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 > 第 28 章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 第 28 章

作者:Fahrenheit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9 20:39: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纵然母女分别三年多,也不见生疏。

王夫人向来看重这个女儿,虽然略有尴尬却还是直言相告,“你小舅舅不是遇到麻烦了?你又小舅妈哭得可怜……”

元春拉住母亲的手,话里话外却相当不客气,“小舅舅七品小官,两年不到就贪了七八万两,朝廷还没追缴呢。小舅舅这些年又借着大舅舅名头捞了不少孝敬,”这笔银子至少数万,“小舅妈居然向您哭穷?”

王夫人大惊,“什么?!”

大哥贾珠每隔半个月就给她写一封信,把从姑父姑妈那儿听得的情况坦诚相告,但元春还是嫌消息不够灵通。

她刚想说打算去父亲书房看邸报……听到这话也震惊了,随后便是恼火,“母亲,小舅妈连实话都不肯跟您说,您还真心实意地帮她?”

小舅舅和小舅妈是真地需要接济,还是坑一笔算一笔都是两说。她可是听说小舅舅一家既然丢了官,便想回金陵避避风头。

银子都给了……王夫人默然不语。

元春见状,心知这回真得好好劝一劝母亲,“亲戚们之间是该互相帮衬。”她话锋一转,“莫非因为姨夫一家子南下,舅母们便只好来找母亲了?”

实情正是如此。

王夫人自知荣府家底如今可比不上妹妹一家,自己也是嫂子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可娘家大哥做到了封疆大吏,能否提携老爷暂且不提,就是为了她两儿一女,嫂子张口她也得尽力满足不是。

于是王夫人辩解道:“你在宫中也得了你大舅舅和舅母的照应,要不是他,你未必能跟在德妃娘娘左右。你大舅妈说,你大舅还得写自辩的折子,如今她家里也不大趁手,便让我先垫些银子,将来她再给我。”

元春闻言先是一愣,旋即定定地望着母亲,“难道大舅妈跟母亲说,我落选后德妃娘娘是看在舅舅的面子上才收留我的?!”

王夫人急道:“怎么说是收留呢?”

元春真没想到这位舅妈能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或者说大舅妈是真认为自己跟着德妃,全是看在大舅的面子上。

她忍不住冷笑道:“母亲,大舅舅的意思咱们是得仔细思量,毕竟他和您是亲兄妹,他不会弃咱们于不顾。但舅妈……不管是大舅妈还是小舅妈,她们的话您听听就算了。”

若不是碍着两个哥哥,王夫人又何尝乐意亲近两个嫂子了?女儿说得贴心又在理,但她也有她的担忧,“万一你舅妈在你舅舅面前……”

元春道:“母亲不能给大舅舅写信送信儿吗?”顿了顿,她又坦诚道,“母亲,您不知道,女儿最不耐烦舅妈那股子待价而沽的劲头。”

大舅妈没有女儿,因此算计亲戚家的女孩儿为她家谋利,真是一点都不心疼。

王夫人勉强道:“那也是……为了你好。”

这话终究有些底气不足,女儿可是她亲生的。宫里那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女儿能全须全尾着走出来,还得了圣上明旨赐婚,风风光光地出嫁,其中还不定吃了多少苦头。

元春摇了摇头,牢牢拉住母亲的手郑重道,“母亲,德妃娘娘是看在姑父的面子上,才选中了我。”

王夫人看着女儿半晌都没说出一个字。

母亲娘家越发达,在府里立身就越稳固。娘家和儿女一样都是女人大半生的依靠。

元春也希望父兄能位高权重。她能体谅母亲偏向娘家,接济娘家,但……什么事儿都得有个度。

元春不愿意做冤大头,荣府的家底多是曾祖父和祖父拿性命挣回来的。她姓贾可不姓王,“母亲,德妃娘娘亲口所言,她娘家哥哥跟姑父有些交情。母亲且细思量,舅舅能把我们姐妹的名字递上去,可真正入宫待选时……未必说得上话。”

