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10章:太子要当大唐最大的煤老板

东宫正殿。

李治的神情有些紧张,拘谨。

在东宫,好像有些害怕的情绪。

看到太子坐在四轮车上进来,李治赶忙躬身作揖行叉手礼:“拜见大兄。”

李承乾仔细的看了看李治。

卖相还是不错的。

温润如玉,有股子书卷气。

老李家的卖相都不差,毕竟祖上很多年前就开始富起来了。

哪怕祖先长相丑陋,一代代的基因改良到现在也不会差。

即便是李泰那个小胖子,也长得不错,只是胖了些。

“老九啊,你害怕个啥。”

“难道大兄还会吃了你不成。”

李承乾笑呵呵的说道。

一句老九,调侃的语气,让李治的心情也放松不少。

“多日不见,大兄越发威严了。”李治解释道。

李承乾可不觉得自己突然霸气四射,这分明是李治自己给自己的心里包袱。

“搬个椅子来给晋王坐。”

“是,殿下。”

椅子在长安,不管是皇城大内,还是勋贵大户,都已经开始流行风靡。

其影响已经以长安为中心,逐渐朝整个大唐蔓延。

“谢谢大兄,此番稚奴前来,特意为大兄准备了不少礼品。”

李治恭敬的说道。

他要撇清可能参与夺嫡的关系。

李承乾笑眯眯的说道:“看来姑奶奶是真的心疼你,不仅为你去父皇那边求情,求了个右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

“连自家的珍贵玩意都给你来送。”

“这日后,你可得对姑奶奶多多孝顺才是。”

李治听到这话,心头震颤。

他如何听不出太子的言下之意,这说明自己的一举一动,全都在大兄的监视中。

屋外风雪飘零,屋内燃起的火盆,让李治感觉到有些热。

额头上都已经有细汗了。

先前心中虽然担忧,但得了右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还有姑奶奶的照顾下,李治已经是安心不少。

但是现在,太子短短的一番话,就让他意识到这太子跟魏王的争斗,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恐怖。

“稚奴,稚奴”

李治想开口解释点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解释。

“好了,这般紧张作甚。”

李承乾挥挥手,说道:“我知道你留在长安,并非本意,找姑奶奶去说情,也是想要劝说父皇,放你离开长安。”

“诶,只是姑奶奶也不能说动父皇,父皇这是铁了心要你在长安待着啊。”

“你在心里也别怪父皇,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至于你去了没见你,那也是因为他跟姑奶奶大吵了一架。”

“姑奶奶性格霸道,又是长辈,说的那些话不中听也正常,父皇听得了生气,也正常不是。”

“想来父皇也不会说一直留你在长安待着,总有要放你会封地的时候。”

“也许就明年吧,等征讨完高丽,父皇大致就会让你回晋州了。”

李承乾语气温和,在外人的角度上看,就是大兄教导弟弟的体己话。

然而李治听着,却是冷汗不断的往外冒。

整个后背都在发凉。

给李治的感觉,就好像所有发生的事情,太子都站在旁边亲眼看到了一样。

就连姑奶奶跟父皇在殿内,他没听到的谈话,都知晓得一清二楚。

“大大兄,说得是”

李治回答的时候,牙齿都忍不住在打颤。

这实在是太骇人,太惊悚了。

“怎么,冷着了?”李承乾似乎有些疑惑的问道。

“稚奴体弱,大兄见笑了。”李治深深吸了口凉气,为屋内的温度作了些许贡献回道。

“把火盆移到晋王身边一些去。”

李承乾对殿内的宦官吩咐道。

两名宦官赶忙上前移动火盆。

“谢谢大兄。”

李治赶忙道谢。

李承乾也没继续说这些话了,感觉也敲打得差不多了。

让李治能认清局面,自然也就差不多。

这家伙,城府可深着呢,历史上当了皇帝后,都小瞧了他。

不过现在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也不可能太夸张。

“去晋州待了两年,感觉如何。”

李承乾开始跟李治聊一些家常话。

李治也赶忙回答在晋州见到的一些风土人情,所见所闻。

不得不说李治本身确实比较仁和宽厚。

说的一些事情,基本上都是跟百姓有关。

春耕秋收这些农事,又或是晋州读书的一些教育问题。

话末还谈到对晋州百姓过冬的担忧。

李承乾听完后,略微沉吟,而后道:“稚奴从晋州回长安,可是注意到长安周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李治不明白太子突然问这个话的意思,仔细思索后道:“应是比先前更加繁华了,也更加热闹了。”

李承乾叹息道:“是啊,更繁华更热闹了,长安在籍人数,就有百万之多,还有大量商贾,往来之人。”

“稚奴觉得,对于长安城来说,每日最大的消耗是什么吗。”

李治迟疑回道:“粮食?”

