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重生之绝代武神 > 445 楼兰古国

重生之绝代武神 445 楼兰古国

作者:司马鸿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6:54: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据说楼兰失踪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求证才得已发掘!

楼兰消失之谜: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塔里木河向东,到达孔雀河下游,想寻找行踪不定的罗布泊。3月27日,探险队到达了一个土岗。这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斯文・赫定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许多。在干旱的沙漠中,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他们于是去寻找水源,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座古城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烽火台。

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来……经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了一角。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是一层套一层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断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古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说法七:由于佛教文化的输入而使楼兰失去了创造力和生产力,逐渐发展成为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件自然因素都会导致其消失。

楼兰美女之谜,楼兰美女复原图著名的“楼兰美女”出土于1980年,当时,考古学家在罗布泊铁板河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尸,女性的皮肤为红褐色,还稍有弹性,面部轮廓非常明显,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翘。经过图像处理后,生活在数千年前的一位美女,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由于这具女性古尸是在神秘的楼兰古城附近被发现的。

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有一具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qiuyelou 平板电子书年的古尸。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就成为考古界的谜。“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的“楼兰美女”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然而,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

楼兰人的起源:曾经是谁在楼兰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谁的聪颖才智创造了灿烂夺目的绿洲文明?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引人入胜,扑朔迷离。

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说:“楼兰人使用中亚去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楼兰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楼兰语言学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因而,此书的观点认为,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然而,“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这一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人属于雅利安人。社科院楼兰考古专家杨连告诉记者,80年代,他去楼兰,他见到过一位30多岁男子,身材很高,有2米左右。他特地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和他站在一起的男孩才到他的胸部。

据我国某人类学家从基因学、器物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这又是一个全新的论点。

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吻合。到了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们与高加索人种共生,其中还有蒙古人种的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作为过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

楼兰消失原因,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中科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考察队认为:据初步推断,随着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万年前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导致整个湖泊干涸。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大约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至qiuyelou 平板电子书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qiuyelou 平板电子书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三大环境格局变化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几乎都很少到达这里。

当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时,整个东亚西部都开始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在这期间,罗布泊开始从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时候,湖面急剧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成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面较大的罗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还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据说从遥感资料判断,孔雀河上游曾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这次滑坡整个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罗布泊的来水被断。问题是还不知道这次滑坡的具体时间,它是否发生在罗布泊干涸之前还有待于研究。

人类过度开发加速罗布泊消亡,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可以说越来越大。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

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5号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树桩”说明,楼兰人当时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机,只好祈求生殖崇拜来保佑其子孙繁衍下去。但他们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树木,使当地已经恶化的环境雪上加霜。

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解放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这一点从黄河断流就可以得到印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来水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

楼兰古城消失成为旷世之憾,提起楼兰古城,人们都会想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他在1901年首次对外宣布楼兰古城的存在。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因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经过一年的准备,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随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着赫定的路线图找到楼兰遗址的,他们的发掘工作更彻底和细致,但同时也是破坏和掠夺性的。这些工作成了以后楼兰探险的重要地理依据。

尽管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辉煌一时。据专家分析,楼兰遗迹已经有了1qiuyelou 平板电子书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民宅,留存下来的还有几十间,并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有行政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而易见。

斯文・赫定,两项成绩使赫定名满天下:一个是发现楼兰古城,一个是填补地图上西藏的大片空白。当然这都是从欧洲人的角度来说,赫定通过精确的描述,第一次把它们纳入西方知识体系。赫定因此成为世界级偶像,激励了包括发现敦煌文书的斯坦因等一批人步其后尘。

斯文赫定,瑞典人,生于1865年,那正是为19世纪地理大发现吞没的时代。西方地理学界,也许可以说是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这样的氛围,使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1886年春天(当时19岁中学刚毕业)踏上了离乡之路。之后游历波斯及中东进行了首次亚洲考察旅行,为广袤的亚洲腹地深深吸引,终生事业方向由此确定。

