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76章:不回长安,就废太子

“太子是否谋反,尚无定论。”

“即便其有不轨之心,在长安城中,天子脚下,亦难以施展。”

“陛下圣明,洞察秋毫,定会妥善处置。”

“晋王只需做好自己,以不变应万变。”

“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暴露意图,陷入被动。”

“若太子回了长安还要谋反,晋王可在适当时机,向陛下表明忠心。”

“向陛下说明,支持太子,乃出于对兄弟情义的看重及对朝堂稳定的考量,并非知晓太子谋反意图。”

“换而言之,只要太子没有暴露出谋反意图,晋王暂且就只能站在太子这边。”

李勣循循教导。

如今的局势,早就跟以往不同,成了太子一家独大。

李勣看得清楚,即便太子回了长安,只要陛下不是直接拿下太子,那么魏王那边,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太子真正的对手,只有陛下。

魏王不过是陛下台前跟太子打擂台的傀儡,哪怕是说得到了五姓七望的全力支持,那也只是外围的影响力,权力的核心地带,最终还是落在太子跟陛下这里。

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晋王现在能做的,就是自保。

再就是静静的等待时机。

李治感激地说道:“李公,您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稚奴定当谨慎行事,不辜负李公的一番教导。”

自称稚奴,李治已经被李勣所折服了。

他没有魏王的优势,亦没有太子的强势。

想要往上一步,只能依赖于他人助力。

李勣语重心长地说道:“晋王,与其他皇子交往,要保持谦逊有礼,不可张扬。”

“对于支持太子的大臣,晋王应以礼相待,表达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晋王的诚意。”

“对于摇摆不定的大臣,晋王可适时展现自身能力与抱负,吸引他们的支持。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急切。”

“至于支持魏王的大臣,晋王无需刻意讨好,但也不要轻易得罪。维持表面的和谐,以免树敌过多。”

随后,李勣又教导李治诸多细节,包括向陛下进言的时机,合适的措辞,语气,以及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应对其他皇子和大臣的反应。

在李勣心里,自然是希望最后的赢家属于晋王。

——

辽东,神武宫。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厚重的雕花窗棂,洒在李承乾的寝殿内。

李承乾在睡梦中微微动了动,缓缓睁开双眼,眼神中带着初醒的迷离,却又透着一股历经磨砺后的坚毅。

身边是还沉浸在睡梦中的狄奥多西。

似乎是听到了动静,哼哼了几声,不过因为太过疲惫,依旧睡得香甜。

自从狄奥多西来到辽东,就跟金胜曼很不对付,两人暗中多番争宠。

这些事情,李承乾也是知道的,倒也没有太过在乎,只是招呼内侍文忠看着点,别搞得太过分了就行。

外屋。

内侍文忠已经带着宫女等候。

听到动静,服侍的宫女轻步入内服侍。

因着狄奥多西也在的关系,文忠知晓太子脾性,并未进来。

等到太子出来后,再安排宫女此后洗漱穿戴,准备早膳。

早膳过后,李承乾便前往书房。

书房内,摆满了各类辽东地区的军事布防图、民生规划图,以及大量的奏折。

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李承乾掌握着整个辽东的军政大权,与此同时,自然也提前过上了相当于皇帝的日子。

这就跟大明的朱元璋一样,如果选择紧握权力,那么事务也会变得繁多。

当然,李承乾也不会像是朱元璋那样,把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务都全部抓在手里,那样可真是太累了。

即便是下放了大量权力,可政务依旧很是繁多。

仔细翻阅着近期各地呈上来的民生奏折,看到辽东百姓在新政推行下,粮食产量渐丰,商业也日益繁荣,李承乾微微点头,面露欣慰之色。

现如今辽东老牌贵族被大量审判,权力直接落到乡村一级,政令通行,整个辽东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尤其是农田的开发,几乎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快的速度了。

今年秋收,必然是重大丰收。

处理完民生事务,李承乾将目光投向军事布防。

军部的奏疏里,记载着关于军队的操练情况,以及边境的防御状况。

辽东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草原,游牧民族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劫掠,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批阅了今日份的奏疏后,已是过了一个多时辰。

李承乾开口问道:“文忠,近日可有关于百济那边的消息?长孙无忌在那行事如何?”

文忠微微欠身,恭敬地回道:“殿下,臣听闻,长孙司徒在百济对殿下推行的新政,表面上颇为支持,还依照新政的一些条例,在百济鼓励农商,减免了部分赋税,百姓对此倒是赞誉有加。”

李承乾微微点头,神色稍缓:“如此甚好,看来舅舅还是顾全大局的。只是,我听闻他在百济大力整顿吏治,可有此事?”

文忠接着说:“正是,殿下。长孙司徒到了百济后,严查**官员,惩处了不少贪墨之辈,这一番动作,倒是让百济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李承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若有所思:“整顿吏治是好事,只是不知他换上的都是些什么人?”

