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321章 黠戛斯来人

归义非唐 第321章 黠戛斯来人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3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死的有些多了……”

五月中旬,刘继隆还未曾知晓王式平定武宁军的事情,而他口中的这番话,主要是针对陇右各州县衙门的汇报。

自四月焉支山官道及鄯州三斜道的积雪融化后,酒居延便驱赶着事前所说好的挽马前往了凉州。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让高进达迁徙剑南道人口北上,试图走焉支山进入甘州。

尽管这个时代的河西远比后世绿化面积更广,空气更加湿润……

但是对于西川的流民来说,河西还是太过干燥了。

随着他们离开陇右,走入凉州之时,不少人身体因为河西干燥的环境而患上鼻衄。

除此之外,诸如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也不在少数,路上因为这些症状而死去的移民不知凡几。

尽管相较于上万人的移民队伍来说,这点死伤不算什么,但这也给刘继隆上了一课。

这个时代的西川环境和陇右环境还比较贴近,移民路途中,顶多也就是身子虚弱的老弱会因为水土不服而病亡。

但是如西川和河西这种气候环境差距过大的地方,贸然移民则是会导致死亡率骤涨。

按照气候环境来说,从南向北移民要更能适应些。

毕竟从湿热走向干燥,并非那么难以接受。

反倒是从干燥走向湿润而引起的病症,绝大多数都很难用药石医治,只能靠人体免疫力挺过这个阶段。

这般想着,刘继隆将文册放下后说道:“暂时让他们在凉州稍微适应适应。”

“等他们适应一两个月,然后再带他们前往甘州。”

“除此之外,日后西川迁徙往河西的百姓,分阶段的在陇南、陇西、凉州分别待一个月,渐渐适应后再前往河西。”

面对水土不服而引起的病症,刘继隆只能想到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办法。

高进达闻言作揖应下,而刘继隆则是询问道:“欠他多少移民,都得足数补上才行。”

“陇右能如此富庶,少不了丝路的助力,帮助张使君在西州站稳脚跟,甚至进一步收复龟兹、焉耆、疏勒三镇,这都得算作要务。”

高进达听后颔首,当即便派人将政令下达。

在政令下达过后,不等刘继隆示意高进达回去办公,便见堂外出现了陈瑛的身影。

他疾步走来,走入堂内后作揖道:“节帅,凉州急报。”

“递上来。”刘继隆颔首示意,随后便见陈瑛上前递出捷报。

刘继隆翻看几页,随后略微诧异。

“怎么了,节帅?”高进达投来好奇的目光,刘继隆见状将急报递下去的同时说道:

“黠戛斯人派使者南下凉州,在休屠城被拦住。”

“这使者叫做合伊难支,说是想要和我谈谈。”

刘继隆解释着,脑中也不免回想关于黠戛斯的一切知识。

不过黠戛斯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确实不高,关于他们,刘继隆只记得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黠戛斯灭亡回鹘汗国,配合大唐将回鹘驱赶向西域,建立了黠戛斯汗国。

第二件事就是大唐为了防备和制衡黠戛斯汗国,于是选择了鞑靼来扶持。

这个鞑靼就是蒙古,而此时的他们倒是过得相当佛系。

根据唐朝派出使臣的记载,鞑靼人只会种地养猪,不会养马,更不会养牛,甚至连种地的方式也十分奇葩。

春天放火烧光草地,撒上种子后离开,等到秋天再回来看看,有粮食就收割,没有就放猪吃草。

他们的足迹从弓卢水到漠南,所以才会被唐廷选择并扶持起来对付黠戛斯。

不过黠戛斯对草原的统治,远比突厥、回鹘要更为倒退,因此也没有多么严格管理鞑靼诸部。

在大唐眼里,突厥、回鹘这些民族都算不通王化的蛮族了,但黠戛斯人在突厥、回鹘人眼里却是蛮族中的蛮族。

尽管灭亡了回鹘汗国,但黠戛斯却很佛系的在漠北和漠西待着,除了向鞑靼及草原上其他部落索要牛羊,其它时候都不知道在干嘛。

正因如此,黠戛斯汗国在历史上的记录少的可怜,刘继隆对它的印象也就仅限于这些。

“黠戛斯?”

高进达闻言眉头微皱,随后才道:“他们与我们有什么好谈的?”

“不碍事,让义山派人将他们送来狄道吧。”

刘继隆摆摆手,他倒是很好奇这个明明称霸了草原,结果却默默灭亡的汗国。

“是!”眼见刘继隆感兴趣,高进达便很快派人给李商隐回了消息。

刘继隆见状也不再说什么,只是示意他下去办公后,自己也起身返回了内院。

与此同时,在接下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在长安进奏院的杨信也在不断将朝野要事的情报传回陇右。

时间步入六月后,哪怕是身处陇右的刘继隆,却也知道了王式镇压武宁军,以及东都洪水的事情。

从四月下旬开始,都畿及河南等地大雨不减,运河水漫出渠。

东都、许州、汝州、徐州、泗州等地发大水,不仅阻止了王式对银刀军残部的追捕,更是令本就残破的河南道雪上加霜。

更为关键的在于,王式奏表朝廷,请朝廷准许他讨平龙脊山等处盗寇,但兵部侍郎路岩几番催促,王式只能离任徐州,往长安述职而去。

“这路岩不知军略却能当上兵部侍郎,我看朝廷也不过如此。”

