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471章 天下皆乱(万字大章)

归义非唐 第471章 天下皆乱(万字大章)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黄巢死了?”

乾符元年三月二十二日,当曾元裕派快马将黄巢战死狼虎谷消息传来,刘继隆还略微感觉到不可思议。

“他怎么死的?”

刘继隆开口询问张延晖,张延晖则是将奏表展开,随后诵读道:

“以曾元裕奏表所说,黄巢突围多次不成,最后被其部将黄邺、林言、黄存及尚让、毕师铎等人所杀。”

张延晖并不觉得奇怪,可对于刘继隆来说,这似乎与他所了解到的黄巢性格不同。

历史上黄巢之所以能如泥鳅般逃窜天下,主打的就是假意投降,然后出其不意的突围。

相比较之下,此次的黄巢却在突围无望后,完全没有用任何计策,令人错愕。

“这黄巢没有向曾元裕投降吗?”

刘继隆好奇询问,张延晖则是已经读完了曾元裕的奏表,解释道:

“他投降过几次,不过曾元裕昔日跟随康承训围剿黄巢时,黄巢在江南流窜中就诈降过好几次,故此曾元裕并未接受其投降。”

“如今黄巢被杀,他那几个亲族部将都被曾元裕连同黄巢的尸体一起朝洛阳送来。”

“殿下,这显然是黄巢为保全亲族而主动自杀,根本就不是这群人动手杀害的。”

张延晖指出其中疑点,刘继隆听后则是了然。

历史上黄巢多次被唐军围剿,其中主帅分别是宋威、曾元裕、高骈和郑畋、王铎、李克用、朱温等人。

这群人中,要么就是想养寇自重,要么就是出工不出力。

正因如此,哪怕他们看破黄巢诈降的手段,也假装看不见,这才让黄巢几次逃脱。

但在这其中,曾元裕对黄巢等起义军可以说是零容忍的镇压,斩首王仙芝,大破黄巢就是他的手笔,根本没有招降这一说。

如果不是北司宦官将曾元裕调离,以曾元裕展现出来的手段,黄巢估计都没有逃往广州的可能。

如今二人碰上,曾元裕依旧保持本我,黄巢自然没有活路。

更何况黄巢在历史上能不断流窜,主要也在于许多节度使出工不出力,哪怕黄巢入寇劫掠本镇,但只要不攻打城池,他们也不会管。

然而这个问题,随着大唐内乱,各镇开始各自为政开始发生改变。

黄巢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将藩镇视为自己私产的许多节度使,都不会再准许他劫掠本镇,这才是令黄巢陷入死路的问题所在。

想到这里,刘继隆叹了口气,但心里却有些庆幸。

他如今拥立李佾,代表大唐正统,而黄巢自立为帝,又是自立为帝第一人,不管如何,他都需要处置黄巢。

现在黄巢能以这个借口自杀,并试图保全亲人,刘继隆也不是不可以留下他这些亲族性命。

“令南衙嘉奖曾元裕,敕封其为彭城县侯,食邑千户,擢授金紫光禄大夫、怀化大将军、上护军。”

“奏表之中有功者,尽皆拔擢三级;黄巢麾下反正部将,尽皆授予四、五品散官。”

刘继隆还是想要息事宁人,毕竟黄巢在关东作乱,间接也为自己吸引了不少火力,不然自己没办法这么快的和朝廷谈和,更无法轻松东进。

“殿下,这曾元裕似乎想要投靠朝廷,何不趁此机会,将曾元裕召入京中,随后派兵将感化军所地占据?”

