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19章:这要朕怎么舍得废太子啊

东宫。

李世民亲自过来,自然先有宦官进行通知。

太子妃苏玉儿听到后连忙赶来。

跟着一起的,还有罗马公主狄奥多西。

“朕有多久没来过了。”

“除了上次夜里,跟太子下兵棋。”

从太极宫的侧门过来,走过两道高墙的通道,再从东宫的侧门进来。

短短二十步。

可李世民来到这里的时候,却感觉一切环境是那么陌生。

上次是晚上来的,没什么感觉。

这次白天看得很是清晰,可越是清晰,就感觉越是陌生,似乎东宫的格局都有些变幻。

“回禀陛下,之前的时候,还是在贞观十三年。”

“那年太子落马,摔断了腿,陛下曾来过多次。”

李世民一怔,问道:“后来呢,后来朕再也没有来过了吗。”

张阿难微微摇头:“自此之后,陛下再未来过了。”

李世民仔细的想了想。

好像还真的没有什么来过的印象。

不算兵棋对弈,距离上次,竟是已经过了四年之久。

不免有些唏嘘:“子不教,父之过,朕身为父亲,却四年不曾看望儿子。”

“承乾犯下的过错,这其中也是有朕的缘由所在。”

突然间,李世民就好像有些理解太子了。

这些年,李世民一直觉得自己太子还是很不错的,虽对魏王有些偏爱,但从来没动过废储的念头。

可是太子能理解吗。

站在太子的角度,这恐怕就是失宠吧。

张阿难闻言,并未多说什么。

不多时,太子妃苏玉儿跟狄奥多西赶了过来。、

“拜见父皇。”

“拜见皇帝陛下。”

李世民点点头:“免礼。”

“谢殿下。”

苏玉儿有些迟疑的问道:“不知陛下来东宫,可是有什么交代。”

如今东宫太子不在,陛下突然造访,这让苏玉儿有些紧张。

不知道陛下是几个意思。

“朕就是来看看。”

“听说太子在后院,招了不少工匠,琢磨出很多新奇之物,是以有些好奇。”

听到陛下这么解释,苏玉儿顿时松了口气。

随即回道:“太子安排的那些事情,我也不知,向来都是文内侍跟家令寺丞负责。”

说完,对旁边恭敬站立的文忠说道:“文内侍,你带陛下去看看吧。”

文内侍躬身道:“是。”

李世民点点头。

在文忠的带领下离去。

狄奥多西有些紧张,这还是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大唐皇帝陛下。

不过显然,大唐皇帝并不会跟她多聊什么。

狄奥多西松了口气,至少大唐皇帝陛下,并没有要把她赶出东宫的意思。

只要她人在东宫,对于阿拉伯帝国来说,就是很大的威胁。

——

东宫后院。

李世民来到这里,很快就被面前的景象惊讶到了。

这是制作竹纸的院落。

一群群工匠正在井然有序的进行。

他们每个人都只负责自己做的那部分。

要知道传统的纸匠,是一个人完成一套流程,这完全不同。

“这样做能行吗?”

李世民有些好奇。

太子家令寺丞杨启帆恭敬道:“回禀陛下,此乃太子所述,叫做分工协作。”

“把原本造纸的流程,制浆,调制,抄造,加工,分开进行。”

“新来的工匠,只需要学习其中一种,便能更快的简单上手,也能更快的熟练。”

“繁琐的步骤,则多安排一些人,简单的步骤,则少安排一些人,如此整个造纸的速度大大提升。”

“陛下别看这里才两百多人,然每日可产一万余张。”

李世民听完一顿,惊道:“一万余张纸?”

家令寺丞杨启帆点头道:“是的,陛下。”

李世民听到肯定的回复后,对张阿难问道:“太极宫三百纸匠,大约日产多少张。”

张阿难回道:“陛下,大约一千余张。”

李世民沉声道:“差不多的人数,竟相差十倍之多?”

