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69章: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

在唐朝发行报纸,听上去有些天方夜谭,但李承乾算过,实际上是可以达到的。

目前太子家令寺下,有两百雕刻工匠。

一份邸报的雕版雕刻,每个月工匠大约七天可完成。

意味着七天时间,可以完成两百雕版。

印刷匠每日能完成百页,两百人便是两万份。

只算七天,也能完成十四万份了。

目前长安人口一百多万,十四万份邸报也差不多了。

在发行期间,也是同样能够继续印刷的。

实际上并不需要铜活字,制作**印刷,同样能把邸报办出来。

加大规模的情况下,熟练的工匠越来越多,便可以发行洛阳,乃至大唐各州。

各州的数量少一些,干系也不大了。

“这真是好东西。”李淳风由衷感叹道。

李承乾道:“邸报只是一部分,天工开物上,还能对许多器具进行改良。”

“孤在晋州开设石炭厂,经过加工的石炭可以用来炼制钢铁。”

“通过同样分工的形式,把盔甲的每个部件进行同样尺寸的标准化。”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制定一套标准尺寸。”

其实现在李承乾还差一个邸报总编,不过这个人选没打算让李淳风来干。

他更加适合去做科研。

比如纺织机的改造,纺织工艺的优化,石炭加工的改进,改良炼铁炉,包括陶瓷烧制技术等一系列事情。

李承乾毕竟是太子,不可能说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一块。

李淳风就是替代的做好人选。

对于这样的科学人才,只需要给他一个方向跟略微指导,基本上就能紧随着把东西做出来。

李承乾的想法,是在长安周边,发展工业集群。

在长安周边,规划建设大型的炼钢厂,纺织厂,陶瓷产,军工厂,形成产业园区。

李淳风心神震撼。

他感觉自己好像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一种全新改革的世界。

他意识到,太子提出的这些设想,将会对大唐产生巨大的冲击。

“到这里还没结束,孤带李学士看看一个新的东西。”

“杨家令,前边带路。”

太子家令杨启帆躬身道:“是,殿下。”

李承乾在进行造纸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对工业的初步化准备了。

后世的很多技术,其实在掌控一定知识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后世的设备,就能仿制出来。

其中比较明显,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也是最为使用的,便就是水泥了。

关中地区不缺石灰石跟黏土,铁矿石将作监也不缺少,水泥的原料自然就齐全了。

李淳风跟着太子来到另一处院落里。

这里人数不多,大约也就数十人。

映入眼帘的三座窑炉,不过却跟寻常的窑炉有些不同。

这是经过了李承乾的指导跟改良,对窑炉的通风口、燃烧室进行改进。

增加了通风口的数量和大小,使燃料能够更充分地燃烧,从而达到更高的温度。

所用的石炭,也是经过水洗煤工艺,去除部分表面的杂质和硫铁矿等含硫物质后,再进行使用。

虽然不能不能完全去除硫分,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硫含量。

每个窑炉前,都有两个吏员,在进行观察跟记录。

“这是已经烧纸好的水泥,暂时来说,第九号水泥的效果更好。”

李承乾对水泥配方印象比较模糊,虽然他有前世的记忆,但记忆里并没有具体的配方比例,毕竟很少人会去关注这些。

所以只能通过不断测试的方式,去进行研制。

在面前的,有十多块大木板,木板上便是已经做好的水泥样本。

李承乾接过太子家令杨启帆递过来的木槌。

在一块块水泥样本上敲打起来。

大多数的水泥样本,基本上一敲就碎,这显然是不合格的。

也有坚持了好几下的。

最好用的还是九号,连敲十几下,才有微微的裂缝。

“还不够,按照九号水泥的配方,进行细微的调整,研制出更好耐用的水泥。”

“是,殿下。”

李淳风有些的好奇问道:“殿下烧纸这水泥,不知是准备用在哪里。”

李承乾笑着说道:“当然是用在长安。”

“这水泥脱胎于三合土,但比三合土更加好用,成本也不算高,主要是石灰石,黏土,铁矿,加上少许石膏制作而成。”

“就是目前还没测试出最好的配比,等配比出最结实耐用的水泥后,便可大规模进行生产。”

“届时,孤要把整个长安城,全部都铺上水泥,便是如同皇宫地面的石砖一般,整洁干净。”