张延晖毕竟年轻,有些急躁,但刘继隆却依旧沉稳。

“如今我军接连纳入关东七镇,连麾下的土地人口都治理不清,贸然再将战线拉长到徐泗之地,即便有运河相助,也难以补给。”

刘继隆说的不假,如今的运河虽然方便了南北,但每个月的漕运量也就十几万石,其中宣武境内的运河,更是由于兵灾而发生了不少淤堵。

如今汉军的补给线,主要还是靠关西诸道转运关中,继而陆运至洛阳,再走洛阳输送关东诸镇。

这个补给线着实太长了,二百万石粮食东运洛阳就只剩一百二十万石,再东运到宣武、忠武诸镇,可能只有七八十万石,更别提运抵更遥远的徐泗地区了。

所以在忠武、宣武、义成三镇恢复基本的生产前,刘继隆并不打算继续扩大战事。

等到夏收或秋收,他便能以诸镇拒不起运为借口,由近到远的讨平诸镇。

“殿下!”

在刘继隆这么想的时候,罗隐走入汉王府院内,拿着奏表走入正堂,恭敬道:“殿下,兖海军节度使朱全忠奏表朝廷,南下讨贼成功,黄贼已伏诛。”

“他倒是好算计。”刘继隆闻言轻嗤,接过奏表翻看起来。

不多时他将奏表合上,随后对罗隐询问道:“诸镇土地丈量、人口登籍造册完成如何?”

罗隐不敢怠慢,恭敬道:“河中、河阳、陕虢、东畿、忠武等五处已经开始收尾,宣武和义成最少还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高相两日后便能抵达洛阳,与其一同东进的,还有六百多名官员和三千余名吏员。”

罗隐的话,让刘继隆略微安心几分,但他接下来的话,又让刘继隆把心悬了起来。

“殿下,去岁入冬至今,北方鲜少有降雨,入春以来更是只有两场小雨。”

“曹节帅奏表朝廷,关内道入岁以来,滴雨未下,许多堰堤河流,水位下降数尺,几近河床。”

“倘若入夏之后,关内道仍旧还不下雨,那……”

罗隐不需要说明,刘继隆已经明了曹茂所担心的问题了。

历朝历代,凡是遭遇气温波动较为严重的时候,首先干旱的都是西北,其次再牵连到河东与河南,唐末自然也不例外。

关内道的旱情已经持续四年了,历年来都是粮食减产,亩产百斤的土地,如若缺水,产出恐怕连七十斤都无法保障。

曹茂明里暗里,其实都是想让刘继隆蠲免关内道赋税。

“派人告诉曹茂,倘若入夏后关内仍旧遭遇旱情,可酌情蠲免部分州县今年的赋税。”

“除此之外,陇右若是夏收充足,可转运粮食往关内道,平抑关内道粮价。”

刘继隆吩咐过后,便示意罗隐可以退下了。

罗隐也没有耽误,躬身行礼后便主动退下。

在他离开后,刘继隆继续处理起了政务,期间时不时会指点张延晖。

对于张延晖,刘继隆所想的是让这个女婿日后能与他麾下子嗣一同出镇西域,将他们的利益与西域捆绑一处。

哪怕这样容易培养出割据势力,但只有这样才能让西域不断汉化,避免中亚文化入侵西域。

大唐的教训摆在刘继隆面前,李治、李隆基时期的大唐看似强盛,实则汉人活动范围全面收缩。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大唐衰弱后,汉人活动范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一大圈。

盲目扩张不可取,刘继隆追求的,始终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通过移民实边来扩大汉人生存空间。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黄巢的死讯也不断传开,而刚刚撤回湖南的高骈得知消息后,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淅淅沥沥……”

骤雨鞭笞檐铃,湖面腾起千万银针。

尽管北方依旧笼罩在大旱中,可长江以南的雨水却丝毫没有减少。

岳阳楼内,高骈远眺洞庭湖,耳边是檐铃被风雨吹打的铃声。

墨云在天际线翻涌,将远处青山轮廓揉成模糊的影子。

水鸟飞到了岳阳楼的屋檐下,试图躲避骤雨。

八百里洞庭浪沫拍击着巴陵城,声音传入高骈耳边,使得他内心不由的平静下来。

“这黄巢也是穷途末路,只是他死了,刘继隆就能更好腾下手来对付诸镇了。”

王重任看着军碟,同时目光看向背对他们的高骈,随后又看了眼旁边坐着的高钦,以及昔日投降他们,如今被高骈收入麾下的孙儒等人。

“刘继隆东进是必然之势,我军只需要调集钱粮兵马,准备为朝廷收复江南即可。”

高骈的声音缓缓响起,继而又询问道:“去岁我军岁入几何?”

