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骑砍 > 第八百五十八章 婚事为先

三国骑砍 第八百五十八章 婚事为先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乐坡馆舍区域,一路乘坐轨车来此,魏国正使大鸿胪刘晔照例先是热汤沐浴洗去风尘,以及可能夹带来的水土疫疾。

同样沐浴、更衣的还有使者团队其他人,其中副使是魏昌侯、射声校尉、散骑常侍甄畅;随行司马典持护卫工作的是甄畅的堂兄安城乡侯、虎贲中郎将甄像。

这两位都是现在大魏的文昭甄皇后的亲侄儿,其中稍有特殊的是甄像父亲早亡,这是个自幼失孤的人。

自幼孤寡在乱世中不算多么特殊的际遇,但对经历者影响很大,比如甄像就是一个谨慎、木讷,寡言的人;而甄畅就不同,在国内、朝野喜好发表时议,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存在感。

简单沐浴换一套新衣服后,甄像、甄畅碰头一起交流看法。

甄像寡言又不是正副使者,很有耐心听甄畅的意见。

这一路走来,两个在曹叡手里突然重用、提拔的贵戚将领、近臣心情自然很是复杂。

不得不承认轨车的先进性,是补充河运水网运输的重要手段。

可现在的河北……到底学不学轨车制度?

就怕学的越好就死的越快。

别的不说,就井陉古道运力来说十分需要轨车,这能加速河北、山西的资源运输效率,降低成本。

而修筑轨车最难的反而不是木轨,是地面的水平计算,以及地基的铺设。

地基稳固,木轨更替简便……这也意味着大魏若耗费国力修筑一条轨道运输线,在战事紧迫时想要进行破坏的话,是很难全部破坏。

即便摧毁一些节点,修复工作并不难。

如鲠在喉,令甄畅很是难受,明明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措施,可就是军事失利,让国民、公卿缺乏信心。

此刻讨论、推演轨车带来的变化、好处,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种可能存在的坏处。

又如同惊弓之鸟,甄畅不愿过多感叹轨车的神奇……到底要不要效仿、引进轨车修筑计划,是大魏朝堂诸公的事情,暂时跟他们没有关系。

转而讲述其他:“陈长文屡屡有言,说是关中精锐蛰伏不动,以郡兵虚作声势,意在使大魏国、民两疲。如今看来陈长文不知内情,或是言过其实。可惜如今察觉已晚,无意于国家。”

冬季时陈群就有相关的意见,希望可以把他所部的河北兵调回河北,充实河北的机动力量,以威慑、牵制司马懿,不使司马懿犯错。

现在来看,司马懿犯错了没有?

当然没有,前线需要骑兵,幽云六镇与辽东公孙氏联合出兵,凑了万骑前往邺都听候差遣。

随后公孙恭离开辽东,其侄儿公孙渊聚众叛乱……旋即被国家支柱、封疆大吏的征夷大将军司马懿讨平……怎么看,这都是很正常的边陲事务。

可仔细研究司马懿的出兵时间,以及公孙渊的叛乱举动,这两个家伙相隔两千里,几乎是同时行动的。

要么是司马懿早早确定公孙渊会叛乱,所以整备军队,提前出击,随即克敌制胜。

再要么就是司马懿存心不良,对辽东早就有了觊觎之心,想要铲除这股名义上大魏的边地、实际上是他的侧榻顽敌。

公孙氏算不上强敌,只能是一股顽强的敌人,主要特点就是难缠。

现在好了,被司马懿彻底铲除,使广袤的河北地区就存在了邺都朝廷、司马懿两个势力。

失去了公孙氏,大魏不需要再用司马懿牵制、要挟公孙氏……无外乎鸟尽弓藏,以及整合力量消除不可控因素。

如果冬季的时候听从陈群的意见,将邺都的机动兵力调回来,或许辽东公孙渊篡权叛乱会有另一种结果。

可即便公孙渊成功割据辽东,也不会影响邺都朝廷与司马懿之间的信任;现在司马懿以‘未卜先知’的迅疾行动扑灭了公孙渊的实际叛乱行动……这却让朝廷与司马懿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哪怕司马懿身边没有一个儿子,是孤身统军,可已经很难获取邺都方面的信任。

