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00章:太子告天下书

李世民下达废太子诏书后,消息如惊雷般在洛阳城炸开,瞬间搅乱了这座城池原本的平静。

洛阳城内,百姓们的脸上满是震惊与失望,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言语间尽是对李承乾拥兵自重行为的不满与责怪。

集市上,一位身形佝偻的老汉坐在街边,身旁围着几个同样愁容满面的百姓。

老汉重重地叹了口气,眼中满是痛心:“唉,真没想到太子竟会做出这等事。平日里瞧着他挺贤明的,发明曲辕犁,让咱庄稼人日子好过些,可谁能想到他如今竟拥兵自重,这不是把咱洛阳城往火坑里推嘛!”

旁边一个中年妇人也跟着摇头,脸上满是怨愤:“是啊,我家那口子前些日子还在念叨太子的好,可现在呢?太子这么一闹,陛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这战火一起,咱这普通老百姓可怎么活哟。”

一个年轻后生眉头紧皱,语气中带着些许愤怒:“我以前还挺敬佩太子的,觉得他能征善战,是大唐的希望。可现在他拥兵自重,这不是公然违抗陛下吗?这要是传出去,咱大唐的脸面往哪儿搁?”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缓缓开口,声音中透着无奈:“咱老百姓就盼着能过上安稳日子,可太子这么一折腾,这安稳日子怕是没了。我就想不明白了,太子怎么就不能好好听陛下的话呢?非得闹成这样。”

“可不是嘛,要是我家那小子敢这么叛逆,我非得打断他的腿不可!太子可是陛下的嫡长子,陛下对他寄予厚望,他却做出这种事,真是太让人心寒了。”另一个百姓也附和道,眼中满是失望。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对于孝道,大唐时期也是极其重视的。

在大多数人看来,陛下是老子,太子是儿子,儿子难道不应该听老子的话吗。

以己思人,如果是自己的儿子这样叛逆,谁也受不了。

因而当废太子诏书传开后,洛阳这边,人心惶惶。

汉王李元昌是最急切的。

听到消息后,连忙入宫求见。

一路疾行,匆匆入宫。

此时的宫城内,气氛压抑而凝重,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李承乾身着便装,坐在书房内,眼神深邃而复杂,望着窗外的天空,似在思索着什么。

听到侍卫禀报汉王求见,微微皱了皱眉头,旋即说道:“让他进来吧。”

李元昌快步走进书房,见到李承乾,也顾不得行礼,急切地说道:“太子,你可知道如今局势已到何等危急的地步?陛下废你的诏书已下,洛阳城内人心惶惶,百姓和官员都对咱们颇有怨言,你怎还如此镇定?”

李承乾缓缓转过身来,脸上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只是目光平静地看着李元昌,说道:“元昌,我又何尝不知局势严峻?但事已至此,慌乱又有何用?”

李元昌急得跺脚,说道:“太子,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啊!如今陛下受小人蒙蔽,听信谗言才会废了你。可你拥兵自重,这行为也让天下人难以理解,百姓们都觉得你是在违抗陛下,这于咱们十分不利啊。”

李承乾淡淡道:“那你觉得,现在应该要怎么做呢。”

这句话,一下子把李元昌给堵死了。

脸都快憋红了,半天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承乾继续道:“急是没有用的,不过对于此事,我早已有了安排,现在正是看人心的时候。”

听到这话,汉王李元昌顿时放松下来。

“太子有准备就好。”

随即一顿:“不知是怎么应付?”

