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56章:不能把百济给太子

魏王府。

李泰有些好奇的看着面前的扶余隆。

打量了一番后,将信将疑的问道:“你真是百济王太子?”

此前,百济商人崔祐熙,通过几番人脉关系,终于是联系到了魏王党。

听到是海东百济来的王太子,李泰也有了兴趣。

于是下令接待。

扶余隆就此见到了魏王。

面对魏王的疑问,扶余隆不敢大意。

这可跟见到一个商人不同,大唐魏王,嫡系皇子,要说地位的话,可比他这个王太子高太多了。

即便是他爹,百济大王,也要低上一等。

况且,这里是长安。

“魏王请看,这是我百济的国书,还有我的王太子印章,通关文书。”

“另,鸿胪寺那边,也可以为我佐证。”

扶余隆赶忙掏出了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微微低头弯腰,恭敬的交给魏王。

然而魏王却没有伸手接过,这让扶余隆有些许尴尬,空中的手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李泰微微点头,旁边的柴令武这才上前接过。

而后开始仔细检查起来。

不多时,柴令武开口道:“魏王,确实是百济国的印信。”

其实这个检查流程没有多大必要,李泰也不觉得有人敢欺骗到自己头上。

之所以如此做,不过是为了给扶余隆几分压迫。

李泰缓缓开口道:“所以,你想见本王,是有什么事情吗。”

扶余隆赔笑道:“此番前来长安,家父特地交代,百济小国,愿意向大唐皇帝陛下臣服。”

李泰眉头一挑,顿时来了兴趣:“你要投降?”

随后又问道:“有何条件?”

扶余隆连忙摆手:“小国归降于天朝,哪敢有任何条件,一切皆按照魏王的意思来。”

当魏王问起条件的时候,扶余隆是有些心动的。

脑海里也想过,是不是可以提上一两条的。

但想起父亲的叮嘱,还是忍了下来。

只要大唐皇帝不让大唐太子去掌管百济,对于百济来说,其他事情,都算不得什么。

大唐太子,那是真的会把他们根基都给断掉啊。

李泰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抹满意的神色,悠然靠向椅背,手指有节奏地轻敲着扶手,似在思索。

片刻后,才又开口:“既如此,你百济有这番心意,本王定会在父皇面前为你们美言。只是,空口白牙可不行,这归降的诚意,还得有些实打实的东西来证明。”

海东的情况,李泰又怎么不清楚。

太子如今已经夺取高丽新罗,新罗之地,名义上虽未并入大唐,然通过消息也能知晓,现在已经被太子所掌控了。

新罗朝廷跟地方官员,现在可是被大唐赶过去的学子,一批批的换下来。

这些事,最近在长安可是最为热闹。

谁都知道,高丽新罗都没能扛住太子,区区百济,又有什么能耐能在太子的攻势下守住。

真有这本领,百济早就一统辽东了。

这次百济王太子过来,很显然就是因为太子的关系。

李泰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

不过这对他来说,是好事。

只要是能给太子添堵的,都是好事。

扶余隆忙不迭点头,额上已沁出细密汗珠,在魏王这看似随意却暗藏威压的气场下压力倍增:“魏王明鉴,我百济愿岁岁上贡,第一批贡礼已在来长安的路上,皆是我百济的珍宝、特产,还有挑选出的能歌善舞的伶人,不日便会呈上,望能博陛下与殿下欢心。”

扶余隆很清楚,不管魏王这边是怎么想的,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如果魏王不帮他,百济这边再多的计算,都是空谈。

或许大唐皇帝也不想让太子势大,可太子是大唐皇帝的嫡长子,谁又能知道大唐皇帝是怎么想的呢。

如果真是丝毫不顾及,也不会说鸿胪寺的上报,已经几天都没消息了。

也许大唐皇帝那边,根本没太当回事。

扶余隆来之前,父亲就跟他说过,这次来肯定会有诸多困难。

大唐太子跟魏王有矛盾,大唐皇帝也忌惮,然而话又说回来,大唐太子如果一统整个辽东地区,对于大唐来说,亦算是巨大的功绩。

这里头怎么去说,完全就是看人了。

李泰闻言,轻笑一生:“还算懂事。”

