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玄幻 > 我在大夏窃神权 > 第362章 柯黯然自荐

我在大夏窃神权 第362章 柯黯然自荐

作者:码字手痛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16: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晨钟敲响,朱门洞开,一位位朱紫衣顺着白玉拱桥,穿过宫楼玉宇,金銮殿中的金砖澄澈如镜。

在羽林卫的引导下,百官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随后大太监唱喏,羽扇仪仗之下,大夏圣上和天后登上御座,珠帘垂下,百官山呼万岁。

礼毕。

因为昨天是中秋佳节,所以一般八月十六的朝会上,大家也同样会先说一些吉祥话。

首先是各地上奏的贺表,而后是羽林卫禀告在外等候传召的地方官员,大夏圣上一一准许觐见。

而后今天朝会正式开始,到了议事阶段,墨渠就率先出列,“陛下,臣有事奏。”

百官们看向出列的墨渠。

知道墨渠要说什么的贾源长报以冷笑,并没有要阻止的意思。

因为他那篇文章一出,今天墨家说什么都是错的,墨渠之所以这么激动,除了对写文章的自己恨之入骨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用一个错误掩盖另外一个错误。

如果贾源长今天和墨渠在外面真的大打出手,甚至动用了修行手段,那么墨渠甚至敢今天在正午门前纠结墨家官吏和儒家官吏打一场,到时候就是墨家和儒家的学说道统之争。

虽然问题也很大,但至少比墨家想要‘天下人都服十二章’的问题小多了。

所以今天在外面,贾源长知道自己写了这篇文章,就做好了今天在正午门前被墨家出手打死的准备。

只要他不还手,墨家出手打死他,就不是道统之争,而是墨家做贼心虚!

所以看到贾源长没有还手,周铁戈就第一时间冲上去阻拦,墨渠也顺势退了下来。

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墨渠仍然不死心,这件事已经无法敷衍过,索性就只能够先参一本儒家居心叵测了。

御座之上,大夏圣上旒冕珠帘垂下,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说。”

墨渠整理了一下思路,“今日儒家《醒世报》上,贾源长公然发表欺君之论,请陛下惩处!”

大夏圣上看向贾源长,“你有话要辩解吗?”

贾源长出列,拱手道,“墨大人既然说我发表欺君之论,不如将我说了什么欺君之论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理不辨不明,何必藏头露尾!”

墨渠脸色涨红,贾源长就是笃定这句话不能够从他们墨家口中说出来!

周家朝堂之首,刑部侍郎长孙丹思忖了一息,越众而出,拱手道,“此大逆不道之言非我等臣子可以言,墨侍郎一向忠心为国,说不出这番话,臣倒是带了一份《醒世报》,请圣上御覧。”

“传上来。”

当报纸放在玉案之上,无论大夏圣上是否在早朝之前读过这份报纸,他都像是第一次读一样,看向贾源长的文章。

金銮殿上一片沉寂,大部分官员都准备好迎接圣上的雷霆之怒。

不少其他诸家的官员甚至略微抱怨起儒家和墨家来,好好的众正盈朝,天下太平,你们搞得这么难看干嘛。

这上面的欺君之言很直白,比梅清臣,李剑湖的欺君之言都要直白,不过大夏圣上读完,只是哂笑了一声,而后看向百官,“诸位爱卿,若天下人都想要服十二章,该如何治理天下?”

百官们听到这话,一片乌泱泱地跪倒在地上,唯有寥寥十几人站立,其中有三司,有儒家,有墨家的官员。

大夏圣上看向司民,“董爱卿,你作为司民,下理天下百姓,你来说,该如何治理天下?”

他这句话隐没了主语,没有说他该如何治理天下,而是问‘该如何治理天下’,那么就是要看百官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心目中,倘若真的有人想要让天下人都服十二章,那么他们就会说一个方法出来。

所以这个方法无论是对是错,都不能够说。

而且大夏圣上先问的董行书,而非问墨渠,就是因为他知道,虽然这篇‘天下人服十二章’的文章看上去是为了抨击周铁衣,田父的《论财货》,但本质上还是董行书为首的儒家对于他皇权的一次试探。

这个过程中曲解的意思他不懂吗?

