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477章 矛盾渐起(万字大章)

归义非唐 第477章 矛盾渐起(万字大章)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让吾尚公主?”

汉王府正堂内,刘继隆看着李商隐三人,脸色不免有些古怪。

纳宗室女为妃,这确实是安抚李唐旧臣的好手段,更何况刘继隆也没打算对李唐宗室赶尽杀绝。

如果能用尚公主的办法来安抚李唐宗室和旧臣,那无疑十分划算。

尽管平白无故矮了李漼一个辈分,但能把李漼呵护备至的女儿给纳做侧妃,刘继隆心里还是感觉到了些许舒坦。

想到此处,刘继隆看向王式、李商隐、郑畋三人,而这时得到消息的高进达与罗隐、陆龟蒙等人也走入了正堂,朝刘继隆作揖。

“你们都知道了?”

刘继隆询问高进达几人,他们则是颔首道:“消息流传很快,洛阳之中许多世家官员都得知了此事,不少官员都准备在正旦朝会联合奏表。”

高进达说着,目光也隐晦看向刘继隆,心里也期望刘继隆能答应此事。

不过他也清楚,此事只有刘继隆愿意才行,若是他不愿意,哪怕朝野联合奏表也无能为力。

“尚公主之事,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刘继隆佯装平静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让堂内六人松了口气。

不止是他们,还有站在角落的张延晖和三名起居注郎也是如此。

尽管他们希望刘继隆开创太平,但他们也不希望太宗血脉落得凄惨下场。

刘继隆此举,无疑安定了不少人心,相信几人对话的内容,很快就会被有意传出去。

“殿下,臣还有事启奏……”

高进达躬身作揖,刘继隆见状颔首,而高进达也凝重脸色道:

“河东柳氏、太原王氏、闻喜裴氏等河东士族,希望殿下能继续让各族子弟担任各州县官吏……”

高进达的话说出来口,原本正襟危坐的王式就有些坐不住了,毕竟他也是太原王氏分支的晋阳王氏出身。

如今发生这种事情,他自然要格外上心,必要时刻撇清关系。

他下意识看向了刘继隆,却见刘继隆脸色不变,但眼神却变得凌厉了几分。

对于世家豪强,刘继隆想来没有什么好感,他东进速度之所以这么慢,大部分原因还是想着破而立后。

这个“破”,不仅仅是指破坏原有的秩序,还有原本的阶级。

世家豪强的阶级,和后世朴素的阶级观大有不同,因为贵族世家垄断上升通道从先秦至今,足有数千年。

哪怕科举制让平民百姓看到了上升的可能,但这道光终究还是太微弱,根本无法动摇世家豪强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科举虽然是一道光,但连庶族都无法照亮,更别提平头百姓了。

反倒是从安史之乱以来,在百姓心中唯有参军出头,才能勉强看到世家豪强的背影。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宛若首陀罗、达利特面对婆罗门,哪怕财富跟上来了,心理也难以越过这关。

对于百姓这种观念,刘继隆要彻底将其打破。

最好的办法是举起屠刀,例如黄巢在淮南、河南、东畿等地的流窜和屠杀,直接导致了二十八家世家破败。

诸多跟随李漼东逃的关西世家,更是被黄巢在洛阳重创。

正因如此,刘继隆在中原三镇和东畿之地,并未遭遇太大阻力,阻力主要还是集中在洛阳四周。

河东道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河东道的这些世家才会敢于和刘继隆谈条件。

对于他们,刘继隆自然恨不得除之后快,但如今天下还未到手,他还需要做做表面样子。

深吸口气,刘继隆对高进达说道:

“洛阳尚有不少官员缺额,河东诸多世家,可以此举荐族中子弟。”

“至于地方官吏,还是以陇右科考学子为主吧。”

见他这么说,郑畋便躬身道:“殿下,朝廷已有三年未曾科举,不若趁此机会科举,以此诸世家以庸才滥竽充数。”

郑畋虽然也是名望,并且还是五姓七望中的荥阳郑氏,但他的建议主要还是为了防止庸才涌入朝廷。

毕竟经过杨玄冀的事情后,郑畋这才发现,比起路岩那样表里不一的人,诸如杨玄冀这种蠢人才是最可怕的。

路岩起码还知道自己因何而富贵,不至于干出太离谱的事情,但杨玄冀这种蠢人就不同了。

想到这里,郑畋努力呼吸来平复情绪。

只是等他抬头时,刘继隆却摇头道:“科举之事暂且不急,如今天下未定,暂不用着急科举。”