长安地面是简单的三合土构成,主要是黄土,石灰,沙子。

对比其他城池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比对比水泥,自然不在一个档次。

到了现在,李淳风感觉自己已经被太子所折服。

对于他这样探索性的学者来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学习到新的知识。

然而在太子这里,似乎有大量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让他感觉到有些奇怪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雏形,隐约已经成了体系,并且很是成熟。

李淳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

大唐几乎所有的书,可以说他几乎全都读过。

最为喜欢的便是术算一类的书籍。

然而太子这边所涉及到的书籍,却是一本都没有,就好像凭空出现。

只是心有疑惑不解,他也不能去质问太子。

作为臣子,按照吩咐行事就可以了。

次日。

李淳风的官职安排流程,在侯君集加快的情况下,就已经送到了太极宫。

“太子要调一个太史博士当崇文馆学士?”

实际上李世民对李淳风的印象,还停留在修改浑天仪上。

不说陌生,但要说熟悉,也就这样了。

至于去西南看风水,也不只是只安排了袁天罡跟李淳风,实际上是一大批懂风水的人。

袁天罡跟李淳风,只是这些人中的两个罢了。

“太子殿下很欣赏李淳风的才华,这才破格提升。”张阿难帮着解释道。

李世民道:“太子干破格提升的事情还少了吗。”

话是这么说,但李世民还是让张阿难盖印通过了。

“当年,朕也有十八学士啊。”

李世民有些感慨,秦王府文学馆,在他成为皇帝的这条路上,帮上了不少忙。

想起曾经的辉煌往事,李世民有些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

心里头考虑着,是不是要做点什么。

毕竟到现在,不少功臣已经是去世了。

——

晋州,临汾城外,石炭厂。

虽然华夏对于煤炭的使用,从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但并没有大规模的进行过开采。

一直到明清时期,对于煤炭的加工技术得到改良,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增。

再加上大面积的砍伐树木,到处四处都是光秃秃一片,煤矿才开始被大规模进行开采。而在这个时候,挖煤根本不需要打矿洞,因为露天煤矿很多。

挖煤跟挖山的感觉差不多,直接拿着铁锹就能挖。

煤山附近,大量临时搭建的屋舍林立,一条木轨从煤山眼神到外边的平地。

轨道运输其实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务,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了类似于后世火车轨道的木轨。

跟晚清时期的马拉火车不同,秦朝的木质轨道,是秦朝的“军用铁路”,目的是为了运送后勤物资。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出兵规模庞大,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很高,这种“马拉列车”的方式能够满足大规模物资运输的需求,并且节省人力成本。

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且经过防腐处理,哪怕是到了历经两千年到了后世,都能完整的保留下来。

李承乾造的这条轨道就比较简单化,临时搭建也只是用的普通木头。

后世的手推斗车是很常见的东西,也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

斗车装满煤矿后,然后人推着在轨道上运输,也能很大程度的节省力气。

还有人力绞车式吊车。

利用滑轮组和绞车的原理,搭建一个木制的框架结构,框架顶端安装有滑轮。

带有摇柄的木质卷筒,卷筒上缠绕着绳索。

绳索通过滑轮组连接,将煤炭吊起,直接送到马车上。

“都说了多少次了,口罩!口罩!”

“尔等若再不戴好口罩,那就莫怪罚款下来,届时跟我求饶。”

“按照矿场的规矩,我对你们警告一次,下次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监工大声呵斥着石炭工人。

佩戴口罩是矿场的硬性要求,不过百姓们并不懂得这些。

毕竟戴口罩是很不舒服的事情,总有人偷偷取下。

百姓很老实,但也很狡猾。

李承乾早就定下章程,不戴口罩者,第一次警告,而后每次发现罚款十文。

十文不多,可对于矿工来说,那就是一百五十斤煤矿。

经过监工的督促后,没戴口罩的矿工立即带上。

“什么破规矩,挖个矿还要带着这玩意。”

“小声点,别被监工听着了。”

“我怕他?”

