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大炎不良人 > 第五百六十五章 名扬长安

大炎不良人 第五百六十五章 名扬长安

作者:鬼缔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3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

这段时间,长安变得格外的喧嚣和热闹,或许,长安本来就很喧嚣,只是这段时间,它因为某些人,某些事儿,喧嚣增加了几分而已。

慧法小和尚的佛法高不高,世人不知道,但见过他的人,都知道此子长得是真好看,那锃光瓦亮的小光头,宛如女子般清秀的长相,还有那身雪白的袈裟,都将其衬托的无比的超凡。

都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慧法真的很超凡,每天去听他讲经说法的人很多,其中,又以女子居多,听不听得懂,没有关系,只要看到人就足够了。

一个王朝的风气,往往跟一个王朝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就像大炎王朝崇文尚武,从其建国开始,这种风气一直影响着每一代人,很多人想要出人头地,从文,从武都是可以的,两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再比如前朝,大秦王朝,就是崇武抑文,从其统治中原开始,一直到其走向末路,这近千年来,大秦王朝的战火从未停止过,虽然名义上中原归秦朝统治,可实际上,整个中原被切割成了无数块,有很多诸侯和王国存在,完全是一种藩镇割据,诸侯并起的时代。

当年,大炎王朝只是中原东北的一个小小的王国而已,或者说,它连王国都算不上,勉强能称之为一方诸侯,一个在边关镇守数百年,跟敌人厮杀了数百年的族群。

如果寻根溯源的话,炎高祖的祖上曾经还是前秦的将军,其最高的官职做到了大将军,当然了,前秦的大将军并没有大炎王朝那么之前,一个杂号将军都敢自称大将军。

可能没人知道,或者说没人敢提起的是,现如今大炎王朝皇室一脉,其实是流徒,他们是被前秦流放到东北,直面北蛮的邢徒。

在前秦建国,一直到其后期,前前后后,曾经多次迁徙人口去往东北,每次迁徙的人口也不尽相同,多的时候有几十万,少的时候有几万,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罪人之后。

罪人,这是一个贬义词,也是罪恶的代名词,至于他们到底犯了何罪,罪过到底是什么,很难一言概之,因为说他们有罪的,不是王朝的制度,不是百姓,而是那些位高权重的武将和宦官,他们说一个人有罪,那这个人就有罪,不单单他自己有罪,他的家人,他的亲朋好友,他的家族都是有罪的。

大秦王朝不是统治期间最混乱的王朝,相对于北蛮、西域这些异族人入驻中原,建立起来的王朝而言,大秦王朝还是相对比较安稳的,可如果抛开那些异族人建立的政权,单单只谈论中原人自己建立的政权,秦朝统治时期的混乱,不敢说稳居第一,至少可以排进前三。

至于第一是谁,毫无争议的自然是武朝了。

秦朝因为尚武,武将在朝中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在很多治国方针和策略上,武将的话要比文官有用的多,而这也导致,秦朝的征战从开国到灭国,他们始终都在征战当中。

历史上,秦朝发生过无数次藩王谋反,武将谋反,内地起义,其次数之多,频率之高,让史学家都不由得咂舌,而更让人津津乐道,倍感好奇的是,不管叛乱再如何的频繁,秦朝的统治始终都在,而且统治了中原数百年,才被推翻,走向末路。

人们对秦朝的印象比不算好,除了跟其统治期间,战火不断有关,最重要的是,赋税很重,兵役、劳役也很重,;另外就是寻常人家想要出人头地很难,现在人们常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放在秦朝实用,却也不那么实用,武将才是高于一切的存在,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成为军人是最好的选择,而想要依靠战功走向巅峰,那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战争,才能做到,而如此一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就出现了。

武将越是想要出人头地,就越是得发动战争,而越是发动战争,百姓就过的越苦,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但是,秦朝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秦人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在于他们尚战,也善战,作死也敢死。

除了秦朝末期的时候,有文官和武将选择投降大炎王朝之外,在其统治的数百年时间里,秦朝无降者。

纵观历史,遍读史书,就会发现一件极有有意思的事情,从第一个王朝武朝建立一来,一直到大炎王朝,其中王朝众多,而唯一举国上下无降者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武朝,还有一个就是秦朝。

武朝没有降者,所以武朝被灭之后,武夫一脉直接被踢出了修行体系,成为了仅高于江湖人的匹夫而已,秦朝没有降者,所以秦朝在灭之后,他们只能退居南夷,苟且偷生,最终消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但是,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或者说想不想承认,武朝也好,秦朝也罢,他们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敢死。