哪里是未必,那是根本说不上话。

王子腾在宫中哪怕让人帮他带个话都难,正因为如此,他才两次三番坚持着要送亲戚家女孩儿入宫。

王夫人哪里想不通这个道理?她只是不愿往深处思量。

大哥若真是像她大嫂所说,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元春这个荣国公的嫡孙女哪有不中选的道理?宝钗又如何入了王府却连个品级都无?须知这两个丫头,大哥最初可都是目指东宫的……

元春见母亲把她的话听进去了,又小声道,“圣上可不会因为谁往宫里送了许多女孩儿而高看一眼。”

只说圣上身边的几位娘娘,甭管是孙皇后,还是如今掌宫务的贵妃德妃,都是“女以父兄贵”,她们踏入宫中之后甚得荣宠,之后更能照拂娘家。

太子妃她家,也是父兄都有真才实干,整个家族才得以蒸蒸日上。

至少在元春看来,指望女儿进宫便得贵人青眼,让娘家沾着外戚的威风连连擢升,直到封侯拜相……不说这是不是白日做梦,她纵然想做杨贵妃,也得看看龙椅上高坐的那个是不是唐明皇!

舅舅的心思另说,但母亲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至于她那个越发态度微妙的父亲,元春想了半天,都不知该如何评价父亲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

祖父去世,父亲蒙圣上恩典,踏上仕途,可十多年下来,当初五品如今依旧是五品……父亲的本事,虽然不能明说,元春也是心里有数的。

就连她父亲自己也不是毫无自觉,不然哪里就肯默许她母亲多次动用银钱来帮衬,甚至是讨好大舅舅一家呢。

至于姑妈,她在姑父连续升迁之后,也没有提携父亲,倒是一直把大哥带在身边。元春想到这里,便道,“大哥三年后就该回京参加春闱,等大哥得中,才是咱们家的好日子呢。”

王夫人微微一笑:女儿嫁得好且过得好,自能帮衬她哥哥。

元春从母亲的屋子出来,就在走廊上瞧见正探头探脑的弟弟宝玉,她笑眯眯地冲弟弟招了招手。

宝玉果然快步凑到跟前,行了个礼便连忙问道,“太太可好些?”

听说小舅舅出事,母亲便一直沉着脸,这几日凤姐姐虽然稍好,却也是在强颜欢笑。

元春笑道:“快进去吧,见着你母亲想不开怀都难。”

宝玉闻言,抬腿就往屋里去。

二房将来自是由大哥来支撑门户,作为长姐,看着幼弟这么无忧无虑,她的心情也跟着好上几分。

出了母亲的院子,元春便直奔祖母处说话。

贾母身边的大丫头鸳鸯亲自把元春迎进门来,而元春一进门道了个万福,也不等祖母说话便直接扑到她身边,“祖母。”

贾母搂着她最疼爱也最明白的孙女笑道:“从你母亲那儿过来的?”

元春应道:“可不是。”

贾母颔首,“你最是贴心,又是嘴甜,定是哄得你母亲开了脸。”

元春如何听不出祖母的话外之音,闻言也只能轻叹一声。平心而论,姑父家和舅舅家,她当然偏向姑父!舅舅那边总是说得好听,姑父则是直接出手,而且姑父姑妈从没提过半句“报答”。

连她这个做侄女儿的尚且如此,在祖母看来女儿和儿媳妇哪个重要,还用问吗?

话说贾母嫁过来可是从重孙媳妇做起,几十年过下来才“熬成了婆”,二儿媳妇那点子小心机她如何瞧不通透:

无非是二儿媳妇自觉娘家哥哥得势,想跟向来不对付的小姑子别一别苗头。

偏生长子为着求学,又不得不依仗小姑子一家,她终究不敢拿儿子的前程开玩笑,便想着把小姑子夫妻俩的掌上明珠弄进京城,再好生拿捏这小姑娘的前程来为自己出一口恶气。

二儿媳妇想得倒是美,却无论如何也办不成。也幸好是办不成,贾母才懒得搭理她。

贾母也是人老成精,两个儿子爱享乐爱清谈都随他们去,两个儿媳妇爱揽权爱捞钱她也睁一眼闭一眼,可若是谁敢昏头害她出息的孙儿孙女,看她饶得哪一个!