他应付着郑畋,只因为他有自己的打算。

他让世家自己举荐子弟,无异于放低身段,主动向世家示好,低人一等,使得世家将他看轻。

只要世家被麻痹了,那等他一统天下,关西学子陆续成材时,他就可以对全天下的世家豪强下手了。

对刘继隆来说,如何让平头百姓觉得自己与世家豪强并无区别?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百姓所能见到的官吏,尽数更换为与他们相同身份的平民。

只要让他们清楚,平民子弟也可以通过文笔做官,那世家豪强以文笔垄断上升通道的印象便破碎了。

当然仅仅只是这样还不足够,因为摆在刘继隆面前还有个艰难的问题,那就是教育资源的问题。

在两方阶级的教育资源极度不匹配的局面下,他需要先把平民教育资源提高,然后才能进行科举。

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下,教育底子浅薄的普通百姓,大部分是肯定考不过世家子弟的。

所以他需要先把普通百姓的教育底子夯实,然后才能推行公平竞争。

在这样的局势下,科举只能暂停,如明初朱元璋停罢科举,以及国初停罢高考是一个道理。

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哪怕是初步的调整,也需要耗费一二十年时间才能解决,尤为漫长。

刘继隆虽然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但也不敢说自己能竟全功,毕竟生产力摆在这里。

在他有生之年,只需要将平民教育资源拔高到一定程度就足够了。

再往后的事情,只能交给后人操办……

倒不是他相信后人的智慧,只是人力有穷时,他不可能面面俱到。

思绪间,他将目光重新投向王式与李商隐,分别对二人说道:

“此次北征收复河东道,我军阵殁伤残将士计五千四百四十二人,他们的抚恤必须落实。”

“眼下朝廷兵马不足二十八万,而河东道仅有四万四千余人,河北道则驻兵仅二万。”

“易州、定州虽然遭遇李克用掳掠,但二州人口尚有二三十万数。”

“河东道补全五万兵马,河北道再募兵二万,兵部可有压力?”

王式闻言作揖:“各州县军器坊内存有十二万套甲胄,其中北征俘获甲胄不下四万,补全河东道兵马及河北道募兵所用甲胄,绰绰有余。”

“臣想询问殿下,河东道投降及被俘两万四千余兵马,及代北被俘四千多兵马应该如何处置?”

“此外,代北赫连铎等五部所求,殿下准备如何应允?”

王式提出了几个急需处理的问题,刘继隆听后也沉吟下来,返程路上他便在考虑此事,如今心底已经有章程了。

河东牙将本十分跋扈,但昔年被王铎率李克用、张淮鼎等人屠杀过一次,距今不过三年时间。

不过牙将虽然被诛杀了,但牙兵却没有被牵连太多,这就导致河东镇内兵马的风气,其实一点不输于河朔、河北三镇。

这群世袭罔替的牙将牙兵,定然不可能接受回去种田的安排,说难听点他们甚至不会种田。

好在牙将牙兵始终是少数,大部分的州兵都是农家子弟出身,只要均分田地,他们还是能回去务农为生的。

“先传出消息,投降及被俘的河东镇州兵将迁往云、朔、蔚三州,均分土地,发放耕牛和农具,鼓励耕种,并发十二石开荒粮。”

“代北及河东镇的牙将牙兵,尽数迁往安北都护府及丰州、胜州等处,均分田安置当地。”

刘继隆话音未落,声音便变得低沉起来:“若是有人敢于作乱,尽数镇压!”

