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重生之绝代武神 > 436 舍利子迷踪【12】

重生之绝代武神 436 舍利子迷踪【12】

作者:司马鸿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8 16:54: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佛洞,一千个洞,这第一个洞窟是谁开的呢?”聂欢到。

姐妹们摇了摇头,谁也不知道!聂欢笑道:“还是让我来跟你们讲一讲吧!”

传说古时候,这里压根儿没有什么洞窟,只有一条大泉河在悬崖峭壁下流淌着。一天,来了个和尚,名叫乐僔。他是上西方去求经拜佛,路过敦煌的。他听说,只有喝了三危山里的泉水,才能走过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于是,乐僔派了手下三个弟子去取水。当时正值盛夏,大弟子、二弟子忍受不了戈壁滩的干渴和饥饿,便借故返回来了,只有三弟子智勤一人,赶着毛驴向三危山走去。

智勤顶着烈日,耐着饥渴走了几天,才来到大泉河谷。他想不到在这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能见到翠绿的树木,能听到哗哗的水响,顿觉心中十分清爽。他找到清美甘甜的河水,趴下就喝。

智勤喝足吃饱后,抬头一看,快要下山的太阳光映照在三危山上,群峰变得金碧辉煌;山上闪着五光十色的灿烂光芒,闪着闪着,又变成了万道金光,只见金光中坐着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又显出千千万尊菩萨像。他们千姿百态,在紫烟萦绕的层楼叠阁中谈笑自如。倏地一晃,又见金光中拥出无数婀娜多姿的仙女,她们有的弹奏乐器,有的散下五彩缤纷的花朵……

智勤聚精会神地看着,渐渐地啥都看不清了。他回想刚才的奇景,如梦初醒:我们师徒历尽艰辛去寻求的西天极乐世界,不就在这三危山上,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想到这里,他有了主意,就在山对面的石壁上开凿洞窟,把看到的佛祖菩萨塑上,把看到的群仙奇景画上,在此修行拜佛。

智勤是个从小好学的人,凿石、雕塑、绘画,样样手艺都精通。第一天,他选好地方,就拿起随身带来的钢凿、铁锤,干起活来,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得老远,这一下可把这里的鸟兽都惊动了,它们乐于助人,这样,一天工夫,就凿开了石洞。

第二天,智勤和泥巴抹墙、塑佛像,来了一群野猪和一群燕子,帮他运泥,智勤有了这许多帮手,把墙抹得又光又平,把佛像塑得栩栩如生。

第三天,智勤便在壁上做画。他虽然随身带着画笔,可没有颜料,到哪儿去找呢?正在为难,突然,好多鸟儿纷纷飞落在他面前,衔着各种颜色的石头,这不,五颜六色都全了,智勤高兴得忙醮水细磨,调好颜色,作起画来。

智勤精心地把那天看到的仙山楼阁、菩萨佛祖都画好后,一看画面的角角空白,这可咋办呢?他一想,这一次全靠了飞禽走兽帮了大忙,就把它们画上去吧。就这样,智勤把它们全画上了!看,三只耳朵的三只兔子乐颠颠地在跑着,三只黄羊在急急飞奔着,运来五颜六色的各种鸟儿,都在壁上欢乐地飞翔着,画得那么逼真!

再说乐僔等了几天,还不见智勤回来,心中非常焦急,便带着大弟子、二弟子也来到了大泉河内,找到了三弟子。智勤便把见到三危山金光佛祖的事讲了一遍。乐僔又看了智勤开的石洞,塑的佛像,画的壁画,心中万分高兴。他用责备的目光看着大弟子、二弟子说:“不修苦行,难取真经!我一生收留了你们三人,看来,只有智勤能够修行成才呀!”当即决定不再西走了,就在此地开洞修行拜佛。这就是智勤开第一个洞窟的故事。

可是有篇碑文,却为啥写的是乐僔开第一洞呢?原来智勤开洞有功,受到了师交的重用,他的二师兄非常嫉妒。他在写碑文时,就写成了乐僔先看到金光。这样既巴结了师父,又诋毁了师弟。那智勤是个心地豁达的人,他根本不计较这些小事。所以,乐僔的大名后来流传下来了,智勤反而不为人所知。至于智勤当时看到三危山上的闪闪金光,不过是一种幻景。就是现在,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有时还可以看到呢。

