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长安图 > 第一百一十四章 母凭子贵

长安图 第一百一十四章 母凭子贵

作者:高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35: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兴庆宫,李成器召见了高力士。

“这次内库收获颇丰啊!”

李成器笑眯眯问道:“高翁能否给我透露一下,汪东渡的财富有多少?”

“初步统计下来约有九十万贯左右。”

“才九十万贯?不止吧!他做海盗这么多年,又卖十年私盐,至少也应该有四五百万贯的财富吧!”

“如果加上不动产,是有这么多,他的堡宅修建就耗钱百万贯,还有十几座府宅,四十多家店铺,三座码头,七座庄园,还有两支船队,但这些不动产不可能全部归内库,圣上的意思,汪东渡的一部分财产还是要归王爷。”

李成器找高力士就是这个意思,找到税钱三七分,汪东渡和弥勒教的财富你内库却独吞,这像话吗?

李成器也有一个类似内库的私人财库,叫做聚库,当然也不完全是给他个人享用,一部分效忠他的皇族开支,他的子孙们的开支,妻妾外戚的赏赐,都要从这里面支出。

朝廷不可能划钱给他,他就得自己找钱,田庄、店铺、采矿等等产业都是他的财富来源。

盐枭和弥勒教敛财无数,他怎么可能让李隆基独吞?

“汪东渡的财富可以慢慢商议,那弥勒教的财富呢?”

“回禀王爷,弥勒教的财富其实并不多,主要是他们养八千军队耗资太大,还要养活几千教徒,从弥勒教那里只拿到了五十余万贯铜钱,不动产也不多,主要是盐场,但盐场已经被盐铁监无偿征用了,圣上的意思,拿二十万贯给王爷,不动产卖掉后,所获钱双方各一半。”

这个方案李成器还比较满意。

他又笑问道:“这次三十八郎回京,天子打算怎么赏赐他?”

“这次两个大案他都破了,包括姜师度灭门案,确实是汪东渡所为,人证物证确凿,三百五十万贯税钱也找回来了,圣上想和王爷商量,能不能破格升爵两级,封侯爵。”

给李琇赏赐多少钱都是小问题,关键是爵位,连升两级的话,需要摄政王批准。”

李成器沉吟片刻道:“才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就从男爵升到伯爵了,再升为侯爵,这是制度不允许的,当然,如果稍微修改一下制度,增添一条,立大功者可酌情连升爵位,有了这条规定,就算破格提升也有依据了。”

修改制度是需要政事堂表决通过才行。

高力士明白李成器的意思,把门槛拉高,必然是要条件交换。

“圣上的意思,如果王爷有什么要求,可以顺便一起考虑了。”

“呵呵!既然圣上这么说,我倒想起一件事,高翁也知道,我只有嫡长子能封亲王,但嫡长子自从封世子后,我的儿子实际上就没有亲王了,我希望再补一个亲王。”

李成器说得好像自己吃了亏一样,实际上,他长子李琎不仅是世子,同时还继承了宁王的爵位。

李成器就是想再给儿子争取一个亲王之爵。

高力士当然心知肚明,他笑问道:“不知王爷更看重哪一位王子?”

“老七李珣,他是我最精明能干的儿子,我曾经还考虑过让他为嗣,他现在是同安郡王,同安郡即舒州,我希望封他为舒王。”

“这件事咱家不敢做主,咱家会请示天子!”

........

李隆基听完了高力士的述说,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

他想到的不是李成器要给李珣一个亲王爵位,这个问题不大,关键是李成器为什么要给李珣一个亲王爵位。

这是不是意味着李琎世子地位不稳?

李成器或许是想增强自身的实力,再多一个左膀右臂,但他却没有考虑到世子李琎的感受,也没有想到过李珣的野心。

李隆基看到了一个机会,尽管这个机会还是若隐若现,但如果处理得当,它迟早会成为摄政王走向失败的开端。

想到这,李隆基道:“这次扬州大捷,如果没有皇兄的全力支持,朕不可能发兵,也不会有最后的胜利,皇兄的功绩不能抹杀,朕同意封李珣王爵。”

高力士又趁机道:“母凭子贵,三十八郎立下大功,他母亲是不是也可以提升地位?”

