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89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务本坊。

“父亲,刚得到消息,太子强开启夏门,出长安城去了。”

房玄龄自然有自己的眼线安排。

太子开启夏门这事,在有人通报大内的时候,也有人把消息送到相国府来。

“父亲是已经把太子谋反之事,告之陛下了吗。”

房遗直的话语中流露出几分惊喜。

在他看来,太子这就是负罪出逃。

唯一可惜的是,陛下怎么就没有在第一时间,把太子软禁。

“没有。”

房玄龄摇头:“原本我是准备上告的,然那宿卫统领李安俨,生性警惕,竟然察觉出不妥。”

“先行派人,把消息传到东宫不说,在大殿上,更是意欲与我同归于尽。”

房遗直闻言大骇:“这李安俨,安敢如此行事。”

他没想到,父亲这趟前往大内,竟然如此凶险。

房玄龄叹道:“他如何不敢,若被揭露同太子谋反,亦是死罪。”

“先行灭口,还有保下太子的可能。”

“我倒不是怕他行灭口之事,只是太子先行得到消息,当时我便猜测,太子极有可能强行离开长安,因而不敢直接上告。”

“如今看来,我果然是没有猜错,现在太子离了长安,执意去说,就没了多大意义。”

要告密,对于房玄龄来说,随时都可以,太子已被惊走,再去跟李安俨一换一,显然没有必要。

房遗直问道:“那父亲明日,再去告知陛下谋反之事吗。”

房玄龄摇头道:“现在不是好时候了,现太子有五千重骑,以太子秉性,若陛下这边稍有动静,则必然举兵造反。”

房遗直不由道:“五千重骑虽是厉害,然行造反之事,如何抵挡朝廷禁军。”

房玄龄道:“此事我在回来的路上想过,陛下得了消息后,自然会诏敕太子回宫,太子自然不会先行造反。”

“而是急行军以至洛阳,占据东都,以洛阳之地,跟长安分庭抗礼。”

房玄龄总领军务那么多年,对于军事战略自然熟悉。

很容易就能分析出,太子如果造反,该如何行事,才是最为有利。

至于太子会不会这样做,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在自己去大内,还没上告之前,听到一个模棱两可的消息,就果断逃离东宫,强行开城门去城外军营。

这样的太子,在行动上是不会有拖泥带水,迟疑犹豫的。

而陛下则不同。

陛下哪怕是知道太子谋反的消息,也不可能直接就把事情确定下来。

还需要经过审查,调查一系列事情后,才能定下太子谋反。

这就是太子能够得到的时间。

打这个时间差,太子急行军。

洛阳那边肯定不会得到消息,一道太子教令下去,洛阳城门就会大开。

取洛阳对于太子而言,不过是探囊取物。

房遗直听得目瞪口呆,下意识道:“太子安敢这般行事。”

话一出口,房遗直就知道自己说了蠢话。

房玄龄轻声叹息。

自己这个长子什么都好,也算聪慧,可就是在面临大事之际,心思不够镇定,容易慌神。

房遗直问道:“父亲,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

他现在有些看不懂了。

太子现在夜逃长安了,可再去给告密谋反,不过是刺激太子造反。

一旦太子占据洛阳,那必然是天下震荡。

洛阳城高墙厚,加之五千重骑在手,想要拿下洛阳,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大战一起,则必然是生灵涂炭。

房玄龄沉吟道:“欲谋大事,不可因小失大。”

“我们不仅不能再上告谋反之事,反而要安抚太子,不令其行极端之事。”

“须等到东征后,太子返回东宫后,再行定夺。”

把整个大唐搅得一团糟,这不是房玄龄想要看到的。

在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房玄龄坚定的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历经千难万险,得以让大唐开国。

为收拾破碎山河,为大唐的繁荣发展,房玄龄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可以说房玄龄的一生心血,都在这大唐盛世之中。

他如何愿意,看到大唐动荡,战争四起的局面。

所以等太子东征返回,打消太子疑虑后,再行告密之事,最为稳妥。

窗外,夜色如墨。

父子二人陷入沉思。

——

太极宫,承庆殿。

听到太子强开城门的消息,李世民下意识问道:“城外军营可是生了变故?”

