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52章 顾家的川蜀人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52章 顾家的川蜀人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27: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几日马钰一直躲在家里没有外出,他知道自己频繁出入皇宫,太过于惹人注目了。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己需要销声匿迹一段时间,淡出大家的视线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想,最近外界关于他的风言风语突然就变多了。

尤其是卸甲风之事,谈的时候并没有背人,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大家自然认为,他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讨好常遇春,对他非常的鄙夷。

其中以儒生最为积极。

毕竟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马钰和他们是一边的,结果出狱后和勋贵们搞到了一起。

妥妥的小人啊。

现在抓住机会,自然猛猛的贬低。

不少勋贵受此影响,对他的态度也不如以前那么热情了。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嘲讽道:

“到底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亏老夫还将他视为大敌,也不过如此。”

于是就让人取消了针对马钰的行动。

毕竟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和马皇后发生冲突。

但在小组织内部,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常升就别提了,已经将马钰当成了亲大哥……不,比亲大哥常茂还亲。

现在马钰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其他人也同样对他敬佩不已。

马大哥为了常升才会如此,这就是义薄云天。

许多原本对马钰口服心不服的人,也为之心折。

莽撞咋了,事情干的糙咋了,年轻人出来混义字当先。

做事不问前程,但求无愧于心。

马大哥就是吾辈楷模。

读书人对他污蔑……那些腐儒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他们就是见不得人好。

他们越是骂马大哥,就越说明马大哥做的对。

就算他们的父母说马钰的坏话,他们也会认为父母老古董不通事理。

外界的嘲讽不但没有让大家退缩,反而让小组织更加的具有凝聚力。

马钰自然知道为何会如此。

一方面年轻人最是热血,喜欢这种侠肝义胆的故事。

二来,有共同的敌人,才更容易同仇敌忾,增加彼此的认同感。

三来,大家觉得自己在对抗全世界,这种感觉太酷啦。

对于这个结果,马钰是非常高兴的。

他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搞什么小组织,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他想做很多事情,指望老一辈是靠不住的,这些人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做出本质改变。

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才是未来。

这些二代目有父辈的资源,未来也必然是大明的上层阶级。

谁能影响到他们,谁就能左右大明的未来。

不过马钰依然没有过多干涉,依然任由小组织野蛮发展。

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一直在默默的观察,看看哪些人有培养的潜力。

目前最让他中意的是吴高。

茶点铺子开业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但开业之后就都没放在心上了。

还是和以前一样,该干啥干啥。

只有吴高是真的上心了。

每天都会监督厨师干活,还制定了一些规矩。

时不时的抽查糕点茶水品质,核对各种账目明细,将每一笔账都记的清清楚楚。

也因此,他自然而然的成了茶点铺子的账房。

不少小伙伴拿此事打趣,喊他大管家之类的。

他也都是一笑了之,从不争辩也不解释。

但马钰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人不同于物。

一样工具的好坏,用一下就知道了。

人是复杂的,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有个全面了解。

再说了,他这辈子才十三四岁,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没必要那么着急拉人入伙。

除了小组织这边,他还也没忘记关注卸甲风的事情。

郑良琦不愧是当世国手,在只有三味药材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医学功底,硬生生将药方给补全了。

当然,御医院的其他国手,也没少提意见。

之后就是实验药效了。

也不知道他们在哪找到的病人,只用几天就完成了实验。

之后又根据实验效果重新调配了药材比例,一张急救药方就此问世。

朱元璋亲自为其取名回阳丹。

并命御医院加急赶制了一批,连带着关于卸甲风的介绍,一起送往各军各重要将领手里。

各将领收到丹药都一头雾水,不过随后就被他们当成皇帝的关怀,给放在了一边。

少数消息灵通知道前因后果的将领,则觉得皇帝有点不明是非了。

那个小子明显别有用心,你也真当回事儿啊?

