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大炎不良人 > 第七百四十三章 鄜国公唐家

大炎不良人 第七百四十三章 鄜国公唐家

作者:鬼缔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3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国公府。

大炎王朝建立王朝近千年,敕封的国公不少,尤其是在开国期间,还有五百年前的那次九子夺嫡之后,是敕封国公最多的两次,最巅峰的时候,国公人数有十人之多。

不过,这些国公被敕封之后,要么因为参与了一些不该参与的事情被株连丢失爵位,要么是家中青黄不接,儿孙无力,爵位逐代递减,最终成为普通之家,还有的则是直接被覆灭了,能够延续至今的国公家族,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三个,而鄜国公便是其中之一。

鄜国公唐家出自蓟州,崛起于鄜洲,家族延续了近七百年,很多人都以为鄜国公府是建立在鄜洲城最中心的位置,其实并不是,鄜国公府位于西城区。

最开始的时候,唐家还不是鄜国公的时候,其府邸建立在西城区的郊区,距离西城门就是几步路的事情,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鄜洲城西城门之外,距离鄜洲城大约三十里的地方,驻扎着一支三万人的鄜洲军,既是用来拱卫鄜洲城,又是可以直接入京的军队。

鄜洲军并不是个例,以神都长安为中心,除却长安内的各大守卫军,禁军之外,像鄜洲,蒲州,金州和梁州,都有各自有一支人数在五千到五万人不等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炎军精锐当中的精锐,每三到五年,就会从各大边军的精锐当中抽调,进入这四个地方军队,而掌控这四支军力的,都是对皇家无比忠诚的武将,而且还不是世袭制的。

另外,这四支军队外人不可能调动,别说是兵部尚书了,就是仆射大人都不一定能够调动,这四支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而这些虎符的持有者,只有历代的帝王。

鄜洲、蒲州、金州和梁州,距离长安最近的不是鄜洲,而是蒲州,在蒲州城和长安城之间,常年驻守着一支五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当年跟随炎高祖从东北起兵,一路打到长安的嫡系部队当中的后代,其中不少都是李氏宗亲的后裔,当然是同姓同宗,但是没有多大血缘关系的那种,人称武卫军。

武卫军的将士,除了是李氏宗亲之外,还有很多功勋之后,另外都是那种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弟,大部分都是出自东北李氏的老家,是四支军队当中,忠诚度最高的军队。

除了武卫军之外,在位于京城西南方位的梁州城附近,有一支人数只有八千的孤儿军,而所谓的孤儿军就是字面意思,军中武将到士卒,从上到下,基本都是孤儿。

在皇权时代,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天灾人祸,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朝廷除了拨款赈灾之外,还会以工代赈,以兵代赈等方式,孤儿军的孤儿大部分都是全国各地搜集而来的。

在四支军队当中,人数最多,兵力最强的当属武卫军,但是,战力最强,最能打,最敢死的军队还是孤儿军,之后才是鄜洲城的鄜洲军和金州的红盔军。

其中红盔军的人数最少,只有五千人,但是都是善于长途奔袭的军中老卒,往往都是从各大边军当中的斥候军当中挑选出来的,其战力仅次于孤儿军。

鄜洲军编制人数仅次于武卫军,但却是四支军队当中垫底的存在,最初的时候,鄜洲军的编制不多,只有八千人左右,其兵源除了来自各大边之外,主要还是从中原腹地挑选的士卒,战力不俗,堪称精锐,但是跟真正的精锐比起来,还是稍逊一筹。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鄜洲军的编制逐渐增多,从之前的八千人逐渐增加到三万人,唐家在离开蓟州之后,就进入鄜洲军,一步步崛起,才在五百年前执掌鄜洲军,恰逢九子夺嫡的事件发生,上演了一幕带兵进京勤王的戏码,从而一飞冲天。

但是,在唐家给封为鄜国公之后,鄜洲军起初还得到了极大的赏赐,然后在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鄜洲军被大换血,大部分的武将不是被抽调到边军当中,就是被迫解甲归田,而军中的士卒,更是多次被轮换到各大边军当中,只有武卫军的将军,在那之后,全都由李氏宗亲来担任。

唐家之所以在离开蓟州之后,能够平步青云,除了其背后有越王这位大佬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唐家先祖会做人,其先祖把府邸就建立在西城区,而西城区又是最容易出事儿的地方,常言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可唐家偏偏就这么做人了,这也是为何唐家后来被历代君王信任的缘故之一了。

即便唐家在成为鄜国公,失去兵权之后,鄜国公府还是建立在原来的唐家府邸的基础上,一方面是住习惯了,不愿意轻易挪动地方,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皇帝放心,鄜洲军在经历多次大换血之后,其主要的作用,不是拱卫长安,准备随时救驾,其更多的作用,还是负责监视鄜国公,还有鄜洲其他势力。