人皮鼓,据文字记载带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皮鼓,解放前确曾在安西县桥湾镇存在过,不止一面而是两面,鼓面大的如汤碗口,小的如饭碗口,颜色褐黄,还显现皮肤的神经纤维。一遇刮风,鼓便会发出沉闷的自鸣声。这两面人皮鼓,是清圣祖惩办父子两个贪官在承建桥湾行宫中弄虚作假、巧取豪夺被处死后剥皮而制成的,架在街口,以警戒官吏。

鼓,远古以来,都是以兽皮做鼓面,这是天以地义的。可是五台山铁瓦寺却有一面人皮鼓,不能不说是稀见之物。

关于这面人皮鼓有两种传说。位于东庄村的铁瓦寺,共分两院,前院叫法祥寺,后院叫台佛庵。相传,昔有夫妇二人,由于独子夭亡,来此寺修行,男的在法祥寺,女的在台佛庵,其妇临终时,誓愿将其皮做鼓面,让人们千敲万击,替那些孤儿寡妇消灾。另一种传说是,唐朝时在北台之阴有座黑山寺,黑山寺有个僧人,法名法爱。他在这黑山寺当了二十年监寺,他用寺庙的钱买下许多地,占为已有,欠了孽债,需要为牛三世才能还清。因此,当他死后托梦其徒明诲,愿剥其皮作鼓,书名于鼓,让人们千敲万击,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赎回他的罪过,以脱其苦,其徒依言行之。这就是人皮鼓的由来。由于年久,鼓面早已破烂。“文*”前,人们所见到的鼓面直径尚不足一尺半。鼓的一面,用油笔色画出女人胸前的两个**,鼓的另一面,一条脊椎骨隐约可见。不知内幕的人,还信这是一面人皮鼓,其实早已换了,此鼓,目前在显通寺后殿保存。

关于这面人皮鼓有两种传说,位于东庄村的铁瓦寺,共分两院,前院叫法祥寺,后院叫台佛庵。相传昔有夫妇二人,由于独子夭亡,来此寺修行,男的在法祥寺,女的在台佛庵,其妇临终时,誓愿将其皮做鼓面,让人们千敲万击,替那些孤儿寡妇消灾。

唐朝时在北台之阴有座黑山寺,黑山寺有个僧人,法名法爱。他在这黑山寺当了二十年监寺,他用寺庙的钱买下许多地,占为已有,欠了孽债,需要为牛三世才能还清。因此,当他死后托梦其徒明诲,愿剥其皮作鼓,书名于鼓,让人们千敲万击,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赎回他的罪过,以脱其苦,其徒依言行之。这就是人皮鼓的由来。由于年久,鼓面早已破烂。“文*”前,人们所见到的鼓面直径尚不足一尺半。鼓的一面,用油笔色画出女人胸前的两个**,鼓的另一面,一条脊椎骨隐约可见。不知内幕的人,还信这是一面人皮鼓,其实早已换了,此鼓目前在显通寺后殿保存。

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到西北巡游,在荒无人烟的沙碛中,忽然出现了一片绿洲,碧水西流,河旁有两棵参天大树,树上挂着金光耀眼的皇冠、玉带,旁边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城池,真似仙境。遂命人绘图查访,后在茫茫戈壁的桥湾一带见碧水西流,河旁有两棵高大胡杨林,上挂着草帽,草腰带,与康熙梦中之景吻合,惟一不足的是少那座金碧辉煌的城池。于是康熙拨巨款派程金山父子到此督修一座军事防御城,用于加强西部军事、屯军,团结少数民族。不想程氏父子领命到此后,见这里荒凉偏远,想康熙日里万机哪能来此巡游,便贪污建城银款,草草修了一座小土城交差。5年后,一钦差大臣西巡,想亲眼看一下这座耗巨资修建的城池。可是眼前只有一个小土城。于是他上奏圣上,康熙一查到底,降旨将程金山父子处死,并用他两个儿子的头盖骨反扣在一起,中间用白银雕刻成二龙戏珠镶成鼓架,上下鼓面用他们脊背上的皮蒙制而成一个人皮鼓,再用程金山本人的后脑勺做成一个人头碗。为警示后人,康熙皇帝又在离桥湾城西北200多米处修了一座皇家寺院---永宁寺。在寺院里供着康熙皇帝的龙袍马褂,并把人皮鼓、人头碗悬挂寺院上,每日击人皮鼓以警示后人:“做人要心正,做官要清正”,这两句话在当地百姓间广为流传。为歌颂康熙大帝的英明,老百姓提写了“泽被无疆”四个大字献给圣上,意思是“康熙帝的恩泽遍布祖国大疆南北”。这两件文物被视为清代传家宝,先后存于民教馆、文管会,直到1992年在离桥湾200米处设立了桥湾博物馆,该物一直陈列于此。陈列窗里的人头鼓、人头碗真品虽历经数百年,依旧保存完好。一旁的柜窗里还列出了清代贪官的名录及其下场一览表。其中包括军机大臣和坤,云贵总督李侍尧等。这些人最终无一例外被处以死刑,有的还株连九族。而一块更大的展板上,则上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哲理”,及告诫全体党员干部要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象牙佛本是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西行归来的时候,印度国王赠送个他的礼物,后来把它留在了瓜州寺院。

