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大炎不良人 > 第五百二十七章 长安局势

大炎不良人 第五百二十七章 长安局势

作者:鬼缔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3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许凯歌主动放弃北宛城,童真他们进入北宛城之后,西征军的北方也逐渐从混乱走向了安定。

童真亲自坐镇北宛城,在派出秦之豹去救援许一凡之后,他则抓紧时间收编俘虏,把他们融入到西征军的队伍当中。

除了童真沿途收编的俘虏,还有北宛城的俘虏之外,童真还派出了秦赋,带着两千人去北宛城的后方收拢各种逃兵。

如果放在往常,这些被打算的将士,往往都会被清算的,尤其是这些曾经叛离西征军的将士,都会得到严惩的,但是,现在西征军正是缺乏兵力的时候,对待这些逃兵、溃兵、散兵,童真一改之前的血腥凌厉手段,转而以怀柔的手段去针对他们。

不管是许凯歌的兵马,还有燕王军的兵马,说到底,他们都是大炎王朝的兵马,可能因为立场不同,阵营不同,从而走向了对立面,可这不影响他们被收编。

童真在打仗方面,悍勇无敌,在治军方面,也是极有手段的,在恩威并施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俘虏都被他暂时降服了,为了不让这些人继续滋生其他的想法,在暂时收编他们之后,童真就把这些人送往了康城,让他们参与到康城的守城战当中去。

这些俘虏可不少,前前后后加起来,有近三万人呢,这可不是小数目,送到康城,恰好解决了西征军现在的窘况,尽管很多人不想去康城,也不愿意去康城,然而,这已经由不得他们了。

童真只给了他们两个选择,要么死,要么去康城守城,前者是立刻死,而后者可能会活下来,相对于前者,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后者。

为了把这些人送往康城,童真手上没有那么多的兵力,他没有,可石族有啊,童真在跟石族的族长和几位长老商量一番之后,就让石族的军队和童真的军队,一起押解这群人去往康城。

只是押解俘虏去参战,他们自己又不用去打仗,还能借此跟殷元魁见上一面,磋商和落实石族跟许一凡的交易,这点儿小事儿就不算什么了。

许一凡和许凯歌的先后出现,让童真暂时松了一口气,最终,许一凡还是活下来了,不过,他却不敢大意。

营救许一凡的事情,暂时只能交给秦之豹去做,而童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石族人要安排,暂住在北宛城,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北宛城本来就有北宛国的百姓和居民,在许凯歌叛离西征军的时候,北宛国的人并没有彻底的站在谁那边,他们是谁的拳头大,谁的实力强,就站在谁那边,对与错很难说,童真特没有为难他们。

北宛城虽然是小国,又是独立王国,是值得争取的盟友,如果能得到他们的帮助,那自然最好,就算得不到帮助,只要他们别搞事情,也足够了。

安抚和稳定北宛城的百姓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安排石族人的居住,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除了这两件事之外,趁机收复北宛城周边的村镇城池,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虽然这些地方对于战局走向,暂时没有什么好处,却也没有什么坏处,能占据那自然最好,至少,可以给西征军提供更多的纵深。

北宛城这边的战斗,在很大程度上,给西征军带来了极大的内耗,但是,也因为这件事,使得西征军趁机把后方彻底的掌控下来,也稳定下来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西征军的后顾之忧,这算是坏事之后的好事儿了。

北宛城的战斗结束了,康城的战斗却逐渐升级起来,眼看着战局越来越惨烈,百姓迁徙的事情,也逐渐加快了脚步。

北宛国既然已经灭国了,而北宛城又被西征军占领了,这里的百姓肯定也不能继续居住了,向东迁徙是肯定的,相对于其他地方百姓迁徙遇到的阻力,北宛国百姓对于迁徙这件事,并不抵触,反而很兴奋。

其实,北宛国的居民早就想迁徙了,可惜的是,大炎王朝不肯接纳他们,不单单是大炎王朝,西域和北蛮都不愿意接纳他们,因为在这三国看来,北宛国一个赔钱货,谁沾上都要赔本。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想要进一步稳定西征军的后方,像北宛国和石族,都是争取的对象,因此,在进入北宛城的第三天,童真就开始着手他们的迁徙工作。

有了这些人的加入,给童真的迁徙工作增加了不小的负担,但同时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不管是北宛国的人,还是石族的人,在得知童真的迁徙任务遇到阻力和问题的时候,他们主动帮忙。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向大炎王朝展现他们的价值,另一方面还是为了他们,因为他们距离西洲最远,迁徙是最后才开始的,如果前方的人迟迟迁徙不完的话,那一旦康城失守,西征军败了,西域联军过来之后,他们就会首当其冲,说不定会被西征军给抛弃的,他们可不想被抛弃,与其说他们是在帮童真,不如说他们是在帮助自己。