钱财什么的,他不在乎。

在乎的,是百济的态度。

更在乎的,是不让太子一统辽东。

——

数日后。

长安,皇宫大内。

君臣议事。

聊了下关于西域的事情后,房玄龄淡淡的看了一眼褚遂良、

褚遂良随即拿出一份文书。

“陛下,这是百济送来的,向我大唐的投降书。”

如今的褚遂良,很大程度上,已经站在了五姓七望这边,严格来也不算魏王党。

这里面的局势很复杂,褚遂良本身算是太子党人,但他同样也是世家人。

不想魏王赢,却也不希望五姓七望输得太惨。

这样的心态,其实很多大臣都是如此,他们更希望现在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他们现在,包括后世的子嗣,都是安稳有序的。

太子太能搞事了,尤其是打击高丽贵族,新罗贵族这块,让他们感觉到不安稳。

当年,陈胜起义,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自汉朝金刀之谶后,似乎整个天下的流转,却一直都是王侯将相都有种乎。

中原王朝多次变革,却始终在世家的圈子里流传。

没人希望最底层的泥腿子爬上来。

可太子却这么干了。

若只是少部分,也就罢了,毕竟那只是少数。

然而太子的行为,却让他们意识到,在太子的眼里,没有皇帝与世家共治天下的想法。

太子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权在握。

褚遂良不能接受,太多世家之人,也不能接受。

所以现在的褚遂良,细致点说,他不是反对太子登基,而是反对太子对权力的变革。

如果太子愿意放弃新政,放弃那些不该有的想法,那么他还是坚定的嫡长子继承制的维护者,亦是太子党人。

李世民看了眼褚遂良手上的文书,抬抬手,让张阿难接过,送在案几上。

文书上,写明了百济愿意臣服大唐,成为大唐属国。

且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投降。

只请求大唐皇帝陛下的许可。

短暂的沉默过后,李世民扫了一眼殿内的众人。

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魏征,李靖。

常规来说,李靖不算君臣议事的常客,只是最近西域作战打焉耆,经常会有军事上的事情,所以李靖也会在。

“诸卿如何看?”

李世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询问几个大臣们的意见。

百济王太子扶余隆来到长安,时常关注辽东局势的李世民,又怎么不知晓。

鸿胪寺的官员上报,李世民非是没空,而是置之不理。

用脚指头都能猜到,百济国不对太子投降,反而是千里迢迢,让百济王太子来到长安请降,这里头的猫腻太直接了,算是阳谋。

然而李世民却不想因此跟太子之间矛盾升级。

新政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对太子的认可。

大唐需要优秀的继承人,李承乾虽说有些大逆不道,可本身却让李世民觉得,也非是不可原谅。

只是碍于局势跟各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说拉下老脸来。

因此让太子顺利兼并辽东,对于大唐,对于李世民,都是有利的。

那些贵族的消亡,也能够更加方面大唐对整个辽东半岛的顺利统治。

长孙无忌率先出列,微微躬身道:“陛下,百济此举,看似诚心归降,可内里藏的心思昭然若揭。他们绕过太子,直奔长安,无非是想在朝堂上寻得几分庇护,不愿被太子新政的锋芒波及。”

“但臣以为,辽东之地,太子既已着手经营,成效渐显,此时若贸然插手,恐让太子心生间隙,于大局不利。再者,百济既表臣服,那便是我大唐囊中之物,不妨先准了,后续再徐徐图之,也好让太子能安心将辽东诸事料理干净。”

长孙无忌这些话,说了又等于没说,看似要接受百济投降,却又把决定权丢给太子。

话里话外,摆明了还是站在太子阵营。

之所以这样,也是长孙无忌看明白了,如今太子势大,陛下又舍不得,恐怕这皇位的继承人,最后还是要落在太子手里,他也懒得当墙头草了。

前些日子,长孙无忌跟长孙冲父子交谈,说起了关于晋王的事情。

也是那次谈话,让长孙无忌明白,只要不是魏王上位,不管是太子还是晋王,他都能稳坐钓鱼台,如何也波及不到他。

恐怕就世家这门子事,最受打击的是五姓七望,长孙家族作为皇亲国戚,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