毕竟李世民不可能想到,就因为房玄龄深夜入宫的事情,太子就跑路了。

也不知道李安俨这个宿卫统领是太子的人。

正常来看,肯定是太子有急事要出城。

他又没有限制太子出行,原本太子这几日就经常往返军营东宫,现在强开个城门,只能是跟城外军营有关系。

“这,臣没听到消息。”张阿难也没想通。

李安俨在一旁听到这话,顿时松了口气。

看来陛下不会太过责怪太子强开城门的事情。

李世民微微皱眉,语气略带责怪之意:“城门郎何故任由太子打开城门,若无朕的诏敕,以太子教令,如何能开。”

““朕赋予城门郎守卫城门之责,岂容他如此轻易被太子威慑。此事定要严查,若有玩忽职守之人,严惩不贷。”

在李世民看来,太子无权夜开城门,哪怕是强迫,城门郎也应该坚守本分。

城门之职,如此重要,遭受威胁就开了城门。

若是别人也威胁一二,岂非也能轻易打开城门。

城门可是长安城防守的根本。

对于太子,李世民自然是以理解的心态去看待,毕竟这是自己的儿子。

但对于城门郎,自然要问罪了。

好在城门郎知道会有这个情况发生,所以在通禀的事情,就把事情原委详细的交代了上来。

张阿难解释道:“城门郎原是拒绝为太子打开城门,后太子罢免了城门郎的官职,这才开了城门。”

李世民不悦:“太子如何有罢免之权。”

张阿难提醒道:“太子可行监国之权,陛下自从授予太子监国权后,尚且未曾收回,是以五品往下官员,太子可先行罢免,而后再由吏部审查核准。”

李世民略微沉默。

他这才想起来,自己好像一直没有收回太子的监国权。

监国权不是太子本身就有的。

而是需要皇帝赋予或收回。

按照正常的流程,如果皇帝出征或出巡,病重或无法理政,又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下,才会赋予太子监国权。

李承乾十三岁,便被授予监国之权。

李世民好游猎,经常出去打猎,一出门就是十天半个月,这就经常会出现太子监国的情况。

李世民是比较喜欢玩的,有时候兴致来了,直接就出去了。

又是赋予,又是收回,很是麻烦。

所以前几年外出打猎后,李世民就没有收回太子监国权了。

毕竟太子监国的时候,政务这块处理得不错。

太子监国权,在唐律有明确规定,主要分为四大块。

行政决策权,军事指挥权,司法审判权,礼仪主持权。

而在行政决策权中,就包含了对五品之下官员的任免、赏罚。

现在太子以监国权,对城门郎进行罢免,是符合大唐律法的。

“太子倒是会钻空子。”

李世民轻轻一句,就把这件事揭过去了。

也没想对太子有什么惩罚。    东征在即,此时对太子责罚,容易影响太子在军队中的声望。

李世民还是想看到太子在辽东战场上有些出色表现的。

谁不希望自己的继承者,也是个文韬武略具备的优秀皇帝呢。

些许功劳,还不至于影响到李世民的权威。

“太子应也是事急从权。”

张阿难开口道。

李世民点点头。

对于这个说法比较认可。

“阿难,明日你去趟城外太子军营,问问太子何故如此。”

“身为太子,哪能这般枉顾律法,当要以身作则才是。”

张阿难躬身道:“是,陛下。”

在不涉及谋反的情况下,李世民对于李承乾,还是很在乎跟心疼的。

一些小的过错,就是警告一番,基本上就完事了。

在李世民的心里,太子还是很不错,很优秀的。

犯一些小的过错,都是在所难免的事情,用不着太过严苛。

城门郎:???

