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九百九十一章 郑森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九百九十一章 郑森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所提出的课题建议让朱敏澜很是心动,尤其是朱慎锥告诉朱敏澜,如果他一旦做这个课题可以调集部分资源,包括总参议部的资源为协助,等于提前让太子直接参与了总参议部的部分工作,或者相当于太子不仅在军校学习,还能兼任部分总参议部的职务。

这是朱敏澜求之不得的,而且他也很清楚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当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神情雀跃,兴奋不已。

就这样,朱慎锥把这件事交给了朱敏澜,无论朱敏澜最终做到什么结果,或者拿出什么成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借这件事能更好的锻炼太子,培养他的大局观和判断力,只要能做到这一步,朱慎锥就心满意足了。

因为朱敏澜每周只有一天的休沐日,今天在乾清宫已呆了半日,父子谈完事后朱慎锥就把他打发走了,毕竟太子已经成婚,小两口因为太子在军校的缘故平日见面的时间并不多,难得休息自己总不能把朱敏澜捆在公务上吧?劳逸结合还是需要的,何况朱慎锥还想早一日抱孙子呢,虽然他在蒙古的大儿腾格尔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可孩子在归化城呢,朱慎锥别说抱了,就算想见一面也难,只能退而求次,辛苦一下太子了。

朱敏澜走后,朱慎锥继续处置手上的公务,又忙碌了一个多时辰后,他这才停了下来,喝了口刚换的新茶,看着手中国子监递来的名册,露出笑容。

国子监的名册并不稀奇,国子监虽然是大明最高学府,但在科举制度之下,国子监的存在感其实并不算强。毕竟对于文人来说,往往只有正规的科举出来的官员才算得上正途,而通过国子监毕业授官的只能说是投机取巧。

所以一直以来,国子监仅仅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存在,在国子监进学的学子监生不是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考上进士,希望通过国子监“曲线救国”找一条出路的热闹。另外更多就是勋贵和士族子弟,这些人读书只是马马虎虎,想靠自己的本事哪怕读个几十年也没办法高中,只能进国子监读书,然后熬到国子监毕业后弄个官身罢了。

从这点来说,但凡有能力走正规科举的学子都不屑于进国子监读书,民间的四大书院无论底蕴还是名气都比朝廷的国子监强得太多,更为文人追捧,正因为这些缘故,国子监在学子中的地位并不算高,而国子监毕业的监生在官场的前途也远不如科举出来的进士。

可就算如此,国子监毕竟还是大明最高学府,这点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每年国子监的进学名册都会有一份递送大内,以供皇帝预览。不过在之前,这名册的递送都只是程序罢了,皇帝哪来这么多闲工夫去看这玩意?别说皇帝了,这玩意到了礼部和内阁,大家也没把它放在心上,充其量走个程序然后归档就成,谁会关注国子监今年进了多少新的监生,又有那些人顺利毕业或者考核未过被清出国子监呢?

但这一次不一样,这份名册是朱慎锥特意让人找来的,要不是前几日他想起一事,这玩意还到不了他的案头呢。

看着名册中密密麻麻的名字,朱慎锥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个名字上,这个名字叫郑森。

这个郑森不是别人,正是郑芝龙的长子。原本郑森这个时候应该是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并且因为郑芝龙的缘故被钱谦益收为弟子,可由于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改变,一来钱谦益在几年前就被提前召回了京师,并且官复原职,眼下还成为了大明礼部尚书,离着内阁仅半步之遥。

钱谦益既然不在南京,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成为郑森的老师。此外因为之前江南案的爆发,南京那边大批官员被卷入此案,朝廷出狠手整治了一番江南官场,鉴于这个情况郑芝龙担心郑森这时候去南京会有麻烦,所以就拦住了郑森北上求学的安排,等到江南案渐渐平息,南京那边彻底没事后,郑芝龙这才放心让郑森北上。

不过因为这一次耽搁,原本郑森顺利进入南京国子监的计划出了点变故,导致郑森没能按照预期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其实这所谓的变化是朱慎锥特意安排的,作为皇帝要办这样的小事轻而易举,在他的安排下南京国子监拒绝了郑森入学读书的请求,同时也给了他两条路,要不继续等上一年,要不就是直接去京师国子监读书。

因为这个缘故,郑森考虑之下选择后者,就这样郑森从南京继续北上来到京师,拿着南京国子监的推荐信顺利进入了京师国子监,从而成为了今年入学国子监的学子之一。

把郑森弄到京师,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朱慎锥有着自己的想法。对于郑芝龙这个人,朱慎锥必须是要解决的,可怎么解决,又如何在解决过程中避免动荡,这也是朱慎锥所考虑的问题。