大约是在清朝雍正四年前后,榆林窟住持道士吴根栋在清理一个洞窟的积沙时,在角落里发现了象牙佛。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石窟,供奉着来自佛国的传世珍宝。一时间,慕名前来参拜象牙佛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榆林窟的住持道士将象牙佛精心守护,代代相传。清朝末年,象牙佛传到了杨元道长的手上。此时的大清王朝风雨飘零,西北边陲土匪横行。声名远扬的传世国宝象牙佛自然不会逃过匪兵的眼皮。土匪很快来到了榆林窟,逼迫杨元道长交出象牙佛,被道长拒绝。杨元是第一个为象牙佛献出生命的道长。他惨死后,弟子严教荣继任住持,但象牙佛却下落不明。1904年,严教荣终于打听到,土匪到来之前,师兄李教宽早已带着象牙佛逃出榆林窟,去老家金塔避难。后来李教宽在金塔县去世,这个象牙佛就被金塔县塔院寺收藏。严教荣前往金塔请佛,1905年,象牙佛流落他乡40多年后再次回到了榆林窟。80多年后,敦煌学者胡开儒在榆林窟的废木料堆里找到了这块残匾。匾上的文字详细记录了象牙佛的来历以及失而复得的过程。这张幸存下来的旧木板,用斑驳的字迹,无声地传达着先辈们以慈善为天职,视诚信如生命的理念,让今天的人们感慨万千。经历了这样一场人间劫难,严教荣再也不敢放在大殿供奉象牙佛,他把象牙佛悄悄藏在了一个隐密之所,日夜守护。几年后榆林窟再遭洗劫,为保护象牙佛,严教荣和另外一个小道士被土匪残忍杀害,一屋子经书也被焚毁。严教荣被杀,象牙佛的下落又成了无人知晓的秘密。1927年,一个名叫郭元亨的青年为躲避马家军抓壮丁,从甘肃省高台县一路西逃来到了酒泉,随后逃到了当时的安西县踏实乡蘑菇台子落了脚。郭元亨来到蘑菇台子投奔马荣贵道长,出家当了道士。他每日早起晚睡,洒扫庭院,服侍师父。有一天,马荣贵把郭元亨叫到河边,告诉他一个秘密:榆林窟有尊象牙佛,是历代长老传下来的圣物,就藏在大殿的龙口中。原来,严教荣在被杀之前,已将象牙佛的秘密告诉了马荣贵。马荣贵特别嘱咐郭元亨:除非到了太平盛世,象牙佛决不能轻易出世!1930年,马荣贵道长外出化缘遭遇土匪,土匪逼他交出象牙佛,马荣贵飞身跳崖自尽。他是为象牙佛丧身的第四位榆林窟住持道长。1937年4月20日,蘑菇台子来了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他们就是刚刚突破马家军重重围堵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当时已经继任榆林窟住持道长的郭元亨发现,这些当兵的虽然穿得破衣烂衫,但军纪严明,待人也很和气,而且自始至终没有问过象牙佛的事,这让郭元亨大大松了一口气。西路军从祁连山出来,一个多月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军长程世才向郭元亨求助,希望他能给红军接济些粮食、油料,郭元亨很痛快地答应了。红军刚走,马家军就尾随而至。他们以郭元亨私通共军为由,逼他交出象牙佛。郭元亨牢记师父的生前遗训:不到太平盛世,象牙佛决不出世。不论马家军怎么拷打,他都一口咬定没见过象牙佛!郭元亨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乡亲们都知道他没救了,他的朋友梁克仁大夫却坚持用土方子给他治伤。治好了伤以后,郭元亨回到蘑菇台子,继续做住持道长。1941年5月,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带着夫人、儿子、侄子、学生和几个裱工,离开成都前往敦煌。张大千一行人起初准备用3个月时间完成壁画临摹,到了莫高窟后才发现工程非常浩大,他们一边临摹壁画,一边为洞窟编号、修缮栈道、清理流沙,一干就是2年多。在敦煌期间,张大千先后三次去附近的榆林窟,在一个半月内临摹到60多幅原大壁画。张大千在榆林窟临摹壁画期间,自然少不了郭元亨为他们前后张罗。据说,张大千曾向郭元亨问起过象牙佛,郭元亨一直推说没见过。1949年9月安西解放,郭元亨看到红军的队伍打下了江山,盼望已久的太平盛世终于来了,他想:象牙佛该出世了!为了保护从遥远的佛国骑象而来的普贤,为了这块苦难土地上生民的福祉,郭元亨和他的师傅以及诸位先师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郭元亨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他可以告慰先师了。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与频婆娑罗王同是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