都护府正堂内,曹茂脸上露出不屑,张昶等人更是咋舌。

高进达看过进奏院送来的多份情报后,也十分认同曹茂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推测。

“如果徐泗地区的匪患真的如王式所说的那么严重,那这路岩将他调离徐泗,无疑是一步臭棋。”

“如今武宁军被降为徐泗团练,州兵及营兵不过四五千人,若是有盗寇作乱,恐怕难以御敌。”

“徐泗地区若是丢失,那朝廷漕运被断,恐怕会震动天下……”

高进达的推断没错,至少就刘继隆对历史上庞勋起义的了解来看,高进达的推断很正确。

不过历史上的王式镇压武宁军过程,似乎与自己从情报上了解的不一样。

刘继隆记得历史上王式可没用什么苦肉计,而是直接带着忠武军和义成军和武宁军镇压了。

只是历史上王式是节制三镇兵马,讨平裘甫后再就任徐州,镇压武宁军。

但如今情况却是王式被朝廷从安南直接调往徐州,而后镇压武宁军。

两者看似差别不大,但前者时间充裕,王式更熟悉忠武军和义成军,而且忠武军和义成军也在平定裘甫之乱中得到锻炼,镇压武宁军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危险。

相比较之下,后者属于直接调给王式,王式没有时间熟悉忠武、淮南两军,所以才用上了苦肉计。

只能说王式确实有名将之才,能合理运用手中资源,针对局势做出不同的战术。

这般想着,刘继隆将手中情报放下,不免询问道:“这路岩是什么来头?”

“魏州冠氏县路家出身,算是魏州的大庶族,其父是昔年的中书舍人路群。”

“此人昔年在淮南道时,曾在崔铉手下担任佐官,而后担任屯田员外郎,跟随崔铉平定裘甫之乱后,得以擢升为兵部侍郎。”

曹茂对刘继隆询问做出解释,刘继隆听后颔首,而曹茂也继续说道:

“不过此人在淮南道时,听闻尝有人向其贿赂,此人也是照单全收……”

刘继隆闻言不免摇头,心道朝廷无能,天下有才之人那么多,结果庙堂上却大半无能之徒。

那些被堵上门路的小庶族求官无门,加之地方衙门不断盘剥,恐怕很快就要揭竿而起了。

只是不知道庞勋是否死在了王式手中,若是他没能同历史上那样幸运,恐怕唐末农民起义的大火还得靠别人点燃。

如果无人点燃,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王仙芝、黄巢等人在历史上起事太晚,距离如今大概还有十几年时间。

尽管十几年的时间能让陇右发展的更为强盛,可那时自己毕竟四十多岁了。

倘若出了什么意外,那样的局面不是他想见到的。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堂外却出现了一名校尉,他走入院内便朝正堂作揖:

“节帅,黠戛斯的使者来了,敢问是否现在接见?”

“传他们进来吧!”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回应。

上次得知黠戛斯来找自己后,他便回去翻了翻史书,这才大概了解了黠戛斯的情况。

黠戛斯汗国的民族成分很复杂,有红发绿眼的白人,也有黑发黑眼、黑发棕眼的胡人。

黠戛斯大汗的称号为“阿热”,其王室即以阿热为姓氏。

王帐设在青山,部众三四十万,其组织架构都是模仿突厥和大唐,朝中有宰相七名、都督三名、职使十名,长史十五。

除此之外,还有将军和达于的官职,名额不固定。

此次前来拜访自己的,便是作为职使的合伊难支。

以合伊难支的官职来说,陇右的外交地位,仅比大唐低一些,比鞑靼和契丹略高。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见到校尉离去,不多时便带着一行人走入正堂院中。

这行人共十余人,领头之人学着汉人穿搭,外貌和发色也与汉人没有太大区别。

相比较他,他后面那群人就颇有几分牛鬼蛇神的模样了。

红发绿眼、棕发蓝眼的各类白人站在队伍中,显得格外突兀。

这群人个头不高,也就五尺(155cm)左右,比起雄壮的陇右兵卒来说,可以说是十分瘦弱。

这并不奇怪,毕竟清代以前,汉人都素以雄壮著称,到了元代,依旧被欧洲人称呼为“巨人国”。

哪怕到了清末,北方汉人的身高也是稳压不少欧洲国家,这点从各国募兵的身高标准就能看出。

刘继隆估计这群白人应该是昔年东迁的北欧蛮人,只不过还没南下抵达中原,就被漠北的游牧民族击败并融合了。

“黠戛斯国职使合伊难支,见过刘节帅!”