但不管怎么说,皇帝的关怀没人敢不领情。

大家还是纷纷上疏表示了感谢。

不过他们的奏疏还没有送到应天,朱元璋就先一步去了元大都。

本来朱元璋是有些犹豫的,要不要来这里。

来吧,又觉得没啥意义,反正大明的首都肯定不会放在这里的。

但毕竟是元朝首都,作为新朝的开创者,他不来走一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然后卸甲风的事情,帮他做了最终决定。

还是走一趟吧。

倒不是他真信了马钰的话,而是觉得来一趟顺便见见老兄弟,也是不错的。

而就在他动身后不久,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皇帝明升,再次送来了贺表。

庆贺大明攻克元大都。

朱标以监国太子的身份,接见了大夏使节。

在贺表送上之后,大夏使节提出了一个请求。

想要参拜禹王鼎。

朱标故作为难,直到大夏使节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们三天后参拜。

而就在这三天时间,大夏使节参拜禹王鼎的消息就被传了出去。

这更加证实了大鼎不凡,支持禹王鼎的一派声音更大了。

大夏使节并不知道这些争论。

他们其实也在怀疑禹王鼎的真假,之所以提出参拜不是因为相信,而是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本以为大明会推诿拒绝,不曾想竟然就这么同意了。

反而让他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莫非真是禹王鼎?

三天时间眨眼而过,大明丞相李善长亲自出面,带领大夏使节前往祭拜宝鼎。

此时大鼎已经被移送到太社稷坛,也就是祭祀天地的地方。

社稷坛大殿上悬挂着道道红色绸条。

周遭摆满了儿臂粗的牛油蜡烛,虽然没有点亮,但这一幕也相当的有视觉冲击力。

大殿两侧各有一组编钟,身着红色礼服的乐师手握钟锤,每一次敲下都有一道音符跳出。

无数道音符交汇成浩浩荡荡、气势恢宏的乐曲。

大夏使节的心神,不禁为之所夺。

看向宝鼎的眼神里,充满了激动、惶恐、敬畏等等神色。

差点就忘了来此的目的。

即便是李善长,受到环境的感染,一时间都有些分不清宝鼎的真假。

甚至内心深处都生出了对自己的质疑。

莫非是自己想差了,这鼎是真的?

不过他毕竟也是大风大浪走过来的,很快就清醒过来,看向大鼎的目光非常复杂。

虽然不愿意,但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这一招似乎真给走成了。

就在这时,大夏使节也恢复了理智,想起了自己的使命。

于是请求近距离观摩此鼎。

他的理由自然是好回去详细描述给大夏皇帝听,让大夏君臣也能一窥禹王鼎的风采。

大家自然都能听的出他是场面话。

李善长故作不知,只是假意拒绝:“事关重大,没有陛下旨意,我也不敢……”

大夏使节靠近他低声说道:

“大明天子不在应天,虽然名义上是太子监国,然谁不知道您才是总理阴阳之人。”

“我也知道此事为难,绝不会让您白辛苦的。”

“来时我家陛下托我给您送来黄金百斤,美女十名,蜀锦百匹。”

李善长神情里闪过一丝贪婪之色,又迅即掩去,但却恰好被大夏使节看到。

他心中鄙夷,嘴上却再接再厉道:

“我保证,只是近距离观摩,绝不敢有任何不敬。”

“以后我们两国往来的机会还多着呢,相信不会让李相失望的。”

李善长终于被打动,咬咬牙说道:

“好,不过你们万不可破坏大鼎,否则休怪本相不讲情面。”

大夏使节连忙保证不会出问题。

于是李善长就让礼官和乐师退下,好方便大夏使节观摩。

不过他也不是完全放心,留了几名侍卫监视。

大夏使节带着两名随从模样的人来到大鼎身边,开始了近距离观察。

这两个随从自然不是真的随从,而是精挑细选的相关人才。

就是为了来鉴定宝鼎的情况。

结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那两名专家也只能确定宝鼎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而且大概率是王鼎。

除此之外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了。

面对这个结果,大夏使节却没有一点失望,反而非常高兴。

立即就给大夏君臣写了奏疏,将宝鼎夸的天上少于地上无双。

什么流光溢彩,什么紫光氤氲……总之就是拥有各种神异。

并言之凿凿的表示,这就是禹王鼎。

非但如此,出了门之后,他和大明官吏打交道的时候,也口口声声说这就是禹王鼎。

大明当主天下。

这态度,让马皇后等人一度以为他莫不是掌握了什么证据,故意给大明挖坑设局?