由于波斯匿王的太子只陀,将位于首都舍卫城的林园卖给须达长者,须达长者在那里建筑精舍供养佛陀,这件事令波斯匿王对于佛陀的威德感到很好奇,就率领群臣拜访住在只园精舍的佛陀。

波斯匿王一来到精舍,就以一国之君的姿态,傲慢地问道:“听说你是一位大觉悟的佛陀,这是不会错的,只是我十分不解,许多修行者在深山丛林之中长住数十年,直至衰老之年尚且不能觉悟,为何你这般年轻就能证得正觉呢?”

佛陀祥和而坚定的答道:“大王!大多数人都蔑视年轻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世间上有四事不可轻视: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小龙;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轻的僧侣。王子虽然年幼,将来也是一国之君;小龙虽小,及至长大,可以翻云覆雨;星星之火,则可燎原。僧侣只要心能清净,守护道业,抱有救度众生的弘愿与精神,不分贵贱老幼,都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在真理及觉悟者之前,或轻视,或恶口,将招致重罪,必须深切痛悔,才能忏除罪障。”

波斯匿王一向暴恶无信,为所欲为,从来不曾有人敢向他直心谏言。此刻,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佛陀沈默一会,向波斯匿王说道:“为王者,要爱民如子,宽大待人,切莫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要济弱扶贫,要安慰烦恼的人。身为一国之君,不能听信阿谀的言词。要为人民谋取幸福,而不是要人民都来为王者效劳。”

佛陀的法语,像阳光似的破除波斯匿王愚暗的心,从此,波斯匿王对佛陀生起了恭敬纯真的信仰。

波斯匿王一直为肥胖的身体造成行住坐卧的诸多不便与辛苦而苦恼。

波斯匿王在苦恼之余,吩咐侍卫备车,前往拜见佛陀。痴肥笨拙的身体,靠着侍卫的扶持,好不容易向释尊作礼后,问道:“佛陀啊!我近来身体欠佳,虽然想来看您,总不能成行。现在看您身体健康,我很高兴。我不知前世犯了什么罪业,才会如此肥胖,请问要用何种方法,才能免于这种苦恼呢?”

佛陀看到国王苦恼的神情,就说道:“大王啊!人的肥胖有五种原因:一、是吃太多;二、是贪睡;三、是耽于享受;四、是不劳心;五、是不工作。基于这五种理由,身体才会肥胖臃肿。若想减肥,应当要节制饮食,努力工作,自然能恢复正常健康。”于是佛陀作了一首诗偈: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

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国王听了偈颂,无限欢喜,吩咐御厨,以后在他进食时,都得站在旁边唱一遍偈文,以兹提醒。果然,御厨在每餐进食前,必定唱诵此偈文提醒国王,因此国王的食量渐渐减少,身体也随之轻安。

有一天,波斯匿王的祖母过世,国王在痛失祖母之余,恨不得能用任何金银财宝、象马车乘、奴婢仆从、城池国土,乃至自己的性命,来换取祖母的生命。他悲痛已极,突然想起佛陀所说的“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的话,于是,轻骑驱车前去拜见佛陀。在佛陀安详的目光下,波斯匿王收摄哀痛的心情,聆听法音:“大王!切莫愁忧,一切有生,皆归于死,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事实。我们的色身有四件事是无法抵挡的:一、是身体老化;二、是疾病之苦;三、是死亡降临;四、是无常变化的人生。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大王应当利用有限的生命,为自身与亡者植福积德,广作善事。”

