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63章:长孙无忌对房玄龄感同身受

李世民最终同意了太子花费甚大的奢侈行为。

左右太子提供了大量的利润,说到底还是在用太子的钱办太子的事。

君臣议事结束后,群臣告退。

“无忌,你留一下,朕尚且有其他事要与你说。”

李世民开口吩咐道。

长孙无忌作揖道:“是,陛下。”

很快,其他大臣离开了。

房间里就剩下李世民,长孙无忌,还有内侍张阿难。

李世民先行开口叹息道:“如今太子在辽东待久了,行事越发有主见。”

“便是这棉花之事,他就是笃定了朕不会拒绝于他,便就行先斩后奏之事。”

“还有他的那些新政,在辽东推行得风生水起,好事是好事,就是行事方面,过于粗暴直接了一些,这让大唐的世家们,心里头想法颇多。”

“百济之事,便是投降朝廷,太子肯定不会是轻易放过。”

“海东之地,地处偏远,虽是投降,然朝廷对其鞭长莫及,太子近水楼台,强行在海东推行新政,置百济贵族于不顾,恐怕是会牵扯甚多。”

长孙无忌一听,心里顿时明白陛下所虑。

看似说的是百济的事,其实根结在于压制太子权势,那海东偏僻之地,尚且如何,又能对大唐产生多少影响,大唐境内地界,随便哪里都比海东更有价值。

这里面就是牵扯到陛下跟太子之间的父子矛盾。

还有涉及到天下世家对太子的看法。

当然,这些话可不能当面说,于是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大唐势力盘根错节,朝堂诸臣,各有各的算盘,勋贵图军功延续,世家重祖制传承,牵一发而动全身,太子殿下一腔热血,只是行事或欠考量。”

李世民目光突然锐利起来,直勾勾看着长孙无忌:“无忌,朕有个想法,打算把百济政务大权交到你手上,你觉得如何?”

百济偏远,地处海东,朝廷这边接受百济投降后,肯定是要派遣封疆大吏过去的。

否则这投降就没有了意义。

只是这朝廷上下,谁能能太子对弈?

一般的官员去了,面对太子的威势,哪敢去对着干呢。

长孙无忌只觉脑袋嗡的一声,瞬间懵了,好半晌才回过神,忙不迭起身,一躬到地:“陛下如此厚爱,臣实在诚惶诚恐。这这百济政务,绝非小事,臣一时之间,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应答。”

站直了身子,长孙无忌脸上满是纠结之色,“陛下,非是臣推诿,实在是此事干系太大。”

站在长孙无忌的立场,他现在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完全不用参与到陛下跟太子之间的争斗中去。

可是事与愿违,偏偏这个时候,陛下让他去百济。

这个问题可就麻烦了,直接让他陷入到两难之地。

若是按照陛下的意思,肯定是要压制太子,不让太子对于已经投降后的百济过分干预。

然而他可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党啊。

这去跟太子面对对掰扯,太子还能领他的好了?

真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李世民起身,踱步到长孙无忌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无忌,你莫要谦逊。你身为国舅,身份尊贵,在朝中威望素著,处理政务的手段朕向来信得过。”

“再者,你与太子亲缘深厚,由你接手百济,太子就算心中有想法,也不至于肆意胡来。”

这番话让长孙无忌怎么接,只能苦涩回道:“陛下,臣在朝中虽有些威望,可处理百济政务,毕竟人生地不熟。百济刚降,风俗民情、地方势力皆需从头摸索,臣怕上手慢,误了陛下大事。”

顿了顿,偷看了眼陛下,见其神色未变,才接着说道:“太子殿下那边,臣实在忧心。”

“若是太子跟臣说起新政,这让臣又如何去拒绝,若是拒绝,太子必会心生怨恨。”

李世民安抚道:“无忌,你的顾虑朕明白,但朕选你,自有道理。”

“你处事向来沉稳,经验丰富,虽说百济陌生,可只要你去了,用心经营,摸清门道不是难事。”

