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92章 房玄龄:你们这是在逼反太子

“臣太卜令郭正,诚惶诚恐,顿首百拜。”

“天人感应,祥瑞灾异,皆有其兆。今太子殿下有梦,此必非寻常之事。臣虽职微位卑,然不敢轻忽此事。”

“太卜之职,本在观天察地,以卜吉凶。臣遍查经典,见诸多古籍所载,梦境之异,往往关乎国家之运、社稷之安。太子乃国之储君,其梦之所示,不可不察。”

“臣以为,太子梦境影响甚巨。此或为上天之示警,亦或为祖宗之垂训。当行祭祀大典,以告天地祖宗,祈求庇佑。”

“一则可安民心,二则可显陛下之敬天法祖,三则可保国家之长治久安。”

“唯愿陛下纳臣之谏,行祭祀大典,以保我朝繁荣昌盛。”

“臣不胜惶恐之至,谨奏。”

太极宫,两仪殿。

看完奏文后,李世民略微皱眉。

若是换作两月前,也就应下了。

可如今大战已起,数十万军民已经至于途中,这个时候再行祭祀之事,总感觉有些不妥。

略微沉思,李世民便召开君臣议事。

“召魏征,褚遂良,长孙无忌,房玄龄,过来议事。”

君臣议事并非只是早间固定,李世民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时,随时可召。

皇城距离大内,也就承天门的事情。

张阿难领了命,派宦官进行通传。

不多时,四人便赶了过来,一一行礼拜见。

“赐座。”

“谢陛下。”

李世民让张阿难把奏文以此传递给众人。

而后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房玄龄心中跳动,眉头微皱。

太卜令郭正他知道,算是魏王党人。

解梦的事情,原本不算什么,房玄龄也没有往心里去,可这郭正却挑起祭祀之事。

稍加思索便能明白,郭正哪有这个胆子,分明是有人在行挑唆之事。

不难猜想,魏王无疑。

房玄龄心下叹息,他入宫面圣之事,故意没有告知魏王,就是担心魏王擅作主张,挑衅太子,从而引发不可预知之后果。

这等事情,大概不是魏王能想出来的,必然是魏王麾下献策。

看穿了太子夜出长安可能之事,以此试探离间。

在房玄龄思索之际,长孙无忌已然开口道:“陛下,臣以为此次征高丽,当行祭祀之礼。”

“太子有梦,此绝非寻常之事。”

“《论语》有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乃表吾等敬畏之心,不可轻忽。”

“昔日武王伐纣,出师前亦行祭祀之礼,以显其替天行道之决心,最终得八百诸侯响应,成就大业。”

“今太子之梦或为上天之示警,吾大唐欲征高丽,当效古人,以祭祀安民心、聚士气,且可借此回应上天之意。”

“且《礼记》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乃礼之重,此次征战高丽,关乎国家安危,行祭祀之礼,可祈求天地、祖先庇佑,助我大唐将士旗开得胜。”

听到长孙无忌这番话,李世民微微点头,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房玄龄一整个无语。

他知道长孙无忌这是为保太子声势,然而却不知消息,属实是好心办了坏事。

如果祭祀典成,则陛下必召太子回宫参加祭祀,而今太子心生忌惮,又如何愿回宫,如何敢回宫。

当下辩驳道:“臣不敢苟同。”

“征高丽之事,乃为国家安定,边境安宁而战,当以军事实力与谋略取胜。祭祀之事,虽古已有之,然于今之局势,或非必要。”

“昔日秦之嬴政,以虎狼之师横扫六国,靠的是商鞅变法后的强大国力与秦军之勇猛,并非祭祀之功。”

“如今大军已行数月,再行祭祀,岂非是亡羊补牢。”

李世民听完后微微颔首,房玄龄的话,也有道理可言。

都已经发兵了,再来祭祀,似有不妥。

魏征瞧了一眼房玄龄。

私交归私交,公事归公事。

朝无明党,却有太子魏王两方暗党相争。

他魏征是太子少师,自是站的太子党。

于是开口辩驳道:“房公此言差矣。”