青年时代的斯文・赫定,1886年秋天,斯文赫定进入大学学习。1888年底,赫定最早进入中国。他抵达新疆西部一个有中国驻军的边境据点时,驻军统领柯安当晚就前来拜访并致赠礼物。这个细节表明,当时中国人还没有现代边界意识,至少不认为赫定属于非法越境。1890年4月,斯文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它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1890年12月他由俄国进入中国新疆,抵达中亚名城喀什。然而这已是他第二次来到中国。1891年1月初,返回瑞典。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前往亚洲,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1894年5月1日,抵达喀什。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支撑才被正巧路过的一支骆驼队搭救……后来就是前文所说的事情了。

赫定探险最主要的动力是那里的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西方人去过”,他想做“第一个西方人”。此后长时间的探险生活,甚至使他无暇娶妻。他说:我已和中国结婚。而这个名字,和中国的古楼兰、敦煌也紧紧连在一起。

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在罗布泊北发现了“楼兰古城”,宣称是“沙漠中庞贝城的再现”而轰动世界。中外学者相信,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繁盛一时的古楼兰国被发现的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它对研究新疆以至中亚的古代史、丝路之路的历史变迁、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相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险队,大批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接踵而至。他们是: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超探险队;1910--1911日本的大谷光瑞、枯瑞超第二次探险队。

这些探险队在楼兰古城及罗布泊地区发掘出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富难以数计。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文物品种极其繁多。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这份手抄字纸,仅仅比蔡伦105年发明纸晚一二百年,比欧洲人最古的字纸要早六七百年。发掘出的汉锦,色彩绚丽,相当精致。有的绣有“韩仁绣文丸(纨)者子孙无极(即子孙满堂)”。有的绣“延年益寿”、“昌乐光明”或“延年益寿宜子孙”。制作年代在1--2世纪。另一重大发掘收获是发现了当年任西晋西域长史的李柏给焉耆王的信件,即所谓“李柏文书”,根据李柏文书而发现了“海头”故城,这为研究后期楼兰带走了大量古文物,撰写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罗布泊古楼兰的专著,交口赞誉说楼兰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的宝地”,是历史遗落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

楼兰古城出土的木简我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器、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黄文弼就他在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工作,发表了专著《罗布泊尔考古记》,楼兰地区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学者的手中揭开了新的一页。黄文弼是我国解放前唯一到过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古学家。

新中国的楼兰探险热潮,再次轰动了国际。响应最积极的是日本。日本著名史学家泽和俊先生撰写的《楼兰王国》一书已经两版,在日本小学生读物中,就有关于楼兰古城的介绍,楼兰在日本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

70年代末,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片《丝绸之路》。当时的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被邀请协助拍摄电视片。他们组织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再次获得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文书(包括少量的法卢文)及大量的古钱、毛织物、丝织品、皮革制品、漆器等珍贵文物。军区测绘大队配合考察队深入楼兰勘测绘制了楼兰古城地形图。经精确测量,判定古楼兰城位于东经89度55分12秒,北纬40度30分57秒。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至今仍依稀可辨。一条大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城中,城内现残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顶不翼而飞外,别的部位,如门、窗历历可辨。古城内,盖房用的木梁、檩条、椽子,比比皆是,满目狼藉。这些胡杨木的建筑材料,有的还凿了眼,甚至刻上了花纹,显示出相当的工艺水平,格外引人注目,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此外,这里还有古烽火台、粮仓等建筑遗迹。至于陶片、毡片、古铜钱、丝绸碎片等文物,只需在地表和地下稍稍寻找的挖掘,就能让“古董”重见天日。

日本人将1988年称作“楼兰年”,发起了以楼兰探察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活动:如组织百人考察团、举办《斯文赫定与楼兰王国》大型展览、举办报告会、楼兰摄影展览、楼兰在中国,可见楼兰的研究早已进入世界。