“至于太子,正因你是他亲舅舅,血浓于水,说话才更有分量,只要你把利弊讲清楚,他定是会懂的。”

长孙无忌苦笑:“陛下,话虽如此,可这分寸极难拿捏。说得轻了,太子不当回事,说得重了,又怕伤了情分。”

李世民回到御案后,坐下沉思片刻:“所以才要你跑这一趟辽东,打着慰问军务的幌子,先探探太子口风。你把朕的意思委婉透露,就说朕知晓他的抱负,只是当下百济初降,局势不稳,需稳重之人先稳住局面,等时机成熟,他的想法仍有施展空间。”

长孙无忌很是无奈,无意间目光跃过张阿难。

张阿难连忙避开。

让长孙无忌去辽东当陛下跟太子之间的中间人,还有接管百济之事,可都是他出的主意。

这等于是把长孙无忌架在火上烤。

可偏偏朝廷上下,也只能是长孙无忌有这身份跟能力。

长孙无忌此刻也感觉到了,陛下已经是铁了心要把他安排到百济那边去。

只能最后挣扎道:“陛下,话是这么讲,可这安抚太子的心,谈何容易?太子认定之事,八头牛都拉不回,臣该怎么措辞,稍有不慎,恐生祸乱啊。”.

李世民目光灼灼,透着不容置疑的信任:“无忌,朕信得过你的本事。你此去辽东,随机应变,先摸透太子心思,后续朕自会安排妥当。”

长孙无忌无奈作揖:“是,陛下。”

——

贞观十八年,五月初三。

李承乾开始筹备对百济的战争。

这个时候,可不是打仗的好时候。

夏天天气炎热,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在高温下容易中暑、脱水,甚至会因过度疲劳而失去战斗力。

而且金属铠甲在太阳暴晒下会变得滚烫,对士兵的身体造成伤害。

夏季是雨季,降雨频繁,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道路会变得泥泞不堪,行军速度缓慢,甚至会导致军队迷失方向。同时,河流涨水也会给渡河作战带来困难,增加军队的伤亡风险。

夏天的高温和雨水会使粮草容易发霉变质,难以保存。

而且道路泥泞,运输工具行驶困难,粮草的运输效率低下,无法及时供应给前线的士兵。如果军队缺乏足够的粮草,士兵们就会饥饿疲惫,影响战斗力。

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军队对水源的需求大增。但在干旱地区,水源可能会变得稀缺,寻找水源也会成为军队的一大难题。如果军队不能及时找到充足的水源,士兵们就会口渴难耐,甚至会因缺水而死亡。

士兵们在野外露营,卫生条件差,更容易感染疾病。一旦疾病在军队中传播开来,就会导致大量士兵生病,战斗力下降。

炎热的天气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士兵们在夏天打仗,不仅要忍受高温的煎熬,还要面对战争的压力,容易产生厌战情绪,士气低落。

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耕种、灌溉、除草等工作。如果在夏天发动战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召入伍,就会导致农田无人耕种,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更何况现在正是辽东新罗开荒之际,大家的心思都在攒家底上。

神武宫侧殿。

李承乾高坐主位,麾下是苏定方,陈云超,李德謇,薛仁贵,裴行俭。

李承乾率先打破沉默,目光扫过诸位将领,沉声道:“诸位,本王今日把大家叫来,是作战计划有了变动。原想着等九月粮食收割完备,咱们粮草充足、毫无后顾之忧时,再剑指百济。可如今,局势有变。”

苏定方性子直,当即抱拳问道:“太子殿下,末将愚钝,不知是何变故?还望殿下明示。”

李承乾微微皱眉,说道:“刚收到确切消息,百济派遣王太子扶余隆秘密前往长安,已经向朝廷投降。”

“眼下虽说朝廷那边还没有消息传来,但若是接受了百济投降,对于孤之大计,必有影响。”

“因此,虽说不利于天时,然也只能强行出兵,占据先机。”

