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98章 魏征:太子起兵,就是陛下你的错

张阿难的心情很沉重。

看到军营里的准备,这完全是备战的状态。

太子究竟要干嘛,这是要准备起兵造反吗。

是什么事情,又是谁,突然把太子逼到了这一步了。

是魏王吗。

张阿难毫无疑问肯定是站在陛下这边的,把自己这个宦官,提升到如今的地位,陛下的恩情,哪怕是死都难以报答。

但太子是陛下的长子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

张阿难很清楚,这次自己回去汇报后,必然会引发陛下的雷霆震怒。

可他却不能欺瞒陛下。

风声呼啸,只余一声叹息。

回到太极宫后,张阿难便把前往太子军营的情况讲述出来。

“连你也被拦在外面吗!”

李世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太子称病是假的。

如果太子真的是吃了药在休息,单凭苏定方几人,胆敢阻拦诏敕?

这分明是太子授意。

“太子要干嘛!”

“太子想干嘛!”

“太子这是要造反吗!”

两仪殿内,李世民发出愤怒的咆哮声。

自己的长子造自己的反。

这可谓是最大的皇室丑闻。

“也许太子有什么难言之隐。”张阿难试着劝说。

李世民喝道:“什么难言之隐,能走到起兵造反这条路来。”

“他当真以为,手里握着五千重骑,就能为所欲为吗。”

张阿难无言可答。

确实,不管是什么原因,起兵造反,那就是完全不同了。

太子在军营,连陛下诏敕都不听了,这已经是大逆不道。

再怎么去解释,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李世民愤怒了一阵后,开始逐渐冷静下来。

作为皇帝,尤其是以军功,以玄武门之变继承的皇帝位。

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李世民向来能沉下心来。

之所以这么愤怒,主要还是跟太子是自己长子有很大关系。

静心下来的李世民,开始考虑如何打消太子所带来的问题。

又或是问问太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可现在太子连自己的内侍都不见,很明显是不打算交谈。

“阿难,传.”

李世民原本是打算叫尉迟敬德入宫,可又突然想到,尉迟敬德已经去往高丽的路上了。

不过在长安的将领,还有程咬金。

也是个能打的。

在这个时候,让程咬金领兵夜袭太子军营,应该是能打太子一个措手不及。

哪怕是太子已经做好了备战的准备,但先发制人,围堵太子,是问题不大的。

只是这一思索,又让李世民有些沉默下来。

毕竟是太子啊,那是自己的长子。

“传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即刻入宫议事。”

最终李世民还是没忍心,直接就对太子下手。

而是把几个心腹大臣叫来进行商议分析。

这个时候皇城各官署已经下值了。

四辆马车分别前往各大臣家中接人。

除了魏征住得稍微远一些外,其他几个大臣都在皇城边上的坊间。

去接魏征的马车,自然也是要跑得快一些。

这也是为了能让几个大臣一同前往。

不然一个个进,岂非是有失礼仪。

不多时,四人都被马车接到两仪殿来。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赐座。”

“谢陛下。”

除房玄龄外,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三人有些奇怪。

也没听说发生了什么大事,怎么陛下突然就召见议事,都等不到明日了。

难道是高丽那边出了什么变故?

房玄龄低眉顺眼,默不作声,实则心中在想思索了,等会如何劝说陛下,不要对太子动手。

魏王那边的事情,下值后他就已经知道了。

对此房玄龄没有多说什么。

他很清楚,魏王是不可能因为顾忌到江山社稷,而不行逼反太子之事。

相反,只要能逼反太子,魏王什么事都能干。

“而今,太子在城外军营,掌重骑五千,意欲起兵造反。”

“诸卿,如何看待?”

李世民冷冷开口说道。

“太子起兵造反?”

