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王朝格局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王朝格局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慎锥决定在缅甸的达贡设置总督,并由张献忠来当这个总督虽是临时起意,但实际上他早就有这个打算,缅甸的变化仅仅只是让他提前做了这件事罢了,而且张献忠也幸运地第一个成为了大明驻外的总督人选。

大明的问题朱慎锥看得明明白白,说实话太祖朱元璋在设置大明政治结构和官职方面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中还包括当初让皇子塞边成为藩王的举动。

虽然朱元璋出身穷苦,从小没读过什么书,可在参加义军后朱元璋却看了不少书,而且他的天资也是极高的,短短数年中不仅学会了怎么读文章,更从书本中悟出了一番道理。

大明建国后,朱元璋就一直在考虑大明的政治结构和官职设置,并对此进行了多次调整,甚至包括他派皇子塞边也是出于深层考虑的,不得不说朱元璋作为一位开国君主不仅完全合格,更做到了许多王朝没能做成的事。

从朱元璋设置的这一套政治结构包括官职来看,几乎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不仅改变了之前历代王朝的一些先天不足,更因为他的智慧弥补了许多漏洞,从而使得大明的政治结构和官职设置在中华数千年来是最为合理,也最为完善的。

后世的历史学家往往评价清朝的政治结构和官职设置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这个评价不能说错,可准确地来看,清朝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不是因为清朝本身的缘故,而是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再在明朝制度上根据清朝的两元化的特殊情况进行补充,这才有了后来制度的产生。

所以说真正集封建社会大成者的不是清朝,而是明朝,也就是在明朝开国时期就由朱元璋制定的这一套政治结构。朱元璋在设置这套结构的时候几乎把什么都想到了,同时通过各方牵制和相互监督的机制进行完善,从理论来看毫无问题,而且这套政治结构能够运行近三百年没有大问题,也足以看出朱元璋的智慧。

但再完善的制度在现实推行中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比如说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采取的皇子分封制度和中央朝廷集权制度并列的方式,这个情况仅仅维持了数十年而已,等到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登基后就发生了变化,建文帝开始着手削藩,惧怕他的叔叔们在地方实力过于强大,再加上文官集团的影响,最终因手段的问题激起巨变,从而才有了后来朱棣靖难的结果。

朱棣以靖难身份登上皇位后却做了和建文帝一样的事,那就是进行削藩。不过和建文帝不同,这件事建文帝没有做成,但朱棣却做成了,当然这是因为两人的能力和手段的原因导致的区别。

因为这个情况,自朱棣起延续了整个洪武朝的皇子塞边实封的格局被打破,永乐年后随着削藩一步步奏效,再加上朱棣对藩王的刻意压制和防备,最终使得大明藩王从一开始拱卫皇室的存在变成了被皇室严加防范的对象。

从朱棣自己的角度来出发,他削藩的想法是没问题的,因为朱棣自己就是由藩王出身通过靖难方式登上的皇位。而等到他当了皇帝后必然害怕自己的其他兄弟或者侄子也效仿自己,万一也有人和他当年起兵一样造反怎么办?尤其是自己年龄不小了,一旦哪天驾崩,继任的皇帝没有自己的威望和手腕,压制不住这些人的话,那么说不定皇位就会被其他人给夺走。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怎么可能放心呢?所以他一当上皇帝后就着手削藩,其态度和他当初当藩王的时候完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就是这个道理,或者和西方人的谚语一样,屠龙少年最终自己成为了恶龙,朱棣在成为皇帝后马上就做了和当年建文帝一样的事。

而朱棣的这个做法虽然稳固了皇权,削弱了藩王的力量,但也彻底破坏了当初朱元璋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以分封和中央集权结合的方式建立的制度。

由于藩王的权力大部分被夺走,大明藩王就此成了摆设,再加上皇室对藩王的警惕和防备,使得后来大明历代皇帝对藩王的看管极其严厉,最终导致藩王包括宗室被养成了“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非但无法成为皇室的屏障和守护者,反而成了大明的累赘和麻烦,而在历史上大明之所以在崇祯跑到歪脖子树吊死,明明依旧有着半壁江山,实力不亚于满清的情况下最终亡于内斗,其主要原因就是如此。