这些年,随着女婿接连擢升,贾母原先那些老姐妹们少不得通信儿,几家人又开始频繁走动。

想着自己案头的几张帖子,贾母拍了拍孙女的手背,“过两天你跟着你大伯母大嫂子一起,带着你姐妹们到南安王府请安,顺带着跟那府里的姑娘们说说话。”

这回二儿媳妇也别出门应酬了,正好在家好生琢磨琢磨。至于凤哥儿……她父亲正在家反省,她也该在家避避风头。

元春瞄了眼祖母的脸色,便柔声应道,“孙女知道。孙女会照顾好妹妹们。”

贾母十分欣慰,含笑嘱咐道,“走动是应该的,但别让旁人觉得咱们家女孩儿有个桩好姻缘,便想借着一娶一嫁四处结交钻营。”

当初德妃给元春赐婚,圣上特地召见贾政――但凡指婚,圣上都要问一问双方的意思。

而这次面君,不仅让贾政和王夫人又生了些别的念想,也启发了贾赦与邢夫人夫妇俩。

可贾珠将来要科举,名声至关重要。再说一味奔着高门第结亲,女孩儿纵然嫁过去也未必有个好结果。

元春郑重应下,又道,“孙女省得。”

贾母又道:“你姑妈听说你琏二哥也想谋个正经差事,便让你姑父留心。”说来,老人家也有些惆怅,“若是琏哥儿能回西北瞧瞧,就更好了。”

姑母对侄儿侄女真是没说的。

元春乐见两个哥哥都出息,“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西北带兵守关,琏二哥若能回西北,却是不需要担忧前程……就是琏二嫂子也得跟着琏二哥去吃苦了。”

凤姐儿怎么会怕吃苦?她如今最想出门避避风头。

她父亲出事,她母亲都能求到出嫁了的大姑子身上,如何会不跟女儿哭穷?只是这姑侄两个帮衬娘家的法子大有不同,王夫人拿的是她的体己,凤姐儿却是直接用公中的银子贴补。

现在荣府又不用看着王子腾的眼色过活,纵是贾赦贾政的仕途一般了些,但姑老爷可也是从二品的封疆大吏,年纪还比王子腾年轻多了!

因此凤姐儿为了娘家而动用府中大笔银钱,大家发现之后可不会全不吭声!凤姐儿原先也只想着先救急,万没想到娘家拿了银子就没打算再吐回来。

回娘家追讨,又让母亲骂了一回,凤姐儿再回到荣府当真里外不是人。

这辈子贾珠活得好好的,因此荣府的中馈是凤姐儿和李纨联手执掌的。无论是邢夫人还是王夫人都不直接插手。

此事一出,贾母当着一众儿子儿媳妇以及孙媳妇的面,吩咐不许凤姐儿再过手银钱。

当时元春也在场。她是觉得祖母的确应该出手敲打下这个心高气傲的嫂子。在宫里但凡爱掐尖儿爱出风头的……就她所知,至少死了一半。

眼见孙女儿满眼的赞同之意,贾母又点了点头,“你姑妈来信说,想着让你们好歹见上一面。”

元春小脸唰地红了:心里却在感激姑妈的贴心。

贾母笑道:“让你琏二哥送你去。”

数日后去南安王府赴宴,便是由贾琏亲自护送妹妹们出行。

姑父给他安排了个差事,贾琏心里很是乐意。面对他媳妇儿,也越发理直气壮:你把你娘家大伯夸得天花乱坠,真到了需要他照应的时候怎么不见半点动静?

