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二十四章:孤要编纂一书,名为天工开物

苏亶在官署接到吏部官员送来的文书跟官服,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昨天太子才跟他说完升职的事情。

今天这才吃过午膳呢,升迁文书就已经到手里了。

原本他还以为,是会在这次大考之后。

而且哪怕是按照正常的流程,在陛下通过之后,吏部走流程都要两三天,长的时候,甚至七八天半个月都正常。

苏亶不知道的是。

陛下那边奏疏盖章通过后,直接就是长孙无忌把奏疏送到吏部。

吏部尚书侯君集一看,好啊,是太子的丈人,那还说什么,亲自督办此事。

顶头上司都亲自来了,下边办事的官员还敢拖拉?

这走流程的速度,自然就快得离谱。

很多人觉得官员办事慢,有的时候就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

有没有认真工作,人情世故是否都到位了....

-----

东宫,偏殿。

李承乾感觉有些头疼,他就知道,张玄素不会这么简单的放过他。

总算知道前身为什么要派人去抽打张玄素了。

“十万钱,那可是十万钱啊,殿下。”

“当臣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殿下知晓臣内心是多么痛苦的吗。”

“如今长安米家,斗米不过四五钱,殿下这十万钱,可买多少米?可活多少人?”

“当初陛下取消殿下府库限制,六十天耗七万钱,便足以让臣震惊到了,却未曾想,今日殿下一日便耗费十万钱。”

“若是买的其他有用之物便也罢了,臣问询过,尽数是些左道之物。”

“枉费臣还以为,殿下已然是改邪归正,未曾想....”

张玄素越说越悲泣,越说越伤感。

李承乾都怕他突然拿头直接撞柱子上,来个以死明志。

连忙给叫停。

“张公误会孤了啊,大大的误会。”

“这些左道之物,可不是孤用来炼制什么丹药的。”

“难道张公未曾听闻,孤已经得到化水成冰之术吗?”

“这些左道之物,便就是来炼制冰块的。”

张玄素有些错愕。

化水成冰术,他在东宫确实有所耳闻,不过并未当回事。

现在太子告诉他是真的?

“真能制冰?”

“那还有假,孤还能骗你不成。”

张玄素微微沉默,而后道:“即是如此,这花费也有些过多了。”

李承乾道:“孤已同丈人,长孙司徒,一同合作,开设冰肆售卖酥山,再过几日,张公便能在长安城内得到消息了。”

“这十万钱出去,回来的是数十万乃至于上百万钱。”

张玄素想了会道:“经商之道,小道尔,殿下切不可在其之上耗费太多心思,应当把心思放在治国正道上。”

“往来各朝,哪有做买卖的皇帝,若太子过于沉迷买卖商业,朝堂官员效仿,如此危害的只能是百姓,是大唐。”

“天下人都经商去了,谁还会种田呢,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商业繁荣,互通有无,并未有错,朝廷可多收商税,充实国库,但皇帝不能参与其中。”

“士农工商,当各行其事,太子与长孙司徒,苏秘书合作经商酥山售卖,看似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钱财。”

“然长久以往,太子不能以身作则,必令他人羡慕效仿,以至于为求利益,官商勾结,此乃祸乱之根源也。”

这一番话,把李承乾给说沉默了。

他确实找不到反驳的点。

身为太子,公然行官商勾结之事,即便买卖公平,但这个风气,肯定是要歪的。

毕竟冰块就是从东宫运送出去,这是怎么也瞒不了的。

“张公说得是,孤在这方面,确实落了下乘。”

“然而东宫的情况,想必张公是清楚的。”

“陛下偏爱魏王,朝堂上下,多少官员尽入魏王党中,孤若不想些其他的法子,怕是未来并不见得能顺利登上这皇帝位。”

“孤也不想做买卖,跟商人一般去赚取钱财。”

“孤身为太子,脸皮都不要了,去跟商人一样经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保啊。”

“按照大唐律法,皇子成年后应外放封地,倘若张公能说服陛下,让魏王前往封地,那孤自然无须行这商人之事。”

继李承乾被说沉默后,张玄素也被说沉默了。

太子如今的情况,身为少詹事的张玄素当然清楚。

魏王党势大也是真的,可以说朝野上下,除了老臣支持太子外,其他人多已是入魏王麾下。

张玄素能说服陛下,收回魏王不之官,跟其他皇子一样就藩吗?

他当然是劝谏过陛下的,不只是他,多少朝廷重臣都因此事劝谏过陛下。

但很显然,陛下并不会采纳。

较真起来,这祸乱的根源,还真就不是因为太子,而是出在陛下身上。

“殿下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崇贤馆了。”

“魏王的文学馆,招纳了许多文士,为其出谋划策,编纂典籍。”

“臣听闻太子早间校场演武,然如今天下升平,往后太子继承圣位,主在治国之道。”

“此番太子赚取钱财之后,当多招纳贤才,或也可像魏王一般,编纂典籍。”

张玄素已经没有最初那般强势了,但还是很记得他劝谏的方向。

李承乾觉得应该给一些事情让张玄素去做。

不然总是盯着自己,这里也说,那里也说,还真的很烦。

思索后说道:“编纂典籍,张公说得在理,然效仿魏王,不过是拾人牙慧。”

“孤这些时日,确有编纂典籍的想法,却不似魏王那般括地志。”

“而是要将大唐百工之技艺,收录成册,编辑成典。”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古人种植粟米,水稻,历经多少年,而后懂得人耕,牛耕,播种,插秧,草长锄除,虫生火烧。”

“汉初之际,人们使用竹简记事,直到造纸术的出现,当时纸贵,如今到我大唐,已然人人可用。”

“另有百工之技,传承,改良,推成出新。”

“如此技艺,何不记录成典籍,供给后人学习,在此间基础上,再行改良,创以新高?”

“有此典籍,农夫能更好的种植,提高亩产。”

“织布,染色,造纸,粹精,冶铸,舟车,锤锻,我大唐的百姓,可以学习各种技艺,得一技之长,便可养家糊口。”

“从学到的技艺里,在经过不断的实践,从而发现更为便捷的方法,让我大唐文化,更为繁荣璀璨。”

“这般典籍,张公你说,能比得过魏王的括地志吗!”

张玄素的面色有些潮红,随着太子的话语,逐渐激动起来。

“比得过,自然是比得过,不,魏王的括地志怎能与之相比。”

“若此书能成,必将千古垂名,万古流传。”

“集我大唐之文明为一书之中,这等奇思妙想,臣已不知该如何形容。”

“殿下可是已想好这等典籍,该以何名。”

李承乾缓缓说道:“天工开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