鄜国公府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奢华,建设的如何富丽堂皇,反而很有军伍气息,门口的两个大石狮子,格外的醒目,在鄜国公府内,闲置的地方不多,而闲情雅致,用来下棋作画的地方也不多,反而在其后院当中,建立了一个很大的校武场,专门让家族弟子在其中练武。

另外,在鄜洲城除了儒家建立的一座书院之外,还有一家私塾,说是私塾,其实跟书院差不多,其规模之大不亚于许一凡在东海城建立的起点书院。

唐家的所有弟子,从出生开始,生活都很朴素,既要习文,又要习武,习文则必须要求唐氏书院读书,然后参与科举,至于能否中榜,就看其个人能力了,若是中榜之后,那自然就是入朝为官,若是没有中榜,就需要回来接手经营一些家族产业。

至于说习武,纯粹算是家风使然,尽管大多数家族弟子在习武之后,并不会进入军伍当中,可有武艺在身,出门办事还是方便的很,毕竟,有时候跟人说话,拳头硬比讲道理更有效。

鄜国公府内,收藏的兵器众多,十八般兵器样样都有,不过只是用来收藏和平时习武之用,兵器不少,唯独没有甲胄,要知道,私藏甲胄,或者是锻造甲胄可是大罪,从某种程度上说等同谋逆,越是身处高位的人,越是不能有这些东西,而像许一凡那般,到了东海城就敢自己生产锻造兵器甲胄的做法,还是极少数存在。

一来,东海城距离长安太远,即便许一凡能组建一支军队,规模也不大;二来,东海城距离镇海军的大本营不远,许一凡的所作所为其实都在这些大人物的注视之下完成的,若是没有上面的人默许,就许一凡那点操作,早就被诛杀了;三来,则是盐铁茶这三样东西是朝廷严格管控的,即便有人想要打造这些东西,没有材料也不行,而像许一凡那般,自产自销,又跟当地官员做交易,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更何况是去做了。

当然,这只是一条靠人自觉遵守的规矩,若是有人真心想要谋逆,这条规则就形同虚设,就像当年那场玄武叛乱一般,单单李建业和李建泽府邸豢养的家兵就有上万人,在其谋反的时候,其装备之精良,一度超过了当时长安的禁军和御林军。

鄜国公府邸很大,规矩也很大,虽然在外人看来,所谓的鄜国公就是一个花架子,是备受人耻笑的存在,可也没人真的敢不把这位国公爷放在眼里。

唐家的家风很严厉,不但对直系亲属要求严厉,对旁系也要求苛刻的很,每个人想做什么事儿,都需要家主这边点头才行,不然的话,轻则被责罚,或者是逐出家族,重则直接当场棒杀,对于这种事情,朝廷一般是不管的。

因此,唐家在鄜洲城这些年,几乎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或者脑子拎不清的家伙,当然,家族那么大,存在了数百年,不可能真的一个败家玩意儿都不出,只是,这些人出现之后,往往下场都极其惨烈。

其中最闻名的就是唐居中的亲叔叔唐知理,唐知理是唐家这百余年来最杰出的弟子,没有之一,文韬武略,习武修行都极其有天赋,也极其有造诣,深得唐居中爷爷的喜爱,本来是打算把其培养成下一任家主的。

在唐家没有立长不立幼的说辞,谁能力强,谁就可以成为家主,这是唐家老祖钦定的家规,至今没有人敢逾越。

唐知理十六岁中举,十八岁入朝为官,先是在翰林院修了几年书,然后又被外放在外地为官,官职不高,一个县的县令而已,可别看只是一个县令,其所在的县不亚于一个郡,由此可见,当时的炎惠帝对其还是很看重的,而唐知理到任之后,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

按理说,像这种外放出去的官员,还做出了成绩,只要熬过几年十几年的,就能一路爬起来,然后回到京城位列中枢,可千不该万不该,唐知理跟当地的军队牵扯上了关系。

若只是普通的牵扯,或者是利益往来,也无可厚非,然而,唐知理跟其纠缠甚广,不但私人关系不错,他还娶了对方的女儿,算是政治联姻,而唐知理也因此成为一洲知府。

可问题是,该军队的将领涉及到了一场大案,其在该案件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等到事情败露,其下场可想而知,满门抄斩,十六岁以上的人都死了,而没死的那些人,男子为奴,女子为妓。

唐知理自然也被牵连进去,不过,在一番调查之后,发现此人对于此事并不知情,就没有过多的责罚,只是罢免他的所有官职,剥夺了他的功名,沦为了一个普通人。

没有了官职,唐知理自然只能回家,若他就此消停下来,还则罢了,可他偏偏不安分,从政是没戏了,他就开始习武修行,还别说,在这方面,唐知理也非常的有天赋,没多久就成为了一位小宗师,修行境界更是抵达六品。