“是。”王式心中了然,刘继隆是准备放出风声,让河东、代北的牙将牙兵自乱阵脚,继而动兵将他们之中的不安定者剪除。

对此,王式自然十分支持,毕竟他昔年处理银刀队比这还要狠辣。

“赫连铎、白义诚、米海万、李友金四人献土有功,兹授四人银青光禄大夫,护军。”

“四人若有愿往洛阳任京官者,擢授职官,其部迁往忠武、义成、宣武、山南东道等处,每户授田五十亩。”

“若不愿往,可安置当地,以其为刺史。”

对于赫连铎四人,刘继隆心里自然想把他们的部众都带到中原来进行同化,同时将他们安置到洛阳享受富贵。

这么做为的就是将代北胡多汉少的局面给解决,毕竟代北十数万胡人若是继续在当地驻牧,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作乱。

若是迁入中原,这十几万人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被同化干净。

更何况中原三镇人口稀薄,百废待举,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汉人外迁,胡人内迁,只要把控好度,便能极大的扩大汉人生存空间。

不过他也不能现在就翻脸,逼赫连铎等人来中原,所以他给了赫连铎他们选择的机会。

“臣无异议。”王式只是思索片刻,便知道了刘继隆的想法,于是颔首应下。

刘继隆见状,则是对王式开口说道:“如今陛下已经将天平、义昌打作叛臣。”

“虽说斛斯光与陈靖崇二人鲜有差错,但吾还是想以汝为东面讨击使,节制河南三镇,汝以为如何?”

王式虽然被自己打得苦不堪言,却也不是斛斯光和陈靖崇能比的。

调王式东进,算是刘继隆为二人上的保险,毕竟朱温这厮可不是安分守己之辈。

刘继隆不相信这厮会在自己动兵后,老老实实的等待被包围。

“臣定不辱命……”

王式心头微微感动,他毕竟是大唐旧臣,又年老体弱。

以汉军的素质,中原三镇的六万大军足够扫平许多藩镇,甚至连大礼、渤海、契丹、奚等强敌都能重创。

尽管他只能调动三镇之中东征的三万兵马,却也是刘继隆对他莫大的信任了。

“此事便由你定夺,即日出发滑州,腊月前务必东进,以雷霆之势扫平二镇,保障来年春耕不受影响。”

“是!”

刘继隆简单吩咐过后,便看向李商隐说道:“国子监治下官学教习、学子数量,如今有多少了?”

李商隐见刘继隆询问,便知道不需要避讳,故此躬身道:“陇右大学学子三万四千余名,小学学子八万四千余名,其余诸道学子七万八千余名。”

“关西教习,计二万六千四百五十七人。”

提及此处,李商隐不免继续作揖:“此事,臣正与与殿下商议。”

“诸道纸笔砚墨,均有朝廷提供,每岁耗钱二百四十余万贯。”

“臣以为,如今陇右百姓大多变得富庶,朝廷也官员充足,是否可废除纸笔砚墨待遇,不再提供饭食。”

“若是如此,朝廷可在山南东、河东及东畿之地办学,使十数万学子获得读书识字的机会。”

刘继隆集中钱粮,保证小部分人读书,为的是培养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来充当官吏。

当初陇右百废待举,所以刘继隆用丝绸之路的收益来养数万学子。

如今几年过去,陇右学子数量翻了许多倍,继续维持陇右学子这样高的待遇,显然有些不切实际。

朝廷岁入是有限的,陇右的资源多了,其它地方的资源就少。

李商隐宁愿废除陇右学子的高待遇,继而给予更多平民子弟学习的机会,也不愿意陇右一家独大。

对此,刘继隆没有直接同意,哪怕他知道李商隐说得对。

因为陇右的高待遇,本就是他默许的。

若是现在废除这些待遇,陇右出身的官吏肯定会纷纷奏表,甚至攻击李商隐。

“如今太平未定,暂且不必改变纸笔砚墨待遇,但免费饭食确实可以废除了。”

“自明年六月起,陇右各州县官学食堂仍旧开办,饭食依照当地物价制定。”

刘继隆话音落下,李商隐松了口气,他知道刘继隆不会全部同意,能废除一条他已经十分高兴了。

“若是如此,陇右官学每年可省下三十万贯。”

陇右官学待遇,可见一斑,要知道饭食还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是纸笔砚墨。

二人没有提及关西诸道的学子待遇是否废除,因为现在的关西除陇右外诸道,大部分都才安定不过两三年时间,还在恢复生产的阶段。

不过不管如何,随着天下统一,陇右和关西的这些高待遇都会陆续废除。

免费教育是必要时期的必要手段,但随着疆域和人口不断扩张变多,以当下的生产力,根本无法维持这种免费教育来面向天下人。

别说面向天下人,就算刘继隆偏心陇右,但陇右人口不断提升,陇右消耗的财政也会不断提升。

昔年只有四万多学子时,每年耗费不过五六十万贯,凭借丝绸香料贸易所获利润,加上金银铜矿的产出,足够供养他们。

如今才六年过去,这学子数量就翻了三倍,如此不断翻倍,便是集天下赋税都难肥陇右。

陇右这种集结大部分资源,培养一小撮人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平定天下后,刘继隆便可以着手废除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几人道:“可还有事启奏?”