波斯匿王听闻佛陀的教法后,扫除一切忧愁,欢喜作礼而去。

有一次,一个外道梵志的独生子死了,他昼夜追思,蓬头垢面,衣服破烂,露宿于冢间,啼哭不已。佛陀经过,十分哀悯,对他说:“今日的愁忧苦恼,皆由恩爱所生。”

梵志听了,豁然大悟,逢人便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这句话展转传入波斯匿王的耳中,王感到非常疑惑,就问虔诚学佛的末利夫人:

“一般人都知道恩爱合会皆生欢乐,何独佛陀说恩爱合会皆生愁忧苦恼?”

“大王!您欢喜见到我吗?”末利夫人温柔地问。

“夫人!我一见到你就感到欢喜无忧,更希望你能生生世世陪伴着我。”

末利夫人收敛起笑容,愁忧问道:“如果有一天,我必须离开您,永不再会面,您会伤心难过吗?”波斯匿王一时无语。

末利夫人接着说:“人生在世,有很多烦恼来自于恩爱不能舍离,有家忧家,有财忧财,愚者处其中而不自觉知。佛陀说人生短暂,世间无常,有生无不死,合会要当离,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因此,贪恋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将招致苦果。”波斯匿王听了,若有所悟,默默不语。

在佛法长期的薰陶下,波斯匿王渐渐有所体悟。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佛陀提起舍卫城的大富长者摩诃男往生了,留下一大笔财富,因无子息,只得将财产归于国库。摩诃男长者生前十分节俭苛刻,虽然家财万贯,却陋食敝衣,也舍不得布施贫困,供养僧伽。王不禁叹息:“世间上的人得到胜妙财利能够不起贪着,能够不放逸纵情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佛陀随即说了一首诗偈:

贪欲于胜财,为贪所迷醉,

缘斯放逸故,当受大苦报。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

广施作功德,生天受福乐。

波斯匿王听了这首诗偈,心生欢喜。在佛陀谆谆教诲下,渐渐匡正言行,不但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成了佛陀忠诚的护法弟子。

佛陀在舍卫国前后住了二十五年之久,许多圣典就是在此处宣说的,例如:《阿含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经》等,可见佛陀对于该地弘化的重视,而波斯匿王护教的功德,也影响极为深远。

从前,大车国王有三价太子,最小的太子叫萨锤那。

一天,风和日丽,三位太子进山打猎,来到深山谷,见一只母虎因产后体弱,捕不到食物,饥饿难忍,想吃身旁的幼子保命,但又难以下口,正犹豫不决。

“老虎母子太可怜了,我不能让它们活活饿死在这里。”三太子萨锤那心想,“老虎虽然恶名在外,但也是几条生命,应该想办法救活它们!”决心已定,他怕二位兄长阻拦,谎称自己有件小事要办,让兄长先走。

兄长走远以后,他来到老虎前,脱了衣服,躺在虎口边。但是,母虎的身体大虚弱了,连吃肉的力气也没有了。此时,萨锤那救虎之心更加迫切了。心想,若再耽误时间,老虎母子就性命难保。他折了一根竹刺,登上山崖,刺破喉咙,纵身跳下落在虎口前。母虎闻着血味,用舌头舐食,身体才有了点力气,挣扎起来,将萨锤那的血肉吃完,领着小虎走了。

二位兄长在山谷口等了半天,不见弟弟赶来,又返回寻找。人和虎都不见了,只见山崖下一堆白骨。他们从衣服上认出这是萨锤那的尸骨,放声大哭,十分悔恨,不该留下弟弟喂虎。最后一想,人已死了,哭也无用,拿起萨运那的衣服,回宫报信。父母一听这个不幸的消息,悲痛欲绝,来到山谷,抱尸痛哭,昏到在地。众人急忙呼唤,才逐渐醒了过来。将三太子的尸骨运回王城,建造了座舍利塔,将太子遗骨供入塔中,香火四时不断,使萨锤那早日功德圆满成佛。

这幅画绘在第254窟南壁,是佛教壁画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也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此画中间最大的场面是“饲虎”,是全画的主体,突出描绘萨锤那被咬食的身躯和张牙舞瓜的饿虎正在啖食人肉,用细节来深化悲剧主题。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锤那刺颈、投崖、饲虎,兄长收骨、报信,父王痛哭、建塔等八个场面。全图结构严谨,穿插合理,浑然一体,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