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忆之思远

晋庭汉裔 第一百四十一章 追忆之思远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9 20:23: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夜很快过去,第二日一早刘羡醒来,他都怀疑昨夜是否做了一个离奇的梦。但梦境是如此的清晰,他记得每个细节,再看到衣服上的雪泥点点,他才终于确定了,这并非是梦。

随行的众人陆陆续续醒了,大家并不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仍然是正常饮食,等待杨氏的回复。刘羡在内心斟酌过后,便以无事为由,给下属们放了个小假。然后把李盛和张固叫过来,说道:“你们拿上些东西,随我去见人。”

说罢,刘羡从队伍的行囊中拿了一筐鸡蛋,一些调料,还有一些打理须发的刀具,十来套衣服打包在一起。李盛、张固都莫名其妙,但见刘羡没有多说的意思,他们也没有多问,接过行李捆绑在马鞍的挂袋里。

然后刘羡就以射猎的名义堂而皇之地下山了,这次他走的是南边的正路,射猎带一些器具也不至于引人怀疑。但离开氐人的视线后,刘羡就率人离开了大道,按照昨夜的记忆,七拐八弯地朝那个小石潭处走去。

小石潭还在,一旁的洞穴也还在,刘羡走进去,篝火还在烧着,那些人也都还在,横七竖八地倒在篝火旁睡觉。

耿会此时已经醒了,他在篝火旁用木棍穿了四只剥了皮的兔子,正滋滋地烤着。见刘羡过来了,他顿时咧开嘴笑了,说:“殿下吃过了吗?”

“还没有,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盐,鸡蛋,还有一些衣服。大家一起吃吧,吃完了打理一下,把衣服换上。”

耿会听了很高兴,他连声说好,把还在昏睡的十来人都叫起来,大家听说有盐和鸡蛋,口水都止不住了,连忙围在一起,不知从哪取出一个一看就是自制的陶锅,然后用石头垒砌一个简易的灶台,将陶釜放在上面烧水,鸡蛋也紧跟着丢进去。

而带来的盐,大家也毫不客气地往兔肉上乱撒,刘羡一看就知道撒多了。但他们还是像没吃过盐一样,把鼻子凑到兔肉前贪婪地猛嗅,好像那是人间无比的美味。

等烤熟了,一人撕了一根肉腿,就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刘羡也分了一块。他咬了一口,果然很咸,但转眼四顾,发现大家都在大嚼特嚼,他也就能吃下去了。

随行的李盛和张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这些灰头土脸,有若猿猴的野人竟然是蜀汉遗民,他们一时愕然,话都有些说不来了。

而刘羡直接和耿会等人攀谈起来,昨日他只是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但还不了解他们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又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斗争的,他心中有一个猜想,一直隐隐地需要得到验证。

在场的人里,除了耿会外,其余人基本只是汉军的小卒,所以刘羡只能找他来解答疑惑。

他问道:“大家是从亡国后,就一直抵抗至今吗?”

耿会咽下一口肉,摇摇头说:“并非如此,殿下,我们是在景耀十一年起的事。”

“景耀十一年?”刘羡先是一愣,随即恍然,这是蜀汉的纪年,换算到晋历,应该是泰始四年的事情。也就是祖父刘禅投降六年之后了。

耿会继续说:“在亡国后的五年里,我们这些参过军的人,还有家里的家属,都被晋狗充作军奴,女人做些织活,洗衣,甚至被人淫辱,但至少还能勉强度日,可男的,要么去做背炭奴烧炭,要么去做铁官徒挖矿,每年都要死好多人。那些晋狗看我们不高兴,还会把人的手脚砍断了扔到街边乞讨。日子真是苦啊……”

刘羡听到这,已是沉默不语,但耿会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继续说道:

“殿下,自从陛下投降的那天开始,我们其实每天都想复国,何况是这么苦的日子,大家心里就更忿恨了。可陛下都投降了,我们又能怎么办呢?所以也没有别的路可走,我们就只能这么熬着。我们当时就想,如果陛下没投降,该有多好啊,就是死也甘心了。”

这时,耿会眼前一亮,他昂然道:

“可谁料有一天,诸葛思远公出现了,他带着十几个人闯到我们临邛,把关押我们的晋狗都杀了,说要带我们复国!”