仔细调查才知道是咋回事儿。

明玉珍属于英年早逝,他死的时候明升才十岁,由其母垂帘听政。

在这种乱世,幼主继位会发生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反正大夏国权臣和外戚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大明这边蒸蒸日上,眼看就要一统天下。

自己这边还在搞内斗,明眼人都知道大夏就是秋后的蚂蚱,自然就有很多人想要跳船。

大夏使节大概率就是这种人。

马皇后等人察觉到这一点之后,也是大喜。

开始各种拉拢这位大夏使节。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面对他们的拉拢,这位大夏使节忽然变得有节操起来。

处处以大夏臣子自居,绝不说半句大夏政权的坏话。

如果有人敢说明升坏话,他还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以死维护明升的尊严。

这一下又让马皇后他们搞不懂了。

这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还是马钰给他们解开了疑惑:

“其实很简单,这位大夏使节是川蜀人。”

朱标不解的道:“川蜀人怎么了?”

马钰笑道:“川蜀人有个特性,顾家。”

朱标更加不解:“顾家?这……”

马钰解释道:“川蜀人的顾家,与普通人的顾家不一样。”

“他们只希望能守好川蜀这一亩三分地,对争霸天下从来不感兴趣。”

“不论外界如何争斗,他们只会做一件事情,关起门过日子。”

“等外面的人分出胜负了,他们就加入新朝。”

“但如果有人敢入侵川蜀,他们能豁出命去抵抗。”

“割据川蜀的政权,如果想率领川蜀子弟出川争天下,必定会被抛弃。”

“然后大家再推举一个新头领出来,继续关门过日子。”

纵观历史,川蜀人大规模出川作战,有且仅有一次。

抗战川军出川。

除了这一次之外,翻遍史书都找不到,川蜀人大规模出川作战的例子。

这位大夏使者,其家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川蜀地区。

也具有这方面的特性。

争天下什么的老没意思了,更何况你大夏也不是什么有长远目光的政权,何必垂死挣扎呢。

干脆归顺大明,你明家不失封侯之位,我们川蜀继续过太平日子。

所以,即便他无法确定宝鼎真伪,依然用确凿的语气告诉大夏君臣,这就是禹王鼎。

潜在意思就是,大明已经得天命了,你们赶紧投了吧。

“但是,虽然他有这种想法,可在大夏真的投降大明以前,他依然是大夏臣子,要维护自己君主的尊严。”

“这就是川蜀人。”

即便对马钰非常信任,朱标依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相。

主要是太怪异了。

回宫后立即派人去调查,尤其是翻看史书,川蜀人是否大规模出过川。

结果发现,与马钰说的一般无二。

不但没有川蜀子弟出川的记录,反而看到了好几个反面例子。

有好几个割据川蜀的政权领袖,雄心勃勃想要争霸天下。

带领川蜀子弟出兵,走到半路就被宰了。

这简直让朱标哭笑不得,怎么都想不到,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

马皇后也同样很无语,但随即就是大喜。

因为按照马钰的推测,等大明统一了外面,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大夏。

再没有比这更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她还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钰儿曾说,与长辈一起在川蜀生活过大半年,看来是真的了。”

否则他不会对川蜀人这么了解。

有了马钰的提醒,马皇后和朱标自然知道如何对待大夏使者了。

不再谈招揽的事情,只是一味的说,大明得天下会如何让天下人过上好日子云云。

大夏使者果然很吃这一套,对大明更加的认可,私下透露了不少隐秘信息。

这无疑从侧面证明了马钰的猜测,让马皇后和朱标皆赞叹不已,对他也更加的信任。

这位使者回去之后,在川蜀大肆宣扬禹王鼎的神异,留下了大量相关记录。

确实为大明平定川蜀,扫清了许多障碍。

只是,此时的所有人包括马钰都想不到,这些记录在后世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且说朱元璋这边。

他一路北上,先是参观了改道后的黄河,并当众表示一定要尽快将黄河固定住,绝不能再让它祸害百姓。

此言得到了朝野一致称赞。

尤其是河南山东的百姓,更是痛哭流涕。

之后朱元璋又一路乘船走大运河北上,直达元大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