李承乾微微摇头:“柴米油酱醋茶,柴是排在第一位的。”

“难道稚奴回来时,就没发现越是临近长安,越是光秃秃的一片吗。”

听到太子这么说,李治就想起了两年前离开长安去晋州就封的时候,灞桥驿还是绿树成荫。

然而这次回来,那些树木都不见了,便是被砍了作柴火烧了。

再仔细一想,如今冬季,烧火做饭,沐浴,取暖,哪家不需要大量的柴火。

只是他没明白,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太子提起这话是有用意。

于是也只能点点头回道:“确实如此。”

李承乾指着火盆说道:“如今宫廷,勋贵大户所用,多为石炭,木炭,配之以竹草,作燃烧之用。”

“寻常百姓家中,自是用不起石炭,而以柴木为主。”

“长安周边的树木,已经在大片消失,如今长久以往,无木无树,水土流失,岂非要成沙漠之地。”

“稚奴没去过西域,大漠,可知这沙漠并非凭空而来,许多年前,亦是草木遍布。”

“便是毫无节制的畜牧养马,使得草木凋零,岁月年久候,不复生长,这才形成了沙漠之地。”

“当然,对于长安来说,即便有形成沙漠之地的可能,也是很久很久,乃至于数百年后的事情了。”

“或许是我有些杞人忧天吧,但这般下去,也总不是个事。”

“稚奴觉得呢。”

李治有些迷糊,他觉得太子说的很有道理,可总感觉不知道这里头的用意在哪。

总不能因为担忧长安成沙漠之地,就不让百姓们用柴火了吧。

“大兄说得对。”

想来想去,李治也只能是干巴巴的回道。

李承乾笑道:“稚奴可是觉得,我要让长安城的百姓,都不准烧柴火了。”

李治有些尴尬,他感觉自己在太子面前,就跟个透明人似的,什么心思都会被看出来。

李承乾没有追问,而是继续道:“石炭之所以民间用之太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价格过高,其根本在于开采太少。”

“晋州盛产石炭,我准备在晋州,开设一家上万人规模的大型作坊,用作于开采石炭,加工,而后对长安进行运输。”

“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能降本增效,即便不能取代柴木,也能大规模减少柴木所需。”

这个想法其实李承乾早就有了,在天气转冷,看到火盆里的石炭时,就问了关于目前大唐石炭的情况。

石炭,也就是后世的煤炭。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煤雕制品,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就已经被开采利用。

魏晋时期,对于煤炭的利用则更上层楼,比如较为传奇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就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印章。

隋唐时期手工业较为发达,煤炭的使用为陶瓷、冶铁等手工业提供了更充足的燃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比如在冶铁过程中,煤炭的燃烧温度较高,能够提高冶铁的效率和质量。

到了如今唐朝,铁制工具已经应用到采矿,除了挖掘工具,运输工具也有了一定的改进。

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运输装置,如木质的推车、绳索等,方便将开采出来的煤炭从井下运输到地面。

如今主要采用掏槽的方法开采煤炭,先以手镐在工作面煤壁下部开一横槽,促使煤层产生裂隙,再用锤楔在上部敲凿,使煤块崩落。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将煤炭从煤层中分离出来,并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矿工们在掏槽的位置、深度、角度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得开采过程更加安全高效。

还有分层开采的尝试,木质支护防止矿井坍塌,支护结构的优化,通风通道的设置,通风设备的出现等等。

在采矿这块,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技术发展。

包括对原煤的粗加工,粉碎,筛选,制作煤饼煤球。

甚至是煤炭的洗选技术,虽然比较粗糙简单,但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

这些方面,跟后世的粗煤加工,在流程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相差的是工业化的效率,跟细致化的操作。