几人沉默不语,见状刘继隆示意几人退下,而王式与郑畋、罗隐、陆龟蒙都先后离去,只留下了高进达和李商隐。

高进达眉头紧锁,眼见没了外人,这才作揖道:“殿下,此举恐怕会引起不少官吏的不满……”

刘继隆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废除免费饭食,这算是刘继隆对陇右出身官吏将领的试探。

他可以给予麾下弟兄们富贵,因为他时代背景在这里,但大的国策方针是不会变的。

陇右的强盛,终会随着政策的转变而走向衰败,哪怕陇右子弟心有不甘也没办法。

陇右已经巩固,但云贵、辽东、西域、岭南等处还并未巩固。

想要巩固这些地方,就只能投入资源,然后才能慢慢获得回报。

刘继隆能庆幸的,就是自己面对的局势相较来说,还没有明初那么艰难。

最简单的举例就是明初四川经过蒙古人屠戮,仅有不足一百五十万人,而刘继隆手中四川部分的剑南道、山南西道及山南东道,合计人口不下四百万。

相比较下,黔中及大礼、安南等处各类民族人口也不过三百万。

若是能通过战争解决一部分不安定份子,刘继隆则可以通过艰难、山南西、山南东等三道将黔中及云南大部分土地汉化。

历史窗口摆在这里,刘继隆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

在这个问题面前,所有人和势力都得让步……

“此事,且看看他们态度吧。”

刘继隆深吸口气,一句话便堵上了高进达的嘴。

高进达见状只能在心底叹气,而李商隐却十分清楚刘继隆想做什么。

对于刘继隆想做的事情,他通常都是支持的,毕竟如果没有刘继隆,他恐怕早就抑郁不得志而早亡了。

刘继隆抬手示意他们离开,二人也恭敬作揖离去了。

在他们走后,张延晖上前为刘继隆添茶添水,感叹道:“殿下这家,也不好当啊。”

“呵呵……”刘继隆轻笑,笑声中却有些疲惫。

“盘子大了,自然也就不好擦了。”

“吾只能管身前事,管不了身后事,但想要管好身前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刘继隆清楚,这个消息传开后,恐怕他身边亲近的人又要变少了。

事实也证明,他的猜想没有错。

李商隐等人离开汉王府后不久,洛阳城内便开始传出了消息。

一则刘继隆尚公主,二则朝廷大军东进,三则是废除陇右免费饭食的待遇。

任何资源的回收,都代表可争取的利益,但更重要的还是刘继隆的态度。

如果刘继隆持续偏心陇右,百官虽然有怨言,却也不敢说什么。

可如今刘继隆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陇右也并非是万年长青。

这样的做法,很快就经过洛阳城内陇右官员的传播,很快传往了不少州县。

陈靖崇、斛斯光出征前,特意奏表刘继隆,希望不要在眼下废除陇右学子饭食,以免军心动摇。

只是他们奏表后不久,王式便带着圣旨来到了滑州,并节制了二人。

“殿下调遣老夫前来,全因二位都督未曾在此地征战,故此让老夫维系好大军军需,望二位不要生出芥蒂。”

滑州卫南衙门内,王式坐在主位举杯,而下首分别是斛斯光、陈靖崇、马懿、高淮、王建、鹿晏弘、韩建等人。

王建、鹿晏弘、韩建三人没有靠山,三人小心翼翼,而陈靖崇、高淮和马懿态度平平,斛斯光则是不太高兴。

对于这几人,王式到来前都了解过了,故此询问道:“敢问陈都督,滑州粮仓存粮几何,民夫可曾充足?”

