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花田闲居 > 第194章 多方筹备

花田闲居 第194章 多方筹备

作者:知牧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9 23:00: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隔天子书辛书一早上门向文氏报备他们的工作计划时,桑芮就已经离开青州城了,至于他的去处,没人知道。

纱罩作坊已经有了完整的筹备计划,接下来便是按计划执行,文氏按照和桑芮商量好的做了分工,子书、辛书负责选址、修整并招工、培训等工作,文氏和白氏则负责与桑芮提前联系好的为他们提供原材料的商家洽谈,并准备作坊的工匠、学徒等日后生活上的各项事宜。

子书、辛书不愧是训练有素,行动颇为雷厉风行,不过六七日,便选定了一处宅子,离范家饭铺有三个街口的距离,主要格局是一个三进的院落,西头带着个独立的偏院,正好符合桑芮的要求。

那宅子因为位置靠近城北贫民区,且带着偏院面积较大,主家一开始不舍得拆开来出售,越留越显得寒酸,想要卖个好价钱还要拿出不少银两来修整,反正也不缺钱花,就一直留下来了,留到如今,从外面看,还以为已经荒废了的,里面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连小偷都懒得光顾,多年没有住人透着一股萧瑟之气。好在主家建这处宅子时十分用心,四周墙壁、房屋等外表虽有些斑驳不堪,但都很坚固结实,稍加修整,用做作坊还是不错的。

子书辛书与文氏三人商定了,便与原主家签了契约,在官府落了户。工匠是事先托范家找好的,备齐了材料便开始着手修整。

于此同时,被派遣来的工匠和学徒也到了青州城,暂时先住在客栈,招工告示也贴出去了,作坊没有修整好之前,招工地点暂时借用了范家饭铺。有桑芮制定的一整套招工的流程与标准。再加上范家在城北的人脉关系,招工也很顺利。

文氏与白氏这边却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桑芮事先约好的原料供应商,竟然是青州顾家,但不是顾家主家,而是顾家二房,出面的便是杨子绘的丈夫顾云慕。

起初留兰还认为,顾云慕与杨子澄是好友,因缘巧合遇上杨子绘,两情相悦才成就了一段佳缘。回头想想,现实中哪有这么多浪漫的故事。顾家的内部争斗,更甚于易家:大房嫡长,地位在那儿摆着。老太太偏爱幺子,多有偏袒,顾家二房夹在中间尴尬位置,只能另辟蹊径,担此重任的顾云慕便选择了开设邸店。利用家中运输车队、船队的便利,提供给各地来的客商存放货物,同时自己也将各地的大宗货物运至青州城,再散卖至各商家,赚取中间差价。

杨子绘嫁给顾云慕,表面看来是高嫁。其实顾家二房能为独子选这样一个儿媳,所图恐怕是杨子绘在京城为官的大伯杨介恒,且杨子澄对顾云慕的生意多有助力。而顾二太太主动结交白氏,也不只是切磋绣技,关键还是听儿媳妇杨子绘说起文氏三人的诸多不凡之处,认定她们背后有贵人撑腰,才存心交好。

留兰虽然明白这些。但也没有感叹什么世事、人情,每个人都希望能过得更好。何况杨子绘的公婆都是良善之人,顾云慕对她也并非无情,真要认真算起来,也算是幸事了。

子书、辛书只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制伞作坊的所有修整工作,文氏白氏也提前定制了各式家具及各种生活用品,各方面都打理的十分妥帖,远道而来的三位制伞师傅对此十分满意,表示必当尽心尽力的工作。

按照桑芮的规定,新进的学徒必须住在作坊里的,好日夜用功,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师傅的考核。这次新进的学徒有十二个,都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制伞工匠带来的六个学徒每人分了两个,负责教授基础技艺,带他们入门。

两个月后,十二个新进学徒需要进行初步考核,通过考核才能留下来接受工匠的亲自教授,不能通过的只能选择做帮工或者离开。

另招了五个帮工,也都是乡下来城里打工的,吃住也都在作坊里。

桑芮规定,个人的事情必须个人负责完成,包括生活与工作。文氏原想着作坊里的活不少也赶得及,想给他们找个负责清洗打扫的老妈子,被子书、辛书拒绝了。文氏无法,只找了范兴来帮忙做饭。

范兴年纪大了,年前便把饭铺掌勺的工作交给了儿子范昆,只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搭把手。这两年饭铺的生意不错,他们一家对文氏等人一直感恩戴德,文氏既有所请,自然痛快的答应了。

子书、辛书与三位制伞工匠自然是要单独用餐的,至于学徒和帮工,留兰建议文氏空出厨房旁边的一间屋子,找木匠打制了一张能坐二十多人的长条案桌,并定制了三十套四菜一汤五个格子的饭菜托盘,供他们吃饭使用,也能同时吃到多样饭菜还便于清洗。子书辛书见到托盘后大呼实用,当下寄给桑芮,建议在所有作坊中使用。