闻言,位置上的邝师虔恭敬说道:“去岁我军岁入米麦三百七十二万六千余石,杂项折色为五十七万贯,另有绢帛二十六万七千余匹,尽皆折色后,为二百四十六万贯。”

尽管治下人口三百余万,可高骈麾下岁入依旧不多,而这也是他所担心的问题所在。

“吾镇人口钱粮尽皆不多,唯有东进攻取江南,才能与刘继隆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敕令,时刻关注中原局势,只要刘继隆开始讨击诸镇,我军立即对江西、福建出兵。”

高骈话音落下,王重任便主动作揖道:“高王,福建的李播和江西的杜审权,都不过是疏于兵备之人。”

“我军若是要出兵,理应现在就先出兵,若是等江东的宋威、浙东的董昌开始南下,那局势就不容易了。”

面对王重任的这番话,高骈沉着道:“无碍,不过都是土鸡瓦犬罢了。”

“无需刘继隆动兵,这群人便会先自相争斗,自乱阵脚。”

高骈看不上这群人,在他看来,只有刘继隆是他的对手。

这群人根本就不明白,他高骈所图为何……

高骈深吸口气,而彼时的江南局势,也确实如他预料那般。

由于江东浙东尽皆富庶,占据江东的宋威和占据浙东的董昌,很快就从摩擦,演变为了直接冲突。

“直娘贼的,不过是狗脚起身的叛将,也敢来攻打某的湖州?!”

淅沥雨声中,坐镇苏州吴县的宋威没想到,浙东的董昌竟然会趁大雨突袭湖州,五官气得不由扭曲起来。

在他气愤的同时,堂外开始响起无数脚步声,随后便见十数名官员快步走入堂内,朝他尽皆行礼。

“节帅!”

“都坐吧。”宋威勉强收敛的脾气,望着众人坐下后,这才沉声开口道:

“董昌这厮,昨日突然进犯湖州,夺取了武康、德清二县。”

“如今湖州刺史李师悦坚守诸县不出,虽有大雨,但我军只能等冒雨行军,等待雨停后夺回二县。”

“某问汝等,有谁敢领兵东进?”

宋威话音落下,身为宋威麾下头号大将的张自勉便主动作揖:“节帅,某愿领兵五千南下,收复二县。”

宋威闻言满意颔首,但保守起见,他还是安抚道:“张郎素有才干,但董昌此人,此次派出的是其麾下大将钱镠,汝不可轻敌。”

“这样吧,某再调三千兵马给你,望你旗开得胜,若是能收复二县则最好。”

“末将定不辱命!”张自勉恭敬坐回位置上,宋威则满意颔首。

在他以为事情已经定下的时候,这时却见诸将中站起一名身高六尺,身材魁梧强壮,皮肤黑得有些发紫的将领站了起来。

“杨大郎,汝也要争先锋吗?”

宋威饶有兴致的看向此人,此人是他在淮南时募兵所得的勇士,名为杨行愍,身高六尺,能单臂举起百斤石锁,故此入伍后被他直接拔擢为列校。

后来他被黄巢逼得南下江东,只得重新募兵,而杨行愍便趁此机会崭露头角,被宋威拔擢为都将。

如今他作为宋威麾下十八都将之一,可以说是十八都将中最为年轻,最为魁梧的将领。

“节帅,某以为,我军与董昌实力相当,若是争斗,短期内必然争斗不出结果。”

“如今刘牧之在北,高千里在南,若是二人齐头东进,我军恐难抵挡。”

“董昌既然突袭了我军湖州,那我军不如以偏师吸引其主力到湖州,随后由节帅您亲率大军,将宣歙夺下。”

“宣歙数十万口百姓,若是能被我军所获,节帅则能立马募兵两三万,届时加上我军刚刚编练的三万新卒与两万老卒,即七万大军,何愁不能讨平董昌?”

