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举人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举人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敏澜等人在花船上呆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南京城也是有宵禁的,如在宵禁前赶不回家,只能在外夜宿一晚了,但这样做朱敏澜自然是不肯,而且谢广维等人虽身份不一般,可假如犯了宵禁被巡城的御史抓到也是件麻烦事。

所以众人赶在宵禁之前结束了游船,船返回码头后就回了城中,随后各自回家。分手之时,谢广维欲言又止,似乎是想同朱敏澜说些什么,不过朱敏澜微微向他摇摇头,给了他一个眼神示意,谢广维这才告辞离开。

回到住宿的客栈,朱敏澜略微洗漱了下,换了身轻便的道袍。时间还有些早,朱敏澜随手拿起本书来看,也不知看了多久正看的入神呢,门口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殿下,是我!”王新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进来吧。”朱敏澜说道,话音刚落门就被推开了,王新走了进来,进门后转身先把门带上,接着几步上前,手里拿着几张纸递上。

“这是卑职从锦衣卫取来的。”

“锦衣卫那边你是怎么说的?”

“卑职只是出示了锦衣卫的腰牌,打着北镇抚司的名号索要的资料。这些是卑职亲自撰抄所书,原始文档已交了回去,此外卑职仔细叮嘱过了经办人,那人也算是锦衣卫的老人,绝不会向外人透露半分。”王新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王新办事还是认真放心的,朱敏澜微微点头表扬了他两句,接着让他先回去歇息。等王新走后,朱敏澜这才拿起那些纸,就着烛光细看了起来。

锦衣卫有监察百官之职,而且朱慎锥从去年开始已经逐步拆分锦衣卫了,把锦衣卫分为内外三部分,,一部分是对外机构,主要负责外部情报,另一部分对内,依旧负责对内的监察和情报收集,剩余部分同目前的警察司合并,成为新的警察机构,级别相当于大理寺。

这个工作已在陆续进行,毕竟锦衣卫衙门存在的时间不短,从大明开国到如今已有近三百年,而且锦衣卫错综复杂,体系和人员结构庞大,要彻底完成还需要时间。

目前锦衣卫依旧延续之前的职责,尤其是南京这边暂时还没变动。王新身上本就有锦衣卫百户的世袭,而且他这个世袭和普通世袭不一样,这一次南下为了行事方便,周安民特意给他在北镇抚司挂了个实职,所以拿他的腰牌去锦衣卫办这件事并不算难。

仔细看着这些纸里的内容,最上面几张是马渊、聂炽、卫安定三人的档案和近些年的资料等。其中的内容并不多,毕竟他们三人虽出身不同,可眼下都只是南京国子监的学生,身上没有官职,平日里无非就是几个好友经常聚会,吃吃喝喝玩乐罢了。

所以他们的信息很是简单,没花多少时间朱敏澜就全部看完了。看完后微微点头,这三人和自己判断的差不多,虽家世不错,也有几分纨绔,可人性不坏,而且是懂规矩知进退的,至少谢广维和他们在一起不会惹什么祸,而且从今天的接触来看,这三人都有些闪光点,在年轻一辈中算是不错的了。

把三人的信息放到了一旁,朱敏澜凝神看起了最后的几页纸,这几页纸的内容不同之前,朱敏澜看得格外仔细,几页纸翻来覆去看了许久,过了好一会儿他微微闭上眼不知在思索什么。

一夜无话,第二日清晨朱敏澜就起了。不仅是在军校养成的习惯,更多的是小就受朱慎锥的影响,无论是朱敏澜还是朱敏澄,他们两兄弟从没有睡到日上三竿的情况,通常五更天起,然后锻炼身体,活动开后再洗漱用饭,这才是新一天的开始。

这么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等到了军校就更严格了,哪怕朱敏澜是太子也不例外。

虽然在外不比在军校和宫中这么方便,可养成的习惯却是改不了的。朱敏澜起后,先在房间活动了下,随后去了客栈后院打了一趟拳,等微微出汗后,回去洗漱更衣,这才下来和大伙一起用饭,吃完早饭外面也已天色大亮了,朱敏澜正琢磨着今天去南京城里各处转转的时候,谢广维来了。

微微向王新点头示意了个眼神,朱敏澜先回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谢广维敲门进来,关上房门后也不敢走近,站在那边垂着头很是忐忑地喊了一声“姐夫……。”

“杵在那边干嘛?你小子昨天不是威风的很么?怎么现在成软蛋样了?”见他这幅样子,朱敏澜故意笑骂道。

“姐夫,我……我真不是故意的,我怎么知道您在呢……。”谢广维哭丧着脸解释道。

“怎么?如果不是我,换个人你就能如此了?这么说来,这种事你不是第一次干了?”

