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06章 李世民:让晋王也留在长安吧

讲武堂公廨。

李靖正专心泡茶,坐在他对面的是皇帝内侍张阿难。

唐朝的制茶技术发展有了很大提升,主要以制作饼茶为主。饼茶的制作需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等多道工序,制作工艺精细,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自从把兵权全部交出去后,李靖就喜欢上了饮茶。

面前的便是如今大唐最为顶级的阳羡茶。

“卫公,你说太子这般练兵,我要怎么去跟陛下禀告啊。”

“谁能想到,太子在练兵一道上,竟会有如此天赋。”

张阿难喝了口茶水,颇有些为难的说道。

太子练兵的事情,自然就在他们的眼皮子下进行。

从开始的散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再到现在的军容森严。

两人都是知兵的,知晓达到如今的程度,到底有多难。

最为关键的是,这也才十余天的时间,就有了如此成效。

再过些时候,这些旅帅还不全成了太子的人,或许现在都差不多了。

李靖闻言,不急不缓的给张阿难添茶,而后道:“也没张内侍说的那般夸张。”

“太子练兵,确有独特之处,然说起来,也只是看着唬人罢了。”

“这些时日,你也是瞧着了,太子主要操练的就是走,站。”

“给他们制定规矩,怎么站,怎么走,才能更加好看,这都是面子功夫,不是吗。”

“战场拼杀,可不是看谁走得好看就能赢的。”

“道路崎岖,可不是每个地方都像校场这般平坦。”

“再说练兵,哪有什么成了太子的兵,难道老夫去练,底下将士们,就不听话了?”

“出了讲武堂这个门,他们就是各府旅帅,哪里能攀扯到太子那边去。”

张阿难瞪大了眼睛,看向李靖的眼神,是满满的不信。

我怀疑你在忽悠我,虽然我没有证据。

只是略微沉默后,张阿难却点点头:“卫公说得有道理,太子练兵,着重于面子功夫。”

“只是这讲武堂人多眼杂.”

李靖笑道:“哪有这么多傻子。”

张阿难也跟着笑了:“卫公说得是。”

——

太极宫,两仪殿外。

李治回头看了一眼,脸色有几分苦闷。

“义府,你说,父皇跟我说这些话,到底是有几个意思。”

“我没怎么听明白。”

李义府,历史上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就相伴左右,所以对李治忠心耿耿。

后来李治登基后,李义府也成为了李治的心腹大臣。

“陛下的意思,也许是让晋王久居长安。”李义府当时也在殿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治皱眉道:“像四哥那样吗。”

李义府迟疑道:“也许陛下是有其他的想法,但对于晋王来说,留在长安机会更多。”

李治苦笑着摇头道:“长安是非之地,如今大兄跟四哥明争暗斗,我留下来算是怎么回事。”

“回晋州,怎的都能图个安稳。”

李治虽然也是嫡出,但不管跟魏王,还是太子比起来,都相差太大了。

在长安城中,更是没有自己的势力。

留下来卷入漩涡,不如离开以求自保。

这夺嫡之争,岂是这么好参与的。

李义府摇头道:“陛下如若下定了决心,可不见得能让晋王离开。”

李治闻言很是苦恼,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了。

“先去拜会茂师吧。”

“也许茂师可以给我指一条明路。”

李治口中的茂师,便是李勣。

李勣,徐茂公,当年李治还在长安城中生活时,便担任过李治晋王府的长史,算是李治的老师。

——

东宫。

李承乾在操练之后,便带着李元昌一起回来午膳。

午膳的主食是羊肉夹胡饼,还有火锅涮羊肉。

除此之外,还有最新款的红烧肉。

宫廷中很少吃猪肉,主要吃羊肉,但李承乾却怎么能忘记这口红烧肉。

炸猪油,打铁锅,这些本来就不是多大问题。

东宫制造出来的蔗糖,虽然没有后世那么精致,但炒糖色问题不大。

作为太子,李承乾只需要动动嘴,自然就有厨子去进行琢磨。

“这是彘肉?竟然如此之香甜。”

