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北上草原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北上草原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明永明皇帝朱慎锥御驾出长城,上万人浩浩荡荡朝着土默特草原前行。

自从起兵靖难入京起,朱慎锥是第一次离开京师,并且来到他熟悉的土默特草原。

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朱慎锥忍不住就感慨起来,念出了这首诗。

一直呆在京师,倒不是朱慎锥不想离京出去走走,而是他没办法离开。最初的时候,刚刚入京,他上位监国时崇祯皇帝还在位呢,哪怕掌控了京畿之地,可整个大明尤其是南方反对朱慎锥的依旧不少,甚至还有人领兵要来京师勤王。

假如那时候不是朱慎锥果断出兵击败了北上的勤王部队,再挟皇帝号令天下,还有李太妃的支持,朱慎锥能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坐稳还是两说。

等到后来,逐步稳定了局势,彻底掌控了朝政,可那时候国内的流寇问题没有解决,辽东的建奴虎视眈眈。在经历了中原流寇大战和北方的长城之战后,朱慎锥这才勉强解决了内患,缓解了外部压力,再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缓和的政策使得西北各省包括被战火席卷的中原逐步恢复了生机,此外还有财政的稳定,也让大明帝国暂时脱离了站在悬崖边上的危机。

再之后,各种事件一桩接着一桩,让朱慎锥一直在忙于政务,而且那时候他刚刚由监国被“禅让”为帝,登上了皇位,这时他的皇位还不稳固,敌对的力量包括朝堂上的文官集团力量依旧强大,每日里朱慎锥可以说是如覆薄冰,生怕一个不慎就万劫不复,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离开京师呢?必须坐镇中枢,只有这样那些魑魅魍魉才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经历了前后几次清洗和整顿,目前大明的政局已稳定了下来,那些反对自己的文官集团包括士绅集团也在朱慎锥的多番手段中得到了分化瓦解。

就连大明军中上下也几乎换了个遍,内阁就更不用说了,全是朱慎锥的人。地方稳定,民生发展,再加上对外贸易的兴起和对外港口城市的设置,整个大明焕发了新生,已有了中兴的气象。

尤其是前不久大明终于解决了困扰三十年的辽东建奴问题,建奴被灭,辽东收复,大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此战不仅让所有大明人扬眉吐气欢喜鼓舞,更让朱慎锥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大明上下对这位永明皇帝的认可度是前所未有的高,而且大明自万历三大征之后没有如此大胜了,这样的胜利更让所有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并令朱慎锥的地位极其稳固。

现在的大明除去极少数人外,已再也没人会去怀念之前的崇祯皇帝。不仅是老百姓,就连士绅集团包括现在的文官集团都是如此,在朱慎锥统治下,日子过的如何,买卖做的怎样,官当得是否自在?这些比较一下就清楚了,太平日子过的好好的,谁愿意再去过那种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生活?

其实在辽东之战胜利后,朱慎锥就有了离开京师出去走走的打算。但他和历史上的康熙、乾隆不一样,他所想出去走走并非是要下江南,而是想去蒙古草原看看。

毕竟蒙古草原尤其是土默特草原对朱慎锥来说意义不一般,要知道朱慎锥最初起家的资本就是在土默特,也是通过当初的阿失帖木儿部落和塔娜相识,从而以部落为基础不断壮大起来的。

可以说没有当年的阿失帖木儿部落,就没有现在的朱慎锥,更不可能有如今的大明存在。

更何况在归化城,还有他的另外一个家呢。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包括他的侄女、弟子和孙子孙女都在那边,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自己刚刚登基为帝,塔娜带着腾格尔兄弟来京觐见外,自己再也没能再见他们。

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七情六欲,对于他们的思念朱慎锥自然从未减少半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甚。

说句实话,对于塔娜的感情朱慎锥依旧和当初一样,同时也深深愧疚。因为大明的缘故,他只能同塔娜分开这么多年,在他的心里是想把塔娜留在自己身边的,可当初塔娜坚决要留在蒙古,而不愿意来到大明皇宫生活,按照她的说法,她是草原上自由的鹰,草原才是她的家乡,大明虽好,却不是草原,草原有她的家人,有她的孩子,还有她熟悉的一切,如果来到大明哪怕生活再优越却也失去了这一切,仅仅成为一只在笼子里的金丝雀罢了。