张阿难解释道:“不是宫内纸匠的问题,所有的造纸坊,大约都是这么个产量。”

李世民问道:“所以,唯独是太子的产量特别高,是这样吗。”

张阿难点点头:“是的,陛下。”

李世民略微沉思片刻,而后道:“所以太子卖纸,才能卖出那么多钱来,竹纸是一方面,同样的工钱,东宫的纸要比被人多十倍,怎么卖都是大赚。”

家令寺丞杨启帆此时解释道:“陛下,东宫不卖纸,只卖书。”

“纸造出来后,便作雕刻,拓印成书,才卖于长安各个书铺。”

李世民闻言,道;“带朕去看看,东宫拓印之地。”

寺丞杨启帆连忙点头:“是,陛下。

很快,李世民就看到了跟先前那样的一幕。

对纸张的拓印,也被分成了很多道工序。

大部分的工匠,只需要其中一个工序。

雕刻就只干雕刻,拓印就只干拓印。

装订的,裁剪的,各有不同。

李世民仔细的瞧了瞧,这些工匠的手法都非常熟练,哪怕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干起活来也比别人慢。

不由说道:“太子倒是招了一批好工匠啊,便是学徒的年纪,手艺都不比老师傅差了。”

寺丞杨启帆道:“陛下误会了,这里大多数都是学徒,老师傅并不多。”

“是因为他们只需要学这一种,学起来就更快,也更加容易上手。”

“每天只做相同的事情,做得久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了。”

顿了顿,杨启帆解释道:“当初太子招工匠,不是很好招,所以东宫里其实大多数的工匠,都是学徒来着,然后按照太子的吩咐,每个人都学一门手艺中的一个步骤。”

“这样一来,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就都能上手了,有些聪明伶俐的,学一两月,都比得上老师傅了。”

李世民此时,已然完全懂得了分工协作的好处。

不仅使得生产的效率大大提升,而且也能让学徒更快上手。

“按照这个法子,太极宫的那些工匠们,也要如此做。”

李世民对张阿难吩咐道。

“是,陛下。”

张阿难回道。

哪怕陛下不交代,他回去后也要这么安排。

这么高的效率,造出来的就是钱。

原来太子如此生财有道。

感觉大概了解得差不多了,李世民就想去看看东宫制冰的地窖。

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听到咚咚咚的大响声。

不由问道:“这是什么声音?怎的如此之响。”

寺丞杨启帆道:“陛下,是炼铁坊那边开始锻铁了。”

李世民仔细的听了听,道:“何人锻铁,竟是如此大响,力气如此之大,还这般气定神闲。”

响声很大却很平稳,持续有力。

连着响了十多声,都没有停歇跟落气的意思。

李世民对于锻造这块,也是有所了解的。

要达到这样举重若轻的程度,该是什么铁匠。

这般大的力气当铁匠可是太浪费了。

若在战场之上,绝对是一等一的猛将。

李世民顿时就生了兴趣。

同时有些埋怨太子。

这么厉害的人,怎么让他去干铁匠的活计了。

寺丞杨启帆苦笑道:“陛下,此非人力,而是水力,是太子所设计制造的一种器械,名为水力锻锤。”

“还请陛下跟臣前往,一看便知。”

水力?

非人力?

李世民的好奇心顿时被勾了起来。

随同太子家令寺丞一探究竟。

炼铁坊。

李世民看到了这个发出巨大响声的大家伙。

好大一炳铁锤。

然而在其后面,是个巨大的水车。

随着水流流动,铁锤被缓缓抬起,而后达到一定程度,猛的落下,击打在锻造台上。

一锤又一锤,稳定持续。

巨大的力道将生铁杂质尽数捶打出来。

铁匠们则趁着大锤蓄力的时间,翻动生铁即可,轻松而惬意。

“好东西,这可真是好东西。”

“有如此,岂非能源源不断的造出精钢来。”

李世民马上就意识到,这个名为水力锻锤的东西,对于打造军备的优势跟好处。

寺丞杨启帆的声音带着几分骄傲:“东宫所产之精钢,皆为上上等之精钢,且产量丰富充足。”

“只是一日,便可产出数套明光铠所需。”

“尤其是在甲片上,能轻易锻出薄如蝉翼之甲片,不仅防御更强,重量也更为轻便。”