宋威不曾想,这杨行愍竟然还能有如此谋略,心动之余,又不免担心打不下宣歙。

杨行愍见他动摇,面色不变,但心底却暗骂此人少谋寡断。

如果等董昌反应过来,提前占领宣歙,那他们就准备投靠康承训,亦或者直接北逃朝廷吧。

换做曾经的杨行愍,农夫出身的他,定然会满意入京为官。

可是看着同样平民出身的黄巢,甚至连平民都不如刘继隆能建立如此功业,他心底的野心也随着官职拔擢而不断滋生。

他不愿意入京为官,他更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

想到这里,他果断对宋威作揖道:“宣歙观察使崔瑄少谋,某愿领兵五千,率先拿下歙州,阻挡董昌西进,再出兵收复宣州。”

宋威闻言,原本还略微有些动摇的想法,立马便安定了下来。

五千兵马虽然很多,但如果能拿下宣歙,那便完全值得。

想到这里,他对杨行愍承诺道:“若是汝能拿下宣歙,某便在宣歙设军,由你担任节度使!”

“末将定不辱命!”听到宋威的承诺,杨行愍依旧沉稳平静。

宋威见他如此,不免夸赞道:“杨郎果然有大将之风,望杨郎能带来捷报,为某讨平宣歙。”

“末将领命!”杨行愍颔首应下,接着便见宋威又交代了几句,随后才遣散了众人。

两个时辰后,随着雨水停下,杨行愍带着自己麾下的列校,直奔常州而去。

与此同时,张自勉也率军八千南下湖州,准备将占据二州的钱镠击退。

江浙乱象,并未影响到淮南的康承训。

年纪不小的他,自知自家子嗣无实才,此刻根本无心争夺天下,只想着等刘继隆讨平河淮诸镇,自己趁机投降便是。

他拥有淮南七个州,而这七个州就是日后灵州康氏能在朝中站稳脚跟的保障。

高骈不动、康承训不动,整个淮河以南,只剩下了宋威和董昌在争斗,福建的李播、江西的杜审权和宣歙的崔瑄都是得过且过,根本没有进取之心。

当然,相较于南方的平静,北方可就热闹不少了。

时间走入四月后,北方看似太平,实则各镇都开始了扩军。

朝廷限制兵额的旨意,此刻仿佛成为了诸镇眼中的废纸。

魏博的韩君雄、成德的王景崇、卢龙的张允伸,他们不是开始加强操练,便是开始招募兵马。

此时的河北大地,虽然已经休养生息多年,可人口始终没有恢复到安史之乱之前的情况。

河朔三镇治下人口,多在百万到二百余万不等,而扩充兵马,定然会导致钱粮不足。

韩君雄没有选择扩充兵马,而是不断操训州兵。

至于牙兵,他并不敢折腾牙兵,毕竟何全皞的死状还历历在目,他只能尽量维持当下局面。

相比较河朔三镇,遏制他们的河北三镇也自然不甘寂寞,先后开始扩充兵马。

河东镇的崔铉并未扩军,只是将兵额恢复到原本三万五千的数量。

在藩镇都在扩充兵马的环境下,大同镇的李克用自然没有落后。

“唏律律……”