不管是因为什么,在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和帮助之后,整个迁徙工作,进行的相当顺利,大大的提高了效率,这算是一个好消息。

好消息有了,坏消息也接憧而至。

首先,许一凡虽然在之前的战役当中,并没有殒命,但是,他却遭到了许凯歌的追杀,从沙堡镇一路逃往了碎叶镇,当许一凡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反而继续往西。

根据秦之豹传递回来的最新消息,六月九号,许一凡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成功的穿过了碎叶镇,而追杀许一凡的许凯歌,却在碎叶镇跟耶呼弟展开了一场大战。

这一战,双方两败俱伤,最后还是在秦之豹带着大队人马赶到的时候,耶呼弟选择了撤退,西征军趁机占领了碎叶镇。

在这一战之后,许凯歌的五千人,只剩下了两千余人,可他却在耶呼弟撤退之后,并没有放弃追杀许一凡的决心,他带着这两千余人,穿过了碎叶镇,深入西域,继续追击许一凡。

秦之豹本来也打算追上去的,可是,耶呼弟在撤退没多久之后,就带着数千人,再次杀了回来,秦之豹被迫子啊碎叶镇跟耶呼弟展开了数次激战,最终,耶呼弟不敌败走,秦之豹也被迫留在了碎叶镇,至于许一凡和许凯歌,在他们离开碎叶镇之后,就此失去了消息。

其次,之前为了营救许一凡,殷元魁让宁致远带领三万人,率先挑起跟燕王军的战争,宁致远不负众望,带着三万人一路杀了凉州腹地,距离凉州城,也只有百里之遥,可最终,他还是被迫后撤,重新回到了凉州和西洲的交界处,展开了对峙。

燕王虽然起兵,却并没有造反,殷元魁此举给了燕王一个很好的由头,燕王借助此事,大做文章,不单单在凉州和庭洲,说朝廷如何对不起他燕王,还多次写信送往长安,质问炎武帝为何要如此对待他这个叔叔。

这件事在发生没多久之后,就传回了长安,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朝野上下就这件事,分为了三派,有人站在了燕王这边,有人站在了殷元魁这边,有人则选择了观望。

站在燕王这派的,大多数都是朝中老人,他们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就在朝中为官,跟燕王的关系本来就不错,而之前提出以安抚为主的建议,就是他们提出的。

当然了,在这些人当中,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比如李建业和李建泽的人,都在其中搞风搞雨的。

站在殷元魁这边,大多数都是武将,殷元魁是大将军,虽然其常年待在东方,也极少参与作战,可是,在许淳作乱被诛,秦嘉涆战死的情况下,大将军所剩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不站在殷元魁这边,还能站在谁那边?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作壁上观,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冷眼旁观,看着这两方撕逼,说到底,这件事最终怎么处理,还是得看炎武帝的意思。

对于这件事,在北宛城事了之后,炎武帝终于做出了决断,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一方面下旨斥责燕王拥兵自重,一方面下旨斥责殷元魁擅自对藩王开战,虽然圣旨上的言辞很是严厉,但是,明眼人都看的出来,炎武帝这是不打算深究。

至于炎武帝到底是真的不打算深究,还是权宜之计,那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因为这件事,西征军和燕王军彻底撕破脸皮了,燕王拥有十余万大军,就是不去支援西征军,而西征军也在凉州和西洲边疆,驻扎了重兵,双方再一次回到了之前对峙的局面。

最后一个坏消息,来自长安,其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儿,可是,其造成的影响却很大,大到足以动摇大炎王朝的国本。

这件事就是慧法小和尚出现在长安,还有李璇玑从福州一路北上,进入长安说起了。

慧法小和尚,年龄不大,辈分却极高,地位也很超然,他是西域佛门的佛子,在两军交战之际,他进入长安,觐见了炎武帝,当着大炎王朝文武百官的面,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西征军撤兵,并且归还西域其所占领的疆域。

第二,赔偿被灭六国的损失。

第三,允许佛门进入中原传教。

要求虽然不多,却都格外的重要,对于这三个要求,炎武帝没有说什么,文武百官却坐不住了,对于其提出的三个要求,都予以否决。

西征军占领的十八城的疆域,是前线将士用数十万性命和鲜血换来的,怎么可能归还,炎朝官员不但不打算归还西域这十八城,他们还提出要西域再割让十八城,最少十座城池,西征军才肯撤军。