在解决了藩王之后,大明勋贵群体也在土木堡之变后一蹶不振,从而失去了朝中的权柄,使得朱元璋最初设置以宗室、勋贵协助皇室对抗文官集团的政治结构彻底瓦解。

在没了宗室和勋贵的支撑下,大明皇帝一下子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而朝堂上文官集团的力量大增,监察制度渐渐流为形式,各级官员相互勾结不仅把触手伸向了原本由宗室和勋贵联手把持的军队,还改变了整个朝堂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皇帝也感受到了威胁,明白如此下去皇权根本无法抗衡文官集团,开始做出了改变。

这个改变就是在内廷设置司礼监,扶持起太监群体来牵制文官集团,同时也加强了锦衣卫的职权来抗衡,为了更好掌控锦衣卫,避免锦衣卫职权过大产生失控又用司礼监名义成立东厂,等东厂成立后为了监督东厂又成立了西厂,甚至在正德年间还成立了监督东西厂的内厂,这些机构一环扣一环,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最终,大明政治格局就变成了后来这幅模样,可就算这样文官集团的实力还是越发强大,强大到了万历后期东林党横空而出,直接威胁到了皇权。

皇帝的大权旁落,不甘心权力落到文官集团手上只能想办法抢夺权力,这也是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拼命打压东林党的缘故。可惜天启皇帝最终没能完成他的设想,在东林党即将彻底覆灭之前倒了下去,而继位的崇祯皇帝一开始就被忽悠得不辨东西南北,轻易就杀掉了魏忠贤,处置了所谓的阉党,就连锦衣卫也被打压,断了自己臂膀,从而丧失了主动权。

后来崇祯皇帝自己也渐渐明白过来了,并开始不断调整朝廷的格局,包括对东林党的打压。可惜崇祯皇帝的政治手段相比天启皇帝差得太远,而且他这个人本身就有性格缺陷,刚愎自用性格过急,再加上优柔寡断又多疑善变,尤其是他刻薄寡恩,还有他的政治眼光也是不成,国家在他手上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发糟糕。

朱慎锥在当宗室的时候就仔细了解和分析过大明的政治格局,对目前大明的政治结构进行过深思。等到他同样以靖难的方式成为皇帝后,朱慎锥就着手一步步改变这些格局,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在朱慎锥看来,朱元璋设置的政治结构大方向没什么问题,可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是朱元璋根本想不到的。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大明早就不是当初的大明了,而且整个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直接恢复朱元璋时期的政治格局在目前并不合适,而且之后形成的格局情况也已延续了两百多年,如要废除重新调整不仅难上加难,更会引发诸多问题。

所以最终朱慎锥还是采取了循序渐进,一步步调整的方式。他首先就是进一步完善大明的监察体系,在之前大明的监察体系从结构来说没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于这个监察体系实际名存实亡,已沦为文官集团用来攻击政治对手的工具罢了,而没有了原本的职能。

从这方面入手是最便利的,不仅能重建监察体系,更能借此压制住包括东林党在内的各党文官集团,从而使得这把利刃握在皇帝的手中。在完成监察体系的整顿后,就势调整朝堂的结构,这点朱慎锥花了几年时间逐步完成,其中还经历了江南案这样的大案,更下狠手处置甚至杀了不少人。

此外,就是扶持勋贵和宗室的问题了,相比文官集团勋贵和宗室显然天然亲近于皇室,毕竟他们一个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另一个本就是皇室的旁支是自家亲戚。他们的荣华富贵来自于大明王朝,一旦大明王朝没了,那么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也全成为了云烟。

而文官集团却不同,固然有不少忠臣良臣对大明忠心耿耿,可也有不少为了自身利益和家族考科举当官的,后者的人数远多于前者,别看他们表面上如何大谈特谈所谓的忠义,可实际上背后的龌龊却是不少,事实也是这样,在原本历史上随着大明王朝的崩塌后,这些文官中投敌的不在少数。

用《三国演义》中的一段,也就是鲁肃劝孙权不能投降曹操的那段话,鲁肃告诉孙权其他人都可以投降唯独他孙权万万不能投降,因为其他人投降了曹操依旧可以在曹操那边做官,对于这些人来说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继续保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罢了。

但孙权却不一样,孙权是主公,他一旦投降的话下场会是如何呢?难不成曹操会把位置让出来给孙权坐?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而孙权也正是因为听明白了鲁肃的劝告,从而彻底醒悟,坚定了要和曹操决战的信念,这才有后来赤壁大战和三分天下的结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