陈靖崇面色平静作揖:“粮仓内存粮三十二万石,但其中有十二万石是常平仓的粮食。”

“近来魏博六州常有百姓饥荒南逃,衙门尽皆安置,故此常平仓粮食不可轻动,余下二十万石则是东征粮草。”

“城外饥民甚众,只要给粮二斤,便能雇佣一名青壮运送粮草。”

“眼下粮仓尚缺五千石豆料,但豆料已经在运往此地,三日后便可做足准备开拔。”

陈靖崇的话让王式连连点头,不过斛斯光却打岔道:“只是近来流言四起,军心浮动。”

王式知道斛斯光所说的是什么,但是他不搭话,只是点头道:“天平军张思泰本是牙将作乱,虽得了天平节度使的官位,但镇内不服他者甚多。”

“殿下派老夫前来,并非担心二位都督无法讨击张思泰,而是让老夫提醒二位,小心地方兖海的朱全忠。”

“哼!”斛斯光闻言冷哼:“不过贼头,有何可担心?”

“陈郎为中军,某为前军,以三千精骑即可平之!”

斛斯光确实看不上王式这个手下败将,哪怕击败王式的不是他,却也架不住他看不起王式。

他性格直来直去,所有表情写在脸上,王式倒也不担心他。

反倒是脸色平静,不显山露水的陈靖崇让他有些许上心。

王式了解过,刘继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不少,但能统筹三军的帅才却没有。

陈靖崇算是唯一能沾点边的,但他在陇西、陇东和西川各类战事中的表现,在王式看来并不算优秀。

不过东进兵马之中大部分中基层将领,基本都是陇右出身。

哪怕他王式本事再厉害,若是被中基层将领耽误,那也很容易导致战事失利。

兴许是被唐廷坑的次数太多了,现在王式指挥兵马,总会疑神疑鬼的。

“既然如此,三日后拔营东进,请斛斯都督率三千精骑,四千马步兵突进棣州,务必占据棣州黄河南岸。”

“领命!”斛斯光不假思索应下,王式则看向陈靖崇。

“老夫节制后军八千步卒,以王建为将,余下两千骑兵和五千马步兵及八千步卒则以陈都督为中军如何?”

王式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陈靖崇听后颔首:“可!”

“既是如此,那便定下了。”王式继续举杯,众人酒过三巡后才各自散去。

只是等斛斯光和陈靖崇走出衙门后,便见门口站着许多陇右出身的别将、校尉在等待。

二人走出后,陈靖崇不开口,只是往自己的府邸走去,其余人则是尽数跟上。

王建三人倒是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对王式作揖道:

“汉军之中,水泼不进,但军令甚严,某持都尉鱼符,部将莫有不从者,使君请放心。”

“老夫知晓。”王式颔首,随后便笑着示意三人离去。

王建三人见状低调回礼离去,而陈靖崇、斛斯光等人却带着数十名陇右出身将领来到其府邸上,纷纷坐下。

面对自己人,陈靖崇深吸口气道:“尔等也都赚了不少钱粮,殿下也不少尔等富贵,此事便不要再闹了。”

“都督怎能这么说?”

“都督,某是富贵了,可陇右毕竟是我等根本。”

“殿下对陇右素来偏爱,为何会突然废除官学饭食的政令?定是有小人作祟。”

“此事绝不可让,昔年殿下为我等扫盲时便说过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我等若是退步,陇右的子弟恐怕便要遭受欺负了……”

众人七嘴八舌说着,每个人都仿佛吃了天大的亏。

面对他们的争论,陈靖崇只觉得头疼。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他跟随刘继隆东进以来,第一次发生了。

刘继隆吸纳降将时,便有人主动找过他们,不仅仅是鹿晏弘、韩建等人被弹劾,就连已经加入汉军三年之久的王建也常被排斥。

好在这群人也知道,战场上不能胡来,不然王建他们不知道要被排挤成什么样。

“此事某与斛斯郎已经奏表殿下,如今不比曾经,殿下要做天下共主,而非陇右之主。”

“许多事情,不能仅仅只考虑我们,还需要多多为别人考虑。”

“汝等莫忘记,汝等出身陇右不假,可汝等麾下大多都是关内、山南、京畿、河南等处弟兄。”

“汝等要占便宜,便要冷落这些弟兄的家乡吗?”