四月中旬,随着时节进入夏季,北方的干旱也愈发严重起来。

北方干旱,带来的不止是粮食减产,还有草原退化。

正因如此,南下的胡人开始渐渐变多,而李国昌父子由于靠近鞑靼,加上与鞑靼诸部关系不错,所以接收了不少鞑靼部落。

这些鞑靼部落南下后,李克用便按照每户抽一人,每人每月发粮七斗、盐三斤左右军饷,将他们招募军中。

鞑靼人的骑射本领却并不差,只是由于没有足够的牧群,所以只能养猪养马来与汉人交换物资。

李克用将他们编练为一军,从中挑选神射手,编入鸦儿军中。

在李国昌招抚,李克用招募的局面下,大同的兵马数量开始不断增加,而军储消耗也日渐增长。

“如今已经四月中旬,可老天却还不下雨,继续这样下去,今年的粮食肯定会减产,牧群数量也会不足,我们能收上来的赋税恐怕不多。”

云中衙门内,李国昌坐在主位,李克用则是带着盖寓、康君立等人分坐左右。

面对盖寓的这番话,李国昌看向李克用:“飞虎子,眼下某大同兵马有多少了?”

李克用闻言,当即抬高下巴,桀骜道:“胡骑不下万众,另有胡汉杂卒万五。”

“其中兵马,披甲四分半,但我军骁勇,可比诸镇八分。”

甲胄不足,这是大同如今遭遇的严重问题。

哪怕此前王铎帮扶大同,可大同工匠数量依旧不多,每个月能打造的甲胄不过三百来套。

按照如今情况,起码需要三四年,才能将大同这两万五千兵马的甲胄给装备齐全。

李国昌想到了这点,所以继续看向盖寓:“我军粮草,还能支撑到什么时候?”

“最多能支撑到七月,这还是算上了夏收,总之肯定撑不到秋收。”

盖寓的话,令李国昌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而这时李克用却眼底闪烁光芒,主动说道:

“如今天下乱世,若是束手待毙,绝不是豪杰行为。”

“既然粮草不足,那我们就主动出兵,获取钱粮,扩充势力!”

“不可!”听到李克用这话,盖寓下意识反驳,随即解释道:

“如今诸镇都在等待刘牧之动兵,若是我军在刘牧之前动兵,不论以何等理由,都将落下口舌。”

“届时刘牧之若是北上征讨我们,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盖寓清楚,自己毗邻刘继隆势力范围,而且刘继隆兵强马壮,哪怕他们能依靠地利来击退刘继隆。

但他们能击退刘继隆一次两次,却不可能击退三次四次。

刘继隆没有东进河南,是因为宣武三镇遭遇兵灾而疲敝,但河东情况可不是。

且不提刘继隆在胜州屯兵五千,距离大同不过四百余里路程,单说刘继隆在河东有河阳、河中两镇提供粮草,并且河东镇人口众多,刘继隆根本不缺民夫和粮食,所以他向北打是越打越富。

如果李克用授予其口舌,那刘继隆肯定会北上。

盖寓思绪万千,可李克用却根本等不了,他急躁道:“若是刘继隆等到秋收才动兵,那我们应该如何?”

“如今的钱粮,根本支撑不到秋收,所以某所说的句句属实。”

“义武军的侯固,不过是个庸才,义武军又在南下遭遇重创,某只要大军出兵,很快便能将其讨平。”

“届时有了义武数十万百姓和数百万耕地,养活区区两万五千大军又有何难?”

“更何况今年北方大旱,每日都有逃难南下的鞑靼人,他们就是我们的兵马,根本不用担心失利!”

年少的李克用,依旧十分急躁,仿佛刘继隆明日便会提兵出现在他面前,恨不得立马出兵,扩充实力。

“义武与我军之间有山川阻碍,想要出兵攻打并不容易……”

李国昌也清楚地势,不太支持攻打义武。

如果可以,他其实更想要攻打振武(胜州),但如今振武被刘继隆占据,他们似乎没有了攻打的目标。

如果没有刘继隆在南边,他们倒是可以直接攻打河东,但如今若是攻打河东,刘继隆肯定会北上摘果子。

想到这里,李国昌不免惆怅,而李克用催促道:“山道阻碍又如何,义武大半都是新卒,老卒不过五六千人,某就不信还拿不下这区区义武!”