在刘继隆思考黠戛斯汗国内白人来源时,字正腔圆的河洛音便突然在他耳边响了起来。

刘继隆闻声看去,果然瞧见了那汉人穿搭的中年胖子正在朝自己作揖行礼。

“赐座……”

反应过来后,刘继隆颔首示意,并不觉得奇怪。

在他的示意下,合伊难支被请入堂内,落座于堂中,与刘继隆面对面。

那十余名黠戛斯人则是坐在院中,各自安静着。

“你说有事情要与我商量,我倒是十分好奇,黠戛斯能有什么事情与我商量。”

刘继隆开门见山,合伊难支则是陪笑般的笑了几声。

他眼睛不大,加上比较肥胖,而且穿得又是珍贵的蜀锦,因此十分“显身材”。

刘继隆望着他那身蜀锦所制的袍子,都怕他将那袍子撑破。

“刘节帅,我这次南下是为了请您开启互市,与我们买卖粮食。”

“除此之外,我们还想从您这里采买一些经书和书籍,联手对付回鹘。”

得知合伊难支的来意,刘继隆有些警惕。

毕竟东边的那群倭人可没少打着采买经文的名义,夹带私货的从中原偷渡技艺类书籍。

陇右虽然没有什么大儒,市面上也没有什么技艺类的书籍,但由于印刷业的发达,因此刘继隆曾经派王焘、俞从晖等人从大唐各地采买书籍,带回陇右后大肆印刷。

在大唐境内比较难见的古籍,在陇右这边却如常书那般常见。

正因如此,刘继隆有些防范这群家伙,毕竟只要利益足够,便不缺铤而走险,见利忘义之徒。

“粮食好说,不知你所说的经书和书籍包括哪些?”

刘继隆反问起合伊难支,合伊难支闻言便说出了许多经书和典籍。

这些经籍倒是没有牵扯到任何技艺方面的内容,刘继隆听后颔首道:“你们需要多少套?”

“多少套?”合伊难支错愕,他们求取经籍,向来都是求取朝廷认可,而后采买经籍后,聘请民间的抄书人抄书印刷。

如陇右这种一条龙包办的服务,他还真的没有享受过,因此不免有些拘束。

他想了想后,试探性说道:“一百套如何?”

“一百套套?”刘继隆皱眉,毕竟合伊难支所说的经籍不过六十多本,而一百套也不过区区六千多。

按照大唐那边的书价,这笔交易也不过四五千贯而已。

“太多了吗?”

合伊难支有些忐忑,但刘继隆却摇头道:“太少了。”

“不知价格几何?”

合伊难支闻言松了口气,刘继隆闻言则是说道:“价格不一,但比关中便宜,每本作价四百到六百钱不等。”

刘继隆将价钱往低了说,因为他想到了一件事。

相比较军事征服,文化征服反而更容易。

黠戛斯没有自己的文化,倘若能以经籍来废除其武功,再传入宗教来控制对方,这无疑对日后的中原很有帮助。

反正陇右的印刷术是活字印刷,不需要像雕版印刷那样专门雕版,人工和材料价格十分便宜,无非就是赚多赚少的区别罢了。

可若是能扶持其没有文化的黠戛斯,以此来遏制日后的鞑靼和契丹,这无疑是笔划算的买卖。

至少相比较回鹘、鞑靼、契丹等部落来说,黠戛斯更容易控制。

“这么……”

合伊难支似乎想说很便宜,但说到一半他就忍住了,随后开口说道:“我们愿意用黄金和牧群来交易,每种经籍需要三百套。”

“此外,不知道陇右粮食作价几何?”

合伊难支眼见陇右的书籍便宜,不免询问起了粮食。

他不是瞎子,这一路从凉州走来,他见到了不同于大唐那混乱的局面。

陇右的百姓丰衣足食,甚至有不少百姓长出了赘肉。

此等景象,便是在大唐都瞧不见,更别说此地百姓十分守礼,远比大唐那些跋扈的军将兵卒要好太多了。

合伊难支不是第一次南下出使,只是此前几次出使,河北及关内道的藩镇给他印象太差。

他本以为遭到吐蕃破坏而后起的陇右也好不到哪去,现在看来,却是自己偏见了。

“每石作价八百钱,但交易地点在兰州的五泉县。”

刘继隆报出了一个合适的价位,并且把交易地点定在了兰州的五泉县。

交易地点在这里的话,陇右能减去不少人工和损耗,赚头要比卖往关中还大。

“八百钱吗?”

合伊难支脸上洋溢笑容,他的算术并不好,但也知道这要比关内道和河东道、河北道的粮价便宜。

他想了想后,试探性询问道:“我们的黄金不够,如果用牛羊和马匹交易,那价格是什么样的?”

面对询问,刘继隆略微思考后说道:“马匹分三等,上等军马,中等乘马,下等挽马。”

“军马作价十五贯,乘马作价十贯,挽马作价五贯,而耕牛与乘马同价,肉牛仅作价七贯。”

“至于羊、驼,分别作价七百钱及三贯。”

刘继隆给出了价格,随后觉得这么说太粗略了,直接对高进达说道:“其它商货的价格,就按照与尚摩鄢他们交易的价格定价,将文册拿给职使看看。”

“是……”

高进达作揖应下,当即派人去修改交易文册后取来文册。

在此期间,刘继隆接着看向合伊难支,饶有兴趣道:

“职使要与我们对付回鹘人,我倒是很感兴趣,不知道怎么对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