陈靖崇毕竟自小在张氏族中学习文化,自然要比这些只经历过扫盲的将领能说会道。

他们被陈靖崇这么说,顿时也变得有些支吾,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看向斛斯光。

斛斯光虽然勇猛,却性格太直,不然昔年也不会被李骥三言两语就煽动。

若非他心底始终以刘继隆为先,李骥和马成的下场,便是他的下场。

但即便如此,他却并未学乖,依旧性格不改,所以看到陇右的弟兄们被陈靖崇呵斥,他便连忙道:

“殿下即便要废除政令,也应该召某等前往洛阳,商议过后再定下才对。”

“弟兄们不明所以,只觉得受了委屈,抱怨几句也正常。”

斛斯光毕竟是陈靖崇手下的兵,虽然在抱怨,却根本不敢说什么重话。

若非陈靖崇昔日招募他,他也没有如今的地位。

“他们如此,便是你惯的!”

陈靖崇看着斛斯光这样,有些怒其不争道:“莫不是忘了李郎君和马郎君?!”

这下不只是斛斯光,而是堂内众人纷纷闭上了嘴。

李骥被禁足六年,马成若不是有马懿这么个儿子,马成恐怕早就被挤出核心,被边缘化了。

这些事情,众人心知肚明,而坐在位置上的马懿也觉得有些尴尬。

对于自家阿耶干的那些事情,他只觉得是自己阿耶老糊涂了,却不好说什么。

陈靖崇见到了有些尴尬的马懿,顿时也察觉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于是连忙改变口风道:

“此次作战,王使君已经给足了我们面子,尔等若是想要与殿下拉扯,也需拿出好的表现。”

“莫要忘了,北边仅用两个多月便收复了三镇。”

陈靖崇刻意说出北边,就是在提醒这群人,汉军之中并非他们陇右完全说了算。

安破胡、张武虽然都是在陇右成长并参军,但他们毕竟是关内道、山南西道籍贯的人。

正因如此,他们麾下将领,也多以关内、京畿和剑南、山南西等道籍贯为主。

曹茂虽然也属于陇右派系,但曹茂从不站队,并且他也禁止下面的人站队,所以指望曹茂奏表是不可能的。

如今关内派系收复河东三镇,他们若是表现得不如关内派系,纵使双方没有争斗,但面子上总归过不去。

“自滑州北上沧州而去,不过七百里路程,五十座城池罢了。”

“某率军七千先行,陈郎君率一万五千后行,不必王式出手,我军便能一月之内下五十城!”

斛斯光自傲说着,毕竟他东出以来,确实没碰到什么像样的对手。

陈靖崇见他如此,不免皱眉道:“那王使君所说之事,汝务必上心。”

“这朱全忠不过二十年纪,便能占据两镇,拥兵数万,必然有过硬手段。”

“此役需谨慎,万不可轻敌……”

“某知道了。”斛斯光轻描淡写的将此事应下,陈靖崇见状只能看向马懿、高淮。

“汝二人为斛斯都督麾下。”

“是!”

二人不假思索应下,陈靖崇见状便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吩咐道:“收复二镇前,某不希望听到再有人发牢骚!”

“是……”

众将领低声应下,显然都不是很满意这种安排,但他们又不敢直接奏表刘继隆,所以只能做小子姿态。

陈靖崇见他们如此,只能在心底叹气,心道早知东进最难的不是打仗,他肯定不会跟随刘继隆东进。

此刻的他,倒是有些羡慕闲赋在家的马成了。

摆手遣散众人,陈靖崇便沉下心来,好好准备起了东进事宜。

与此同时,王式也将此间情况书写信上,派快马连夜送往洛阳。

不过四百里路程,在快马昼夜不停的疾驰下,王式的手书在翌日黄昏便送抵了刘继隆手上。

刘继隆坐在内宅院内的正堂,感受着火墙传来的热气,身上的寒意也被驱散了几分。

“他们还是识大体的,知道什么可以耽误,什么不能耽误。”

“陈郎君识大体又有何用,下面的人终归看不清。”

刘继隆感叹着,但这时封徽却带着侍女走到他身旁,边说边为他泡茶,摆上糕点。

摆好糕点,封徽才落座刘继隆身旁,试探道:“今日仅废除一条政令,便引来如此震动,若是日后陇右官学待遇尽皆废除,他们又会闹出什么事情?”

“这几日来寻妾身的夫人不再少数,她们都希望妾身能规劝您。”

刘继隆闻言,不免伸出手揉了揉眉头,询问道:“细君以为如何?”