哈萨克坟遗址,遗址位于新疆若羌县境南部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依协克帕提西南25公里处,有5座用土坯砌筑而成的坟墓,像古堡似的耸立在戈壁荒漠中。哈萨克坟究竟有多长的历史年代,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外表的剥蚀风化程度来看,估计年代已久。84年6月,据在依协克帕提出生的70多岁的老牧民托乎提口述,在他出生前哈萨克坟早就建成了。

新疆天鹅湖,天鹅湖位于巴音布鲁克草原珠勒图斯山间盆地,海拔2000-2500米,是一个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高原湖泊,面积300多平方公里。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连绵的雪岭,耸入云霄的冰峰,构成了天鹅湖的天然屏障。泉水、溪流和天山雪水汇入到湖中,水丰草茂,食料丰足,气候凉爽而湿润,适合天鹅生长,每当春天来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大批天鹅从印度和非洲南部成群结队的飞越丛山峻岭,来到天鹅湖栖息繁衍,在和煦的阳光下,湖水、天光、云影、天鹅,构成一幅“片水无痕浸碧天,山容水态自成图”的画卷。当地蒙古族牧民把天鹅视为“贞洁之鸟”、“美丽的天使”、“吉祥的象征”。天鹅湖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水禽种类多,数量大。据考察,有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一万余只,还有灰雁、斑头雁、白头鹞、燕鸥、雕、秃鹫等近10余种珍稀鸟类,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保护站在天鹅湖畔的高处上,建有一座望台,可供游者观看天鹅的生活习性。

阿尔先温泉,北临藏登乌鲁山,东依艾肯达坂,南靠胡丛闹尔增达扳,西邻札克柏尔克山沟,海拔2604米。温泉距巩斯乡政府28公里,有便道相通。阿尔先沟长30公里,宽0。06公里,温泉群在阿尔先沟中间地段,离沟口25公里。分布了12个温泉。温泉水是地表水浸入地壳板块裂隙,经地心加热后溢出的。群山抱秀水,怪石弄温泉。“阿尔先”蒙古语意为“圣水”,阿尔先温泉分布广、泉孔多、水温高、水质甘甜、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医用保健疗效高而闻名新疆。由于流程和裂隙的深浅不同,水在流程中溶入的矿物质、气体和放射性元素也各不相同。按国家医用矿泉水分类标准鉴定,阿尔先12个温泉的水,矿化度均底于1毫克/升,属于淡矿水。除克屯才杜、托拉戈、奥来根三个温泉水温底于25c外,其余9个泉的水温均在43c~70c之间,并含有不同量的放射性元素氡,具有多功能的医疗作用。如去毒泉、去关节病泉、生肌健骨泉、降温泉、点滴冰泉等。其中才松阿尔先泉水,可作矿泉水饮用,有利胆、醒酒、健胃的功能。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来阿尔先沟温泉淋浴治病者络绎不绝。

阿尔先沟,阿尔先沟水秀山青,鸟语花香。温泉附近的高山瀑布,海拔3400米,冰川消融水从30米高的峭壁上端飞流而下,飞花溅玉,云雾蒸腾,颇为壮观。坡谷中云杉挺立,高山草甸平铺,生长着党参、贝母、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附近的断崖上,有许多宗教岩画,以相传温泉守护神――“香宁神”最引人注目。

距沟口2公里处,有藏传佛教的昂嘉恩喇嘛庙,是土尔扈特蒙部东归时,由著名大喇嘛洛桑丹增从伏尔加河流域搬迁来的,是土尔扈特部在巴音布鲁克最早修建的喇嘛庙。

阿尔先沟两旁松杉密布,翠谷鸟鸣,气候凉爽(平均气温13c,最高29。5c),是避暑、疗养、药浴的理想地。随着开发步伐地加快,到温泉避暑观光的游客将日益增多。

楼兰古城的美食举世闻名的新疆重要古迹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部,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最早都是通过楼兰进行交易的。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国,到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静立在沙漠中,引发后人很多的遐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