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327章 早做准备

归义非唐 第327章 早做准备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淅淅沥沥……”

冬月末,一场雨雪让长安城的冷意更添三分。

只是相较于咸宁宫内的气氛,这所谓的冷意也不过尔尔。

此时的咸宁宫殿上,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

皇帝李漼高坐于金台之上,手中紧握着来自岭西、桂管、湖南、江西、宣歙等五镇的加急奏表,脸色阴晴不定。

他的目光如刀,缓缓扫过殿上的裴休、蒋伸、路岩三人。

“五镇兵马,竟拦不住区区九百多乱兵?”

李漼的声音冰冷而尖锐,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愤怒与质疑:“难道如今的天下,还要重现昔年王守文之乱不成?”

“陛下……”裴休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沉稳却带着一丝无奈:

“陛下,乱兵狡诈,常绕道而行,避实击虚。”

“五镇兵马虽尽力追捕,却难以将其一举歼灭。”

“狡诈?”李漼眉头紧锁,显然对裴休的解释并不满意。

“到底是这寂寂无名的都将真能如此,还是这五镇的节度经略及观察等使无能,将乱兵吹得神乎其神?”

眼见皇帝不满,裴休只能在心中叹气,随后缓缓低下头,不敢再言。

眼见裴休不说话,李漼心里的怒气更胜,随即将目光转向蒋伸,语气更加严厉:

“岭西等处八镇戍兵的钱粮,户部与度支到底有没有拨给到实处?”

“若是拨给到了实处,那这群戍兵为何会不满而作乱?”

对于李漼来说,常年居住十六王宅及宫中的他,向来都是向往外界,变着法的出巡。

他不理解王仙芝等人为什么会兵变,哪怕他们三年未曾回家,却也不用兵变来向朝廷示威吧?

正因如此,他将问题归根于钱粮不到位的原因上,但对此,掌管户部与度支的蒋伸却脸色骤变,连忙作揖道:

“回陛下,户部与度支的钱粮皆是足额发放,绝无克扣之事!”

“那他们为何作乱?”李漼不耐烦质问,蒋伸见状脸上浮现尴尬,却还是不得不回应道:

“戍兵作乱,实因朝廷延长戍期,加之岭西毒瘴及蛇虫鼠蚁太多,戍兵多死,故此余下戍兵对朝廷心生不满,这才铤而走险……”

李漼听到“延长戍期”四字,脸色顿时一沉。

延长戍期这件事,可是他当初亲自下的旨意。

如今被蒋伸当面提起,无异于打了他的脸,让他既尴尬,又无法反驳。

一时间,李漼竟无言以对,使得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感受着那令人窒息的氛围,路岩小心翼翼的用余光观察起了皇帝表情,眼见皇帝表情不对,路岩眼睛转了转,思绪间便有了主意。

“陛下,延长戍期之事,皆乃臣之过。”

路岩站了出来,脊背挺直,不卑不亢的躬身行礼,语气坚定而坦然:

“若非臣未能妥善安抚戍兵,致使他们心生不满,也不至于酿成今日之祸。”

“臣请陛下降罪于臣,以平息天下非议……”

路岩挺身而出的行为令李漼错愕,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不多时,他眼底的目光渐渐柔和下来,甚至微微颔首。

路岩的这番话,不仅为他解了围,还将责任揽到了他自己的身上。

想到这里,李漼语气也缓和了许多,抬手示意路岩平身的同时,不免安抚道:

“路侍郎忠心为国,此间差错,不过小事尔,日后当谨记教训,避免再犯便是,不必惩处。”

“谢陛下隆恩……”

面对李漼的安抚,路岩连忙躬身谢恩,随后退回到原位上。

眼见他知道进退,李漼也缓了口气,接着看向裴休和蒋伸:

“天平军作乱之事,绝不可再拖延。”

“传朕旨意,命各镇加紧围剿,岁末以前务必将其讨平!”

