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九十六章 遗民?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九十六章 遗民?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郑鸿逵惊讶无比,因为他看到了这件已经破损而且瞧起来几乎面目全非瓷器的底款,上面的字迹虽然已只剩下了近半,而且有些模糊不清,但是从剩余的字迹形状就能分辨得出,这是大明永乐年间瓷器的底款。

永乐年间大明的瓷器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难道是欧罗巴的商人从大明带来的?不!这不可能!要知道欧罗巴大航海的兴起离郑和舰队最后一次航行距离五十多年之久,而那时候大明永乐皇帝早已经去世了,在位的已是宣德皇帝。

而且欧罗巴的大航海时代拉开后,西方人千辛万苦才开拓出了从西方到东方的航线,并且顺利抵达大明,这个时候第一个抵达的是葡萄牙人,这已是1517年的事了。而1517年却是正德十二年,离着永乐皇帝去世已过去了足足九十四年之久。

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大明的皇帝都换了好几位,当年永乐年间的瓷器在民间已非常少见了,根本不可能作为外销瓷被葡萄牙人所购买,然后沦落到这个地方。

既然郑鸿逵手中的这个破瓷器不会是葡萄牙人从大明运到这里,并且落到当地土人手中的,那么也许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瓷器是当初郑和的舰队带过来的,而莫桑比克这个地方,在很早之前大明人就来到了此处。

想明白这点,郑鸿逵脸上的诧异就更甚了,在这一路的航程中,他们每次靠港登岸或多或少也接触到当年郑和舰队存在过的痕迹,这些痕迹尤其是在南洋地区最多。

毕竟南洋离着大明比较近,而且南方的大明人出海求生,甚至跑到南洋定居生活的人不少,许多地方更是大明名义上的属国,存在着许多大明的风俗习惯。此外,还有不少当地人依旧记得很早以前郑和舰队的存在,并且把郑和作为一种信仰来崇拜,甚至为其立庙塑像,奉于香火。

就算在印度洋一带地区,这样的情况多少也有些,这并不算稀奇。可要知道眼下他们所在的位置可是非洲大陆啊!这已远远超过了历史记载的郑和舰队最远抵达的区域了,按照大明的记载,郑和舰队最远抵达的区域应该是红海,但没想实际情况比记载更为惊人,郑和当年不仅到了红海,还到了非洲东部,要不然怎么会有永乐年间的破损瓷器出现在这个地方。

“怎么回事?这东西有什么问题么?”见郑鸿逵这副模样,阿道夫忍不住在一旁问道。

郑鸿逵叹了口气,摇摇头,此时王夫之从他手中把瓷器取回,露出后面的底款给阿道夫看,并且指着上面残缺的文字告诉了他这玩意的真实来历。

“我的上帝啊!这怎么可能?”当听完了王夫之的解释后,阿道夫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他不由得惊叹道。

“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的祖先在两百多年前就到了这里,不仅在这登陆,还留下了来过这的痕迹。要不然这东西绝对不会出现在这个地方,除了这个解释,我根本想象不出其他原因。”

阿道夫冷静下来后分析,很快他不得不承认王夫之的判断是对的。他作为外交使者不仅亲自去过大明,还和王夫之等人一起呆了这么久,通过双方长期的交流,阿道夫对于大明的许多事物已有了相当了解,可以说阿道夫现在甚至能够算是一个“中国通”了。

大明的瓷器闻名于世,一直都是欧罗巴各国贵族们所追求的奢侈品之一,而且作为贵族的阿道夫本就喜欢瓷器这样的东西,在认识王夫之之后他也曾经向王夫之请教过关于瓷器鉴别的许多问题,并了解了瓷器是如何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

对于瓷器的许多方面,阿道夫所懂的比常人许多,另外他更知道中国的瓷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瓷器都有底款。这个底款可以说是代表瓷器制造的时间和来历,一般来说只要通过查看这些底款就能确定瓷器的基本来历,当然这只是代表正常的鉴别,如果是伪造的古瓷就不能作数了。

可问题在于王夫之从土人手中发现的这件破瓷根本就个意外,如果不是王夫之眼尖无意中发现,一般人根本就不会留意到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玩意。所以这件破瓷绝对是真的,不可能是有人精心伪造的,那么这瓷器又是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的呢?或许就如同王夫之他们判断的那样,当年的郑和舰队来过这里。

“而农老弟,你看这个土人,他的容貌似乎和其他土人有点不一样啊!”就在这个时候,郑鸿逵突然说道,指着站在一旁咧嘴笑着的那土人,他的提醒让王夫之不由得朝着那土人望了过去。