眼见李克用如此着急,李国昌摇摆再三,最终颔首道:“夏收过后出兵。”

“节帅!”盖寓还想劝说,李克用却猛地站起身来:“某定会拿下义武!”

话音落下,他转身走出了衙门,而盖寓只能硬着头皮开始为夏收过后的东征做足准备。

在他们准备之余,北方大地开始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步入了五月之中。

身处洛阳的刘继隆,也在五月初二,接见到了黠戛斯和回鹘的使者。

他没有选择在乾元殿接见二人,而是选择了汉王府。

这样的规制,显然是不把双方放在眼里,但回鹘与黠戛斯的使者却根本不敢反驳,因为他们知道刘继隆有这个实力。

“回鹘(黠戛斯)使臣,参见汉王殿下……”

“起来吧。”

望着面孔陌生的二人,刘继隆忍不住皱眉道:“难道吾的身份,还不足以汝等派出高官为使?”

“殿下息怒……”

二人预料到了刘继隆会给他们下马威,但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黠戛斯使臣跪着说道:“漠北动乱,阿热抽不出身来,不然一定亲自南下。”

“阿热?”刘继隆轻挑道:“如今漠北有几个阿热?”

“这…”黠戛斯使臣有些尴尬,但还是硬着头皮解释道:“如今漠北有三位阿热,但只有李杲是漠北真正的阿热。”

李裴罗死后,漠北的黠戛斯分裂为三部,分别支持着李杲、李铮、李曳三人。

这些姓名都是他们的汉名,他们的本名,刘继隆无心去探索。

反正在他看来,黠戛斯的底子太薄弱了,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部落,自然不可能长久的存在。

黠戛斯就这样在漠北内斗,才是刘继隆希望的局面。

“对于黠戛斯,朝廷可以开放互市,但互市中不包含铁器。”

刘继隆话音落下,黠戛斯使臣就急了:“殿下,我们十分需要天朝的铁器。”

刘继隆见他这么说,冷哼道:“你们需要,但天朝也需要,如今关东有许多人不尊重至尊的叛臣,吾需要提兵将他们一一讨平,无心贩卖铁器。”

“如果你们觉得吾做的严苛,那完全可以离去,继续与吾为敌。”

两个手下败将,自己兵马不多时都能将其讨平,更别提如今了。

李杲要是真的敢南下,刘继隆绝对让他有来无回。

黠戛斯使臣自然知道刘继隆强大,所以即便被刘继隆如此对待,他也不敢流露出半点不服的表情。

“黠戛斯不敢,黠戛斯永远都是天朝的臣民……”

“如此最好!”刘继隆颔首,目光看向回鹘的使者。

“汝等在河西时就屡次入寇,被赶到西边去了也不老实,莫不是以为吾腾不出手来收拾汝等?”

“殿下明鉴,那都是误会!”

回鹘使臣闻言,立马就辩解了起来,同时叩首道:“庞特勤与仆固俊两位都十分尊敬您,我们此次前来,也是得知关东有不尊您的叛臣,特意献出三千马匹来助您讨贼。”

回鹘使臣说罢,黠戛斯的使臣这才后知后觉叩首道:“殿下,我们也带来了五千匹马和三万只羊南下。”

明明是送礼,可黠戛斯使臣偏偏要等别人开口,才敢跟着开口,这就能看出黠戛斯的外交手段不怎么样。

不过这并不奇怪,黠戛斯过去几十年,几乎都是由合伊难支家族在负责外交,而今合伊难支南下投靠刘继隆,前段时间更是获封县伯,日子十分滋润。

哪怕黠戛斯的阿热请他回去担任宰相,他恐怕也会毫不犹豫的拒绝。

比起在漠北忍受饥寒,温暖富庶的长安才是他的温柔乡。

“你们的心意,吾收下了,但朝廷的铁器并不算多。”

“这样吧,吾王府还有两万斤铁料,汝等若是不嫌弃,可各自领一万斤铁料北上。”

刘继隆话音落下,二人便连忙叩首:“谢殿下隆恩!!”

