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骑砍 > 第五百二十章 魏之国策

三国骑砍 第五百二十章 魏之国策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洛阳,曹丕心情大好,但也有一种物伤其类的哀愁。

刘备的病逝,魏国朝堂气氛是微妙的,弥漫着一种不能诉说的惋惜之情。

作为刘备的门生,尚书令陈群闻讯当日就请假休养,闭门在家。

侍中刘晔、傅巽也在陈群之后告假养病,曹丕本人也独居了两天来适应这个消息。

刘备没了,的确该庆祝……悄悄庆祝就行了,该有的礼仪也要尽到。

曹丕决定派人去江都吊丧,与董昭、蒋济、辛毗、裴潜四人商议,说:“南汉少主继位,朕欲遣使修好,暂休兵戈。”

四人互看目光交流,董昭提议:“陛下,此春秋之义也。臣以为值此主少国疑之际,我发兵中原,可与敌国均分天下。陛下又年富力强,群臣膺服,士民归附,自可高枕无忧。敌国三藩为梗,又有马超之流,势难持久。”

这是要乘新帝登基,田信开发岭南之际,以己方骑兵优势,彻底把中原最后一点元气打光。

只要打掉关东四州休养生息的势头,今后汉军即便北伐,极有可能出现十五万大军出征,却有十四万人忙于辎重运输工作的景象。

到那个地步,己方彻底封死战马流通渠道,南汉即便不内乱,也会陷入长久虚弱、积贫状态。

曹丕先不做评论,目光打量,见蒋济有认同之色。

迎着曹丕目光,蒋济开口:“陛下,关羽、田信皆强项之人。我遣使吊丧,汉主新掌国政,正愁无处立威。臣以为,吊丧即可,无须交涉停战事宜。不若三月之后,气候凉爽,正宜发兵中原诛讨叛臣。”

辛毗挺直腰板,坐在那里仿佛突然高了一个脑袋,引人注目,就说:“不然。陛下,臣以为国家之患在鲜卑、乌桓,国家眼前之利也在鲜卑、乌桓,非在中原。”

见曹丕望过来,一副感兴趣模样,辛毗继续说:“自建安末年,鲜卑、乌桓诸部便立有盟约,意在禁绝马匹贸易,欲籍此弱我军战力。武皇当机立断,使秦烈王北击乌桓,降鲜卑名王轲比能。战后,马匹得以入贡。至如今,鲜卑、乌桓复叛,不宜姑息。”

曹丕微微颔首,辛毗的言论跟司马懿、吴质的看法近似。

打中原,不能自强,只能削弱汉国对中原的控制力,己方也会遭受战损。

虽说刘备不在了,汉军凝聚力会降低,田信在岭南,关羽在都城,可汉军不是好打的,必须全力以赴,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这样的话,边地的军事力量会降低;如果干旱持续发展,会引发鲜卑各部联合入寇。

边地军事力量不足,那么最大的战果就是抵御鲜卑侵攻,而非像南匈奴、河西之战那样,能通过战争取得巨大收益。

必须集中力量做事情,跟汉军对垒,任何的心存侥幸,都是破绽。

鲜卑大部之间也矛盾重重,既然他们能相互兼并,为什么不能由大魏兼并、吸收一些部族?

按着司马懿的设想,今后最完美的状态应该是征发更多的鲜卑义从骑士,让这些义从部队去跟汉军喋血拼命。

只要大魏中军、边军保持强势地位,鲜卑部族不敢不拼命。

所以,在司马懿的规划中,现在去打中原,固然能打破中原的休养计划;但己方也不可能增加战争动员力。

不如先放着中原,任由休缓,等有一些积蓄后,己方再仰仗骑军优势发动进攻。

这样中原的积蓄,就会成为己方的补给。

不需要取得多大的战果,只要这样狠狠地来一下,今后中原百姓肯定不愿意再聚集起来恢复生产。

那个时候的中原,将是一盘散沙,百姓不乐意耕种、发展生产,以汉室的行政风格,难道还要把百姓拘束,集中生产?

中原沦为散沙,汉军想要北伐……中原地区无法获取补给,哪怕兵临洛阳,也无法持久作战、对峙。

只要己方守住关中这个形胜之地,早晚能耗死汉室。

因此,没必要发动中原攻势,要继续保持跟汉帝国的实质性停战。

曹丕对辛毗微微颔首,目光落到最后一名侍中裴潜身上:“文行,是何看法?”

“陛下,遣使吊丧,春秋之义也。”

裴潜也是这句话开头,立场跟董昭不同:“今两国亟需休缓,国家遣使吊丧即可。不论国事,亦不损国体。”

礼仪性的出使,不承担谈判、协商的任务。

曹丕再次衡量得失,现在大魏一场仗都不能输,必须打赢,才能稳住局面。

汉军也是,如果再败一场,国内会进一步分离、分化,以至于形成尖锐的对立关系。

擅起战端,绝非什么好主意。

只有己方握有六成胜券时,才能主动开战;汉军估计也是这样,不会轻易开战。

既然打不起来,就该执行司马懿、吴质的策略,蚕食、吸纳游牧部族的人口,增加国力,减少边患,在未来全面战争爆发时,将之投入战场。

三年,再等三年,河北的新生人口就能大规模服役,这最少是十万兵源。

自建安九年破邺城,从建安十一年河北开始休缓元气,算上陆续迁往河北的人口。

这将近二十年的休养时间里,河北的战争潜力日益浑厚。

天下各州几乎都已经打烂了,只要田信不来,谁能破己方固若金汤的关中防线?

关东四州士民的脊梁骨已经在长达四十年的战争中被消磨干净,这四州能被汉军传檄而定,也能被魏军传檄而定,不足为虑。

轮到己方战略反攻时,汉军有长江天险,己方攻荆州,就如汉军攻关中,只要得手,天下形势就能大改,从此强弱分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直到灭亡。

心思落定,曹丕也不再去想丢失的中原,遂问:“袁耀卿乃汉先主门生,其家中诸子可有适合为使者?”

袁涣自耀卿,陈郡扶乐人,因中原变动,追随过刘备、袁术,在袁术麾下时,被吕布俘虏,又在吕布身边效力。

吕布曾命令袁涣书写讨伐刘备的檄文,袁涣不写,吕布就拔出刀威胁,写了活命,不写就死。

袁涣反问吕布,如果今后他被其他人俘虏,胁迫他写讨伐吕布的檄文,到底写不写?

吕布也是讲道理的人,也就不再为难袁涣。

攻灭吕布后,曹操就把袁涣留在身边听用,很是重用;袁涣的堂弟袁霸,现在是大魏的大司农,执掌国家财政。

曹丕所问,要从袁涣四个儿子中选一个前去吊丧……同时也有探究田信学业传承的用意。

袁涣跟蔡邕是亲表兄弟,换言之,袁涣的四个儿子,跟蔡昭姬是从表姐弟。

田信曾亲口承认授业恩师中有一人姓袁,汝南袁氏、陈郡袁氏十分庞大,都有人在东观、兰台任职,不好确认是哪一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