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59章:玄武门的事不简单

“承乾这孩子,做事还是太着急了些。”

太极殿内,听到李承乾教令被退回,李世民难得的笑了笑。

总算是要让太子知晓当皇帝的难处了。

要不然还真以为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内侍张阿难在旁边说道:“陛下,臣觉得,太子殿下这想法还是不错的。”

李世民点点头:“是,不错,如今这科举考官,已经成了各世家争夺之地,谁任考官,则多是招自己人。”

“糊名之法,确实能让寒门子弟多些出路。”

“只是太子步子迈得太大了,连朝堂都没掌控,未学走就想飞,可不是这般容易的。”

内侍张阿难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世民想了想,道:“先让其吃点苦头,也好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

来庭坊,朝堂。

魏王跟晋王没来,还在府内养伤。

百官觐见:“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免礼,众卿平身。”

来庭坊这行宫终究是小气了些,现在东宫进不去,李承乾倒是想搬到大明宫去。

这样日后,也不用麻烦李世民搬家了,就一直住太极宫得了。

李承乾身着太子冕服,端坐在监国宝座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阶下群臣。

“今日朝会,议科举改制之事。”

李承乾沉声道:“孤意已决,废除投行卷之制,推行糊名誊录之法,诸位卿家有何高见?”

话音刚落,中书侍郎岑文本率先出列:“太子殿下,科举之制自隋代开创,投行卷、荐举之法已行之多年,选拔出无数贤才。”

“如今贸然废除,恐生变故。且糊名誊录之法虽能减少舞弊,但难以考察举子平日才学与品行,恐会埋没真正的栋梁之才啊!”

看到是岑文本出列,李承乾眉头微皱。

因为岑文本不是魏王党,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太子党,或者说皇帝党。

早前李承乾跟魏王的斗争中,岑文本一直要是保持中立。

然而这次涉及到世家根本,直接就站了出来。

南阳岑家,岑文本远祖岑彭为东汉廷尉、征南大将军,祖父岑善方,在西梁萧察政权中担任吏部尚书。

父亲岑之象,在隋末担任虞部侍郎、邯郸县令等职。

历史上在贞观十七年,岑文本加银青光禄大夫衔,被任命为中书令。

不过因为如今的变故,还是担任中书侍郎。

岑文本是个好官,忠于大唐皇室,秉持以民为本,主张稳定发展。

但现在站出来反对科举改制。

李承乾淡淡道:“岑侍郎所言差矣!如今科举,走后门、靠权势之风盛行,所谓的‘考察平日才学与品行’,不过是世家子弟结党营私的幌子!那些寒门子弟,即便有惊世之才,若无人举荐,也难有出头之日。如此选拔,谈何公正?”

礼部尚书李纲出列道:“太子殿下,科举乃国之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各地科举章程早已定下,若此时改制,时间紧迫,难以筹备周全。且废除投行卷,恐会引起天下士子恐慌,不利于朝廷收拢人心啊!”

李承乾目光如刀:“许尚书这是在拿时间紧迫做借口吗?”

“若因循守旧,任由科举弊端滋生,才是真正失了天下士子之心!至于筹备,孤已命人制定详细章程,各地州府只需依令而行,何来难以筹备之说?”

褚遂良见此,出列作揖:“太子殿下,科举制度历经数代完善,其中投行卷、荐举之法,能让考官全面了解举子,选拔出德才兼备之人。”

“若仅凭一场考试定终身,岂不是太过草率?再者,如今朝堂之上,诸多官员皆因投行卷、荐举而入仕,殿下此举,无异于否定了他们的功绩,恐会寒了一众大臣的心啊!”

褚遂良语气之中,带着几分冷笑。

先前只是因为魏王夺嫡之事,现在太子犯了糊涂,还没登基呢,就妄图得罪天下世家,朝廷百官。

要知道,现在朝廷上八成官员,谁不是走投行卷上来的,否定投行卷,就是否定他们。

这样的事情,莫说是太子了,哪怕是陛下,也不见得能够办下来。

李承乾毫不客气的打断:“褚大夫这是在为世家子弟说话吧?”

“德才兼备?如今多少世家子弟,凭借父辈权势,投些华而不实的诗文,便能高中;而寒门子弟寒窗苦读十载,却连考场的门都进不了。”

“这就是所谓的德才兼备?至于否定大臣功绩,孤改制科举,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为大唐江山社稷考虑,又怎会是无端否定?”

李承乾是真不想跟他逼逼,只是朝廷,犹如后世之公堂,不是别人有反对意见,就能直接把人干掉的。

这样去做,也很容易乱套。

当然,如果褚遂良有其他违背律法之事,那就半点不得姑息了。

等今天退朝后,就让人去查查。

历史上,褚遂良可是有贪财的名声。

这还治不了他了?

长孙无忌见状,也上前劝道:“太子殿下,褚大夫所言虽有偏颇,但科举改制确实事关重大。如今陛下暂委殿下监国,此事若能与陛下商议后再做定夺,岂不是更为稳妥?”

长孙家族也有很多是靠着投行卷入仕途的,李承乾这次,算是无差别攻击了。

很显然,对于科举改制,长孙无忌也不想支持。

房玄龄一直沉默不语,此时却缓缓出列:“太子殿下,老臣并非反对改制,只是这糊名誊录之法,在具体施行中恐会遇到诸多难题。”

“比如如何保证誊录过程不被篡改?”