“至于岭西戍兵延长戍期之事,暂时作罢。”

“令经略使蔡京于荆南以流民募兵五千南下,岭西七镇戍兵只需等待蔡京率五千兵卒南下,便可各自返回家乡。”

为了避免岭西再度出现戍兵作乱的事情,李漼最终决定推翻自己曾经的决定,将余下七镇兵卒安抚后调回原籍。

“陛下,五千新卒太少,恐怕只能守住岭西,而无法驰援安南、黔中等地。”

“臣建议从湖南、荆南、江西各募新卒四千,以其为戍兵南下岭西戍边。”

裴休提出建议,李漼闻言却摆手道:“南蛮已遭高骈重创,朕闻高骈入岁以来,编练东川兵马,得劲卒三万。”

“凭此三万劲旅,相信不日便能夺回朱提等县。”

“南蛮若是知晓东川情况,必不敢袭扰他处!”

李漼倒是十分自信,但裴休、蒋伸二人闻言对视,都从对方脸上看出了疲惫之色。

“乱兵与岭西之事,便如此定下,朕乏了。”

“臣等告退,上千万岁寿……”

眼见李漼又草草结束了常议,裴休与蒋伸无奈作揖离去,而路岩则是紧随其后。

在他们走后,咸宁宫内不多时又响起了乐曲声,而王仙芝的事情也随着常议结束,传遍了长安内外。

各镇进奏院的押衙,纷纷将这些情报抄录送往本镇,陇右亦是其中之一。

不过五日,进奏院的情报便送到了狄道城,而此时的刘继隆正在与李骥、马成等人议事。

正堂之中多了一个长丈许,宽六尺的沙盘,几乎将整个整个河陇地区囊括其中。

石块坯土为山脉,撒沙为沙漠戈壁,插旗代表各方势力,木雕的城池仅仅二三寸,活灵活现。

在这其中,鄯州地区的情况尤为惹眼。

“陈靖崇和张昶来信,伏俟城已经拿下,城中土浑不战而降,获口七千,牛羊马匹近十万数。”

说话间,刘继隆将代表土浑的米白色军旗拔除,将代表陇右的红色军旗插在了青海西畔的伏俟城。

李骥、马成、三人双手同刘继隆一样撑在沙盘上,目光打量伏俟城。

尚铎罗用手指着伏俟城,先行开口道:“这伏俟城是当年吐谷浑的都城,规格中等,能容纳四五万大军。”

“以我军兵马,尽数驻扎此处皆可,但若是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讨击土浑诸部,那恐怕需要注意冷瘴。”

冷瘴即为高原反应,刘继隆记得青海湖附近的海拔在三千米左右,这个海拔高度的高原反应还不算太强烈,但若是向西北、西南出兵,必然会随着海拔升高而患上高原反应。

尽管陈靖崇出兵和行军十分谨慎,整整带着大军耗费四个多月才渐渐适应了青海四周的海拔,但日常生活和作战是两码事。

土浑讨击军的兵卒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彻底适应当地的环境。

好在刘继隆也没想着将吐谷浑地区彻底征服,他需要做的只是拉小打大,保持多方平衡的同时,让数十万土浑人更为依赖陇右罢了。

土浑讨击军主要在于练兵,而不是占领土地。

思绪间,刘继隆还想说什么,但此时曹茂却快步走入正堂,手里拿着长安的加急。

“节帅,朝廷又出现兵乱了!”

曹茂语气带着些调侃,刘继隆见状询问道:“是哪个镇的兵乱?”

“岭西,但也可以说是天平军。”

曹茂回复着,但刘继隆却略微皱眉,他似乎没有天平军兵乱的印象,莫非又是如昔年王守文之乱一样,是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

“我看看……”

他从曹茂手中接过加急,将其打开后翻阅起来。

原本的好奇在看到作乱的都将姓名时烟消云散,只剩错愕。

“王仙芝?!”

刘继隆哑然,他虽然知道朝廷征调八镇戍兵去戍边,但并不知道各镇都将的姓名。

以他的身份,确实没有必要关注刺史及以下的官员,所以他直到现在才知道,天平军的戍兵,竟然是由王仙芝率领前往的岭西,如今甚至还因为延长戍期而作乱了。

“会不会是同名同姓?”