他懂,他知道儒家曲解这意思,就是想要用这柄剑伤到他,让他迁怒周铁衣,所以现在他就直接将剑丢给儒家,让他们来答,你们究竟曲解到什么程度。

这和他当初面对梅俊苍上书的《君父无过论》,问梅俊苍‘为什么现在才上呈文章’是一个道理。

大夏圣上需要让下面人明白,他还没有昏庸看不清朝政,知道什么是党争,知道党争为什么牵扯到他。

他现在要问大臣,为什么你们的党争要牵扯到他。

这个问题比两人讨论的事情本身更重要。

因为这是臣权对于君权真正的试探和利用。

相反所谓的让天下人都服十二章,大家都知道这是危言耸听之举,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但却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上次梅俊苍答得很好,答非所问,但却又回答了问题,所以受了大赏。

董行书手持笏板,拱手道,“陛下,自圣人降世,及圣皇五百年之盛世,五朝五百年之乱世,臣从未听闻过有天下人服十二章的道理,因此天下人服十二章不足以治世。”

百官们即使跪着,也微微颔首,董行书这话答得不错。

从圣人降世到如今大夏,中间那么久的时间,天下人经历过真正的盛世,也经历过真正的乱世,但无论是被赞颂的盛世还是被厌恶的乱世,都没有天下人服十二章的道理,所以这个道理从根本上就不成立,也不用讨论这个不成立的道理下该如何治世了。

大夏圣上看向贾源长,“听到你们儒家魁首说什么了吗?这天下没有让百姓服十二章的道理,你写这篇文章,是何道理?”

贾源长拱手道,“臣也反对天下人服十二章这个道理,所以写这篇文章的道理,是怕有人的歪理邪说,传之天下,祸乱民心,以至于圣上再无法教谕百姓!”

大夏圣上看向贾源长,“是何歪理邪说?”

贾源长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份《墨者报》。

大太监上呈到御座之上,大夏圣上也像是第一次看一样,看了一遍上面的《论财货》,当看到那句‘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的时候,他眼睛微微眯起来。

平心而论,这句话不能够算是大错,结合周铁衣所作所为,这是一个能臣的施政理念,如果连施政理念都没有,那么也不能够称之为能臣。

但是这句话本身肯定了人的欲望,周铁衣不仅还不以为耻,反而在《论财货》里面大加赞赏,说天下之学皆不如他所学。

这句话肯定得罪了天下学派。

放在以前,这种绝对的孤臣,大夏圣上肯定要重用,这也是他之前几个月重用周铁衣,甚至破格提拔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不仅要考虑周铁衣施政于百姓,还要考虑周铁衣那恐怖的天赋!

如果仅仅只是修武的天赋,再高大夏圣上都会一笑而过,但现在是什么?

是争道统的天赋!

有了道统,就有了成圣之基。

以周铁衣的天赋,以周铁衣这番理论道统为根基,有成圣的可能吗?

有!

所以大夏圣上现在的忌惮比那句‘天下人服十二章’还要大。

大夏圣上抬头,看向跪着的文武百官,“都起来吧,巧了,朕昨天得到一份密奏,说的事情与此有关,今天刚好拿出来议一议。”

说罢,大夏圣上拿出一本奏折,递给旁边的掌印大太监薛明浩,让薛明浩读出来。

“论报纸弊端疏。”

薛明浩读了一个开头,起身的文武百官们面面相觑。

谁上奏的《论报纸弊端疏》?

百官们都知道在这次报纸兴办的过程中,周铁衣获取了最大的利益,其次是大夏圣上,但诸子百家其实也跟着受益,唯一出现亏损的是儒家。

但今天儒家才用《醒世报》做文章,显然他们也反应过来报纸的另外一种用法了,他们这个时候提《论报纸弊端疏》?