魏征捻须点头,接口说道:“长孙公所言极是。”

“陛下,当下西域军事正酣,李靖将军在此间费了不少心力,若此时因百济之事再生波折,难免分散精力。”

“况且太子整治辽东,本就是为大唐的长久基业考量,打击当地贵族,为的是政令畅通。”

“百济既愿无条件投降,不妨大方接纳,再下一道旨意,令太子兼管百济事宜,一来全了百济的面子,二来也让太子的权威得以稳固,于公于私,都是良策。”

魏征的话,让李世民微微皱眉。

大家都明白百济的想法,而魏征这般提议,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逼迫陛下,站在太子那边去。

如果接纳百济投降,又交给太子,无疑是在对外传递一个信号,陛下选择了太子。

这样的消息传开,对于五姓七望,魏王党的打击,可就是无与伦比的。

褚遂良看情况不对,连忙拱手作揖道:“陛下,此事还需斟酌。虽说百济主动来降是好事,可太子在辽东行事,手段未免过于激进。”

“世家大族在各地盘根错节,辽东亦不例外,太子如此大动干戈,已引得诸多不满。如今西域战事又岂,周边各国心思各异,太子之强势,会让太多人害怕担忧。”

“不如另派能臣暂管百济,由朝廷直接负责,待局势平稳,再做长远谋划,也可借此安抚一下各方人心。”

让朝廷接管百济,从很大程度上,就是阻止太子兼并百济实行新政。

假若太子强行攻打百济,这就跟作乱没有多大区别了,失去了名义。

很显然,所谓朝廷接管,其实就是把百济这块地方,交给魏王。

以此让太子跟魏王再行争夺之事。

李世民依旧是沉默。

从权力的平衡上来说,褚遂良的提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是以前,李世民就会这么做了。

可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一个事情,百济投降大唐后,太子真的就会放弃兼并百济吗。

倘若太子出兵攻打,他这边要如何去做?

届时,恐怕他跟太子之间的矛盾,将会变得更为尖锐。

实际上来说,百济不管是在太子手里还是大唐手里,根本区别也不是很大。

最终,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靖头上。

这让李靖感觉头皮发麻。

他家的嫡长子,可是在太子麾下做事呢。

这让他怎么说?

站太子?

不,他只能站陛下。

“陛下,臣只懂军事,百济的事,臣没头绪。”

李靖干脆利落的把自己撇开,管大家怎么说,反正就是不表态。

闻言,李世民也没难为李靖,看向房玄龄。

几个大臣,也只有房玄龄一直没开口。

房玄龄心下思索一番后,不疾不徐道:“陛下,老臣以为,国之大事,应以稳固边疆、安抚百姓为重。百济来降,是增我大唐威名的契机,断不可因内部权衡而寒了外邦之心。”

“至于太子作为,老臣也略有耳闻,其初心乃是富国强民,只是行事稍显莽撞。陛下不妨趁此机会,下旨褒扬太子功绩,再私下劝诫一二,让他行事更添几分圆融。”

“至于百济,可先令鸿胪寺拟定细则,约束其内政外交,待太子在辽东诸事有个结果,再做统筹安排不迟。”

房玄龄打了一手太极,他也不能太过于表态。

从根本上说,还是不想让太子兼并百济,可这些话,却不能从他口里说出来。

其实谁都知道,不可能说这文书一来,陛下就会定下,肯定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行。

这里面,最终还有各方博弈,各显神通。

看似几个大臣,是太子那边占了优势,可在朝廷上,支持直管百济的声音,自然会更大。

房玄龄这番话,就是想把百济的事,最终放在朝会上去解决。

李世民听着诸位大臣各抒己见,心中已有了计较,只是面上依旧不露声色,只淡淡道:“诸卿所言,朕都记下了,此事容后再议,先退下吧。”

众人领命,鱼贯而出,唯有李世民还坐在御案之后,眼神幽深,不知在思量什么。

ps:补更没补上,先欠一两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