李元昌夹了一块红烧肉入口,顿感美妙。

他也是个吃货,很容易就能品尝出来是猪肉。

“所以啊,你这次回长安,可是赶到好时候了,我这东宫里,可是新出了很多美食,保管你吃了就不想走了。”

李承乾笑呵呵的说道,似有几分其他意思。

李元昌道:“我倒是不想走,可过了正旦,陛下有令,也只能是回梁州。”

说起梁州,李元昌就很是不爽,向李承乾吐糟那边有多差劲。

自己在那边有多无聊。

最后感叹道:“还是长安好啊,热闹,什么都有。”

李承乾道:“我去跟父皇说说,让你留下来。”

李元昌又惊又喜:“当真?陛下会同意吗。”

他是真想留下来,本身在梁州也没什么好发展的。

李承乾无语道:“你在梁州都干了些什么,难道以为陛下不知道吗。”

“给你换了几个地方,都不得安宁,还不如让你在长安呆着,也好去祸害别人。”

这话是一点不客气,李元昌也不在乎。

打着哈哈道:“就是无聊,找些乐子罢了。”

“若能待在长安,我自不会那般。”

“倒是我这汉王不干了,你可得给我安排点好差事。”

李元昌想留在长安,那就只能是放弃王位,入大唐宗室,相当于自降身份才行。

李承乾道:“好差事,当然是好差事,我这东宫正好差个右内率。”

“要是陛下不给你安排,你就到我东宫来。”

李元昌哈哈大笑:“这感情好,干脆我就直接待你东宫得了,别的地哪有你这有意思。”

从王爷到正四品的右内率,这里头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李元昌也不是傻。

只要紧跟太子,还怕日后没有权势?

况且他确实没几个朋友,最好的朋友便是自小长大的李承乾了。

——

普宁坊。

这里临近长安城开远门。

李勣的府邸便就在这里。

李治带着李义府赶来拜见。

听到晋王前来的消息,李勣亲自出府迎接。

“老师。”

李治远远瞧着,作揖行叉手礼,表示对李勣的尊敬。

“哪敢劳晋王如此。”

李勣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李治面前扶起。

“在茂师面前,我便是弟子。”

“弟子见师,自当执礼。”

李勣很受感动,连忙招呼李治一行人入内。

而后拿出最好的顾渚紫笋茶招待。

“一年未见,晋王比之去年,又更加俊朗了些。”

“我在长安听说了关于晋王的事情,很多从晋州回来的官员,都在说晋王仁慈,公正。”

“陛下听说了晋王在晋州的事情,很是夸赞。”

“除了吴王,其他皇子中,当属晋王最让陛下欢心。”

李勣感叹道。

其实在他心里,哪怕是吴王李恪,也只是在权万纪的监督和劝谏下,才开始有所收敛,逐渐改变自身行为。

近两年权万纪又被调任到齐王李佑那边担任王府长史,现在的吴王李恪到底是怎样,谁还能说得清楚呢。

晋王李治就不同了,从小温和谦逊,仁孝宽厚,聪慧好学,性格较为沉稳,行为举止端庄。

在诸多皇子中,尤为突出,即便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也不及晋王李治。

“茂师过赞了,我只是坚守本分罢了。”

李治谦虚回应道。

这般不骄不躁,李勣更为看好。

心里感叹,可惜李治晚生几年,如果能早一些,李治为太子,那对于大唐来说该是多好的事情。

只是他却忘记了,曾经的太子李承乾,又何曾不是如此。

一番寒暄后,李治也说起了来的目的。

“今日拜见父皇后,父皇同我说,让我在长安久居一段时间。”

“年后不必急着赶回晋州,或可参与征讨高丽之事,也当是长些见识。”

“只是我听闻消息,如今长安大兄与四哥争锋相对,实乃是非之地。”

“因此还请茂师能否指点一二,如何才能逃离这漩涡之中。”