之前虽然和这土人沟通,但王夫之却没留意对方的容貌,毕竟这个地方都是黑色人种,大部分瞧起来黑黝黝的没什么区别,而且之前王夫之也没在意对方的样子,所以就忽略了。

现在郑鸿逵这么一说,倒让王夫之留意起了对方的样貌,仔细打量了几眼后轻咦了一声,的确如郑鸿逵说的那样,这个土人的样貌和当地土人是略有差别,虽然同样都是黑人,但他却没有其他土人那样黑,而且从容貌的眉目来分辨,相比其他土人五官更柔和,更偏向于大明人的相貌。

“难不成这人是郑和舰队的成员后裔?”一个匪夷所思的念头顿时从王夫之心中涌起,不由得想到了刚才这个土人起初拒绝王夫之去取这个破瓷的举动,并且还说这东西是他祖上传下来的。

想到这,王夫之好奇心大起,在翻译的帮助下对这土人询问了起来,问对方的祖先是当地人么?是来自于哪里?这个破瓷是不是他的祖先所遗留下来的?

见一群人围着自己,这个土人显得略有害怕,为了安抚对方,王夫之特意又给了他一瑞尔的银币,有了这玩意,再加上王夫之等人表现出的友好态度,这才让这土人放下心来,他接过银币小心翼翼地藏好,这才回答了王夫之的问题。

通过翻译,双方交流了一番,王夫之他们这才搞明白土人的解释。土人告诉他们,这东西就是他的祖先留下来的,原本有着不少,可因为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这些东西大多都损坏了,而现在他们看见的这件是唯一一件还留存大致完好的。

至于他的祖先来自哪里,这土人也不知道,仅仅听族中长辈说过他们的祖先来自东方,是坐着大船来的。因为遭遇了意外留在了这里,一代代延续到了如今,而再长远的情况就不得知了。

“当年你的祖先留下了多少人?和你一样同样祖先的人在这里还有多少?”王夫之迫不及待追问道。

土人比划着告诉他们,当初留下了有好几人吧,后来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部落,现在这个部落就在莫桑比克以西的区域,他就是这个部落的成员之一。至于其他,他也说不清楚,而且这些都是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不知道。

土人的回答引起了大家浓厚兴趣,王夫之和郑鸿逵商议了下,决定跟着这个土人去对方部落看看,假如这些部落的人真的是当年郑和舰队的成员后裔话,这或许是一个惊喜。

因为这个意外收获,也引起了阿道夫的浓厚兴趣,随后众人决定去对方部落转转,找寻答案。在答应给与对方一定报酬后,土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收拾好东西后就领着他们朝自己部落而去。

部落离港口不算太远,也就二十多里地左右,但路不怎么好走,众人跟着走了小半日才到,等到了地方一看,王夫之和郑鸿逵就不由得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诧异,并且他们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这些人的祖先大概率就是来自于郑和舰队的水手。

道理很简单,一路而来遇到的其他土人部落都很原始,土人们居住的地方往往只是用茅草搭建的窝棚,而且这里的土人基本都是狩猎为主,基本没有耕作的习惯。

而在这个部落却有不同,他们的居住条件要相比其他部落要好上许多,所住的地方不是那种简陋的窝棚,而是用木头和泥巴糊在一起,然后搭出来的房子。

虽然这个房子比较矮小,上面同样覆盖着茅草,可从房屋的结构依旧可以分辨出一些大明那边的风格。此外,这个部落周围居然还开垦了一片农地,甚至蓄养了一些生畜,这是其他部落所不拥有的,仅此就大有不同。

随着他们的到来,部落的人被惊动了,甚至有一些青壮还做出了戒备的姿态。亏得带他们来的那土人对着他们比划着说了一番话,这才让这些土人明白他们这些人没有恶意,随后一个老者估计是部落的头领走了出来,大声询问王夫之他们究竟来干嘛。

通过翻译沟通了下,王夫之指着那土人的破瓷和老者解释,听完了王夫之的解释后,老者这才放松了神情,邀请他们入村子休息。

进了村子,仔细观察之下,王夫之他们更发现了一些熟悉的痕迹,等到了村里最大的一个屋子,看来这是老者的家,几个土人端着水请客人喝水,而他们用的碗虽只是木碗,可造型上却看着很是眼熟。

喝了口水,就同老者交谈了起来,询问他们这些人的来历。老者听完后讲述了起来,他的回答和之前年轻的土人相差不大,但也略有区别,他告诉王夫之他们,他们的祖先的确来自于东方,但时间过去太久了,究竟什么来历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而且他们祖先自留在这里居住后,一代接着一代,和当地人联姻,繁衍生息,传到他们也不知有了多少代,许多以往的事随着第一代人的去世后,后人已无法知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