“此次太子东征高丽,所穿戴之明光铠,便是由此水力锻锤锻造而出,于所有明光铠中,亦属上上等。”

“若换成铁匠捶打,便是十天半月,都不见得能打出一套来,也打不得这般好。”

铁匠打铁跟水力锻锤相差太大了。

在淬炼杂质上,铁匠一般一锤也就几十斤的力气,而无法长时间捶打,这对于铁匠的身体素质要求就很高。

而水力锻锤,单单是那大锤,就有数百斤,一击可达千斤之力。

且是持续不断的千斤之力。

可以说在锻铁这块,能将杂质最大的程度的剔除,这是人力永远无法达到的程度。

极大的缩短了锻打的时间。

当然,后续的造型,还是需要铁匠来进行,不过在效率上,质量上,就天差地别了。

这等效率,乃至于人力打铁的数十倍甚至更高。

“有这水力锻锤,必能大量造出上上等之明光铠。”

李世民的语气都不由有几分激动。

然而,这还不算完。

“陛下请随臣去前边,还有一物。”

寺丞杨启帆恭敬说道。

李世民跟着上前,来到了一处大院子里。

里头装着大量,如同纺织车的事物,但做的并非是纺织。

可以看到工匠不断进行脚踩,带动一系列的木质器械,使得中间磨石飞快转动。

工匠拿着甲片,只需要放在磨石上,就能快速进行打磨。

确保甲片各个部位都能被均匀打磨。

而后再替换掉粗磨石,换上油石进行精细打磨。

最后再进行替换,包裹着一层皮革的磨石,对甲片进行抛光。

这些过程不断被重复着,也许一道工序,只需要一两炷香的时间就能完成。

而按照之前的情况,一块甲片的粗磨,约莫需要一个多时辰。

油石精磨也需要一个多时辰。

抛光则在半个时辰左右。

这意味着一个工匠,一天下来,哪怕再是熟练,两块甲片顶天了。

实际上大部分的工匠,每天也就能制作出一块甲片。

而一套明光铠上,大约有一千三百多枚甲片。

这就是为什么,数个老工匠,制造一套明光铠,需要两百多天了。

可是现在这速度,效率何止提升十倍。

李世民问道:“东宫造一副明光铠,需要耗费多少时日?”

寺丞杨启帆解说道:“陛下,东宫不按时日算的。”

“太子规定了尺寸,把所有明光铠的部件分开来造,这里是甲片房,还有盔房,胸甲房,肩甲房,臂甲房,裙甲房,胫甲房。”

“每个部件采用同一尺寸进行度量,再以卡扣的方式进行拼接。”

“按照如今的速度来说,一套明光铠所有部件,大约需要两日的功夫,造铠甲这边约莫有百余名铁匠,如今每月,可产十五套明光铠。”

李世民下意识计算道:“仅仅百余工匠,月造十五套,一年便可造一百八十套。”

“若是一千铁匠呢,一年便可有一千八百套。”

话刚出口,李世民便倒吸一口凉气。

这等效率,恐怖如斯。

大唐现有两万多套明光铠。

这些明光铠,只有少部分,是唐朝时期造的。

更多的,是前隋所造。

隋朝暴虐,强征工匠十数万人,以打造各类军备。

其中明光铠,耗费三十余年,也不过一万七八千副。

大唐后,接着打造明光铠。

直到如今,大唐建国后二十六年,总共堪堪两万余。

当然,之所以这么少,这其中还涉及到锻打,铁矿的采集等多方面因素。

可就现在来说,东宫锻造上等精钢,制作明光铠的速度,已经甩开皇家作坊十几条街了。

且造出来的明光铠,质量更好,防御更强。

这等方式,一旦推广开来。

辅佐以数千铁匠,怕是一年就能产出数千套明光铠来。

只需十年。

就有数万套明光铠。

数万套啊。

若有十万套明光铠,大唐的军队,将会是多么强盛。

这天底下,还有哪个国家能够抵挡大唐兵锋?

要知道哪怕是三千穿戴明光铠的骑兵队伍,对着数万人的军队,都能随便横冲直撞了。

这一刻,原本就纠结废太子的李世民。

内心突然就动摇起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