一万斤铁料听着不多,但也足够打造二百多套甲胄了。

对于黠戛斯或回鹘,二百多套甲胄的数量都不算少,更何况这只是个开始。

如果每次送礼,都能得到二百多套甲胄,那他们一年最少能来个十几趟。

“既然是天朝臣子,自然能得到天朝体恤,望汝等勤勉治理地方,勿要发生寻衅之事。”

刘继隆开口说着,回鹘使臣这时却突然道:“臣等本不寻衅,然每次东进朝见,都被张使君所阻。”

“臣等不知是殿下授意,亦或者是臣等有所不足,故此才遭遇阻碍……”

正题开始了,刘继隆心里冷笑,面上却皱眉道:“张淮深阻拦汝等东进?”

“没错,自殿下为朝廷安抚关西以来,两位大汗每年都会派出数支朝见队伍,然都被张使君所阻,后……”

“吾知道了!”刘继隆脸色阴沉着将其打断,随后拂袖道:“尔等退下吧!”

刘继隆的不高兴,便是不善言谈的黠戛斯使臣都感受到了,更别提回鹘使者了。

二人小心翼翼的叩首退下,而刘继隆则是等他们退下后,猛地掀翻了桌子。

霎时间,东西摔落的声音不断传出,黠戛斯使臣缩了缩脖子,而回鹘使者却松了口气。

他们加快脚步离开了汉王府,而此时正堂左右屏风背后也走出了高进达、张延晖、罗隐、陆龟蒙等人。

“如此就足够了?”

张延晖疑惑开口,他还以为刘继隆要演许多戏才会结束,不曾想竟如此短暂。

对此,刘继隆却脸色变化平静,冷静道:“让他们自己去想,而不是演戏。”

“点到为止,正好。”高进达抚须走出,而他身后几名官员则是上前将桌子摆好,将奏表也都摆到了桌上。

“白得了不少马匹和牧群,这些马匹和牧群就交给曹茂在丰州、胜州放牧吧。”

刘继隆对高进达交代着,随后又说道:“夏收已经开始,北方至今没有降雨,看来北方今年又要继续遭遇一场大旱。”

“江南不起运,朝廷也不可能起运钱粮给北方诸镇,届时诸镇必然会发生摩擦。”

“河中、河阳、胜州的粮草都准备如何了?”

汉军暂时无法东进,但却不代表刘继隆就要停下。

河南没有粮草供给,但河东却有两个镇可以供给,更何况还有河中背后的关中。

“晋州囤粮三十万石,泽州囤粮五万石,胜州囤粮七万石。”

“河中有驻兵七万,其中两万是新募新卒,而胜州如今只有五千马步兵驻扎,但南边的麟州随时可以抽调一万步卒北上。”

高进达不紧不慢的将河东及其周围局势说出,同时询问道:“殿下是准备先拿下河东镇,还是一口气把河东道都拿下?”

面对问题,刘继隆颔首道:“先拿下河东镇,看看河东镇情况再休整几个月,等待秋收后继续北上。”

他话音落下,众人尽皆颔首,陆龟蒙也说道:“忠武、义成、宣武三镇,此前有民一百四十万口,耕地千万之巨。”

“如今清丈过后,人口不足五十万,其中还有七万是从河中、陕虢等处发配过去的,土地尽皆抛荒。”

“如今虽说清丈结束,田地已经开始均分,但以此百姓数量,恐难复垦荒地。”

“加之今岁三镇赋税蠲免,又开放粮仓来保障百姓口粮,以此复垦,所以今岁不仅无法从三镇获得赋税,还要输送一百万石粮食进入三镇。”