“听说这是太子立下的规矩,石炭灰多,很容易就钻到肚子里,这是为咱们好,你诋毁这规矩,岂不是诋毁太子殿下。”

“是啊,太子殿下让咱们带口罩,是为了咱们身体好,听说饭食里的猪血,就是能带走肚子里的这些灰尘。”

“别说,还真有效,这几天如厕都是黑的。”

监工们看到矿工议论纷纷,也不阻止。

矿场讲究的是多劳多得,你挖得少,就赚得少,挖多挖少是自己的事。

要喜欢待着这灰尘满天的地,那也随你。

矿场的最低标准,得挖三百斤石炭,才有免费的饭菜吃。

矿工工钱的结算,也不是在矿场,矿场这边有人负责称重开条子。

条子送到临汾城的钱庄,拿着户籍本人过去,就能把钱给提出来。

山脚下河流边的石炭加工厂。

赵节跟李元昌很在这里看着。

“太子设计的这个水循环加工,还真是好东西。”

李元昌啧啧称奇的说道。

上方是用用石头和泥土砌成的大型储水池,然后是一条长而宽,用木板制成的水槽。

水槽前面有几道渔网制作成的粗筛网,去除较大的石块和矸石。

下面是几道渔网组合的细筛网,去除更小的杂质。

末端是转动的洗煤池,煤矿在经过水槽的初步过滤后,然后进入到洗煤池冲洗。

经过水洗后的煤炭会被收集起来,放到另一侧木板搭建的晾晒架上。

水洗后的煤炭均匀地铺在晾晒架上,让阳光和自然风将煤炭中的水分蒸发掉。

等干透后,便会用石磨碾压成煤粉。

煤粉中加入由黏土,米汤,草木灰调配的混合液,进行搅拌。

最后灌入到木质磨具中,压实,脱模,蜂窝煤就被制作出来了。

看着慢慢仓库的蜂窝煤。

赵节也不由说道:“这一整套的设计,对于石炭,哦,不,现在应该叫煤炭。”

“简直是太过于方便了。”

之所以能这么顺利的制作出来。

是因为在中间的桌子上,放着所有需要制作的整套微雕模型。

李承乾作为太子,自然不可能跑到晋州来进行监督,指导。

所以就让少府监的工匠大师,按照他的要求,雕刻了一整套的木雕模型。

赵节跟李元昌,只需要带着这套雕刻模型过来,然后让工匠们按照模型参照打造。

工人的所有规章制度,流程安排,也只需要按照太子制定的章程走就可以了。

按照挖掘,加工,生产三个环节后,剩下的就只需要打包运输。

挖矿的工人有三千多名,每天能挖两百多万斤原煤。

经过水洗加工后,剩下就只有三十万斤左右了。

不过经过成型加工,制作蜂窝煤时加入粘结剂的因素,可以再增加两成重量。

“汉王,赵刺史,成本已经核算出来了。”

之所以李元昌跟赵节还停留在晋州,是为了最后的成本核算。

“说说,一斤煤成本几何。”李元昌问道。

罗会拿着账目说道:“给矿工是十五钱一斤原煤,经过清洗加工后,十斤原煤约成两斤半煤,因而可得十斤煤约三钱本。”

“不过这其中没有考虑到运输成本,还有工人们每日所需饭菜。”

“目前矿场总共五千三百二十七人,每日各类花费大约须八千钱,产煤三十万斤。”

“若按一斤五文钱卖价估算,则每日可得一百五十万钱。”

“矿场有车三十架,马六十匹,每日须三千钱左右,付工钱十八万余,伙食费八千,加上可能会产生的其他些许花费,则每日约二十万钱。”

听到这里,赵节跟李元昌面面相觑。

这个账目他们还是能算明白的。

李元昌倒吸一口凉气,不由道:“也就是说,矿场每日花费二十万钱,但产出的煤,却能卖出一百五十万钱,可余一百三十万钱?”

罗会重重的点点头:“没错,就是这样。”

其实当这个账目算出来的时候,罗会自己都被震撼到了。

感觉有些不真实,所以再次核对了四五次,也让其他账房跟着一同核对。

最后得出来的还是这个数目。

日赚一百三十万,可不是毛利,而是去除掉所有成本的纯利。

投资这个矿场,再没计算工钱的情况下,总共花费不到三千万钱。

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回本了。

当然,目前计算的只是产出价值,还需要经过销售环节,把蜂窝煤卖出才行。

不过这对于太子来说,完全不叫事。

直接让官府进行收购,甚至可以先行暂停,长安东西两市对柴火的销售,强行卖蜂窝煤。

这是销售吗,不,不是,这是政策。

“我们要马上把这个好消息上报殿下。”

赵节的声音有些激动。

这还只是五文钱的定价,若是六文钱呢,每天那就多赚三十万钱啊。

当然,定价的决定权,自然是在太子手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