“这怎么可能。”

“陛下,这里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陛下,万万要查明情况啊,不可随意定下这等罪责于太子啊。”

几人一脸震撼,一阵惊呼。

房玄龄也是个老戏骨了,在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流露出早已知晓的神情。

眼珠子瞪得老大,眼神满满的不可置信。

李世民留心观察,没能从四个大臣里发现出什么端倪来。

他是有怀疑,太子起兵造反的事情,可能跟几个大臣有所关系的。

所以这才先声夺人以之试探。

长孙无忌率先起身,拱手道:“陛下,太子仁厚,一向以仁德治下,断无造反之心啊。此事定有蹊跷,还请陛下彻查,莫要轻易定了太子的罪。”

魏征亦起身,言辞恳切:“陛下,太子多年来谨守本分,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祉。如今却被指起兵造反,实难令人信服。臣恳请陛下详查此事,不可仅凭一面之词便定太子之罪。”

褚遂良也急忙说道:“陛下,太子之德,天下皆知。若无端被冠上造反之名,恐寒了天下人之心。还望陛下三思,莫要冲动行事。”

房玄龄此时也缓缓开口:“陛下,老臣以为,太子素来稳重,且对陛下忠心耿耿。这其中或许有他人陷害之嫌。陛下当以江山社稷为重,不可轻易处置太子,以免中了奸人之计。”

房玄龄说话的时候,嘴角有些许抽动。

他感觉在骂自己就是那个奸人。

李世民略带诧异和欣慰的看了一眼房玄龄。

毕竟房玄龄现在属于魏王党,太子造反,得益的自然是魏王。

却没想到房玄龄这么支持太子。

果然,房玄龄还是以大局为重啊。

随吩咐道:“阿难,你跟诸卿说说,这个中缘由吧。”

张阿难开始讲述太子称病的事情。

几人了解到关于太子的情况后,尽皆是沉默下来。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时候太子做的事情,太过于敏感,也太过于夸张了。

“陛下,这里头,肯定是因为有什么事,让太子产生了误会。”

长孙无忌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不管是从任何角度来看,太子实在是没有起兵造反的必要。

魏征斟酌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臣也是这般觉得。”

“或许是陛下在哪方面的事情,让太子感觉到了威胁。”

“目前来看,太子似乎是不想参加祭祀。”

“难道是因为祭祀这件事上,有什么猫腻蹊跷?”

“以至于让太子心生忌惮,哪怕是称病在外,也不敢返回长安。”

李世民眼睛一瞪,看向魏征道:“照你这般说,太子在军营准备起兵,还是朕的关系了?”

魏征认真的点点头:“子不教,父之过,太子既然害怕陛下,那肯定是陛下的原因了。”

李世民都要被魏征给气笑了。

太子都准备起兵造反了,不追究太子的责任也就罢了,还来指点朕的不是。

按照魏征的逻辑,子不教父之过,太子要是起兵造反,全是自己这个当父亲的不是了。

“那伱跟朕说说,朕到底是哪里做得不好,以至于太子如此行事。”

魏征微微摇头:“这就要问陛下自己了。”

“也许跟魏王有关,也许跟晋王有关。”

“臣听说,最近陛下多次召见晋王入宫,如今太子跟魏王都要东征高丽,可能是在某些方面,或是在什么事情上,以至于太子生出了误会。”

“为求自保,太子便不肯返回长安。”

“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李世民抬头手指向魏征,气得都在发抖了。

“好好好,既然魏征你这般认为,那你倒是说说,现在朕要如何行事,才能避免太子猜忌。”

对于陛下的愤怒,魏征视而不见。

这样的场面,他早已经在陛下这里经历过无数次了。

早就已经免疫陛下的怒火。

仔细想了想说道:“臣觉得陛下应该暂且不要刺激太子。”

“如今的太子,就像是受惊的猛兽,若陛下强行下达诏敕,只会让局面变得越发难以控制,且也会让这其中的误会更大。”

“太子不肯见陛下派出的人,臣觉得太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害怕跟陛下闹僵,不可挽回,因此留了这最后的颜面。”

“东征高丽在即,我大唐内不可生出动荡,以免便宜了异族。”

“既然太子不想回城,那就不回城好了。”

李世民喝道:“魏征,你方才没听到吗,太子都要起兵造反了!”