毕竟司马懿能未卜先知扑灭公孙渊的叛乱,那么也能未卜先知的扑灭其他人的叛乱……就像武皇帝、先帝更替之际诛杀汉室旧臣一样。

司马懿的问题很大,陈群的提议影响也不小。

现在轮到陈群去抽司马懿的脊椎骨,抽掉挺直的脊椎,让司马懿重新俯首听命就可以了。

怎么看国内的形势,都显得很不正常……就连汉室朝政变动,也很是诡异。

兄弟两个围绕着陈群当时的提议讨论,没讨论出一个结果。

而刘晔的到来打断了他们的讨论,刘晔穿一领棉纺的素色中衣,外罩对襟黑纱衣,锦带束腰尽显儒雅。

兄弟两个一看对襟纱衣就知道刘晔已经出门购物了一趟,买了这种起源于江都,渐渐流行于天下的对襟罩衣。

就连这个冬季突然流行于北府的呢绒军大衣,实际也不过是对襟纱衣的增厚、保暖改进版本,制造款式一致,算不得离奇。

刘晔坐在上首,多少有些不习惯。

北府、汉室流行的太师椅、长腿大桌……在魏国自然受到意识形态的阻挠。

刘晔身为国家重臣自然要有所表率,对于这种新式桌椅有些不适应。

不过坦然用屁股坐着……真是舒坦呀,老胳膊老腿轻松惬意,不似地上正坐还要紧绷着肌肉、筋骨。

落座,刘晔面容沉肃掩饰坐姿引发的奇异感,讲述:“馆内北府吏士,馆外贩夫走卒如今皆面有骄色,可见田氏代汉已然人尽皆知。”

甄像、甄畅正襟危坐,甄畅听了感慨:“既如此,其国内事务冗杂,必无心于战。”

刘晔也是面有感慨,汉室社稷终究难保,身为汉室宗室一员,多少有一点点失落情绪。

毕竟已经是分家很多代的宗室,家中又非世袭王侯,对汉室社稷的认同终究没有那么强烈。

与刘表类似,刘晔是宗室出身的名士……是主动拥抱潮流,才被潮流捧起来的青年俊彦,被汝南许劭评价为‘佐世之才’。

不主动交涉、应酬、表现自己,许劭这样的舆论领袖怎会关注他一个普通的宗室子弟?

拥抱了流行文化,交际圈的不断影响渗透,整个人的理念、侧重点自然会发生一点变化。

世上没有不死之人,没有不亡之国。

认同了这番理念,接下来无非就是选一个对天下苍生更有利的新主、新朝。

这一点来说,当世绝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想法,算不得离奇。起点中文

哪怕是季汉,也是创立的新朝,是汉室的另一种延续。

与魏国比起来,季汉是汉室偏远旁系血脉创建的,魏国是女婿继位创建的。

论法统,谁比谁更正义……实际上还是要好好辩论一番的。

因此刘晔没有什么负罪感,更没有太过强烈的愧疚感……乱世中人,没有那么多的感情负担。

此刻身负国家重要使命,刘晔只想完成自己的工作。

至于未来……那是所有人的未来,自己不必强求,随波逐流即可,能一展所长、发挥影响力最好。

馆舍附近的吏民都认为自家公上要当皇帝……已经骑虎难下,不可能再退缩。

刘晔已经确定,口吻确凿:“自张翼德撤军归国休养以来,汉室朝廷加拜陈公为大司马,总督军府兵事。我闻近来又有诏令,使夏州为陈公封国,虽无王爵,但已位列诸侯王之上。”

三恪创立时就是皇下贵爵,地位就在寻常诸侯王之上,只比太子低一些。

甄畅陷入思索,甄像突然提问:“子扬公言下之意,是指陈公并无开创霸府,总摄朝政之意?”

这是王莽、以及自家武皇帝的路线,以大将军、丞相之位开创霸府,以霸府施政替代朝廷,逐步收拢权柄于霸府之内。

等一切都稳定,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朝野自无异己分子后就让渡帝位。

刘晔稍稍思索,还是肯定点头:“陈公行事向来倔强,如今就恐节外生枝。我以为,汉室帝柞就终于今岁。”