李治听完,试探着说道:“大兄,这..会不会有些太过于劳民伤财了。”

李承乾笑道:“你想什么呢,难道我会去征集徭役作此事吗。”

“开矿作坊,将会以商号的形式,招聘长工,结算工钱,跟我在长安的冰肆铺一样。”

“一来能促进百姓就业的发展,没有田地可种的,能多个吃饭的活计,有田地可种的,农闲之余,也能赚些钱财。”

“二来可稳定地方治安,不至于无所事事之人惹是生非。”

“采矿的矿工,运输长安的马车,起步便是数万人的规模,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将会是未来数万人,甚至十数万人凭此活命的差事。”

“这难道不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吗,稚奴觉得如何。”

李承乾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凭借开采煤矿,他这个太子,将会成为大唐第一位,也是最大的一位煤老板。

晋州,便是山西。

后世山西的煤老板多么有钱,李承乾还要多清楚。

作为太子,他进入到煤矿行业中,根本不存在会有任何竞争对手。

敢跟太子抢煤矿的买卖,太子就能要你的命。

当煤矿行业发展起来,太子就是新生代的煤矿大王。

不至于垄断,吃肉也可以分点汤。

比起冰肆铺这样的小生意,煤矿的生意做起来,才是真正算得上富可敌国。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煤矿的发展,就是新能源的革命。

而能源的革命,是工业化的基础。

等煤矿行业兴盛成熟后,造高炉,大炼钢,走上工业化道路,打造蒸汽机械,开启盛唐世界巅峰,想想还真是有些小激动呢。

李治被太子所描绘的宏伟蓝图给震惊到了。

他在晋州的时候,也做过不少举措,改善百姓生活,关注百姓营生之事。

甚至是父皇都多次写信,夸赞他的举动,这也是他的骄傲。

然而在听完太子的讲述后,心中就有些惭愧了。

不是说看到了煤炭行业的利润,有多么赚钱,而是提供数万,乃至于数十万工作岗位的事情。

解决数万乃至于十数万百姓生计,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和功德。

比起太子的格局,李治自愧不如。

“稚奴差大兄远矣。”

这句话,李治说得很是真诚。

李承乾直接道:“行,那就这么定了,早些安排也能早些成事。”

“这两日我会派人前往晋州,准备开采石炭之事宜,届时你也安排人员跟随。”

“你在晋州也干了两年,对地方熟悉,写封信给马长史,让他帮着一起,把这事给落实下来。”

“正好趁着春耕农闲之前,把开矿的事情办妥了,等年后,你再跟我亲自过去一趟。”

李治有些惊讶,问道:“大兄的意思,是让稚奴也参与其中吗。”

李承乾道:“怎的,你还不愿意了?”

李治惊喜道:“当然愿意,多谢大兄看重,稚奴必定会对开采石炭之事,竭力以赴。”

李治看重的,不仅仅是功劳跟名声,还有造福百姓的功德。

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有功德的说法,李治对其极为笃信。

毕竟当时还小的时候,长孙皇后病重,李世民修建了百余座佛寺道观,让僧人道士为其诵经祈福。

那些诵经祈福的场面,给当时还小的李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而此后长孙皇后去世,没了母亲的庇护,也得不到父亲疼爱的李治,精神空虚,只能以此寄托神佛,这才有了如今的早熟稳重。

虽然不是什么很虔诚的信徒,但经常诵读佛道典籍,确实是能让人性情平和。

也让李治跟没有其他皇子那样的恶习,温和有礼。

“行了,天色也不早了,你还要去青雀那边吧。”

“早些过去,莫耽误了。”

敲定了煤炭的事情后,李承乾跟李治又闲聊了几句,便就开口说道。

其实李承乾并没有李治想的,知道那么多的消息。

只要明白如今长安城的大势,知晓一些相关的消息,加上李承乾本来知晓历史轨迹,虽说他知晓的史书,传到后世已经不知道被修改了多少次。

但大致的方向还是差不多的,以此进行分析,就能晓得个**不离十。

“是,大兄。”

李治起身,恭敬作揖行叉手礼。

如今太子在他心中的形象,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