“不是呀姐夫,您是知道我的,要说我在外面显摆是不假,可要说仗势欺人却从来没有。而且昨天这事真是醉仙楼的掌柜问题,要不是他……。”谢广维急的都要哭了,结结巴巴连忙解释。

看着他这幅样子,朱敏澜更是苦笑不得,摆摆手道:“行了,别这幅模样了,你小子的事我都已查清楚了,算你小子还算懂规矩,要不然今天那能让你站着说话?”

“是是是……。”谢广维连连称是,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这时候,朱敏澜指着面前的凳子让他坐,谢广维上前两步,先给朱敏澜行了礼,这才半个屁股挨着坐下。

朱敏澜瞪了他一眼,谢广维这才扭扭捏捏把身子坐正。自己这位太子姐夫可不是常人,谢广维当年入京第一次见时就领教过,何况这一次是自己先冒犯的朱敏澜,虽然不知者不罪,可在谢广维心中从昨日一直忐忑,生怕惹上什么麻烦,一夜没怎么睡,天蒙蒙亮他就起了,直接就找了过来认罪。

现在看朱敏澜对自己的态度,谢广维略微松了口气,看来昨日的事勉强算是过去了。可最终如何还要看朱敏澜的意思,而且自己来南京国子监读书本就是朱敏澜安排的,如果朱敏澜就此恼了让他滚回贵州去,这可要了谢广维的命了。

幸好,朱敏澜对昨天的事没再追究,等他坐下后就问了问他在国子监读书的情况,并且出了题目考了考他的学业。谢广维虽然纨绔,可毕竟不像那些一无是处的其他勋贵子弟,谢家家教还是很严的,谢广维本人也有些小聪明,考下来他的学业还算不错,虽然比不上正统的读书人,但在勋贵子弟中算不差了。

“明年乡试,你可有把握?”

“回姐夫,小弟我还是有几分把握的。”原本以为谢广维会谦虚几句,但没想这小子却说出了这番回答。

朱敏澜微微一愣,仔细一琢磨就明白过来了,当即笑问:“你小子学籍还在贵州?”

“嘿嘿,不瞒姐夫,正是这样,要不然小弟我也不会有这几分把握。”谢广维笑着点头道。

大明科举除会试外,无论是院试还是乡试都是各省自行考试,而大明各省的情况天差地别,相比文人辈出极度内卷的江南而言,北方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情况自然不如许多。

其实这个道理和后世的高考是一样的,地方的学习环境包括知识面和信息来源等等,都远超内陆省份,自然这些地方的考分一般就考的高些。而内陆身份和偏远地区,因为文人较少,基础不佳再加上学习气氛和其他方面,情况就要差了许多。

大明开国时期科举就因为这样的情况出过问题,导致太祖朱元璋时科举中榜者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让朱元璋很是不满,还因为此事和主持科举的文官们闹起来了,最终因为文官坚决反对适当给北方学子一些名额的政策,使得朱元璋大怒之下杀了好几个官员,更贬斥了不少人。

最终,朱元璋一言而决,自此大明采取了南北榜的方式来进行科举,这才平衡了南北科举学子差异过大的问题。而且这个政策也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如今大明依旧是用南北榜来进行科举取士,但就算这样相比北人,南方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

就连会试都是如此,院试和乡试就更不用说了。南方文人辈出,虽在科举上有着优势,可因为读书人实在太多,文采出众的也有不少,内卷的厉害,反而科举一途上对学子来说却不容易。

举个例子来说,考秀才、举人都是地方科举,每个省份、府院都是有固定名额的,这个名额分摊下去,以南方各省来说读书人太多,自然这个名额的比例就低,而且大家读书都不差,相比之下竞争也更为残酷。

反而北方和西北、西南这些省份,读书人的种子少些,而且读书的能力也差些,获得名额的机会自然更大。相比之下,南方一些读了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学子在老家考来考去考不上,就连考个秀才都难,可同等条件下如果去了那些省份,说不定就轻而易举考上了。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有些南方人宁愿放弃自己本省的学籍,想尽办法去挂一个其他省份的学籍,或者其他省份的学子钻着脑袋跑到江南来读书,然后再回老家科举。如此一来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把握能够考上,当然这只是院试和乡试可以,假如是会试就不成了,会试是大明全国性的科举,可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待,靠的全是自己的真本事,哪怕朝廷早就设置了南北榜的区分,但也是尖子中拔尖子,没点能耐如何能通过会试?

像谢广维这样,他虽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可别忘了永平侯府在贵州呢,贵州不是科举大省,只要有些能力去考,通过院试和乡试问题不大,而且谢广维读书也不算差,如果和江南学子中的佼佼者相比自然不如,可要回到贵州考乡试,通过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