尊重塔娜的选择,朱慎锥没有勉强,何况他也清楚以塔娜的性子真留在大明并非什么好事。不过两人天隔一方,朱慎锥对她的思念却从未停止过,一直想再回到草原见见她,见见腾格尔兄弟,见见王海和自己一手带大的巧儿,还有曾经跟随自己征战草原的部下们。

这一次下决心离开京师前往草原,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未来大明对整个蒙古的掌控。

眼下辽东的建奴已经解决了,虽然布木布泰和小皇帝包括多尔衮还没抓到,可他们说实话已翻不出风浪来,几条丧家之犬罢了,逮到他们只不过时间而已,无伤大碍,反而蒙古草原这边的稳定却是更重要的。

自大明开国以来,大明和蒙古之间就一直打打停停,战争的时间远长于双方和平的时间。这个情况直到朱慎锥统一了土默特草原,并把腾格尔扶持成为部落首领后这才发生了真正改变。

按照朱慎锥的计划,腾格尔兄弟一个掌控以土默特向西的漠南、漠西蒙古,而另一个掌控以察哈尔为基础向东和向北的漠南蒙古另一部包括科尔沁草原区域。

此外,对于漠北蒙古兄弟两人联手压制,还要防备漠西更远处位于中亚地区的准噶尔部落和其他部落,甚至包括西方沙皇俄国对东方领土的窥视。

这样一来,他们兄弟两人所占据的区域就基本覆盖了大明北部疆域,为大明形成了北方的屏障。只要他们的统治稳固,并且如此划分地盘,至少能保证大明北方百年的稳定,毕竟无论是腾格尔还是阿古达木,都是朱慎锥和塔娜的儿子,他们虽是蒙古的顺义王和顺宁王,可实际上却是大明朱家的血脉,大明的皇子。

但这依旧不够,时间会冲淡一切,假如仅仅因为腾格尔兄弟坐镇草原就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大明必须要在蒙古草原展现出其实力,告诉所有蒙古人大明皇帝才是蒙古真正的主子,蒙古所谓大汗时代已经彻底过去,未来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其他部落的人,都是大明的子民,整个蒙古同样也是大明的疆域,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相比历朝历代中,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和关系,除去大元外,仅只有两个王朝做的比较好。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已经不会再出现的大清。或许辽国统治北方时期,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压制也算是成功的,可惜辽国当时和北宋并立,在传统汉人的眼中并不能作为中原王朝的真正代表。

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民族的缘故。建立唐朝的李氏虽自称为汉人,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血脉,换句话来说在游牧民族眼里,李唐更像两个民族的结合,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唐朝能够压制住北方游牧民族,同时唐朝的皇帝尤其是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的缘故。

当然,这也和唐朝强盛的军事力量有着关系,等到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衰败下去,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力就大不如从前了,等唐朝灭亡后,北方疆域被辽国占据,南方更分裂成为了好几个国家,最终由北宋完成了一统。

至于大清就更不用说了,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拉拢了蒙古人为其所用,皇太极上台后又创立了蒙古八旗,把蒙古人和满人合为一体,还大力宣传满蒙一家的说法。

趁着大明内乱,历史上李自成打进京师,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虽然大明依旧还有半壁江山,可北方却已丢了,这时候大清趁虚而入,在一片石击败李自成,夺下了京师,从而占据了中原。

等到后来南明在内斗中不断自我消耗,多尔衮领兵南下彻底灭掉了南方政权后,大清统一了整个中国,成为了新的王朝。这时候,大清对蒙古的政策不仅依旧实施皇太极所制定的政策,还通过不断联姻的手段加强和蒙古的关系。

此外大清还采取分化治之,在蒙古大封台吉、首领的方式把蒙古各部强行拆散,再利用扶持一方打击一方,谁冒头就干谁的手段,把原本强大的蒙古给拆得七零八落,从而彻底失去了和中原王朝抗衡的能力。

不得不说大清的这个政策运用的还是很不错的,在大清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北方的蒙古再也没有给中原王朝带来威胁,反而蒙古各部被中原王朝所用,蒙古骑兵帮着大清征战四方。

而且蒙古各部为了表示对大清的忠诚和尊敬,还称呼大清皇帝为“博格达彻辰汗”,其意就是神圣而伟大的可汗,以表示臣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