李承乾摇头道:“届时你再看吧。”

李元昌点点头:“是,殿下。”

李承乾笑道:“我已经不是太子了。”

汉王李元昌当即道:“在我心中,殿下一直就是太子。”

李承乾轻笑道:“我可不想一直当太子。”

这话里头的深意,李元昌如何能听不明白。

对于李承乾,李元昌有着迷一样的信心,尤其是这两年来,似乎只要是太子做的事,就没什么办不成的。

而太子占据洛阳,自然早就有了打算。

看来,是他多虑了。

不过,还是忍不住有几分担忧。

——

废太子诏书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李承乾没有做出回应前,洛阳城已经是逐渐有些混乱起来。

尤其是对于官员的影响。

洛阳,刺史府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洛州刺史裴怀节眉头紧锁,在厅内来回踱步,一旁的洛阳县令郑崇古和河南县令成亮面色同样阴沉,三人皆被太子被废这一消息搅得心烦意乱。

此时,一名属官匆匆走进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裴刺史,又有几位官员挂印离去了,说是不愿再趟这趟浑水。”

裴怀节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意料之中啊,太子被废,局势不明,谁愿意把身家性命搭在这前途未卜之事上。”

郑崇古微微皱眉,拱手说道:“裴刺史,如今太子虽拥兵自重,可陛下已然下了废太子诏书,这是明摆着要与太子决裂。咱们在洛阳,跟着太子怕是没有好下场啊。”

成亮也连忙附和道:“是啊,裴刺史。太子此举,已然失了民心,百姓们都在指责他拥兵自重,置天下安危于不顾。况且陛下乃是正统天子,若真的举兵来攻,洛阳城又能坚守多久呢?”

裴怀节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二位所言,我又何尝不知。想我裴怀节,深受陛下恩典,本应尽忠职守。可前些日子,太子在洛阳,我等也多有配合,如今陛下盛怒,若我等继续跟着太子,陛下定不会轻饶。”

虽说先前因为裴行俭的关系,裴怀节跟太子暗中要好。

可现在不同了,这可是造反。

那边长安的诏书都下来了。

如今洛阳城内的官员,看到陛下诏书,都是纷纷离去。

都是精明人。

按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太子这边显然是很难跟陛下对抗的。

跟着太子造反,别的不说,单单是名声这块,就已经彻底没了。

退一万步说,哪怕是太子造反成功了,难道他们这些官员,就真的再也没办法踏上仕途了吗。

太子总不能不要官员治理政务吧。

如此对比,跟着太子造反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郑崇古犹豫了一下,说道:“裴刺史,那咱们如今该如何是好?是继续观望,还是……”

裴怀节打断他的话,目光坚定地说道:“观望?如今局势紧迫,哪还有时间让我们观望。我意已决,辞去刺史之职,不再与太子同流合污。”

成亮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说道:“裴刺史真的决定了?辞去刺史之职,这可不是小事啊,你的前程……”

裴怀节摆了摆手,说道:“前程?如今这局势,哪还有什么前程可言。若跟着太子造反,那才是绝了前程,甚至可能连累家人。我不能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做出不忠不义之事。”

郑崇古微微点头,说道:“高义,我郑崇古愿追随刺史的脚步,辞去县令之职,与刺史一同表明立场,向陛下请罪。”

成亮也连忙说道:“我也愿意,裴刺史,郑县令。咱们不能再错下去了,如今及时回头,或许陛下还能念在往日的情分上,从轻发落。”

裴怀节看着二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好,有二位同行,我裴怀节也不孤单。咱们这就去准备辞官文书,然后一同离开洛阳,向陛下表明我们的心意。”

官员不断离职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城内。

而洛州刺史裴怀节的离开,更是影响极大。

内侍文忠满脸怒容,急匆匆地走进书房,义愤填膺道:“殿下,这裴怀节简直狼心狗肺!当初他因为裴行俭是您的心腹,口口声声说裴氏家族全力支持您,那态度别提多诚恳了。可现在呢?陛下废太子诏书一下,他脚底抹油,带着一帮官员跑得比谁都快,这不是典型的背信弃义吗?”