刘继隆翻了翻,直到看到情报中王仙芝的目的地是天平军,家乡则是濮州后,他这才确定了这个王仙芝就是自己知道的那个王仙芝。

“直娘贼的,乱了…全乱了……”

刘继隆的思绪紊乱,被他指望点火的王黄二人,竟然有一个人成了官军。

历史上王仙芝的能力和眼光对比同时代的不少人来说,都算不上顶尖。

如今他以乱兵的身份作乱,即便能成事,恐怕也维系不了太久。

以朝廷的态度和过往作为来看,王仙芝作为乱兵的头头,基本上是跑不了了。

不过事事无绝对,刘继隆倒是想知道王仙芝能把中原的局势搅成什么样子。

若是能造成不输庞勋起义的动乱,那刘继隆也不介意添一把火,提前送大唐去见太宗。

“曹茂,仔细盯着这个王仙芝的动向。”

刘继隆对曹茂交代着,曹茂闻言错愕道:“节帅,就是个都将作乱,不至于这么在意吧?”

“不对……”刘继隆摇头,面对众人说道:

“如今的中原流民遍地,就好似我们手中的火药一般,只要有些许火星,便会被引爆。”

“机会只会留给有心人,我们若是连这点心思都不愿意用,那迟早会被别人抢走机会。”

李骥等人闻言颔首,曹茂也作揖道:“节帅,我这就派人回长安,把事情告诉进奏院。”

“去吧!”刘继隆示意其先去办事,随后才看向李骥等人。

李骥眼见刘继隆安排好了事情,他当即便作揖道:

“节帅,我们什么时候东出?”

陇右发展已经遇到瓶颈,李骥等将领不善治理地方,因此很难做出成绩。

他们能做出成绩的地方,唯有战场。

此前他们不敢说,是因为刘继隆没有表态。

如今刘继隆既然提起中原有可能动乱的事情,那李骥便壮着胆子询问起了刘继隆。

眼见李骥开口,马成和尚铎罗也将目光投向刘继隆。

面对三人的目光,刘继隆沉吟片刻后才道;“箭射出头鸟,我们不能太早冒头,也不能太晚。”

“具体什么时候出头,也不过就是这十年左右……”

即便如今的局势因为刘继隆而更加糟糕,但刘继隆还是说了个偏向保守的时间。

十年后,差不多也就是咸通十四年。

刘继隆不知道李漼能否活到那个时候,但十年后的他也不过四十岁,还有时间和精力来争夺天下。

刘邦四十岁的时候还是个在村里看狗打架的亭长,刘备四十岁的时候被曹操打得逃亡荆州,刘裕四十岁的时候还在和卢循激情对线,堪堪当上个彭城内史。

对比这三位老刘家的成功人士,刘继隆如今的身份都算高的,更别提十年后了。

当然,以如今的局面来看,刘继隆觉得自己都不用等到十年后,兴许就能看到中原大乱的景象。

想到这里,刘继隆觉得自己有必要总结总结朱温和李存勖二人失败的原因。

虽然他对五代十国没有详细了解,但朱温和李存勖的故事却没少看。

李存勖的失败很好总结,年少得知且缺乏约束,加上性格不行,最后把自己浪死了。

相比较之下,朱温的性格虽然也有问题,但后期主要是因为政治失措把自己玩死了。

自己面对的局面,与朱温十分相似,一是东出之后与唐室关系的处理,二是对内与元从功臣关系的处理。

历史上朱温自从岐下迎回皇帝后,经过一系列蹩脚操作,迅速丢掉了自己奋斗二十年带来的先发优势。

首先是他企图将唐室直接操控在自己的手掌心里,使得各方诸侯都有了一个大义名分指斥朱温的不轨行为。

此外,他直接弑君且另立新主的行为,也给他此前通过岐下迎驾所树立的忠臣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许多藩镇都被推到了其对立面。