——

次日清晨。

城外太子军营所在。

今日操练取消。

实行军演。

所有骑兵尽皆披上甲胄,严阵以待。

辅兵们则开始快速收拾行囊辎重。

陈云超在太子的安排下,领三百骑,全副武装,直奔灞桥驿而去。

大约半个时辰,大军便可随时开拔。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可容不得半点含糊。

军中大帐内,各军情况不断上报进来。

李承乾听取汇报的同时,也在等待长安城内的消息。

但凡长安军队有所异动,那么李承乾就会毫不犹豫的下令,急行军向洛阳出发。

“殿下,城门正常开启,暂无异动。”

贺兰楚石带了数十骑去探查情况。

“再探。”

“是。”

又过一段时间。

李德謇也回来了。

他早上也带了些人出去。

去往东宫跟内侍文忠接触,探听有关于长安城内军队,还有宫廷内的情况。

“殿下,长安城内一切如常。”

“再探。”

“是。”

军营的气氛有些紧张。

李承乾略微松了口气,不过提着的心并没有放下。

不多时。

有一骑从长安城内直奔军营。

带来了李安俨的书信。

信中详细写了关于昨晚的情况。

看完后,李承乾有些阴晴不定。

随即把书信给旁边的苏定方看。

苏定方看完后,沉思片刻道:“臣觉得,李统领并未是小题大做。”

“而是房玄龄察觉到李统领给殿下通风报信后,这才放弃了上告之事。”

李承乾问道:“苏将军的意思是,房玄龄手中,已经掌握了孤谋反的罪证?”

苏定方一时间不知怎么回答。

毕竟他是新来的,太子之前干了那些为谋反做的准备,他也不知道。

想了想,道:“瘟疫之事,深夜入宫面圣,倒也是正常。”

“然若只是瘟疫之事,房玄龄缘何连一时半会都不愿意等待,宁可扫了陛下的兴致,也要面圣?”

“因此,臣断定,必然不只是上报瘟疫这般简单。”

“房玄龄所言同州,宜州之瘟疫,也只是隐约有些迹象,不值得这般紧张。”

李承乾点点头。

觉得也是这个道理。

“那就再等等消息吧。”

按照惯例,这个时间点,应该是二凤在进行君臣议事。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李安俨在轮值了。

所以如果房玄龄想要告密,是最佳时机。

等到君臣议事后,再无响动,才算情况稳定。

东宫。

一辆辆马车正在聚集。

内侍文忠安排着人员,从五雷堂不断把库存的火药包,一箱箱的搬上马车。

这是目前最为要紧的事情。

太子嘱咐过,这些木箱里的东西至关重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有任何闪失。

也不可接触任何火源。

“文内侍,我也要去吗。”

向可有些紧张的问道。

他没想到,太子东征高丽,还要把他带上。

还以为太子出门后,能好生歇息享受一段时间。

“这是殿下的交代,难道你要违令不成。”

文忠语气不善。

向可连忙解释道:“不,能为殿下效劳,是我的荣幸。”

文忠面色缓和:“能追随殿下东征,这是你的福分。”

“我想去还没这个机会呢。”

“殿下能记得伱,说明对你很是看重,你随殿下去往辽东,要好生服侍。”

“等到大胜归来,定少不了你的好处。”

向可一听,也觉得是这个道理。

至少他比华贯运气要好得多。

给殿下制冰,结果运气不好,被人杀了。

现在太子反而不在乎制冰法了。

真就是白死了。

看着一箱箱霹雳火,向可心中不免有些火热。

虽然他还没有见识过这些霹雳火的威力。

但如此之多,投放至战场上,必然是震天撼地。

能亲眼见证,也是幸事。

此时,一名小宦官小跑过来,在内侍文忠耳边低语几句。

文忠听完,面色一变。

当即召来一名卫士。

“速骑马上报殿下,张内侍正在前往军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