李承乾神色平静,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文忠莫要动怒,和声说道:“文忠,莫要如此生气。这世上的事,瞬息万变,人心更是难以捉摸。裴怀节今日的行为,我早就料到了。”

文忠疑惑,问道:“殿下早就知道他会背叛?可当初他信誓旦旦,又是因为裴行俭的缘故表达支持,怎么看都不像是会临阵脱逃的人啊。”

李承乾微微仰头,目光望向远方,仿佛透过宫墙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缓缓说道:“文忠,在权力的漩涡里,真正能坚守本心的人少之又少。裴怀节之前表达支持,很大程度是看在裴行俭的份上,可如今局势大变,他首先考虑的必然是裴氏家族的安危和自身利益。陛下废我诏书一下,洛阳局势不明朗,他自然会倒向看似更强大、更正统的陛下那边。”

文忠还是愤愤不平,嘟囔着:“就算是这样,他也不该翻脸比翻书还快,好歹裴氏家族之前还表过态,殿下也对他们多有关照。”

李承乾轻笑一声,说道:“关照归关照,在生死荣辱面前,这些都会被抛诸脑后。我不怪他,这是人性。而且,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已经做好应对各种变故的准备。”

说到这里,李承乾微微一顿,而后道:“也该是时候了,通知下去,上报吧。”

听到这话,文忠有些兴奋:“是,殿下。”

对于官员的离开,李承乾是真的很无所谓。

其实就这个时代当官来说,根本不是有多麻烦的事情,大部分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就行了。

当然,舆论这块,也是要进行反击的。

不然不仅是民心,军心也要动摇。

好在大部分都是辽东人,影响不大。

三日后。

洛阳报发表,太子告天下书。

盖闻天道昭昭,善恶有报;人伦纲常,不可轻违。今吾大唐,看似太平,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孤,李承乾,本为大唐嫡长子,太子之尊,自幼蒙父皇教诲,矢志报国,欲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为大唐社稷图长久。

忆往昔,孤发明曲辕犁,兴农桑之利,使天下百姓得以丰足;挥师辽东,以霹雳火之威,破高丽之坚城,荡平新罗、百济,扬大唐国威于域外。此等功绩,天下共睹,万民皆赞。孤本以为,可承继大统,不负父皇之望,不负臣民之托。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皇近日,竟受小人蒙蔽,听信谗言,不察孤之忠心,不鉴孤之功绩,贸然降诏,废孤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此等决断,实乃不公,实乃荒谬!

孤细思之,此必是奸佞之徒,觊觎皇位,欲除孤而后快。彼等以不实之词,构陷于孤,使父皇与孤父子失和,君臣离心。更甚者,孤恐大唐将重蹈西汉巫蛊之祸之覆辙。昔日,汉武帝受江充等小人蛊惑,致使太子刘据含冤而死,天下震动,汉室几近倾覆。今父皇若不察真相,一意孤行,大唐危矣!

孤虽遭此大难,然初心未改,壮志犹存。孤于洛阳拥兵自重,非为叛逆,实乃自保。孤欲清君侧,诛奸佞,还我大唐朗朗乾坤。孤麾下将士,皆为忠义之士,愿随孤出生入死,只为讨回公道,只为护我大唐江山。

且看今日朝堂,褚遂良之流,为一己之私,攀附权贵,蛊惑圣心;房玄龄等辈,党同伐异,不顾大局,欲另立他人为储。此等行径,实乃不忠不义,实乃祸国殃民。而父皇,竟被其蒙蔽,做出如此错误决断,孤痛心疾首。

孤在此郑重宣告天下:孤李承乾,才是大唐正统太子,才是应承继大统之人。孤之起兵,非为谋逆,实乃为正义而战,为天下苍生而战。孤愿与天下英雄豪杰,共襄义举,诛灭奸佞,匡扶社稷。

凡我大唐子民,皆应明辨是非,勿被奸人迷惑。若能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孤既往不咎,且论功行赏。若执迷不悟,助纣为虐,与奸佞同流合污,孤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孤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待孤清君侧,诛奸佞之后,定当还父皇一个清明朝堂,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望天下臣民,与孤同心同德,共赴国难,重振大唐之威!

农泽圣睿太子李承乾,贞观十八年十月十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