魏征平静的回道:“事实是,太子殿下现在并没有起兵造反。”

“陛下不能因为太子可能有起兵的迹象,就推定太子要起兵。”

李世民再道:“太子不尊朕的诏敕!”

魏征淡然道:“这就回到前面的问题了,太子跟陛下生了误会,所以才会如此。”

“陛下想想,太子殿下的军营,早就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前往高丽对吧。”

“若太子起兵造反,为什么还要走称病这一招呢,不若是直接起兵就是了,他在等什么,等陛下先动手?”

“臣看不见得,是因为太子也明白,起兵造反是下下之策,他也不愿意这么做,所以想要躲过去。”

“且太子是陛下长子,国之储君,未来大唐的圣人。又有什么事情,值得让太子须跟陛下反目呢。”

“这里面,必然有一件大事,很大的事情。”

“然陛下不知道,太子可能自己也没把握,因此才会出现如今这般情况。”

李世民是个能听进去建议劝谏的人,不然也没有今天的贞观盛世了。

魏征这么一说,还是右几分道理的,李世民也开始思考起来。

是怎样的事情,会让太子都不敢说,还会让太子觉得要待在城外军营才安全?

沉入想想,李世民有些迟疑的开口道:“你是说,太子谋反?”

魏征纠正道:“陛下,是有人构陷太子谋反。”

“太子也许发现了什么,但构陷的人很是精明,胆敢构陷太子谋反,必然是有了充足的准备,以至于让太子无法自证清白。”

“如今高丽征战在即,若太子陷入谋反案中,则必然不得东征。”

“所以太子为求保全自身,只能是待在城外军营,不叫小人得逞。”

李世民举棋不定的问道:“你是在说,魏王?”

魏征摇头:“这个臣就不知晓了,臣只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推测。”

“能够让太子惧怕的事情,屈指可数,又能涉及到陛下之事,也就这等事了。”

魏征的话,思路清晰,分析有据,听上去颇为让人信服。

长孙无忌跟褚遂良也是频频点头,很是赞同魏征的观点。

其实思索一番后,长孙无忌跟褚遂良,也是能想到事关太子谋反这一块的。

只是谋反这等话,不知怎么开口。

魏征在这方面就很有优势了,他怼陛下,早就已经是怼出了自信,怼出了经验。

从他口里说太子谋反,就显得是那么自然。

也足够能引起陛下重视。

房玄龄此时有些佩服魏征。

什么叫谏臣。

敢说,会说,能说,这就是谏臣。

魏征可为谏臣表率。

也就只有他敢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强行把陛下的怒火给压下去。

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在迟疑了。

房玄龄顺势开口劝说:“陛下,遥想当年汉武帝雄才大略,功盖千古,然晚年却为奸臣所惑,疑太子刘据谋反。”

“刘据惊恐无奈,起兵自保,终致父子相残,国家动荡,此乃千古之痛。”

“今陛下与太子,其情状与彼时何其相似。”

“太子乃国之储君,陛下长子,素以仁孝闻于天下。今局势不明,若陛下仓促决断,恐蹈汉武帝之覆辙。”

“且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陛下为天下之主,当以稳重为本,明辨是非。”

“若太子真有谋反之心,自当严惩,然若无实据,仅凭猜测,便定罪于太子,实非明智之举。”

“太子之位,关乎国本,若因误会而废,人心惶惶,奸佞必乘虚而入。如今东征高丽在即,大唐内不可生乱。陛下当以史为鉴,明察秋毫。”

长孙无忌也拱手作揖:“陛下,臣以为房公所言极是。太子之重,关乎大唐未来。”

“若仅凭一些迹象便定太子之罪,恐有不妥。陛下当思之慎之。”

褚遂良道:“太子自幼受陛下教诲,仁孝为本,又有诸多贤臣辅佐,若说谋反,实难令人信服。如今局势未明,陛下当冷静处之,不可贸然行动。若因此事而使父子反目,社稷动荡,岂非生出祸端。”

四个心腹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的,都在进行劝谏,这让李世民原本职责太子的心,就动摇起来。

难不成,真是朕的过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