李隆基心中很清楚武贤仪的无辜,也让他内心对武贤仪很歉疚,这段时间一直喝着武贤仪的药保养身体,他也在考虑晋升她的机会。

自从摄政王李成器的势力退出皇宫,后妃封赏就和摄政王无关了,但李隆基又要考虑别的嫔妃的感受,尤其是武惠妃。

所以他就算想提升武贤仪也需要充足的理由。

高力士倒是提醒他了,这次确实是一个好机会。

李隆基沉思片刻道:“可以考虑封她为婕妤!”

高力士吓一跳,武贤仪现在只是六品宝林,宝林上面是才人,才人上面是美人,美人上面才是婕妤。

从六品宝林一下子升为三品婕妤,这不是太快了?

不过高力士心念一转,武贤仪并非提升,而是恢复,就算直接恢复为贤仪,也无可厚非。

估计天子原本是想恢复贤仪,但又怕宫里人反对,所以才缓一缓,先恢复到婕妤。

“陛下明鉴!”

李隆基摆摆手,“封赏都是小事情,朕最关心的还是元家的反应,现在元家很沉寂,既然没有来请罪,也没有抗议,就好像扬州和元家无关,爱卿想办法打听打听,元家究竟是什么态度?”

“微臣明白了!”

..........

元彪病倒了。

天子和摄政王的联手打击使元家在扬州的利益根基被完全铲除。

当然,元家在扬州还有不少商铺、码头,还有船队。

但这些商业利益代替不了靠权力攫取的利益。

但让元彪病倒的原因,是儿子元振不争气,竟然在关键时刻跑回来了,等于把扬州拱手送给了别人。

所以都尉马弘远被杀,扬州司马刘湛被停职调查,江都县令姜华、县尉吴文毅被革职,高邮县令王苗自杀身亡。

杭州刺史李晏被革职抓捕,楚州刺史于侑被调去柳州。

这一切都在短短几天内完成,如暴风骤雨一般,朝廷早有准备,就等着这个时机到来。

所以元振的逃回,使元家无法支撑江淮,瞬间土崩瓦解,让元彪怎么能不生气,当然就病倒了。

房间里,三子元晋在劝说父亲元彪。

“事已至此,父亲生气也没有用,关键是要找到原因,避免以后重蹈覆辙!”

元彪叹息一声,“还是用人不当,我看错了元振,以前是因为有幕僚谢耀宗在背后支撑他,所以显得他很能干,可一旦谢耀宗死了,元振懦弱无能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如果能早看到这一点,我就不会让他坐镇扬州。”

“父亲,我觉得还是我们经营扬州的方向出了问题,不该过于倚重盐枭、弥勒教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势力,尤其他们属于邪恶势力,很容易被朝廷抓到把柄,这次天子和摄政王动用军队在扬州大肆镇压,朝廷百官却没有一个支持元家,为什么?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啊!你说谁会反对镇压盐枭,打击邪教?”

“现在说这些还能什么意思呢?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办?”

“父亲,明面上咱们还得表态支持朝廷打击盐枭和弥勒教,要和它们划清界限,另外,元振上书辞职吧!朝廷没有直接罢免元振,就是在给咱们面子呢!我们不能不知好歹,否则迟早会大祸临头。”

这番话让元彪心里很不舒服,扬州是自己拥立之功应得的,当年没有自己率军阻止神策军入宫,怎么可能有夺门之变成功?这也是太上皇亲口允诺。

明明是摄政王翻脸不认人,找借口打击元家,现在却变成元家肆意妄为,他脸一沉,极为不高兴道:“他们要撤就撤,元振绝不会自己辞职,那就等于承认是我们的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