“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举子笔迹?这些细节若不处理好,改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发更多混乱。”

李承乾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因为房玄龄这番话,看似是反对质问,实则是真正去谈论科举改制的利弊,而不是跟其他人一样,直接就找各种理由去反对。

李承乾微微颔首,道:“房公所言极是。孤已命人研究应对之策,设立专门的誊录机构,由亲信官员监督,采用多重手段,确保过程公正透明。只要方案周全,这些问题皆可解决。”

然而,群臣依旧不依不饶。

“太子殿下,科举改制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也关乎朝廷的稳定。”

“是啊,太子殿下,这一动,枉费多少读书人之寒窗苦读。”

“科举取士,本就兼顾才学与人品。行卷可察学子交际、应变之能,废除此制,岂不是自断朝廷识人之途?”

“还是稳定些好。”

“请太子殿下三思。”

百官作揖:“请太子殿下三思。”

群臣呼声,这跟逼宫没有太大区别了。

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承乾依旧是冷冷道:“孤意已决,三日后,科举改制教令正式颁布。”

“若有官员敢阳奉阴违,阻挠改制,休怪孤不客气!”

“退朝!”

说罢,李承乾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

等太子离开,褚遂良低语道:“太子如此刚愎自用,离那玄武门之变,恐怕不远了”

声音不大,但周边几人,却是听到了。

房玄龄看向褚遂良。

这家伙疯了。

长孙无忌深深的看了一眼褚遂良,什么都没说,转身离开。

这里的朝廷,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传到陛下那边。

自然褚遂良的这番话,也同样会。

明白人都知道,这是褚遂良,在给陛下递话呢。

——

来庭坊后院。

文忠几番欲言又止。

李承乾看了一眼,道:“想说什么就说,别整出一副憋着的样子给孤看。”

文忠作揖:“殿下,臣只是觉得,这般是否急切了些。”

“科举改制,自然是有利于大唐的。”

“只是现在,尚且”

李承乾呵呵一笑:“你是想说,孤不懂得轻重缓急是吧。”

“陛下对我虎视眈眈,还有魏王晋王一心夺嫡,我却不把心思去对付他们,反而还要得罪世家搞科举改制。”

“你是这意思吗?”

文忠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臣不敢。”

李承乾微微摇头:“起来吧。”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要让陛下放心。”

“陛下如今,最担心的是什么。”

“陛下龙体渐愈,我这监国,自然也监国不了多久了。”

“这长安城里,可还有我三万神武军,火炮数百,陛下他何曾放心过。”

“这来庭坊每日要来多少探子,可都打着主意呢。”

“要想让陛下放心,只有让他看到想要看到的,可是明白。”

文忠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

原来都是给陛下看的。

只是又迟疑道:“可是科举改制这块,百官不见得会听从教令。”

李承乾冷笑道:“他们不是觉得孤嚣张跋扈吗,那就给他们瞧瞧。”

“我且问你,那长安邸报,可还在掌控之中。”

文忠回道:“请殿下放心,自从殿下返回长安城后,臣便已经联络了邸报管事,他们没有忘记殿下的恩情,愿意为殿下效力。”

长安邸报是李承乾之前在东宫的时候,一手创办的。

里面的工人管事,自也是一手提拔。

此后虽说去东征高丽,这长安邸报被陛下所掌,但陛下那边,也只是把主事的人给换了。

李世民经过开设造纸厂的事情明白,太子的这套章程,很明显完善流利。

要是把长安邸报管事工人都给换了也不好办,况且这些管事工人都做熟练了,换一批人容易出麻烦。

这次文忠回来后,稍加联系,自然大批人立即效忠。

太子造反这等事,看似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可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就是太子监国。

太子就是储君。

李承乾吩咐道:“关于科举改制的章程,你让人拓印到最新的邸报上去,准备足够多的邸报,以最快的速度,通传天下。”

想了想,李承乾再道:“届时,邸报上加盖孤的太子印章。”

文忠闻言一惊:“这,殿下,这.”

把太子印章加盖到邸报上,岂非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太子印章的详细?

文忠扑通一声再次跪倒在地,额头紧贴青砖,声音里满是焦急:“殿下!万万不可将太子印章加盖于邸报之上!这太子印章乃身份信物,一旦将其全貌公之于众,后果不堪设想啊!”

李承乾负手而立,目光冷淡:“不过是让天下人知晓科举改制乃本太子决断,有何不可?”

文忠抬头,眼中满是忧虑:“殿下想那五姓七望、朝堂反对之人,若知晓太子印章样式,定会暗中仿制。”

“日后他们伪造教令、调拨军队,或是以殿下名义行事,混淆视听,届时殿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再者,如今魏王、晋王虎视眈眈,若让他们掌握印章细节,伪造命令挑起事端,嫁祸殿下,借机煽动群臣弹劾,甚至怂恿陛下对殿下起疑,殿下苦心经营的局面将毁于一旦!”

很有道理,但李承乾不听。

“太子教令,看似有用,实则限制颇多。”

“印章公之于邸报,谁人仿制,自是诛杀九族。”

“有些东西,知道的人越多,反对越是没人敢动。”

“算了,跟你说这些你也不懂,按照孤的吩咐去办吧。”

“让邸报加印十万份,盖上印章,连夜送往各州府。孤倒要看看,谁还敢质疑这科举改制!”

真若是有心人,别说印章了,还敢假传诏敕呢。

自古以来,有能力且胆敢假传诏敕之人,还在少数吗。

更何况,不管是太子教令,还是皇帝诏敕,能够传到宫城之外,从来不是靠的这个印章,而是靠的个人本事。

如若不然,当个傀儡皇帝,这诏敕又有何意义。

相反。

如今李世民忌惮,可若用印章昭告天下,将科举改制与太子权威牢牢绑定,他人想要叫停,岂非就是直接跟皇家对着干。

即便是李世民要想叫停改制,首先就是要废了太子。

这一招叫以退为进。

长安城内,现僵持不下,只有把谁搅得更浑了,才能破开重围。

走玄武门,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