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60章 李世民:还是太子继承皇位好

魏王府。

“魏王,好消息!”

柴令武一路疾奔,冲进书房时,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脸上却洋溢着难掩的喜色。

“陛下已经在朝会上通过决策,接受百济投降。”

李泰正慵懒地把玩着手中的玉如意,闻声霍然起身,眼中瞬间闪过一抹惊喜,他快步走到柴令武身前,急切问道:“事情都按计划走的?没出什么岔子吧?”

柴令武忙不迭地躬身回话:“魏王放心,一切都如您所料。”

李泰得意地抚掌大笑:“哈哈,妙啊!”

“这次我倒要看看太子如何能够得逞。”

“难道他要冒天下之大不违,强行发兵攻打百济吗。”

柴令武适时作揖道:“恭喜魏王。”

太子要攻打百济的消息,早就已经放话出来,可现在,百济投降大唐。

那么太子再去攻打,打什么?

打自己人吗。

当然,其实对于魏王来说,太子势力扩张,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太子再怎么厉害,也只能是在辽东那地方折腾。

折腾到最后,难道还能比过大唐了?

只要太子跟父皇这边出了间隙,他就有夺嫡成功的可能。

再起兵,那就是叛乱了。

或许太子能在辽东那一亩三分地上得以嚣张,可这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他能成功继承大统,集结大唐之力,还对付不了太子了?

说到底,现在维系太子身份的,还是父皇那边的亲情。

李泰冷笑道:“要是没有大唐太子的身份,你还算什么?”

——

皇宫大内,后殿。

李世民紧锁的眉头好似拧成了死结,在空旷的殿内缓缓踱步,龙袍的衣摆随着他的脚步起起伏伏,恰似他此刻波澜难平的心绪。

每一步落下,都仿佛带着千钧重负,他终于停了下来,缓缓转头,看向一旁垂手而立的张阿难,眼眸中满是纠结,嘴唇轻启,声音低哑又迟缓:“阿难,朕这般做,太子会如何想?”

话语出口,裹挟着几分无奈与沉沉的忧虑,在静谧的殿内幽幽回荡。

张阿难听闻,赶忙微微低下头,眼睛盯着脚尖,大脑飞速运转起来。

片刻后,他才抬起头,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和声细语说道:“陛下,太子殿下向来心系大唐,对家国大事一片赤诚,想必会理解陛下的难处。”

“这百济主动递来投降书,还是百济大王嫡长子王太子亲自来长安请降,于情于理,陛下确实不好拒绝呀,想来太子肯定也能体谅陛下的这番苦心。”

话虽说得四平八稳,可张阿难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侍奉皇帝多年,太清楚这对父子的脾性了,知道此事远非嘴上说得这般轻巧。

李世民轻轻摇了摇头,嘴角扯出一抹自嘲的苦笑,低声呢喃:“体谅?这孩子的性子,朕最是清楚不过,一旦认定了的事,那可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哪能这般轻易就释怀。”

说着,抬脚走向窗边,每一步都透着几分沉重。

站定后,伸手推开窗户,目光直直投向远方,那眼神好似要穿透层层叠叠的宫阙楼阁,径直看到千里之外的辽东大地。

良久,他才像是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头也不回地问道:“阿难,你觉得,太子会放弃攻打百济吗?”

张阿难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往前蹭了几步,缩着肩膀,微微弓腰,轻声说道:“陛下,以老奴看,太子殿下做事向来自有主见,当下直接发兵攻打,那是绝无可能的,毕竟百济已然是朝廷接纳的降地,若公然违逆,那可就是抗旨的大罪。只是……”

说到这儿,他下意识地咬了咬嘴唇,话语戛然而止。

“只是什么,莫要吞吐,如实讲来。”李世民迅速回过头,目光犹如燃着的火,灼灼逼人。

张阿难吓得一哆嗦,赶紧垂下脑袋,战战兢兢地说道:“只是太子殿下在辽东经营日久,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即便不发兵,就凭他如今的权势与手段,也能对百济暗中掣肘。”

“老奴听闻,太子的新政在辽东推行得风风火火,他恐怕也想着把这套法子在百济施展一番,可这与朝廷现行的新政相差甚远,如此一来,朝堂之上、世家之间,反对的声浪必然高涨啊。”

李世民长叹一声,那声音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来的,满是疲惫与凝重:“朕正是担忧此事。太子的新政,意图破旧立新,是要把现有的阶层格局搅个天翻地覆啊。”

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太子的那点心思,李世民又怎么能看不明白。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辽东新罗就这么点地方,搞一搞还可以,若换在大唐,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天下事,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随着皇帝一个人的意志流转。

许多方面,即便是皇帝,也需要妥协。

譬如投行卷之事,难道李世民就不清楚这里头的猫腻吗。

他清楚,比任何人都清楚。

可这天下,所有的事情,不是皇帝在执行,而是下面的人在执行。

臣子们掌控着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军事、监察等具体事务的运作,要是皇帝丝毫不肯让步,臣子消极怠工,政令推行就会遭遇重重阻碍。

像推行新税法,地方官员阳奉阴违,税收任务便无法完成,为让改革落地,李世民不得不和臣子协商,吸纳合理意见,换取他们配合。

唐朝初期,朝堂势力盘根错节,有跟随李渊打天下的勋贵集团、传统世家大族,还有新兴寒门士子等不同势力群体。李世民若一味强硬,不向臣子妥协,很容易打破势力均衡,引发激烈党争。

譬如在处理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的矛盾时,要是全然不顾士族诉求,强行打压,这两大势力的内耗会让朝堂政务停滞、人心惶惶,危及统治根基,所以需适当妥协,为各方势力保留生存空间,维持朝堂的动态平衡。

