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重生之绝代武神 > 512 山寨的风俗【5】

重生之绝代武神 512 山寨的风俗【5】

作者:司马鸿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6:54: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卓玛爱不释手的握着聂欢的神奇,一下子变仰起头来,足有三十多厘米长短,儿臂粗细,通体透亮的巨头,让人看着直眼晕,卓玛眼神迷离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卓玛的衣服全然不见了!健康而玲珑的线条只比聂欢的眼神,侗家女子有一种天然的野性美,虽然看起来这献身节令人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千万别认为这是荒银的事儿,恰恰相反,这可是侗族女子成人时最从高的方式,证明她们成熟的女性魅力,相反,如果哪家姑娘在这个时候没有献身出去,就意味着无法完成成人礼,没有完成成人礼的女子是不会被小伙子相中的!那就很有可能这辈子都嫁不出去的!

一阵撕裂般的震动过后,卓玛渐渐的适应了聂欢的神奇,不住的扭动着她那曼妙的腰姿,每一次都是那么满足!聂欢这个极品男人使她终生都无法忘记。t。。。。。

按理说这样的成人礼一次就够了,可是卓玛沉醉于聂欢的神器,要了一次又一次,直到精疲力尽了为止!两人在极度快乐中相拥而眠,久久不愿分开。。。。。。

第二天一早,聂欢被强烈的阳光刺激的睁不开双眼,卓玛也醒了,聂欢的神器还在卓玛的港湾里潜伏着,早上正常的生理反应使它有跃跃欲试了!卓玛难受之极,抱着聂欢又冲动起来!两人又来了一次回笼。。。。。。

“谢谢你阿哥!你是我见过的男人中最有魅力和最勇猛的一个!我又没有机会成为你的女人?”

聂欢吻了吻她的樱唇:“晚了,我已经被十几个娘们给承包了!而且我不会在和别人成亲的!和是上天的决定,不可违背的!你我注定有缘无分!”

“嗨!那就涮了!我们再问一次旧梦吧!”卓玛又要了一回。。。。。。

“嗨!老婆大人们,我回来了!”聂欢精神焕发的走了进来,薛冰像狗一般冲上去,跑着他一顿闻:“说,昨晚上到那里鬼混去了?浑身的稍微!”

聂欢笑道:“你老公我有魅力,被人家相中了,帮助人家完成了成人礼!”

“呦呦呦!看看你,那一脸的猥琐样子,还帮人家,你不去不行吗?”

聂欢假装高呼到:“那怎么行?如果我不去的话,那姑娘就惨了,这里有规矩,如果姑娘们相中的男人不给她们完成礼节,拿这姑娘出了一辈子不嫁人旧的自杀!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你说说,我怎么办?就我这侠肝义胆的好男人,怎么忍心让她去死呢?又怎么忍心让她终老一生没人要呢?”

“你你你,你就是强词夺理!自己乐不得的呢!屁颠屁颠的就去了,我还不知道你?算了,言之有理,饶了你了!今晚上要是不把姐妹们伺候好了,你就别想睡觉!”

“是是是!老婆大人,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伺候好各位老婆大人的!你们给老公这个求之不得的机会好吗?别晚上了,就现在吧!一直到深夜,我让你们爽个够!谁也不许跑!”说完第一个就把薛冰拔了个金光,一下子便冲了进去!薛冰被搞得狼叫连天。。。。。。

侗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特别注重村寨之间集体交往-----“为也”。“为也”是两个村寨或两个族群集体作客和集体迎客的社交活动。届时,客寨几乎倾寨出动,歌队、耶队、芦笙队、侗戏班是主力,主寨亦倾寨出动迎客待客。“为也”期间,主客双方开展许多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如迎、送客人兴“拦路对歌”、在鼓楼坪进行“芦笙比赛”和“耶堂对歌”,在戏楼演出侗戏,其活动的**是男女歌队在鼓楼里对唱大歌。鼓楼对歌,往往连唱几天几夜。对歌开始,双方先唱“噢嗬顶”,这是一种节奏稍快的礼节歌,主方唱欢迎歌,客方唱赞美歌,互相谦让一番。'接着主客双方对唱情歌,从“相会歌”到“相恋歌”、“相恨歌”、“约逃砍”,依次进行。曲调以“干赛”为主,主方唱二套(3首),客方还一套,就这样一唱一答地唱下去。唱者越唱越有劲,听者越听越高兴。双方交锋,难解难分,直到老人出面劝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鼓楼。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声复调合唱歌曲,除少数地区男声演唱鼓楼大歌时用三弦大琵琶伴奏外,其余均为无伴奏十天指挥合唱。大歌的基础调式属自然五声羽讨式。但亦有调式转换的情况。常见的音程关系是三度、五度、四度、七度、二度,极少六度,不用八度和其他变化音程。其中三度是大歌女声复调中的基本音程关系,而三度无论大小都是协和音程。对四度、七度、二度等不完全协和或不协和音程的出现,侗家人亦很习惯。大歌基本上是两个声音,低音部是主要声部,由众人齐唱;高音都是派生的,由一人领唱或由多人轮流领唱,这是大歌的一个特点,也是侗族人民对民间合唱的一种创造。特别是演唱声音大歌时,衬腔由几个歌手轮流领唱,模拟虫鸣鸟叫,此起彼伏,不仅使歌声连绵不断,同时求得音质、音色、音量的对比。而低音都转入一个长主低续音,退到从属的作为背景的地位,把主角让给高声冲击,让它自由地发挥。“侗族大歌”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搬上舞台、最早编辑出版、最早在世界上演出并受到世界音乐界所瞩目的一个歌种。这样一种美好的音乐确实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方面的水平。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论调:中国只有单声音乐,中国音乐是单线条地思维的。事实上我们中华民族有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侗族大歌的存在和发展,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俗称为“腕襟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侗族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有专家指出,侗族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就是“诗意的生存”。其中,侗族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侗族服饰具有以下之“最”。