“眼下山南东道已经转运三十万石粮食进入唐州、蔡州、颍州。”

“三州十六万人口,足够凭此粮食撑到秋收。”

“不过北边的七个州,计三十二万口,遭受破坏更重,需要最少七十万石粮食,才能让百姓撑到秋收。”

陆龟蒙将情况说完,又继续说道:“眼下河中、陕虢、河阳、东畿等镇有六十七万口百姓,耕地四百余万亩。”

“诸镇粮仓,存入粮草一百二十七万石,但河中河阳的三十五万石不能动。”

“若转运七十万石前往三镇七州,沿途损耗在两成左右,所以最少起运八十五万石才较为稳妥。”

“不过起运过后,诸镇官仓便只剩七万石,虽说能撑到夏收结束,但今年夏收恐减产,届时恐怕收不上来多少粮食……”

陆龟蒙话音落下,罗隐便主动作揖道:“殿下,我军粮仓主要是巴蜀,而巴蜀粮食走陆路则损耗太大。”

“臣看过剑南道的粮册,起运五十万石,运抵关中便只剩下三十二万石,再运至洛阳便只有十八万石,运抵宣武镇宋州则只剩十万石。”

“臣又翻阅了过去百年的漕运,若是能收复江陵,走长江进入汉水,从襄阳将粮食转运陆路进入中原,最后运抵宣武镇宋州,五十万石粮食,最少能运抵二十万石。”

“若是能收复长江以北,走运河北上,则能运抵二十五万石。”

水路的好处通过罗隐的描述而呈现出来,不过以汉军的补给看来,如今恐怕无法收复淮南,但收复江陵却问题不大。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张延晖,对其吩咐道:“你走一趟南衙,请调江陵尹萧邺入京述职,担任书左仆射。”

“此外,以耿明担任江陵尹,限萧邺九月初一前入京。”

“是!”张延晖躬身应下,随后便要前往南衙。

高进达见状,赶忙作揖道:“臣身为同平章事,理应前往。”

“好!”刘继隆没有阻拦,而是准许了高进达跟上。

二人离去,刘继隆也没有什么需要吩咐的话,便遣散了罗隐和陆龟蒙。

如今的汉军,算上关东七镇的人口,其治下人口已经突破千万,若是还能收复河东和江陵,人口达到一千二三百万也是十分轻松的。

想到这些,刘继隆起身准备前去张议潮府上品茶,而与此同时前往南衙的高进达、张延晖也找到了刘瞻、萧沟。

二人将刘继隆交代的事情说出来,刘瞻与萧沟脸色虽然不好看,却不敢阻拦,只能与点头同意。

在他们点头同意后,张延晖便派人告诉张瑛,让杨公庆起草圣旨,发往了南衙。

不给萧沟和刘瞻犹豫的机会,高进达便将旨意发往了江陵。

做完这一切后,高进达带着张延晖往自己的衙门走去,送二人走出衙门的刘瞻与萧沟则是在二人走远后,脸色阴沉起来。

“江陵若是为刘继隆所得,那江南便危急了……”

“无碍,武昌在高千里手中,他们即便能经过秭归、夷陵,也难渡过武昌。”

刘瞻这话令萧沟点头附和,而这时皮日休却从后方走上前来,对二人作揖道:“二位,为何不让萧使相与高渤海联手呢?”

“联手?”刘瞻与萧沟二人脸上露出苦笑。

若是旁人,他们还会有这种想法,但萧邺此人毫无能力,身无担当。

如果有朝廷在他身后支撑他,他还能面对刘继隆的大军,提起精神来坚守。

可如今朝廷在刘继隆手中,萧邺多半在接到圣旨后,便想着办法的北上了。

想到这里,二人身形不由佝偻起来。

大唐已经是四处漏风,他们这些裱糊匠即便再怎么缝补,也挡不住即将到来的暴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