在那件事平息之后,过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唐知理再次离开家族,踏入江湖,广结善缘,很快在江湖上也有了一定的名气,人送外号唐三。

这位声明在外的唐三郎,不知为何跟南夷的巫蛊教扯上关系了,恰好当时皇宫内发生了一件下蛊的事情,其结果也可想而知,炎惠帝震怒,下旨彻查此事儿,当时很多在大炎王朝的南夷人士,凡是跟巫蛊沾染上半点关系的,基本都没啥好下场。

这一次,唐知理又牵扯其中,不等朝廷说什么,唐家就率先出手,执行家法,当时,唐居中的父亲,带领着唐家的家臣,离开鄜洲,清理门户,最后在归州找到了唐三郎,双方展开了一场厮杀。

手足相残,那一场大战的规模很大,战况极其惨烈,唐居中父亲带去的数十位家臣,有一大半折损在归州,而唐居中的父亲更是因此失去了一条手臂,最终还是他亲手斩杀了这位家族当中最耀眼的成员。

在斩杀唐知理之后,唐居中的父亲亲手提着弟弟的首级,进入长安负荆请罪,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

其实,皇宫内出现的巫蛊之祸,跟唐知理没有半点关系,他认识的巫蛊教的人,也没有参与其中,虽然他没有参与其中,可跟敌国之人交好,本身就是大忌,往小了说,是这人是非不分,往大了说,这就是叛国。

事情发生之后,很多人都对唐家的做法很是震惊,大义灭亲可不是谁都可以做出来的,尤其是剿灭的还是家族当中最杰出的弟子,下达这个决心的人,该有多大的魄力啊。

然而,事实证明,唐家当时的抉择是正确的,虽然唐家这些年来,在官场进展不顺利,又始终远离兵权,可是,要说真的一点儿牵扯都没有,那是绝无可能的,在唐居中爷爷那一辈,唐家其实在鄜洲军当中,也有了自己的嫡系,只是这件事做的异常的隐秘,至于唐家为何这么做,那就不得而知了。

皇帝难道不知道吗?

当然不可能,只是,这么多年来,唐家都安分守己,而历代唐家家主,都保持着无为,既不做事儿,也不犯错,让人找不到理由动他们,而唐知理的出现,恰好就给了皇帝出手的理由,只是,还不等皇帝出手,唐家就自己解决了这件事。

唐家不但当众诛杀了唐知理,还把其逐出家族,从族谱上抹去名字,死后不得入祖坟,其首级就埋在鄜国公府地的大门前,其做法不可谓不狠辣,除此之外,唐家还主动把唐家在鄜洲军当中的嫡系全都卖了。

唐家把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让但是的炎惠帝根本找不到继续下手的理由,只是敲打训斥了一番,就此作罢,至于鄜洲军当中那些嫡系成员,下场就无需多说了。

可以这么说,当年若不是唐家老爷子当机立断,第一时间选择出手的话,唐家是否还存在,鄜国公还有没有,就很难说了。

除了唐知理之外,唐居中的父亲,在炎武帝参与夺嫡的时候,也差一点儿卷入其中,不过,有了之前的教训,这一次,唐家没有参与其中,而事实证明,这位四品后期境界的独臂家主,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而到了唐居中这一代,就变得更加的低调了,然而,家族大了,总会出现一些老鼠屎的。

唐居中之所以着急从桑落楼赶回家,就是为了处理一件家务事。

唐居中在离开桑落楼之后,第一时间赶回鄜国公府,当轿子在门口停下的时候,不等仆人掀开帘子,这位老人就大步走出轿子,然后站在府邸门口,先是抬起头,看了一眼府邸上方鄜国公府四个大字,然后就低下头,看着脚下,那里正是埋藏唐知理头颅的地方,随即,他的目光又看向门口的两个大石狮子,眯起眼睛。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这座鄜国公府,除了在门口埋了一个头颅之外,在这两个大石狮子当中,还有两颗头颅,他们都是曾经唐家最杰出的弟子。

停顿片刻,唐居中就大步流星的走入家门,然后直奔书房而去,一路上的仆人丫鬟,看到脸色不善的唐居中之后,大气都不敢喘,纷纷退让到一边,低着头,希望唐居中看不到他们。

在唐家,家规是很严的,不单单对家族成员严苛,对这些下人更是苛刻至极,当然,只是在规矩上苛刻,凡是在鄜国公府做事的人,福利待遇还是很少的,很少出现因为一些小事儿,而随意打杀下人的事情。

唐居中没有理会这些下人,径直走向书房。

当来到书房之后,唐居中挥了挥手,示意身边的管家离开,而他自己则站在门口,深呼吸一口气,推开房门,然后就走了进去,而此时,书房内正坐着两男一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