李德謇略一思索说道:“殿下顾虑极是,可如今提前出兵,粮草筹备怕是来不及,军中存粮支撑一场大战,恐怕有些勉强。”

这跟开荒有关系。

为了更好的达到开荒效果,所以李承乾在收了那些贵族的储粮后,便对下不断分发,保障百姓开荒体力,包括一些灾情的防备。

李承乾点点头:“所以,攻打百济,要快,不可拖延。”

“孤已经准备了足够的霹雳火,足够快速推平百济各大要城,直取百济王都,泗沘城。”

说到这里,李承乾起身,走到沙盘前。

“苏将军,如何作战,便可交于你了。”

李承乾虽说也懂得作战部署,但他作为太子,不可能说什么战事都亲自去上。

这要到以后当皇帝,是不是动辄就要御驾亲征?

所以军事作战方面,李承乾更多旁听,具体作战计划跟部署,都是交给苏定方负责。

苏定方微微点头,作揖后走到沙盘旁边,指着上面的地形说道:“此次臣以为,可兵分五路。”

“由守约率一万精锐,携带霹雳火,先行潜入百济边境。”

“寻一处隐秘山谷屯驻,待中路军与百济守军交锋,搅乱他们的部署后,便可瞅准时机,直击百济东部重城熊津。”

“熊津乃百济东部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破此城,敌军东部防线必乱,届时可放起霹雳火,烧他个措手不及。”

苏定方看向裴行俭:“要注意防范敌军的反扑,务必坚守熊津,等待后续支援。”

裴行俭作揖道:“末将定不辱命!”

苏定方继续道:“陈将军,你领中路军,统领一万大军,大张旗鼓进军,不必隐匿行迹,越是张扬越好。沿途多设旌旗,白日敲锣打鼓,让百济以为我军主力尽在你这一路,把他们的主力都吸引过来。”

“待敌军集结,你且坚守不攻,消磨他们的士气,为裴将军创造突袭良机。不过,敌军狡诈,谨防他们使出诱敌之计,切莫贸然出击。”

陈云超抱拳应道:“殿下、苏将军放心,末将知晓其中利害,定能拖住敌军。只是怕敌军全力压来,我军压力过重,还望能有后援及时策应。”

李承乾开口道:“陈将军无需忧虑,李德謇将军率后备军八千在后方待命,你处吃紧,他即刻驰援。”

李德謇忙抱拳:“末将定保中路军无虞,请太子殿下与苏将军安心。”

苏定方又指向沙盘西侧:“薛仁贵,西路就交给你了。你率五千轻骑绕道百济西侧的深山老林,那里地势复杂,敌军料想不到我军会从此处迂回。”

“待东路、中路战事一起,你便迅速杀出,截断百济西去的退路,封锁一切可能的援军通道,让百济彻底沦为瓮中之鳖。仁贵擅长奔袭作战,此行定能不辱使命。”

薛仁贵昂首挺胸,朗声道:“殿下、苏将军,末将这把长戟早就盼着饮敌血,定让那百济援兵一个都过不来!”

苏定方接着部署:“还有两路水军,一路由程名振将军率领五千水师,从海路出发,直逼百济都城泗沘城。”

“待陆地上的战斗打响,程将军便率水军发起攻击,配合陆军形成水陆夹击之势,叫敌军首尾难顾。”

“另一路由刘仁轨将军率领五千水师,负责在海上巡逻警戒,密切监视倭国舰队的动向。”

“如今听闻百济可能联合倭国,海上战舰不少,一旦发现倭国舰队前来支援百济,刘将军立即迎头痛击,哪怕游击骚扰,也绝不让他们与百济舰队会合。”

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坚毅地看向众人:“诸位将军,孤知此刻出征,天时不利,困难重重。可时势逼人,我等已无退路,唯有速战速决,方能成就大业。此次出征,关乎我大唐荣耀与疆土拓展,望各位齐心,凯旋而归,孤等着为诸位庆功!”

众将齐声高呼:“愿为殿下效死,必破百济!”

声震屋瓦,满是昂扬斗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