俗话说得好,兔子急了还咬人。

都给逼去绝路了,这大唐天下,还能有今日的安稳吗。

天下广袤,李世民虽贵为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全知全能。

大量信息需臣子汇报,倘若臣子隐瞒关键信息、歪曲事实,皇帝决策极易失误。

为鼓励臣子如实上报,偶尔满足臣子的部分小诉求,做一定妥协,是为了保证信息渠道畅通,让自己耳聪目明。

治国理政涉及军事、经济、律法、水利等众多专业领域,李世民虽雄才大略,但术业有专攻,碰上棘手专业事务,臣子的专业见解十分关键。

再者,李世民极为看重自己的历史声名,希望在青史留名。

略微停顿后,李世民继续道:“先前在辽东、新罗等地推行,朕想着让他历练历练,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如今百济已降,再任由他这么搞,朝堂之上那些老臣、世家大族,还不得炸开了锅。”

这个时候,李世民都有些气愤委屈。

太子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很多事情,不是一味去做,就能做好的。

张阿难赶忙附和,脸上堆满了愁容:“陛下圣明,这平衡一旦打破,后续的麻烦就像决堤的洪水,无穷无尽。”

李世民背着手,又开始在殿内踱步,鞋底与地面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语气里满是无奈:“朕若是直接下旨严令禁止,怕是会伤了父子间的情分,让太子心生叛逆,那可就适得其反了。可要是放任自流,朕又怕他闯出天大的祸事,把朕辛苦维系的朝局搅得一塌糊涂。”

说罢,停下步子,眼神里的疲惫愈发浓重,像是蒙上了一层化不开的雾:“阿难,你说,朕是不是对这孩子太过宠溺,才让他行事这般无所顾忌?”

张阿难一个箭步上前,躬身行礼,腰弯得极低,急切说道:“陛下对太子寄予厚望,悉心栽培,皆是出于深沉的父爱,太子殿下年轻气盛,历练一番,往后定能明白陛下的苦心。”

“当下之急,或许是寻个折中的法子,既让太子知晓陛下的底线,又不至于伤了太子殿下的颜面。”

李世民微微点头,眼神里闪过一丝认同:“你说得有理,可这折中的法子,谈何容易寻得。朕也想着与太子促膝长谈,只是朕怕一谈,就谈崩了,父子俩陷入那僵局,往后更难收场。”

言语间,尽显一位帝王的无奈,即便坐拥万里江山,可面对亲子间的隔阂,竟也有无能为力之感。

张阿难看着李世民这般苦恼,心里也不是滋味,思索片刻后,清了清嗓子,轻声说道:“陛下,老奴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世民有些疲惫地抬了抬眼皮,有气无力地说道:“但说无妨。”

张阿难咽了咽口水,缓缓说道:“陛下不妨先差遣一位德高望重、与太子亲近之人前去辽东,打着慰问的旗号,悄悄探探太子的口风,也把陛下的顾虑委婉转达。”

“此人既能让太子放下戒心,又能如实回禀太子的心思,陛下也好据此拿捏后续的分寸。”

张阿难心里跟明镜似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陛下一直深陷自我纠结的泥沼,可他看得清楚,说到底还是父子之间那些日积月累的误会矛盾。

陛下压根就没有过废太子的念头,可太子却因为陛下平日里偏爱魏王,成天提心吊胆,甚至偷偷准备谋反事宜。

多亏太子如今不在长安,手握重兵,陛下才能有时间冷静下来,想通了这其中的关键。

要是太子还在长安,陛下一怒之下彻查,最后证据确凿,怕是不想废太子都不行了。

眼下来看,关键就在于怎么化解父子之间的情分跟误会,这时候直接面对面交锋,肯定不行,加个中间人,说不定能有意外之喜,尤其是在当下这个节骨眼上。

李世民轻轻摩挲着手指,微微颔首,眼神里有了一丝思索的光亮:“你这主意倒也可行,只是这人选……”

说着,脑海中像过电影一般,迅速闪过朝中诸臣的面容,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面露踌躇之色。

张阿难既然开了这个口,心里自然早有了合适的人选。

遍观朝廷百官,能担此重任的,也就两人。

稍作停顿,便赶紧推荐道:“陛下,老奴觉得长孙司徒颇为合适。他身为国舅,与太子亲缘深厚,血浓于水的亲情摆在那儿,太子殿下定会多几分亲近。”

“再者,长孙司徒又是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臣,说出的话极有分量。以往在诸多事上,长孙司徒也能巧妙地在陛下与太子之间周旋调和,有他出面,太子想必会认真对待。”

李世民眼神一亮,好似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可转瞬又黯淡下去,满是担忧地说:“无忌确是合适人选,只是他如今也深陷朝局纷争,各方势力都跟饿狼似的,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朕怕此事被旁人曲解利用,再生出什么意想不到的枝节。”

魏王:父皇你直接报我身份证得了吧。

李世民都不用多想,现在这局势,想要魏王不从中作梗,又怎么可能。

只是这手心手背,全都是肉啊。

张阿难赶忙补充道:“陛下所虑极是,那不妨叮嘱长孙司徒,此行务必低调隐秘些,对外只宣称是例行巡查辽东军务。”

“等见到太子,再找个机密安静的地方详谈,如此一来,既能避开众人耳目,也可达成目的。”

李世民沉思片刻,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咬了咬牙,终是下定决心:“就依你所言。”

对于长孙无忌,李世民还是有些期待的。

说到底,现在消除父子之间的间隙,不管是对于李世民自己,还是对于整个大唐未来的发展,都是最好的事情。

太子的能力有目共睹,单单是遗留的造纸,锻铁,煤炭,水泥等事务,都让大唐国力又上一层楼。

即便太子有些‘胡闹’,李世民却越发肯定了太子来继承大统的想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