白氏在筹备纱罩作坊之初便吩咐梁恩婷,散活暂时先不接了,另外多招了六七个绣技好的绣娘,加紧绣制香囊和罗扇,争取在纱罩有大宗订单之前存下一定的货量,到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压力一下子大了许多,梁恩婷未免有些紧张,把梁恩娟和余琳也叫到镇上帮忙,制作干花的工作就交给了小乔。正好赶上果园里也开始忙活起来,又将近农忙时节,短工不好找,梁怀谷、卫大和关华三人忙不过来,文氏同易安之商量了,托李家三兄弟和秦家在镇上找了三个家里没有田地、靠打短工生活的壮实小伙子做长工,才算应付过来。

总之,一时之间,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芳桂斋的杜掌柜知道他们忙得厉害,也让文泽和梁恩康暂时回来帮忙,跑腿、传话,清点货物,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留兰自然也没闲着,先是监督工匠按照她的想法挖冰窖。冰窖就挖在了前院西厢房前的空地上。出口设在墙角阴凉处,砌了台阶方便上下,地面铺了厚厚的青石板,四周墙壁上挖出了一排排的格子,四处都用青灰抹平了,干净整洁,因为她存的冰不只为了降温,还要入口的。

在此期间,洋芋和玉黍米的幼苗长势也十分喜人。每天一早一晚,文泽等人都按着留兰的吩咐把种着洋芋的大花盆搬进搬出。易安之对玉黍米的照料更为夸张,还特意指派了一个下人,专门照料玉黍米。那下人见他们家七爷对这些不怎么起眼的花草如此上心,还以为是什么奇花异草,每日尽心尽力的照料着,就差为之挡风遮雨了。

因着洋芋和玉黍米,留兰与易安之相处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每次都是他到了易记小食馆,再让人把她喊过去。留兰感觉这样最好,易家大宅,她是能不去就不去,让易安之到家里来,大家又都忙得厉害没空招待他。没的失了他的身份。在易记小食馆后堂,有时候陶掌柜不在,就她和易安之两个人。说话也随意一些,不会有人提醒她的言行举止合不合礼数。

留兰与易安之经过几番商量,已经达成共识,洋芋和玉黍米试种成功后,先不急于制作小食。收获全部用作种子,一季收货后再做打算。至于种植洋芋和玉黍米的地方。二人都同意选在梁石桥村。易安之在那里有一整片的山坡,只开垦了一小片种上了果树,大部分还保留了原态,挑着土质肥沃的地方开垦出一片来,种上洋芋和玉黍米便成。

洋芋和玉黍米茁壮成长后,留兰也发现了,洋芋和山芋差不多,玉黍米则与高粱米相似,估计生长习性应该也差不多,梁石桥村后的山坡,种的最多的便是山芋和高粱米,应该适合洋芋和玉黍米的生长。

选择梁石桥村种植洋芋和玉黍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里离青州城不远,便于洋芋和玉黍米收获后运到青州城,也不近,得益于如今消息流通的不便利性,洋芋和玉黍米种在那里,短期之内不会被人发觉,并不是想藏私吃独食,而是易安之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在做什么,尤其是自家的人。

据易安之所说,易家除了易老祖宗,竟然没人知道他在梁石桥村买了一整片山坡,还种了果园和枣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瞒天过海的,或许是品香坊和锦绣坊吸引了易家人的注意力,其中原因,也没必要深入探究。

与易安之接触的多了,留兰也了解了易家的一些消息,易家大爷易谦之中了进士,但是二甲末几名,按旧例恐怕会被外放,这当然不是易大老爷易伯襄想要的,目前正在京城奔走,希望他能留京为官,为此也花了不少银子了,颇有势在必得的架势。

留兰倒是希望易大老爷能够如愿,按易安之的说法,几十年来,易伯襄一直认定,他的商业宏图只有在京城才能得以实现,女儿易敏慧远嫁京城,易谦之留京为官,都是他举家迁入京城铺好的路,他既要财富,也要名望。如果他能如愿,待易老祖宗百年之后,易家大房离开青州城,易安之的压力自然大减。

易家二老爷易仲襄应该是最值得骄傲的,他的两个儿子易谨之、易慎之都很优秀,但几十年来,他总是落后兄长那么一点点,因此心里一直很不服气,但多年苦心经营,也已把珍味阁牢牢把握在了手里,如果易大老爷举家迁入京城,他必然不甘心留在青州城,宁江府那边的路子,差不多也铺好了。

两个人的暗中较劲,尤其是在这么个节骨眼儿上,谁也不肯放松半分,对易安之的关注反而少了,这是好事,至少留兰是这么认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