就在百官们疑惑的时候,他们也一心二用听完了整篇奏折。

奏折的内容很详实,用白话文写的!

大家瞬间将目标锁定在周铁戈身上,是周铁戈听从了周铁衣的命令,所以代写了这篇文章?

因为想要越过三司上密奏,只有通过几个有限的职位,其中一个就是‘御书房行走’!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恩宠性质的职位,就有上密奏的权力!

而后他们开始审视文章内容。

内容上这篇文章秉公而言,从百家兴办报纸,导致报纸数量激增,可能会导致每日印刷的报纸数量远远多于百姓能够购买的量,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而后又谈到报纸上的内容如果不加以审核,容易被神孽利用,其中还专门举了‘瞌睡虫案’。

最后就是百家可能使用报纸,成为互相攻击政敌的手段,最终反而忽视了报纸教化百姓的作用。

所以建议朝廷专门设立一个机构,就像是内务府以前管理邸报一样,管理审批天下报纸。

等这篇文章读完,百官们静默不语。

大夏圣上再次点出一个刚刚站立着的人的名字,“梅俊苍,你上奏的这篇文章,你怎么看贾源长说你老师周铁衣《论财货》是妖言惑众之事?”

梅俊苍在百官略显惊讶地目光中走了出来,拱手道,“吾师言论尚欠妥当,贾主事言论过于偏激,此乃报纸弊端,若放任此弊端,可以预见,若诸子百家皆自办报纸,不受约束,为祸根矣。”

人都没错,是报纸错了!

反正报纸又不会说话,不会狡辩。

不过百官们更多的是考虑这其中的深意,梅俊苍这篇奏折目的很复杂啊,大家竟然一时间判断不了这是在帮周铁衣,还是在夺周铁衣留下的根基。

大夏圣上微微颔首,看向百官,“你们来议一议,这报纸的弊端吧?”

三司微微抬头,看向旒冕珠帘后大夏圣上,想要知道大夏圣上真正的想法。

为什么轻轻放下?

儒家官员们看向董行书,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追咬。

司律青空规这个时候在心里一叹,就当还了那小子的人情,他越众而出,开口道,“国无法不行,这报纸是新兴事物,以前无法可依,臣请立‘报纸法’,以审查,考核,约束报纸一事。”

百官们脸色微变,特别是农家,阴阳家等有实力,正准备好自己家报纸的诸家,青空规这句话一出,不就是他们以后诸家的报纸都要归法家管吗?那他们以后还办什么报纸,只等着法家的《法治报》不就行了吗?

于是农部尚书难得地出列开口道,“司律此言极是,臣建议不仅要立‘报纸法’,朝廷也应该设立一个‘报纸司’,用以审查,考核,约束报纸。”

法家要立法条,而且有理有据,其他诸家都没有理由反对,但是立法条是法家的工作,执行法条的可不一定是法家的人啊。

所以农部尚书干脆就按照梅俊苍奏疏里面的建议,再立一个部门,用来管理天下的报纸,但是这个部门的人却不一定要是你法家的人了。

农部尚书这么一说,其余百家稍微思考了一下,也无奈地点头称是,这又是一轮新的权力斗争,他们其余的小家恐怕很难真正掌握话语权,只能够抱团取暖,不至于让自己没有一点话语权。

很快朝会上就达成了一致,应该设立一个报纸司,然后再立报纸法。

大夏圣上道,“既然诸位爱卿同意设立报纸司,那何人该司掌此司?”

百官们又经过一阵长考,他们目光在大夏圣上和梅俊苍之间逡巡,按理来说,这建议成立部门的人一般都会在新的部门中获得权力。

而梅俊苍之前就管着《天京报》,现在管着《法治报》,又是儒家圣贤的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俊苍天生就最适合管理报纸司。

但就在百官们都长考的时候,百官末尾,金銮殿外觐见的官员中有一人出列,“臣柯黯然自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