在秦朝建立王朝之前,与诸国首战,风雨飘摇之际,秦人无降者,与北蛮作战,秦人无降者,跟荒人作战,秦人无降者,跟西域人作战,秦人无降者,跟海外蛮夷作战,秦人无降者,跟南夷人作战,秦人无降者......大秦建国数百年,慷慨赴死之辈数不胜数,说死就死之人比比皆是。

秦朝在历史上,曾经留下了几笔浓墨重彩的痕迹。

秦朝建国之初,四方刚刚平稳,百废待兴之际,北荒派遣一位使者,进入中原,抵达长安,挑衅秦朝,秦太祖一怒之下,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灭国风险,耗尽国力,展开了历史上最远的一次北伐。

要知道,当时的秦朝刚刚建立,正是需要休养生息之际,而北荒那个时候,也正是兵强马壮,连北蛮对其都要退避三舍的存在,可秦太祖还是一意孤行选择北伐。

这场仗,从决定打,再到开打,然后再到结束,前前后后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在此期间,秦朝换了三位皇帝。、

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无数的秦军开始开拔,那时候的秦朝全国的军队加起来,也不过区区百万而已,可是,为了这次北伐,秦朝整整动用了八十万的军队,征集了数百万的农夫徭役。

秦太祖御驾亲征,死于北伐途中,太子于军中继位,其根本都没有回长安继承大统,在其刚刚继位,就继续带兵北伐,一路横推过去,直接打穿整个北蛮草原,兵峰直指北荒。

第二任皇帝,死在了北荒边境,其弟继承皇位,也是在军中继位,继续北伐。

这一战,北蛮被打的七零八落,秦军所过之处,北蛮纷纷避让,这一战,北荒被打的逃亡极北之地,至于北荒首领的首级,被秦军从北荒带回长安。

这一战,死了很多人,北荒近乎灭族,北蛮部落十去七八,但是,伤害最大的还是那八十万秦军,八十万的秦军,最终活着从北荒回到中原的,至于八万人左右,有数十万人客死他乡。

可是,损耗如此之大的秦朝,在很多人,尤其是后世人看来,根本不值得去打的这一战,却在秦人眼中,认为它是值得的。

那时候,秦朝建国不久,各方诸侯和藩王才刚刚平定,此时各种起义和反叛,还没有彻底平息,就开始北伐,实属不智,而且还是皇帝御驾亲征,在北伐北荒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皇帝不上朝,可整个王朝却运转自如,堪称奇迹。

在秦太祖北伐的时候,不是没有人反叛军想要趁机攻克长安,继承大统,可是,却无人选择这么做,不是那些反叛军的将领不想这么做,而是那些中低层将领,还有那无数的士卒,用他们订立在原地的步伐,默默地告诉这些将领,他们的选择。

朝堂二十年无皇帝出现,可中原却维持了近二十年的安宁。

当时的长安,曾经流传这么一句话: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也!

举国北伐北荒,是秦朝在历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之后的崇佛、崇道,再到灭佛、灭道,也在史书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秦朝的国教是道教,儒家虽然也能在中原立足,可相对于大炎王朝儒家的地位,秦朝时期儒家的地位是很低的,别说跟道教比,就是跟佛门比,都有所不如。

秦朝统治期间,曾经引进佛教,然后,就在佛门在中原遍地开花的时候,秦朝又突然展开了灭佛行动,让佛门多年来,在中原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而佛门在中原的诸多寺庙佛像,几乎是在灭佛行动展开之后,一夜之间被砸毁。

佛门如此,道教也如此。

在秦朝的中后期,道教不甘心只担任国教,开始插手朝政,而作为相辅相成的两方势力,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翻脸,灭道行动也由此展开,无数道士人头落地,无数道观被拆除,而仅剩的道士,也不得不远走海外。

当然了,秦朝不但灭佛,灭道,在其后期的时候,还曾经灭儒,天底下的读书人,尤其是儒家子弟,在那场浩劫当中,遭受重创,而这也是为何儒家会选择大炎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秦朝,很多人对其的评价是暴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常年征战,战火纷飞的王朝,在其走向灭亡的时候,却还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慷慨赴死。

上至皇帝,下至残疾的宦官,在炎军攻克长安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赴死,哪怕曾经跟秦朝打生打死很多年的南夷,也在那个时候,选择出手相助。

近千年过去了,秦朝已经成为了前秦,成为了史书上一个名词而已,可是,秦朝对炎朝的影响,却始终存在。

炎人尚武,哪怕有儒家的存在,炎人骨子里的那种尚武因素,几乎跟秦人是一脉相承的。

在黑木崖大战结束之后,炎武帝选择三线作战,北伐、南下、西征,看似极其不理智的行为,却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在秦嘉涆带领二十万大军西征的时候,哪怕其兵败身亡,将二十万将士葬送在了西域,对其咬牙切齿,怒骂不止的人大有人在,可是,却极少有人说炎武帝不该西征。