“祭祀并非单纯为求神灵庇佑,更是一种凝聚人心、彰显国家威严之举措。”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出征乃大事,行祭祀可表陛下之慎重,亦能使将士与百姓知陛下追念先人与敬畏天地之心,如此则上下一心,士气大振。”

“且太子之梦,不可不察,或为上天对吾大唐之启示。当以祭祀回应,以显吾大唐对天地神明之敬畏。”

房玄龄心累,今攻守易形也。

尚且不知局势的情况下,成了他在保太子,众人激太子。

只得是回应道:“武王伐纣乃是上古之事,时势不同。”

“如今大唐国力强盛,陛下圣明,将士用命,何须依赖祭祀来鼓舞士气?”

“且半开祭祀,是落了大唐威风,涨他高丽气势,于诸多将士看来,难不成是我大唐怕了他高丽,以至于认为朝廷心忧战果,才行祭祀之事也?”

“至于太子之梦,或只是偶然,不可过度解读。”

这边话音刚落。

褚遂良又站了出来:“子之所慎:齐、战、疾。战与祭祀皆为大事,不可不审慎对待。可依古制,从简而行。”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祭祀之礼,重在诚心,不必过于奢华,如此既能达祭祀之目的,又可避免劳民伤财,更能应太子之梦。”

好一出三英战吕布。

房玄龄不是诸葛亮,搞不出那套舌战群儒。

纵有双拳,怎能敌四手。

苦心想要维持局面,奈何人人皆在局中,不明所以。

可这等事情,又哪能拿出来讲,唯有心无力。

眼下局势逐渐明朗,在李世民看来,除房玄龄反对外。

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尽皆赞成。

于是一锤定音:“祭祀之事,关乎国之运、民之心,虽大军已发,然太子之梦不可不察。”

“便依古制,从简而行祭祀大典,以安民心、显敬祖、保国昌。”

“房卿所虑亦有其理,然权衡之下,当以大局为重。此次祭祀,当速办,不可拖延,以免军心民心动摇。”

李世民目光扫过众人,神色严肃:“诸卿当齐心协力,确保祭祀顺利进行,为征高丽之战增添威势,佑我大唐将士凯旋而归。”

众人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到了这份上,房玄龄已经是无法反对了。

散会后。

房玄龄只感觉心中发苦。

想要斥责魏王一番,可又不能如实相告。

这若让魏王知晓了个中缘由,定然以为机会,借此发动对太子的攻势。在魏王的眼中,自然是觉得太子不可能比过陛下。

若太子造反,则陛下定废太子,夺嫡可成。

社稷动荡之事,又如何比得过皇位争夺。

公廨中,房玄龄难得没有处置政务。

而是在思索怎么破局。

陛下不知情况,以祭祀为太子着想。

然太子又不知情,这等关头,突行祭祀之道,心中定会心疑,将长安看作龙潭虎穴。

太子心性警惕,必不会返宫,借故推辞。

如此一来,陛下又会生疑。

太子手握重兵,缘何不愿参加祭祀,难不成有所图谋?

这般下来,局势凌乱,猜忌但起,内斗在即。

摆在房玄龄面前的有两条。

首先是安抚太子。

只得是想尽办法,使太子归宫,参加祭祀。

如此虽有惊险,但无恶果。

另一条,则是废太子。

干脆是一不做二不休,顺着形势,早作筹谋,逼反太子。

房玄龄陷入沉思,指尖轻轻敲击在案几上。

逼反太子,须先保魏王及其军队。

然此刻动手布置,难以逃开太子眼线。

太子此刻,必然紧盯长安军队,但有调动,则直接起势,掠夺魏王军营。

如今天气炎热,魏王军中尚无防备,操练不穿甲,怎能敌五千重骑。

怕是一波冲锋下去,就全然崩溃。

军备辎重,全归太子所有。

长安这边,匆忙调动兵马,又如何去行围堵之事。

思索半晌,房玄龄也没能想出个万全之策来。

太子如今势成,想要截断,何其困难。

思虑再三,房玄龄面上阴晴变化,最后放弃了直接逼反太子的想法,还是走安抚太子的路子。

李世民这边,在确定好后,很快就下了诏敕传告。

定三日后,行宗庙祭祀。

李世民随即安排人,发一封文书至于城外太子军营。

也没其他什么想法。

这祭祀完全是由太子之梦而起,太子自然是要参与祭祀的。

天使快马加鞭,于日落黄昏之际,把文书送到了太子军营。

李承乾拿到文书打开一看,面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

只见文书上写道:

赫赫大唐,威加四海。今征高丽,太子有梦,兆示非凡。

行祭祀大典,乃上天垂训、祖宗示警。

忆武王伐纣,祭祀显决心而建伟业。吾大唐承天运、继圣德,今战高丽,将士用命。

愿天地神明鉴吾诚心,赐大唐胜利,保将士平安,佑百姓康宁,使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伏惟尚飨!

李承乾没想到,自己随口找了个借口,以做梦为由,开启夏城门。

结果一拳出去,便又受了一击重拳回来。

二凤这一招,当真是无懈可击。

使他陷入两难。

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有心直接造反,可又举棋不定。

于是立即召开军事会议。

叫苏定方,李德謇,贺兰楚石三人商讨。

大帐内,李承乾把文书让三人传看。

而后道:“父皇欲行祭祀大典,孤恐其中有诈,怕是要诓我回城。诸位以为当如何应对?”

苏定方态度坚定,道:“此事确有蹊跷,陛下此时以太子梦由举行祭祀,时机微妙,不得不防。”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殿下如今处境微妙,切不可轻举妄动。”

“想当年,吴王夫差兴兵伐齐,越王勾践趁机起兵,最终导致吴国灭亡。今殿下若贸然回城,恐陷入危局,重蹈吴王夫差之覆辙。”

“陛下举行祭祀,或为引殿下回城之计,一旦殿下中计,后果不堪设想。”

苏定方是坚定的主战派,在他看来,造反似已成定局,不若是放手大干一场,生死由天,胜负由命。

房玄龄定然已是密告太子谋反,陛下诸多举措,不过是为了解除太子兵权,行软禁之事后,再行查探谋反之事。

然苏定方现在已经知晓,太子准备谋反多年,如此定然有诸多把柄留下。

又怎么能够经得起审查。

一旦谋反败露,他们这些人,砍头流放,哪能落得什么好处。

相比之下,化被动为主动,占据洛阳,半分天下,哪怕是输,那也是要经过一场畅快淋漓的大战。

苏定方不想憋屈而死,哪怕是死,也是要轰轰烈烈的死在战场上。

李德謇也附和道:“殿下,苏将军所言在理,我等不可轻易中计。”

“想那楚汉相争之时,项羽轻信刘邦之约,前往垓下,最终陷入十面埋伏,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殿下切不可重蹈项羽之覆辙。”

李德謇也是心思果决之人,到了这份上,距离造反,也就半步之遥了。

相比之下,贺兰楚石就有些担忧了。

他是听着陛下的威名长大的,太子虽有五千重骑,然这大唐天下,谁不知陛下的本事。

偌大个大唐,几乎都是陛下打下来的。

当年隋末乱世,李家并不占优,却能最后定鼎天下,开创大唐。

陛下就要占了七分功劳。

且陛下可是从万军丛中杀出来的皇帝,手下名将云集,太子仅凭五千骑兵,又如何能反败为胜。

雄踞洛阳之策虽好,然人心难测,洛阳原本就是曾经陛下根基之所,民心所向,太子真能彻底掌控洛阳吗。

思虑片刻,贺兰楚石道:“臣以为,殿下或许可考虑回城参加祭祀。”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殿下若因疑虑而不回城,恐在陛下与百姓心中落下不顾大局之名。”

“况且虽一直猜测房玄龄有上告之嫌,然如今未曾听闻任何异动,祭祀尚有三日,或可联络杜荷,李安俨,再探宫廷情况。”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