长孙无忌抵达百济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大唐前来辽东求官的文人学子,更倾向于前往海东,也就百济地区。

文忠面露犹豫之色,小声说道:“殿下,据下面传来的消息,长孙司徒换上的官员大多是他的心腹。”

“这些人里,有不少确实有真才实学,将地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也有少数人,行事作风让人捉摸不透,只一味地对长孙司徒言听计从。”

李承乾轻哼一声:“我就知道,舅舅此举虽有整肃官场之功,却也难免有培植势力之嫌。”

“你让人多多留意,除政务外,军队之事,不可让其插手。”

只要兵权稳固,其他方面,倒也无伤大雅。

“是,殿下,臣定当全力留意。”文忠恭敬地应道。

午膳过后。

李承乾走出神武宫,前往辽东讲武堂。

一路上,百姓们见到太子车架,纷纷跪地行礼,眼中满是敬重与感激。

李承乾微笑着示意百姓起身,他喜欢与百姓们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诉说生活中的琐事和对新政的看法。

讲武堂内,上千学子或是刻苦训练,或是研习战术。

李承乾到讲武堂次数是很多的,最多不过两三日便会来一趟,太多数时候都会亲自授课。

中层军官是军队的骨架,亦是整个军队强大与否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讲武堂是李承乾掌控军队权力的主要途径。

讲武堂对于培养忠诚之士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李承乾看来,一支军队仅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是不够的,忠诚才是其灵魂所在。

讲武堂不仅仅是传授军事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忠诚和爱国情怀的摇篮。

在这里,学子们不仅学习武艺和兵法,还接受着大唐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

李承乾经常亲自到讲武堂,向学子们讲述大唐的辉煌历史,强调他们肩负的保家卫国的重任。

通过这些教育,学子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将对大唐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融入到血液之中。

在李承乾一统辽东之前,这片土地上的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不同的部落、族群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哪怕是现在一统,这些矛盾冲突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讲武堂的设立,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

在这里,他们摒弃了地域和族群的差异,共同为了一个目标,保卫大唐,效命太子为己任。

通过在讲武堂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集体。

这种凝聚力不仅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有助于整合辽东的地方势力,促进了辽东地区的团结和稳定。

李承乾深知,只有将辽东的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辽东的长治久安,而讲武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讲武台校场的高台上。

当李承乾给学子们灌输了一番鸡汤后。

众多学子面色潮红,激动不已。

纷纷高呼:“愿为太子殿下效命!愿为大唐效命!”

声音响彻云霄,气势磅礴。

鸡汤这东西,李承乾不要太多。

每次来讲武堂,都不带重样的。

从讲武堂出来后,李承乾又去视察了兵器作坊和工厂。

兵器作坊内,炉火熊熊,工匠们正在精心打造着各类兵器。

李承乾拿起一把新铸造的长刀,感受着它的重量和锋利度,对工匠们的技艺表示赞赏,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证兵器的质量。

辽东的工厂集群,是目前辽东军备以及各方面的重要保障,足有上万匠人各司其职。

李承乾详细询问了生产进度和工匠们的生活状况,匠人又或者说工人,是是辽东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

不仅是男性,还包含了大量女性。

纺织工厂中,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女子。

工坊内,一排排木质纺织机整齐排列,女工们熟练地操作着纺织机,五彩的丝线在纺织机间穿梭,不一会儿,一匹匹精美的布料便在她们手中诞生。

李承乾询问女工们的工作情况和薪资待遇,女工们纷纷表示,在这里工作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学到一门手艺,生活比以前好了许多。

为了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李承乾还在工业集群区域设立了专门的物料调配中心。

这里负责统一采购原材料,根据各个工坊的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每一件产品在出厂前都要经过多道检测工序,确保质量合格。

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块也没有落下,工厂内开设有专门的技术学堂,聘请各地的能工巧匠担任教师,教授年轻学徒各类技艺。

学徒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在工坊中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忙碌了一天后,李承乾回到神武宫。

此时,苏定方已经在神武宫内等候。

“何事如此焦急。”

看到苏定方面色肃然,李承乾问道。

苏定方拿出文书递给内侍文忠,沉声道:“殿下,陛下诏令,命殿下三月内班师回朝,返回长安参加庆功宴。”

李承乾闻言,面色平静从文忠手中接过诏书翻阅。

对此,也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作为大唐太子,李世民不可能说让他一直待在辽东。

李承乾自己也没有打算过一直待在辽东发展。

辽东虽大,可比之整个大唐来说,还是不够看的。

再说了,作为太子,他是大唐未来的继承人,难不成还真要放弃太子位,在辽东自立为王,然后去开启一场内战,重走争霸天下的路子?

那样耗费的时间跟精力太大了,对于大唐的百姓来说,也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不是李承乾想要的。

除非是万不得已,没有退路,不然李承乾是不会走举兵造反的地步。

“诏书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李承乾随口问道。

这次的诏书,走的是驿站通传。

辽东驿站跟大唐驿站相同,归属于兵部旗下,所以首先收到消息是苏定方。

诏书一般分为两类,密诏跟传诏。

所谓密诏,那就是诏书内容严格保密,只能是特定之人才知晓。

还有一种是传诏,诏书内容会随着驿站传递而进行通告,诏书本身更多是形式上的流程。

“是的,殿下,消息已经传开。”

苏定方回道。

李承乾微微沉吟,知道李二这次的传诏,几乎是相当于最后通牒了。

如果不接,依旧停留辽东。

长安那边,下一步朝廷讨论的重点,就在于废太子事宜了。

“先前让准备的,都准备得如何了。”

思索一番后,李承乾开口问道。

苏定方神色坚定:“回殿下,都已准备妥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