郑森作为郑芝龙的儿子,而且还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是郑氏集团当仁不让的继承人,按理说郑芝龙应该让郑森想办法入军校才对,毕竟郑芝龙算是大明的高级将领,而且身上还有爵位,以他的身份地位如果要安排郑森入军校学习朱慎锥也拒绝不了。

也不知郑芝龙是怎么想的,又或者是郑森自己的意思,反而为郑森选择了一条学文的道路。或许是他们考虑到大明武将的地位不如文官的缘故吧,觉得假如郑家能出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就能改变郑家的草莽出身,从而挤进文官群体。

不过这些想法只是痴心妄想,文武之别哪里有这么容易改变的,以郑芝龙的出身别说郑森了,就算郑森的儿子、孙子一直读书终究也是武人的后代。而且郑芝龙作为海盗出身的将领,眼光短浅更不明白如今朝廷的变化,朱慎锥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提升武将的地位,并且通过在内阁设立军方代表逐步拉近双方的差距,从这可以看出,未来大明文贵武贱的情况会逐步改变,而且大明文武差距也会和之前不同,未来作为武将,未尝不会有出头之日。

但这些朱慎锥是绝对不会告诉郑芝龙父子的,甚至会因为郑芝龙父子的选择也让朱慎锥暗暗欣喜,郑森入国子监读书说起来也是一件好事,无论他这个书究竟能不能读出名堂来,至少相比他入学校学习未来在对郑芝龙下手的时候会便利的多。

何况朱慎锥对郑森的军事才能也不看好,别看郑森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更被称为英雄,可他的那些区区战绩在朱慎锥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细数郑森在历史上的战绩情况,除去收复小琉球还值得一提外,其余战绩简直就是一塌糊涂,根本就没传闻中的那样强。

就算收复小琉球这一战,真正的功劳也不在于郑森而在于郑芝龙的几个老部下。要知道小琉球的荷兰人本就是在郑芝龙的默许下登岛定居的,而且在小琉球的荷兰人从人数来说并不算多,加起来也不过不到千人而已。

而当时郑森率领的可是足足两万五千郑氏海盗集团主力,其兵力比例可是盘踞岛上的荷兰人近三十倍。

以三十倍的兵力,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就算这样,这场仗在郑森指挥下还打了足足八个月,最终郑森也没彻底歼灭荷兰人,最后是荷兰人见大势已去,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主动出城谈判投降,而且投降的时候荷兰人依旧有六百多人,也就是说这一仗打了八个月,动用了这么多兵力,荷兰人总计战损仅仅两百多人,简直无法想象。

在荷兰人投降后,郑森也没处置投降的荷兰人,为避免夜长梦多,仅仅派兵押送其全部离境,这才是郑森收复小琉球的真实情况。

从这点来说,这一仗不仅是以多击少,更拥有各方面的优势,但最终却打成了这个结果,足以可见郑森的真正军事能力是怎样的。

而之后,后来因为大清出尔反尔导致郑芝龙被杀,郑森闻讯后大怒,和大清不共戴天,要为其父报仇,可却在当时南明依旧有力量和南下的清军作战的情况下,郑森却没主动联合南明军队抗击清军,而是打着谋取自身利益的目的另起炉灶,意图在南明和大清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出手捞取好处。

因为这个缘故,使得南明后来被清军不断击溃,损失惨重。眼看着南明支撑不下去了,大清的力量越发强大,郑森这才慌忙起兵联络南明残部,依仗水师之利登陆作战,意图击溃清军,然后抢占南京,最终占据长江以南,同大清划江而治。

可问题在于郑森不仅出兵的时机没把握住,而且在出兵后犯下了诸多错误,使得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到后来的内部大乱直至最终被清军抓住机会彻底击垮,从而败落后狼狈逃至海上,头也不回地跑到了小琉球去。

此战后,反抗清军的力量昙花一现再无起色,而郑森在大陆损兵折将后再也不敢言反击,之后郑氏集团一直盘踞在小琉球,缩着脑袋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郑森死后,他的儿子郑经和他的孙子等都在小琉球当起了土皇帝,直到后来被康熙派兵攻占小琉球,这才彻底覆灭。

从这些情况来看,郑森非但不是名将,还是一员庸将,而且他的政治眼光和判断力也差得甚远。如果不是他当时的运气好些,就连小琉球也拿不下来,所以朱慎锥根本就看不上郑森的“军事才能”更不认为他有什么名将之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