甄像眼睛眨动总觉得这样做太过冒进,可汉军、北府就没做过几次稳重的事情。

仔细研究汉室各处的封疆大吏、重臣,敢于跟田信叫板、死硬对抗的人……几乎不存在。

唯一一个死硬分子是张飞,在关羽妥协后,张飞就彻底废了。不仅荒废军政事务不再搭理,甚至整个人精神状态都不好了。

没有死在北伐战争里为先帝流尽最后一滴血,或许是张飞最大的遗憾。

见甄氏兄弟思索,刘晔就稍稍停顿,好让他们深入想一想,好接受这个观点。

这跟预估的形势偏差很大,预估的形势是田信获取实际的王爵,开创霸府,总摄军政事务,然后国内陷入长久的休养。

让百姓休养民力,同时小范围、细致的调整郡县官吏,逐步完成全面的权力过渡。

权力不仅仅是田信一个人的,也是北府吏士的;所以争取新权柄的不仅仅是田信,还要给北府吏士予以赏赐,让他们掌握更多权柄。

这也是跟着田信打生打死的意义所在,求得不就是升官发财,光耀门楣?

如果是预估的霸府执政形势,那灭魏功勋就足以支撑田信代汉。

这是魏国使者团队面见田信时主要要商谈的一切事物的根本所在……这也是大魏继续存在的意义所在。

能说是养寇自重,也能说是养殖猪羊等待过年……过年时宰杀即可。

基于这一预估的形势,刘晔有把握用最小的代价说服田信,达成目前利于两家的停战协约。

可现在看起来田信并没有以霸府过渡的心思,那么自己、邺都公卿们的推测、预估都将失效。

好在皇帝给了极大的授权,哪怕移交帝室子弟为质子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要能达成停战协议,帝室子弟受点委屈不算什么……可田信狮子大张口,索要更多的物资该怎么办?

刘晔自有自己的追求……不仅要把事情办好,还要展现自己的存在感。

否则派赵俨、蒋济、董昭之流过来,都能胜任这个工作……论出卖国家利益,这个简单,谁不会?

对有些人来说只恨卖国无门……而自己也不在意卖国与否,更在意的是展现能力,以更低代价办成最重要的事情。

这大概也就是皇帝选自己为正使的原因……皇帝终究是武皇帝钦定、选好的继业者,多少是有一些追求的。

若自己真的不管不顾,按着皇帝说的那样一切以达成停战协议为重……那么回去后,以皇帝的心性,早晚会找一个不相干的问题将自己处理掉。

傻乎乎听皇帝慷慨激昂的许诺……这就太亏了。

事情超出预期,刘晔感到棘手,甄像、甄畅也感到为难。

特别是甄畅,知道事情重大,就突然沉默不再发生、表态。

这么重要的事情,随便说话,是要承担责任的。

刘晔见两人并无其他说辞,就转而换个角度切入:“我闻陈公敬重秦烈王,烈王之孙芳虽在关中为质,却养于南海公主之手,与陈公诸子情同手足。而先帝及文昭皇后又有协议,不若就此事先行拜访南海公主?”

甄氏兄弟互看一眼,甄宓生前跟曹丕确实有一些口头约定,无非就是加重甄氏、曹氏的联姻。

这个在武皇帝时期就有过先例,曹冲早夭,就与甄氏一名年龄相仿的早夭女子约定**。

而现在曹丕、甄宓都已不在,他们的儿子曹叡很想把当年的约定落实。

这次兄弟两个随刘晔出使关中,就有约定婚事的任务。

既要给曹芳定一门甄氏的婚事……这也是曹叡目前能回报母族最大、最重要的举措;为了达成婚事,才有了甄像、甄畅两人一起出动。

他们是曹叡的表兄,也是夏侯绫的表兄,一起出面来办曹芳与甄氏女子的婚事,自然能得到夏侯绫的支持,进而游说田信,撮合婚事。

开了这个头,那就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联姻。

战争已经不能过度指望,现在能指望、也能靠得住的就是高层联姻。

比如贾逵,比如贾诩的儿子贾穆,还有吴质等一系列魏国元勋重臣,落到北府手里几乎必死。

反倒是曹氏的肱骨元从夏侯氏一族……因为早年与张飞的联姻,还有夏侯博、夏侯纂两兄弟追随先帝的原因,所以即得到了田信的庇护,也受到了先帝、张飞的联合默认。

嫉恶如仇、行举刚直躁烈的张飞在面对姻亲问题时,也会选择高抬贵手。

而田信本就很少烂兴酷刑搞大肆诛连那一套,若是能联姻成功……时机合适了,大家凑一起搭伙过日子也不是不行。

毕竟是真的打不过,只好依靠三寸不烂之舌、厚脸皮,以及女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