刘羡一愣,说道:“诸葛思远?诸葛瞻?他不是战死绵竹了吗?”

耿会理所当然地道:“我们也是这么听说的,可是诸葛思远确实活着。我们看见思远公的时候,他身高八尺,面如冠玉,耳宽眼长,和我们祠堂里立的丞相像有八成像,这还能有假?”

“丞相像?”

“殿下还没见过吧?不止在成都有一座丞相祠堂,我们下面遇事不顺的时候,也经常祭拜丞相,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丞相像,也都知道丞相什么模样呢!”

“哦,原来是这样,您继续说,我继续听。”

“思远公和我们说,当年大将军战死以后,还有一支残军残存,他们逃了出去,复国大业还有转机。只是他们受了大将军的命令,在一直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等待什么时机?”

“不知道,就是等待时机。”耿会微微瞑目,叹息道:“思远公说,这就是大将军最后的命令,谁也不知道,这个等待时机是什么时机。”

“思远公随着这支残军等了五年,觉得这样的等待毫无道理,于是就又回到了巴蜀,说要带领我们创造时机。”

刘羡有些明白了,他说道:“他希望领着你们搅乱巴蜀,那支汉军就会响应他了。”

“是啊,他就是这么想的。他跟我们说,虽然折损严重,但那支残军仍然保留了上万甲士,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只要他们响应,一定能有所作为。我们也被思远公说服了。这么苦哈哈地做亡国奴,为什么不起来拼搏一把呢?于是我们就跟随他起事了。”

但刘羡知道这支义军的结局,他叹息说:“情况大概不是很顺利。”

耿会点点头,淡淡道:“还好吧,我们从临邛出发,召集乡亲,一个月内就召集了上万人,然后轰轰烈烈地去打江原。只要江原一拿下,就可以直接去打成都。若成都也被我们拿下,那当然就是蜀中震动,也就是复国的时机到了。”

“可惜,我们的武器装备实在太匮乏了,虽然人很多,但是没有武器,长矛都是临时赶制的,每个人一把环首刀都配不齐,就连箭矢,也要每个人自己准备,往往一个人也不到十发。最后城内仅仅用了六百骑兵,就把我们冲散了。”

“那一战我们最后只剩下四百多人逃出来了。思远公也险些丧命。还是一个他的好友赵岐穿了他的铠甲,引去了部分追兵,这才救了他一命。即使如此,思远公脸上还是中了一刀,从眼角一直划到嘴角,差点要了他的命。”

听上去,这是一场非常可笑的会战,义军一方满腔热血但毫无经验,想必晋军一方必然会将这些人视作愚昧吧。可刘羡却听得心中一紧,因为他知道,勇气和愚蠢有时候是一体两面的,可能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找回。

但抬头去看耿会,须发的遮掩下,他的面色非常平静,但刘羡知道,若非记忆如此深刻,回忆过千万遍,他是绝对不会做到如此冷静的。

“后来呢?”

“后来,我们就躲到青城山附近的楠木沟,在那里苟延残喘。思远公很不甘心,所以在山里过了两年后,他又带我们远走汶山,和当地的胡人打交道,那两年,他在各个部落间游说,又招揽无家可归的百姓,渐渐地,积累了有上千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与当地的一个胡女成婚,生下了南乔。”

南乔,指的就是这群队伍里唯一的一个青年,诸葛延。他一直在旁边旁听,见耿会说到此处,他昂起头,露出自豪的神情来。

刘羡也终于搞清楚了他的身世,心下感叹,再问耿会道:

“他不是安于平静的人,肯定不会这么安稳度日吧?”