对于那些战死在西域的豪门子弟,不管他们之前如何的纨绔不堪,嚣张跋扈,可是,在他们战死之后,不管他们是主动战死的,还是被动战死的,在大势已去,身陷重围的时候,那三千子弟兵,却极少有人选择投降,中原人在说起他们的时候,不但没有觉得他们不堪,反而觉得他们是英雄,尽管这个英雄身上充满了这样那样到底缺点,可他们就是英雄。

在殷元魁带领三十万西征军西征的时候,不管是炎武帝,还是文武大臣,亦或者给他们送行的长安百姓,最大的一个要求,那就是手刃叛将申屠侯的项上人头。

因此,当申屠侯被杀,人头被送回长安的时候,长安进入了狂欢时刻,而之前那些想要撤兵,想要停止西征的人,在这一刻统统选择了闭嘴。

相对于秦朝眼里揉不得沙子,大炎王朝要温和许多,可能是在儒家的影响下,炎人是一个容忍度很高,包容心很强的人,可是,对待降者,尤其是对异族人投降的人,他们是极难包容的,或者说,他们是不会包容的。

许一凡一直有一个问题搞不清楚,燕王明明有能力谋反,也可以谋反,为何他迟迟不谋反,在西征军跟西域联军打生打死的时候,他们最多是作壁上观,却始终不阻拦西征军的各种战略部署,也不曾背后偷袭西征军,甚至在殷元魁选择死守康城,迁徙百姓的时候,燕王还有意无意的帮助他们。

如果异位而处,许一凡是燕王的话,估计他在西征军跟西域联军陷入鏖战的时候,就选择了谋反,许一凡想不明白,燕王为何要这样做。

其实,许一凡不明白,很多炎人却明白,尤其是炎武帝他很明白,在西域联军没有被打败之前,或者说,在西域联军还有能力入侵中原的时候,燕王是不会谋反的。

这个问题,许一凡很难明白,或者说,他明白却很难理解,因为他并不是纯粹的炎人。

长安人,或者说炎人,他们都有很强的包容心,哪怕此刻西域跟炎朝正在交战,慧法作为佛门的佛子,出现在长安的时候,并没有人选择去刺杀他,明明很多人都知道,慧法来长安,是代表佛门来谈判的,来进行博弈的,可始终没人把这件事太当一回事儿。

长安百姓对慧法并不排斥,当然,也不会过分的接纳。

对待慧法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待李璇玑了。

在慧法和李璇玑在长安各自传道的时候,人们谈论最多的,其实并不是他们,而是那个叫许一凡的年轻人。

许一凡整个名字,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他们耳边,在很早之前,百货楼在东海城建立的时候,许一凡整个名字,就随着百货楼的货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是,不管百货楼如何在中原遍地开花,人们对其的印象都只是平平淡淡,可是,随着西北的邸报一份接着一份传回长安的时候,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年轻人了。

孤儿、商人、叛将之子、疑似皇子......这些身份都成为了人们在谈论他的时候,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更多人谈起他的时候,最先提到的是,许一凡是炎人。

佛子慧法固然在西域很尊贵,可这里不是西域,李璇玑固然是道教百年难得一见的道种,可这里也不是海外,这里是中原,是长安。

在慧法和李璇玑各自传道之际,两本曾经不为人知的书刊出现在长安的大街小巷,一本名曰《红楼梦》,一本名曰《挪威的森林》,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之前名不见经传的诗词被编辑成册,跟着这两本书一起售卖,当然,还有东海城四季楼那津津乐道的九大残联,也豁然出现在这些书刊之上。

有人在帮许一凡扬名,至于这个人,或者说这伙人是谁,长安百姓并不在乎,他们在意的是,原来我大炎王朝内也有如此年轻的天才少年,虽然其不是儒家子弟,可他毕竟是炎人,一个上马可战,下马可经商,还懂得诗词歌赋之人,是相当的了不起的,更重要的是,他还年轻,比慧法和李璇玑还要年轻。

慧法和李璇玑固然被人尊崇,可那是因为他们是修行者,他们代表的不单单是他们自己,他们还代表着佛门和道教,而许一凡呢?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无法习武,更无法修行的普通人,相对于那些神秘的修行者,像许一凡这样的普通人,反而让人倍感亲切,因为他看得见,摸得着。

此时的长安,气氛很古怪,表面上看是慧法和李璇玑在斗法,实际上,是三足鼎立的情况,还有一人参与其中,只是这个人还未曾来到长安。

这种感觉很怪异,却又很正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