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骑砍 > 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

三国骑砍 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南中,雍闿粗略整合益州郡后,欲率军西行前往永昌郡,以永昌郡守的身份号召永昌豪强、土民起兵。

只是诸葛亮督兵抵达南安,引发高定所部夷兵惶恐……极有可能不战而降,导致自己王霸之业沦为一时笑谈。

可率益州郡土兵前往越巂郡,从兵力上很难压制高定,想要从综合实力上压制高定,就必须整合永昌郡的资源。

因此,赶赴永昌,争夺永昌郡的资源,就成了当下第一要务;同时还要稳住高定,让高定在越巂郡拖住汉军。

这种情况下,雍闿只能二选一,要么将土汉敬服的孟获派到越巂郡,由孟获去鼓动各部战意,为他争取时间;要么期待高定的表现,按计划带着孟获前往永昌郡,由孟获游说土汉豪强、酋长,进而席卷永昌郡,或许此地控制力。

高定是墙头草,作为一个资深蛮王,高定最擅长的就是追随强者。

汉夷接壤地区的蛮王,能不能打仗不重要,能不能带着部众在夹缝里生存,并生活的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内部迫切的生存需要,外部的压力,双重作用锻炼下,历代蛮王要么迅速倒台,要么愈老弥坚。

高定,显然是后者。

永昌郡最东部有个云南县,这里向北通往越巂郡,向东正是益州郡。

雍闿在此与孟获分别,两人一个戴着二粱进贤冠,一个戴着羽饰长冠,在道路边依依惜别。

准确来说是孟获送别雍闿,早一日联合、统治永昌土汉吏民,那就早一日获得南中内部的绝对优势。

拥有绝对优势,越巂郡的高定,牂牁郡的朱裹,都只能沦为部党,而非盟友。

目送雍闿千余人渐行渐远,孟获怔怔相望,突然扭头问族弟孟琰:“休明,我闻陈公田孝先已挥兵入交州,若遣精兵良将走鸟道北上,袭取我军后路,恐万般算计沦为空谈。”

孟琰穿新潮款式的短衣、短裤,脚踩一双漆皮凉鞋,腰悬短剑,短袖下一双臂膀黝黑、结实满是肌肉。

他粗壮双臂环抱在胸前,一双炯炯眼神陷入思考,耿直回答:“请降就是。首乱者黄元,攻杀巡部者朱裹,久乱不服者高定,桀骜不驯、攻杀郡守者雍闿,与我家何辜?”

如果高定挡不住诸葛亮,雍闿也没能说服、夺取永昌郡的控制权……那这仗还打个毛啊?

可也不能表现的太过软弱,否则汉军胜利后,肯定大刀阔斧整治南中地区。

譬如田信,一口气强迁南阳万户充实江都,着实把各郡豪强吓住了。

打一仗,以展现己方的顽强,让汉军处置的时候能充分听取、考虑南中人民的心声。

豪强的定义是复杂的,不能直接用控制的田产、人口或生产力来判断;就如士族不能用财富、影响力来判断。

有的士族穷的时候没裤子穿,有的豪强甚至家徒四壁。

家徒四壁的人,能称之为豪强,就因为在家乡、邻里之间有显著的号召力。

如果将豪强迁移户口,那就根基断绝,什么都要重头开始;而士族再穷,可有传承的父祖荣耀、威名在,也有文化底蕴,是简单迁移无法消灭的。

南岸,诸葛亮提兵万余走水路至此,田信发来的信件也送到手里,诸葛亮不由多翻看了几次。

田信也不见外,信中开头就称呼一声葛公,仿佛两家很熟,有通家之好,是世交一样。

总的来说,这封信还是令葛公满意的,是田信手书,立意明确,没有一点见外的意思。

送信使者是李严之子李丰,送来的除了田信的私信外,还有田信对岭南开发的粗略计划;以及李严本人发给雍闿的劝降信。

李严作为犍为郡守,期间战功赫赫,又多有民政建树,在南中豪强眼中是个颇有脸面的人。

诸葛亮着重分析田信的岭南开发计划,这是依靠水系设置城邑,以先进生产力吸纳归附土民,再带着这些归化的汉僮向外扩展的发展计划。

字里行间用词干净,却始终弥漫着血腥味。

土民无知且凶厉,严酷的生存环境下,较短的人均寿命,导致土人鸷勇斗狠,很难信服强者。

哪怕是强者,也是一时的强者,终有衰老的一天。

一个个年青的土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竞争首领,做大大小小的头目。

田信的规划里,给诸葛亮一种网笼狩猎的印象……还有一种让人不得不慎重、必须要重新审视田信的冷酷气息。

土民的命,在田信的规划里,就如河边淘金的河沙,只留有用的金沙,无用的弃之不用。

这跟田信始终尊重人命的印象不甚符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田信做出这么严酷的治理策略?

一旦施行,也就只有田信本人能驾驭岭南的战争机器;也只有田信本人能修补这个战争机器。

南中的问题,跟岭南的问题一样,都是如何治理的问题。

派官就要派兵,派兵就要自己负责粮食。

粮食的途径就两种,要么由外部运输补充,这是个得不偿失的行为;再要么军屯,军屯会侵占土人眼里‘自古以来祖先传下来的神圣土地’,会激发矛盾,导致战争。

同理,从土民那里征集粮食,也会刺激土民反抗情绪。

派官不派兵,就无法治理、约束土民,甚至土民爆发矛盾,会来杀官出气,不利于朝野舆论。

所以南中、岭南问题拖了两汉四百年,始终无法解决。

现在田信采取了最为强硬的态度,乘着土民各部还没反应过来,也没认知到田信各种措施的深远意义,依旧稀里糊涂被田信威名震慑的时候,田信却在用心搓着吊颈绳,要把一切问题的来源……也就是土人给勒死。

留下的只会有封君、汉僮、归化汉人,以及军功晋升提拔的士家。

一个士家,最少能提供一个全副武装的武士,以及扈从、奴仆十几人。

只要封君、士家建设到位,为了获取军功、封邑、人口,这些人会主动向外扩展,将一切土民强行纳入开化的光环内。

岭南终究有一个粤江,有庞大,几乎贯通各处的水运体系在,给了田信武力蚕食各部的客观条件。

可南中有什么?

群山峻岭地势高耸,以至于河流落差极大,虽然河水流量充足,却很少有适合水运的航道。

何况田信本人能身先士卒,处处奔波,以迅雷之势打崩一个又一个敢于反抗的土民部落,使岭南土民处于忌惮、敬畏状态中,时间久了自然会顺服,会学会适应田信,变成田信想要的形状。

南中这里既无便捷、强化人力、物力互动的水运航道,也无田信这样能征善战的将军。

所以岭南能施行的治理方略,无法在南中施展。

出于彼此的尊重,诸葛亮也书写一公一私两封信,由嗣子诸葛乔携带,走荆州绕路送往岭南。

反正南中之战不急于一时,妄想速战速胜,反而会受困于南中的地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