凤姐儿又自知理亏,这些日子便很是安生。而丈夫贾琏要往西北赴任,她也郑重地表示过好几回:她很乐意跟着二爷,不怕吃苦。

而贾琏那个相好的丫头秋桐却找机会劝说贾琏,“二爷身上的同知,奴婢听说可是正五品呢。姑老爷和姑太太只给二爷讨了个六品的官儿……”

贾琏惯来“怜香惜玉”,闻言竟然抬脚就走,心里也有了决定:就带他媳妇和平儿走。

秋桐来不及羞恼,径直追出门去,贾琏连头也没回。

虽然嘴上不提,但大哥贾珠让姑父姑妈带在身边仔细培养好几年,贾琏也是有些眼热。他哪怕对官场一无所知,也明白一家子全闷在京城,毫无前程可言。好歹也让他过去探望一两回……不说读书学做官,能认识些人物也成啊。

后来又从祖母那儿听说,姑父姑妈又给元春说了门好亲事,他难免暗自嘀咕:怎么就不管我了呢?

也幸亏他一点抱怨的意思都没露出来,这不……就得到了姑父给他在西北寻了个经历司经历的官职,妙处在于都指挥使正是祖父的旧识。

姑父姑妈这般待他,他真是无话可说了。

因此这次姑妈让他在赴任前多照顾下几个妹妹,贾琏哪里会推脱?

瞧着姑父姑妈的做派,便是疼惜骨肉重视亲情的。他哪怕是硬装也得做出副爱护弟妹,尊敬兄长的模样,更何况他跟大哥贾珠以及大妹妹元春本来交情就不坏。

到了南安王府,贾琏目送几个妹妹一起入了内宅,自己才在男客们说话的地方找了个背风的凉亭坐下喝茶。

官位在望,他心情很是不赖,听着众人闲话寒暄,也不怎么插话,只是笑眯眯地时不时附和一两句。

贾琏倒是难得在旁人府上也有自得其乐的时候,他正反复琢磨祖父当年旧识家中人口,以及曾经如何与自家往来的,忽然听到有人招呼他。

他抬头循声望去:还是“熟人”。

宁王长子尹泓再过些日子就是他妹夫的大哥,今后只看年节时的走动,跟他都至少得“脸熟”。

尹泓作为宗室,还是跟圣上血缘比较亲近的宗室,按道理应该比较威风,日子也该过得滋润才是。无奈祖父和父亲都在关键时刻“选错了人”,而且他爹还娶了个不省事的继室,到现在他的嫡子都能骑马了,他爹依旧没给他请封世子。

好在尹泓颇有些本事,如今正跟着六皇子在兵部行走。而且再过几天,还要跟着六皇子一起南下杭州,严查江南亏空。

二人彼此见礼后,尹泓也不卖关子,问道,“山陕两地经历司经历出缺,林大人荐了贾二兄弟,原本兵部的文书都准备发下来,却让孙侍郎给扣住了。”

这位孙侍郎便是太子的大舅舅,如今孙家正经的掌舵人。

贾琏才二十出头,养气功夫不到家,闻言神色骤变,“怎么说?”

连姑父的面子都要驳上一回?孙家还嫌树敌不够不成?

贾琏这意外之色不似作伪,尹泓便猜着他对林大人与孙家在江南不睦的始末并不清楚。

于是他不紧不慢道:“莫急,且听我细说。”说着,又把贾琏拉到自己手边的椅子上,低声道,“兵部两位侍郎,一位姓孙,另一位却说容家的姻亲。”

贾琏恍然,“我这是遭了无妄之灾?”

尹泓笑道:“不然。有些事儿你不如回家写信向你大哥打听一二。不过你这官职……总归跑不了。”

孙家不想让林海如意,架不住圣上愿意给林爱卿这个面子:何况这也不算什么要职。

荣国公贾代善戎马半生,守得西北百姓数十年免于兵祸,这份功劳圣上还没封赏完全,贾代善便已然去世。

虽然贾代善两个儿子全都扶不起来,可圣上依旧乐意再扶一把他的孙儿。

正是林海猜透了圣上依旧对荣府存了补偿之心,才大大方方地上折子举荐自己的内侄。

尹泓压低声音,附在贾琏耳边说道,“但恐怕去不成西北了。”

贾琏迟疑道:“那我还能去哪儿。”

尹泓笑道:“西南啊。”

贾琏闻言都恨不得拍大腿:他久未往来的亲娘舅就在西南做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