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粮兼营。出产木耳、香菇、竹笋(玉兰片)、柑橘等。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幼蝉、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鱼、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侗族均能巧加利用。

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鲜美的鸡丝冻菌,还有可制粑粑与粉丝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长的细微苔丝,随处可见的竹笋。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

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侗家能用生姜制成各种酱菜。可加工成腌姜、鼓姜、糖姜、条姜、五味姜、油姜、姜酒等销往各地。

湘西一带侗族姑娘擅长用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鱼鸟花草各种形状,用白糖渍成蜜饯,待客时,小的泡菜用,大的盛盘中饷客。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艺复杂而细致,品种繁多。例如:加苏子汁的叫红侗粑,加杨桐叶的叫黑侗粑,带馅的叫豆沙侗粑、枣泥侗粑等。宴客时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饯花卉;席上要备畅销全国的”五味姜”,清香适口的”油茶”,清甜软糯的”黑珍珠饭”,水牛调制的”酸龙肉”,以及闻名遐迩的”醅草鱼”,为的是宾主一起欢聚共乐。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最有特色的要数客人进寨时特殊的迎宾仪式--”拦路酒”了。侗家人在进入寨子的在门楼边设置”路障”,挡住客人,饮酒对歌,你唱我答,其歌词诙谐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进门。入座后又是换酒”交杯”,邻居或自动前来陪客,或将客人请到自己家中,或”凑份子”在鼓楼**同宴请,不分彼此.酒席上还有”鸡头献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拢饭”、”喝转转酒”等规矩。

侗族的饮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门坎上吃饭,忌讳看别人吃东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间不许外人入寨;丧期孝子忌荤吃素,但鱼虾不限等。

侗族崇拜龙,天边出现彩虹,称做”龙喝水”,谁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还崇拜鱼,认同族或认亲时,先问对方是否知道三鱼共头(其先民的图腾符号),若答得出,便认为是同族人。每逢婚丧嫁娶等大事,请客送礼都离不开鱼。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侗族“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1)忌同姓结婚。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5)忌寅年婚嫁。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四餐之中中间两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一般在平坝地区的侗族吃鱼米饭,山区的侗族鲎食糯米。糯米性粘,多用来做成粽子、糍粑、糯米饭团。既能抗饿,又便于携带,而且不易变馊,倍受侗族喜爱。侗族地区的糯米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和香米糯等7、8种,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称,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誉。侗族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历史上有“南人以老鱼为鮓,有十年不坏者”的记载。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制作虾酱时,先将生虾与辣椒面拌合,捣碎,再加粥、豆粉、牛姜末、桂皮和盐,搅匀入坛,发酵后即可食用。食用时再以油煎炒,其味鲜酸酥辣,最能开胃佐饭。腌鱼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其时草鱼入冬寒后,处于半休眠状,不再吃食,腹内粪便较少,肌厚肉紧,最适合腌制酸鱼。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特别是在每年放塘时,鱼虾较多,常用草鱼做鱼羹(侗语更坝)。制作鱼羹时,去鱼内脏,用茶油煎炒,然后对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加糯米粉,熬成粥状时,加盐,即可食用。置办酒宴时,以鲜炒鲤鱼、鲫鱼为贵。侗族地区还有以稻田养鱼之习,每年栽秧后,便把鱼苗放入稻田,秋收季节稻谷金黄,鱼苗已长成大鱼,届时一面收稻,一面捕鱼;并当即在田边烧起篝火,将捉到的鱼洗净去鳞,用树枝或竹棍穿起,放在炭火上炙烤,直到色黄飘香,用手撕着鱼片,蘸盐和辣椒食用,不仅鲜香可口,而且别具情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