李治可没有夺嫡的想法,哪怕他是嫡子,也有继承权。

魏王有魏王党,五姓七望的支持。

太子更是大唐正统。

他呢,他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拿什么去斗。

皇位之争,最为残酷不过,好读史书的李治明白,一个不好,便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那时可没有什么兄弟情谊的说法。

躲避这个争斗,当好自己的晋王,就是李治现在的想法了。

李勣微微皱眉,沉吟片刻后道:“晋王的想法,是正确的。”

“如今魏王跟太子的争斗,已经逐渐加强,整个朝野上下,都有被卷入其中的风险。”

“此时避开,自然是最好不过。”

“然而陛下既然跟晋王说了此话,恐怕就没这么容易脱身了。”

李治不由问道:“父皇为何要让我留下,大兄跟四哥的事情,我能有什么办法。”

李勣感叹道:“正是因为现在太子跟魏王争斗太过,所以陛下才会想让你留下,作缓和之用。”

听到这话,李治无奈道:“大兄跟四哥,又怎么可能听说劝说,我又何德何能可有此颜面。”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过了年才算满十五岁。

而李承乾明年二十三,李泰则是二十二,只比太子小一岁。

即便他有超出年龄的沉稳,可依旧架不住资历不足。

在李承乾和李泰面前,就是个弟弟。

李勣也有些无奈,说道:“陛下只是不用晋王去劝说太子跟魏王,晋王是陛下嫡子,只需要让晋王留在长安,即便什么都不做,也会让魏王跟太子忌惮。”

“他们会因为顾忌到晋王的存在,而不敢在有些事情上太过分。”

“且如今太子势大,魏王难以招架,留晋王在,太子行事前,也要多加考虑。”

其实李治跟他是说,陛下要让他留长安的时候,李勣就已经猜出了陛下的用意了。

魏王看似声势壮阔,实则处处劣于太子,各方面已经是难以招架。

尤其是现在讲武堂的事情,在观看太子练兵后,李勣知道,这会让陛下忌惮更大。

三百旅帅多数都是长安周边,或十六卫内。

一旦借着征伐高丽的事情夺得军功,这往后的影响,怕是极其广阔。

更别说讲武堂还会一直开办下去。

只是陛下忌惮太子这等事情,作为臣子的,心里明白就好,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

陛下想要制衡太子,再留下有继承权的晋王,显然是最为合适的事情。

“茂师,还有其他办法吗,我实在是不想留在长安,卷入这纷争之中。”

李治听完,嘴角有些苦涩。

反倒是在旁边一直很安静的李义府,微微低头的眼底中,有几分跃跃欲试的感觉。

李勣认真思索良久,最后道:“想要说动陛下,这是非常之难的事情。”

“但有一人,如果她愿意帮你开口,或许还有转机。”

李治不由追问道:“是谁?”

李勣缓缓道:“我大唐大长公主,同安公主。”

李治闻言,眼睛一亮,开口道:“姑奶奶。”

李勣道:“晋王妃可是大长公主的侄孙女呢,有这层关系在,如若晋王请动大长公主言说一二,想来陛下可能会改变想法。”

同安大长公主,唐高祖李渊的同母妹。

隋朝时期,同安公主嫁给太原王氏出身的司徒王秉的儿子王裕。

李世民即位后,同安公主晋升为大长公主。

他是李世民的亲姑姑,且年事已高,所以李世民对她特别礼敬。

前些年,驸马王裕有个侄孙女美丽温顺,同安公主向李世民提起,李世民便命李治纳此女为晋王妃。

“若姑奶奶愿意帮我劝说父皇,父皇定然不会强行留我在长安。”

李治顿时感觉看到了希望。

不只是晋王的关系,晋王妃很得姑奶奶宠爱,否则当年也不会特意说媒。

李治明白,他若带着晋王妃去言明厉害,同安大长公主定会愿意前往宫廷,游说父皇。

而父皇最重亲情,同意的可能性很大。

此时,李勣补充道:“晋王去大长公主府中,还需小心些。”

“最近我听闻消息,似是大长公主跟孙子王方翼,闹了很大矛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