关于第二个要求,赔偿西域损失,更是无稽之谈,向来都是成王败寇,西域自己没有守住国土,只能怪自己能力不够,赔偿是不可能赔偿的。

当然了,要赔偿也可以,是西域赔偿大炎王朝,而不是大炎王朝赔偿西域。

至于最后一个要求,满朝文武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传教是不可能的,中原向来都是独尊儒术,不可能让佛教出现的,另一部分则认为,传教这件事是可以商量的,只要西域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那传教这件事是可以的。

然而,慧法的态度却很坚决,他就这三个要求,不会改变,要么大炎王朝答应,要么就继续打下去,西域自己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

面对如此强势的慧法,大炎王朝这边的态度也很强势,要么西域答应要求,要么就打下去,谁打赢了,谁说了算。

于是,双方就此展开了拉锯战,而慧法小和尚,自从上殿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殿,他在长安的客栈住下了。

住下之后,慧法就开始每天在客栈讲经说法,吸引了不少长安的百姓去旁听围观,看样子,他是打算就这样耗下去了。

对于慧法的这个举动,有不少官员是反对的,纷纷上奏,让炎武帝下旨,不让慧法讲经说法,只是,这个要求并没有被炎武帝采纳,他任由慧法在长安讲经说法,冷眼旁观。

除了慧法小和尚的事情之外,李璇玑也在不久之后,进入了长安,他也觐见了一次炎武帝,相对于慧法的强势,李璇玑就温和了许多,他提出的条件不多,就一个而已,但是,这个要求却比慧法的要求还要过分。

李璇玑提出,让炎武帝立道教为国教,只要立道教为国教,那道教在福州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大炎王朝,看似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很多人都觉得此举不错,是个好办法,然而,李璇玑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朝中重臣的一致发对,其中以儒家子弟反对的最为激烈。

儒家反对立道教为国教,这很正常,毕竟,儒家不单单跟佛门不对付,跟道教也是不对付的,儒家帮助大炎王朝立国,都没有被封为国教,道教凭什么被立为国教呢?

当然了,儒家虽然不是国教,可儒家在大炎王朝的影响力,丝毫不比皇权差多少。

让很多官员想不通的是,那些朝中重臣也纷纷反对此事,越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越是态度鲜明。

然而,不管是对佛门的要求,还是对道教的要求,炎武帝的态度始终都很模糊,既不拒绝,也不答应,就那么放着,这让文武百官开始惊疑不定起来。

李璇玑跟慧法小和尚一样,在上殿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上殿,他也在长安住下了,而居住的地方,恰好就在慧法小和尚的对面。

慧法每天讲经说法,李璇玑每天也传经布道,两个人谁也不见谁,可是,他们的博弈,却已经开始了,在这段时间里,长安城的百姓,顿时有了热闹可看,上午去听佛法,下午去听道法,十分的有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翰林院和国子监的读书人看不下去了,都说书生意气,作为大炎王朝本土的学子,他们怎么可能让道教和佛门的人在长安嚣张呢,于是,他们主动找上门,跟慧法和李璇玑展开了辩论。

只是,出发点是好的,举动也没错,可是,别看慧法和李璇玑年纪小,他们的学识却很深厚,不管是翰林院的读书人,还是国子监的读书人,在几次辩论下来之后,都纷纷败下阵来。

从一开始的一日一辩,逐渐变成了一日三辩,而这个趋势,还在逐步增加。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儒家处在了绝对的下风,而佛门和道教不分伯仲,这就让很多人认为,儒家不如佛道两家。

当然了,作为儒家的代表,纵横书院的人还没有出手,长安城的百姓已经纷纷开始期待纵横书院的出手了。

在佛门、道教和儒家,就各自教义展开辩论的时候,一个人的重新复出,就显得悄无声息起来。

废王李建泽,在元符十六年,六月十号这天,正式从皇陵出来,这是炎武帝亲自下达的圣旨。

李建泽出来之后,还是庶人的身份,可是,他却居住在他以前的王府内,虽然时隔十余年,很多人都把此人给遗忘了,然而,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在第一时间去看望他,这其中就包括长公主李钰凝,仆射房巨鹿,宰相徐肱。

李建泽出来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长安,这使得本来就混乱不堪,局势不明的长安,变得更加的云波诡异起来,没人知道炎武帝选择在这个时候,把李建泽放出来,到底是为了什么,也不清楚李建泽的复出,到底会给未来带来怎么样的改变。

然而,长安城内发生的一切,远在西域的许一凡并不知情,他此刻正陷入了一生当中最大的危机,此刻的他,正在被许凯歌和西域联军的共同围杀,正疲于奔命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