“郎君既然决定,那自然要做。”封徽不假思索的回答,选择站在他这边。

刘继隆感到欣慰,随即想到了尚公主的事情,不免道:“尚公主的事情,汝应该听说了吧?”

“自然。”封徽起身走到刘继隆面前,为他揉捏头部的穴位,笑声轻盈道:

“尚公主便能获得旧臣支持,此为喜事,便是郎君尚公主为正妃,妾身亦是为郎君高兴的。”

“此外,殿下如今已是亲王,若是公主为侧妃,那便不再方便册封其它侧妃,但尚有四名媵可纳。”

“殿下若是准许,妾身可为殿下寻这四位媵……”

“不必了。”刘继隆听着封徽越来越离谱的话,不免道:“内宅不过八人,吾尚且忙碌不过来,更何况再添五人呢?”

他虽这么说着,封徽却轻笑道:“郎君不必如此,内宅虽有八人,可除兰女子与王女子外,其余皆徐娘半老了。”

“郎君面对一群半老徐娘,又如何提得起兴趣呢?”

封徽笑着打趣,可刘继隆却心里有些尴尬。

他毕竟是男人,虽说二十**岁和三十七八岁的女子在他后世的眼光看来还是少妇,但他确实有些腻歪了。

只是考虑到自己若是纳妾太多,必然上行下效,故此他才隐忍着。

如今被封徽戳破,他不免有些尴尬,但一想到封徽平日里不会说这些话,他便忍不住道:“外兄来找过你了?”

“嗯……”封徽也没打算隐瞒,直接便把她与封邦彦交谈的内容给说了出来。

七日前的冬至朝会结束后,封邦彦便在群臣尚公主的提议下,产生了不少危机感。

在刘继隆看来,三十多岁的美人纵使青春不再,却也有股少妇的味道。

但在在封邦彦等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女子最佳年龄就是十四五,许多世家子弟甚至买来十一二岁的婢女和侍妾,等到她们十五六岁后便卖给他人。

正因如此,在他看来封徽的年纪,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

他担心刘继隆尚公主后封徽会失宠,特意在刘继隆出城巡视时找上了封徽。

他所求就是让封徽牵线搭桥,从封氏族中选出几个女子嫁给刘继隆做媵,继续增加封氏影响力。

刘继隆听后,虽然微微皱眉,但也没说什么,毕竟封氏在自己困难时,确实出手帮过自己。

封氏想要的富贵,只要在规则之内,刘继隆也会给予他。

“选媵的事情,暂且放下,吾眼下尚无精力分心。”

“对了,虎头他们学业如何了?”刘继隆想起了被自己放养在临州的好大儿们。

封徽闻言,不免露出几分埋怨:“妾身还以为郎君已经忘记自己的子嗣了。”

刘继隆有些尴尬:“政务繁忙,着实难以分心。”

“若无细君,内宅子女,恐都不认识吾了。”

他这话不假,如今他虽然不用亲自带兵打仗,可政务却越来越多了。

汉军治下八道事情繁杂,今日不是这里洪涝,便是那里遭到鞑靼入寇,亦或者土浑不服管教,还有南边大礼寻衅等等。

这些事情,三省六部虽然都会提出建议,却依旧需要刘继隆一本本奏表的翻看处理。

比如尚公主这件事情,刘继隆本该早早与封徽交代,结果前几日长安地震,城内屋瓦尽落,损毁屋舍百二十处,受灾百姓数千人,还有巡街兵卒被掩埋牺牲的。

他这几日忙着处理这些事情,好几日都是在前院休息的,今日才得闲来到后堂。

“虎头……”

封徽眼见刘继隆有些愧疚,刚准备开口,却见年近六十的张三娘子走入正堂,双手呈上一份奏表。

“殿下,这是赵都尉让妾身转呈您的奏表。”

张三娘子照顾刘继隆饮食起居近二十年,刘继隆与封徽对她都十分信任,来到洛阳也带上了她。

刘继隆接过奏表,待看清内容后,嘴角不由轻挑,而封徽则是好奇道:“发生何事,值得郎君展露笑颜?”

见她询问,刘继隆剑眉舒展,笑脸盈盈的举起奏表,语气格外轻松:

“江淮洪涝,这朱全忠和高千里的如意算盘,恐怕要落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