在大多数老牌实力藩镇仍存的情况下强行上位,政治上阻绝了这些藩镇的媾和可能,只能不死不休地打下去。

除此之外,朱温称帝后大肆诛杀自己的心腹故旧和元从中涓,导致梁军中优秀的马军将领几乎一扫而空,几乎直接逼反了丁会、刘知俊。

在这些问题背后,朱温还有着许多的问题。

朱温个人的失败,基本就是李存勖的先行版。

苛待自己的元从亲旧和功臣宿将,导致朱友珪弑君轻易得手,并且禁军竟然集体无动静,这本身就是对现状的纵容和默认。

只不过朱友珪并不是李嗣源,在统治集团内并无崇高的政治威信,唯一的统治法理仅仅是伪造的朱温遗诏。

他本身也只是控鹤指挥使,论官爵比不上朱友文和朱友贞,论恩宠那更是被朱友文全方位吊打。

加之弑君上位,其皇位合法性大打折扣,根本压不住一群跟随朱温数十年的功臣宿将,很快就被朱友贞联合众人颠覆了。

相比较之下,李嗣源为河东晋国血战半生,同时又是蕃汉兵马总管,是名副其实的禁军头子,不仅位高权重,在李嗣昭、李存审、李存进、李存贤相继死后,事实上成为了统治集团内威望仅次于李存勖的人。

不过即使如此,李嗣源本人依然需要施展高超的政治手腕,才稳住对后唐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他本人为中心的新秩序。

有朱温、李存勖这两个教训放在眼前,刘继隆可吸取的教训便比同时期的其它人多了许多。

除此之外,陇右毕竟是刘继隆白手起家打下来的,风气与其他藩镇截然不同。

刘继隆可以有自信的说,他麾下这群将领没有谁敢顶撞他或直接翻脸。

哪怕诸如李骥这种军中山头不小的存在,在面对自己时,也显得十分顺从。

自己需要提防的,主要还是日后有可能招抚的那些将领和官员。

“节帅,我们是否应该早做准备?”

马成的询问将刘继隆从反省中唤醒,而李骥也趁势说道:“节帅,我们是否应该先取剑南,再取关内?”

李骥的野心倒是不小,竟然想着一口气吞并整个剑南道。

哪怕是刘继隆,此前所想的也不过是掠夺西川人口罢了,还没想过直接占领蜀地。

不过经李骥这么提醒,刘继隆倒是有几分意动。

如果时局真的变得糟糕,以至于自己必须起兵,那拿下巴蜀无疑十分重要。

巴蜀的崔铉和高骈都是能人,如果让他们占据巴蜀,日后再想攻入其中就比较困难了。

陇右若是能拿下巴蜀,那便能组建水师,日后从上游长驱而下,威胁长江两岸,甚至将南方收入囊中。

相比较之下,关内道反而没有那么重要,毕竟自己与黠戛斯结盟,他们连草原都还没消化好,根本无心南下。

自己只要能拿下巴蜀,届时完全可以凭借巴蜀人口,对关内道秋风扫落叶。

至于经济和唐廷皇帝,若是手段足够,倒是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但若是手段不够,很有可能会引起众怒。

京畿这块烫手山芋,刘继隆暂时还不打算谋划。

想到这里,他对李骥开口说道:“你亲自走一趟,与高进达和崔恕商量商量,如何在陇南地区修建几个比较重要的大官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修建大官仓需要不少时间,筹措粮仓同样,理应提前准备。”

“是!”

面对刘继隆准备在陇南修建大官仓,李骥三人振奋不已。

尽管各州县都有官仓,但储粮数十万石以上的大官仓却只有四座。

陇右的大官仓都在陇西和凉州,这么做是因为此前局势紧张,刘继隆担心爆发战事,想着防守反击。

如今局势变化,更有可能是主动出击,那就需要多多布置大官仓了。

李骥转身离去,刘继隆则是俯身查看河陇沙盘,指着伏俟城对尚铎罗、马成说道:

“多多注意伏俟城,我知道你们想什么,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