耿会再次点头,回忆道:“是啊,好像是景耀十五年?那年山中遭了荒,他便说动了汶山的两个部落南下成都,颇有一番收获,甚至策反了即将对敌的牙门将张弘,说服他反水,以此刺杀了晋人派来的益州刺史皇甫晏。”

“当时真是形势大好,我们都一度以为,成功在望了。可张弘意志不坚定,他很快就后悔了,然后被赶来的王濬设计诱杀。随后王濬接任益州刺史,一面调兵平叛,一面花重金收买,那些原本与我们还算和睦的胡人都支撑不住,我们也就只好离开了汶山,来到了这里。”

虽然说得风轻云淡,但听起来,却是一段非常绝望毫无波折的历史。一次次努力,结果却好像往大湖里投石一样,除了溅起一点水花外,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为什么是这里?去陇上不更好吗?”刘羡感觉自己已经接近故事的全部了。

耿会像是做梦似的摇摇头,叹说道:“思远公说,当年大将军留下的那支残军,其实就停留在这儿。那时他其实已经几乎放弃了复国的念想,只是希望给我们这些人一个交代和归宿罢了。”

“就在这儿?!你们见到了?”

“不,没有见到。他和我说,来之前,他们确实停在这,可等我们来的时候,这里的人却走光了,全然不知去向。”

“思远公带着我们在这里反复打转,阴平、武都、天水、陇西、金城……那两年,能想到的地方,他几乎都找遍了。我们的人越来越少,走到最后,只剩下两三百人,可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找到。”

“到后来,思远公下了一个决心,他和我说,让我带着剩下这些人,好好活下去。他要去一个地方,去找一个人,去问一些事,或许很多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然后他就一个人离开了,同时把南乔托付给我。”

“我们就在这里等他,一等就是快三十年了,平日里躲避官府,藏身于山洞,身披苫褐鹿皮,种食些野粟,再就是设陷阱捕获野兽。这些年下来,两三百人,也就只剩下我们这十八人了。去年本来还有二十人,只有两个弟兄中了猎人的陷阱,也病死了。”

这就是事情的全部了。

得知所有经过后,刘羡有些茫然,他本以为会在这里得知所有真相,没想到却只是剥开了一层,仅知晓了王富的过往。

而根据老师和母亲的言语,他早就猜想到,或许那支姜维留下的汉军还存在,正在国家西北的某处等待他召唤。可眼下听来,这支汉军却不知所踪了,这合理吗?

他只能继续追问耿会道:“耿公,你觉得,如果这支残军还在,那会在什么地方?”

耿会苦笑着回答说:“这恐怕无人知道了,他们或许跟我们一样,还在某个山林中打转,只是阴差阳错没有被人发现。又或许已经放弃了复国大业,去到了更遥远的地方,遥远到没有人知道。又或许,他们只是单纯的山穷水尽,已经死绝了。”

“殿下,你愿意相信哪一种?”

用现实的考量来说,毫无疑问,彻底的灭亡是最可能的结局。即使往好了想,他们没有投降,逃到高原或者西域,也是一种出路。唯独还在某个地方等待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话,为什么他们会在这里凭空消失呢?

可刘羡不愿这么相信。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既然见到了这么多固执的人,他没有理由相信,那些等待的人就是叛徒和软骨头。所以他果断地回答说:

“耿公,我相信他们还在,他们一定还在!终有一日,我会找到他们的!”

这句话令所有人都感到振奋,他们紧跟着问刘羡说:

“殿下,你打算什么时候复国?”

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残酷,刘羡之前也没有想好,但这时候已经能够下定决心了。

“恐怕还要几年,但应该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了。”

刘羡起身对他们说道:“我还要回一趟洛阳,看来有些事情,我必须见到我的父亲和老师,才能真正问清楚。”

“然后等我斗倒了后党,拿到了刺史之位,就是正式准备复国的时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