤其是在太子跟魏王的对比下,此时的晋王,显得尤为突出。

虽说曾跟魏王一同伏击太子,乃至于暗中调动金吾卫,围攻来庭坊。

可这些事,站在根本利益角度上去看,李世民不觉得李治是为了自己夺嫡。

而是被太子所逼迫,只能跟魏王联手。

因为即便真的击败太子,现在的晋王也不足以再击败魏王。

太子位也只能是落到魏王头上,而非是晋王自己。

更多的可能,是被魏王威胁,利诱,蛊惑,蒙蔽。

李治面对父皇这话,可不敢随便接。

武媚娘再三告诉过他,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暴露出自己要夺嫡的想法。

而是要表达自己绝对没有要跟太子,魏王争夺的心思。

这时的李治,突然是灵光一闪。

躬身作揖道:“父皇,如今突厥入侵,稚奴待在长安无所作为,请回封地,对抗突厥,还请父皇成全。”

这话让李世民都楞了一下。

李治的藩地,是在并州,也就是后世山西太原一带。

并州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李渊曾任太原留守,起兵反隋于此。

李世民把并州作为李治藩地,对于嫡子还是很重视的。

毕竟只有嫡子只有三个。

并州是唐代北方的军事重镇,地处中原与塞北的交通要道,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南下的前沿阵地。

不过东突厥覆灭后,西突厥主要控制西域,其势力范围与并州相隔较远,算是第二阵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